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_第1页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_第2页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_第3页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_第4页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及教学反思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两方面进行说课。教学思路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对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正好分完”和“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就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就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部分内容是表内乘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的例1是复习以前学过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

2、教学。例1、例2承载两部分知识:一是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二是学习竖式的写法。对教材的处理为了更好的把握知识的脉络,我把例1和例2安排在第一课时。这节课教学承担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层次是通过具体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写法。我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年组研究的主题“采取有效策略,解决教材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操作,在两种不同结果的操作中,(一种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引发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感知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其次,组织学生在理解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有效自学。为了让学生的学习

3、更有实效,给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强。最后,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竖式的写法,学生的思维有直观到抽象,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的分析学生已经学过表内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并且在生活中有动手平均分物品的经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操作、观察,对比、想象等活动来理解有余数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学来探究竖式的写法是可行的。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2、结合具体情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究意识。重点: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2、掌握笔算方法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难点:比算方法。二、教学设计为了能更好地落实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设计了“情境导入,操作体验,建立概念,尝试笔算,巩固练习”五个环节。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新课开始,我创设学生利用花盆布置教室以情境,教材上给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就改变情境图呈现,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既复习了表内除法的意义,又为学习有余数除法做好铺垫。2、操作体验,建立表象具体情境引入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想一想,摆一摆,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建立表象,逐步由表象感悟出有余数除法。3

5、、尝试笔算,探究方法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意义后,鼓励学生尝试笔算,然后引发学生自学,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4、应用拓展,巩固提升此环节,我设计了基础练习笔算,尝试练习,根据填空的结果列算式笔算,拓展练习,口算等环节。这样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反思1: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

6、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是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组分5根,可以分4组,还多3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边摆小棒边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特别是关注到如:205=4(组),为什么不是205=3(组)5(盆),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

7、、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将例题2和例题3一起上,使学生完整的理解余数的意义和正确掌握试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从动手操作再到笔算,通过小组活动,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学生乘法口算很久没复习了,所以开起

8、小火车来,比较慢,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要讲掰小棒的过程与列竖式笔算的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3、摆小棒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用学生围圈圈这一活动来代替,可能活动效果孩子们会更深刻,但组织教学方面需要讲求方法。教学反思2:在上这堂之前,我更多的是从四年级学生的不良学习反馈与解决问题的思路障碍定下这堂的学习目标,即余数代表什么,它从哪儿?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这节重点解决余数从哪儿的问题,在经过上节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

9、五边形的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堂伊始,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余数代表什么?小组讨论之后,他们都认为余数是剩下的数。那是从哪里剩下的数呢?陈宝儿说我们在分东西,从总数里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分着分着,发现不够分了留在手里的数量。师进行补充,余数是从总数中的,它原本是要平均分的,但是因为数量不够平均分,分了会造成不公平现象所以宁可剩下放在一旁的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余数总是比除数小,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它还可以再平均分一次接着我们开始学习例一,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在对比中再次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先从字图片层面表达这两题的已知与所求,再从操作层面表达解决

10、问题摆盘的方法,最后从算式层面讲述除法算式的故事。其中,在操作7颗草莓每两个一盘进行操作的时候,我问:最后一个草莓为什么不摆了?汤淑霞说:因为盘子不够了(只感知图片,未深入思考)吕思怡说:如果把这颗草莓放第一个盘子,其他两个盘子就不公平,会吵起。(知道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需要平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质)陈宝儿说:就算盘子够,也不公平,第四个盘子里只有1个草莓,其他盘子里都有2个(能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并提出论据。)我又找了几个同学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这三种感知,所以强调题目要求:每两个草莓放一盘,我们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公平性,还要考虑题目的要求是每2个草莓放一盘,颗草莓放一盘和1颗草莓放一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决问题时对已知信息的处理与重新验视。)在分别解决两个分草莓的问题之后,需要孩子们自己对比讨论这两个情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一步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在明确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