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总体框架的设想(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委员 宁家骏)_第1页
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总体框架的设想(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委员 宁家骏)_第2页
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总体框架的设想(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委员 宁家骏)_第3页
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总体框架的设想(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委员 宁家骏)_第4页
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总体框架的设想(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委员 宁家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总体框架的设想宁家骏()国家信息中心2007.100目录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想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与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绩效评估。1电子政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手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遵循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2科学地看待十五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成绩“

2、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业务系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批重要业务系统逐步建成并发挥作用。其中,金税工程处理的纳税额占当期税务部门征税收入的92,税收征收率超过66;金关工程已实现海关与外汇、商务、税务等10个部门的协同作业,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海关税收实现大幅增收;金盾工程已覆盖80的公安基层所队,纳入计算机管理的人口总数达126亿,2005年网上抓逃*万人,对维护社会安定起到显著的支撑保障作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推进。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不断推进,网上政

3、务信息公开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初见成效。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国家基础信息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基本完成建设前期准备工作3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96的中央部委、93的省级政府、95的地市级政府、78的县级政府建成了网站,政府网站总数达11995个,各级政府网站内容不断丰富,已由简单的信息发布向网上办事和在线处理转变,为民服务的功能逐步增强。电子政务建设环境显著改善。实施了电子签名法,出台了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框架和一批标准,发布了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等文件,初步形成了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管理

4、机制4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低,盲目建设导致的浪费现象突出,业务系统相互分割的情况依然存在,面向公共服务、协同监管和决策支持的应用水平不高,绩效评价机制亟待建立,重建设轻应用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标准化工作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够5我国电子政务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强化纵向业务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推动横向资源共享和协同互动,加快形成统筹协调的国家电子政务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

5、,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6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提高电子政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7几点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设施和业务系统的作用,合理界定建设规模和内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项、启动一项,避免贪大

6、求全、重复投资面向需求、务求实效。立足政务机构服务公众、企事业单位和自身的需要,优先建设需求紧迫性强、业务关联度高、综合效益好的电子政务项目,强化电子政务系统对各部门核心职能的支撑能力,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梳理、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规范新建系统、调整在建系统、改进已建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高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水平,推动部门间的业务协同保障安全、拉动产业。8明确目标政务目标:实现政务信息的顺畅、安全传输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立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和公开机制。立足服务,明

7、确功能需求,强化应用,进一步有效支持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执法监管等业务,尽快使电子政务的投入发挥和产生应有的效果丰富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使其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9工程目标:基于统一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构建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明确需求,注重互动,推进重点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扩建和完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丰富网站内容,使其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联系公众的重要渠道,到“十一五”末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10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利用公共通信资源,促进整合,构建完成统一

8、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利用公共通信资源,构建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统筹协调政务网络资源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规范网络管理,提高政务网络支撑业务应用的能力。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建设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和内网交换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政务内网;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组织制订外网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合理划分网络功能域、安全域,建立和完善统一服务体系,形成政务外网的整体服务能力。整合已有政务专网,推动其业务应用逐步向国家电子政务内外网迁移,形成完整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系统提供支撑。11深化重点

9、领域业务应用,推进政务信息系统的协同互动“十一五”期间,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聚焦国家重点领域,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务功能需求,根据国内外形势与客观环境需要,统筹规划建设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调整在建和已建系统,设定新建系统,重点推进业务系统的跨部门协同互动,提高政务部门的行政效率,以及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优先建设和完善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业务系统。首先要完善已建系统功能,挖掘系统潜力,强化应用,扩展系统的综合决策支持和公众服务能力,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益。推动信息共享,支持跨部门业务协同。新建系统,要做好业务流程梳

10、理和优化,做好部门间、部门与地方相关系统的衔接,兼顾中央和地方的信息需求。应用系统建设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12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政务信息的共享和社会化利用以业务互动和服务社会为目标,以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为相关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信息支持。优化信息资源采集、处理和交换机制,协调部署信息资源采集终端,分级部署信息资源处理和信息交换服务,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格局。深入挖掘中央和地方政务信息资源

11、需求,明确信息公开和共享的范围、内容、方式和责任。逐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为各级政府的信息查询、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提供服务,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和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13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加强相关法规、管理机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立足国情,以我为主,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全面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隐患发现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网络信任能力建立电子政务安全风险分析与科学测度体系;建立健全应急体制与防灾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12、包括密码体系、以PKI和PMI为核心的网络信任、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体系;信息安全标准及其测评认证体系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控与反制系统,建立强审计系统,加强政务信息内容管理与控制,防止涉密信息外泄和被窃,抵御有害信息14一些重点工程的考虑电子政务网络整合贯通工程以电子政务基础传输网为基础,通过整合现有政务网络,实现横向互联、纵向贯通,扩展和逐步完善政务外网平台,尽快启动和基本建成政务内网平台。到“十一五”末,形成中央到省、地(市)、县四级政务部门之间,能够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网络平台,分别承载不同类型的业务应用和满足不同类型的信息传输需求。15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和自然

13、资源与基础地理信息库的资源建设与示范应用。通过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推进法人单位和宏观经济信息库的工程进展。以基础库应用为核心,以政务信息公开为契机,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择机分别启动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市场性开发试点示范工程。利用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初步构建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库16重点领域业务应用工程建设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的调度决策系统 建设服务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业务系统 重点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业务应用系统 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保障健康文化环境发展的业务应用系统 建设服务于完善社会管

14、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业务应用系统 建设服务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业务应用系统 17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完善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l)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隔离交换等技术建设跨安全和保密等级的政务信息安全保护体系,为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安全保障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按需防护和适度保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以及

15、网络失泄密、反窃密的检查发现能力;统筹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18创新能力培育工程选择部分电子政务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组织保障能力较强的地方省市,以国家财政补贴方式,开展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创新试点示范。重点支持以服务公众为主的政务应用,以及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统一的灾备中心建设,并尝试开展电子政务绩效管理,探索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积累经验。示范工程建设将全部使用自主可控的产品和服务。适时开展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模仿真环境和国产装备应用验证环境的试点建设,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需求分析的深化、系统设计的优化,以及国产技术装备和服务的推广使用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项目

16、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动自主产业的发展19目录下一阶段我国电子建政务的基本构想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与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绩效评估。20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框架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200618号文件确定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框架与原则“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有效遏制重复建设,要加快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统一传输网的内网和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国家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21国家信息

17、中心承担了国家政务外网建设和运维工作2002年12月国家信息中心参加了国信办组织的政务外网建设单位招标,并成功中标,成为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单位,并开始立项工作。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11月,国家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可研报告得到批复,2005年8月,初步设计得到批复。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22建设目标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务部门,区别于政务内网和互联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建设目标是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整合网络资源,抓好部门间网络、中央与地方网络的连通与

18、对接,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中央到地方的政务外网网络体系,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的基本需求。围绕政务外网的应用需求形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及运行服务体制,显著提升政务外网为各级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网络支撑能力和网络服务水平。23建设原则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分级管理,逐步推进。需求导向、服务应用。以应用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应用为核心,依托政务外网,推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遵循标准、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政务外网标准规范,实现各级网络互联对接,形成统一的政务外网服务体系。综合治理、保障安全。管理与技术并重,

19、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政务外网业务应用安全。24政务外网一期(第一阶段)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制定外网总体规划,开展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研究;构建外网网络平台,实现16个部委和32个省级节点与外网的连接;建设外网网管中心和外网网站,初步形成外网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外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外网数据交换中心原型;实现两个部委业务的试点运行;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实现与互联网可控的逻辑隔离;建设顶层认证中心、运行CA,以及两个部委证书审核注册中心,为承载的业务系统提供信任服务。25国家政务外网总体框架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 省市政务外网 网管中心 中央城域网 统一的网络平台外网数据中心 面向业务

20、协同的支撑环境 外网门户 外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统一的系统支撑平台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 政务外网信任体系 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平台 政务外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网络管理 安全管理客户服务数据管理与信息交换 统一的服务体系26政务外网总体示意图27政务外网第一阶段网络拓扑28政务外网总体设计 技术方案外网信息共享业务:提供政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包括外网托管中心等。Internet 业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的业务平台,为政务部门提供安全的因特网应用通道。横向VPN业务:为各政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所提供的安全通道。纵向VPN业务:为中央政务部门与各省/市/自治区等下属单位的信

21、息共享所提供安全通道。“2n”技术架构29中央城域网结构及建设情况R1R2R4R3R9R10R5R8R7R6R-c01R-c02R-c03R-c04R-c05R-c06R-c07R-c08R-c09R-c10R-c11R-c12R-c16R-c15R-c14R-c132.5G 裸光纤租用GE直连GE租用GE/FE租用155SDH租用2MSDH接入层核心层汇聚层30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编制了总体实施方案、MPLS VPN方案设计、地方节点接入方案、部委节点接入方案、安全保障体系总体规划、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方案等方案;编制了政务外网IP地址及域名规范、政务外网身份认证系统命名空间规范

22、、电子政务外网数字证书格式规范等标准规范。还有一些规范正在制定中;编制了政务外网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招投标采购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十几项规章制度。31工程建设进展情况1、中央城域网建设情况完成中央城域网4个节点2.5G环网的建设;完成国家监察部、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人事部、国家审计署等4个中央部门接入外网的工作;2、中央广域骨干网建设情况三里河、广安门两个主节点相关网络已建设完成;开通三里河机房、广安门核心机房至全国31个节点的主备电路共计62条(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完成国家外网与全国32个省级外网节点的互联互通工作;32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拓扑及建设情况开通至中国网通1

23、00M出口;开通至中国联通100M出口;完成互联网IDC托管中心建设,目前,扶贫办的业务系统均托管在互联网IDC 。33 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在政务外网建设的初期,就根据政务外网的建设方案进行了安全事前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基础防护、CA中心、安全管理中心(SOC)三个子系统已基本完成;CA初验已经完成;CA中心已经具备证书发放能力。监察部的纠风业务系统作为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第一个应用,已经与CA系统成功对接,并为监察部成功发出了CA证书。 34政务外网中央网管中心建设情况国家信息中心组织了一支25人的队伍,于去年10月开始了政务外网的运维工作。目前,实现7X24小时运行;初步建立了一套较

24、完善的网络管理及监控系统;制定并在不断完善各项运维规章制度。政务外网网站建设已进入测试阶段,即将开通。35信息资源目录及数据交换中心原型建设情况信息资源目录框架和数据交换中心原型的总体方案设计已完成; 运行环境所需的硬件设备和配套系统软件的招标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合同谈判;定制应用软件的招标工作即将开始。36国家政务外网应用推进情况政务外网的应用部署工作进展情况国家监察部业务国务院扶贫办业务人事部业务农业部劳动保障部国家审计署中央编办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10个部门13个点)国家海洋局业务专网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系统证监会37 监察部业务2006年9月,中纪委

25、信息中心下发了关于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开展纠风工作应用的通知;各地方监察厅(局)共有包括上海、贵州等在内的29个节点接入外网。海南由于监察厅搬迁未连接; 2006年底,监察部纠风网站系统在政务外网上正式开通。38 国务院扶贫办业务2006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文关于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平台开展扶贫应用试点的通知; 完成扶贫办服务器在互联网IDC托管中心的测试工作;各地方扶贫办共有包括新疆、山东等25个节点接入外网。扶贫办已在政务外网上试点运行综合信息系统、扶贫固定观测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培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邮件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等。这些系统目前利用外网的互联网出口开展业

26、务。正在部署的住户调查系统将使用外网的共享区。希望政务外网能延伸到县一级。39 人事部业务利用政务外网开展全国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夫妻分居网上审批、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军转干部择业等应用系统。2007年3月,人事部信息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文,对各地人事厅(局)接入地方外网的情况进行调研,为人事部应用系统的开通做前期准备工作;40 农业部业务利用政务外网构建农业部到32个省级农业行政部门的网络,开展金农工程的业务应用。4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业务依托政务外网建设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横向连接。计划先期将政务外网作为目前劳动保障网络平台的备用网络,支持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将原

27、有网络全部迁移到政务外网平台,开展养老保险检测、失业检测、基金监督等业务应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已联合发文,对各地劳动保障中心节点接入地方外网的方案进行调查,为应用系统的开通做前期准备工作。42 审计署业务利用政务外网开展金审工程审计专网应用试点。第一批试点省市为浙江、天津、湖北。逐步完成中央、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网络互联。审计署接入外网工作已完成。43 中央编办业务计划利用政务外网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横向连接,并逐步实现连接全国各地编办的纵向业务专网。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和事业法人数据采集系统的业务应用。(国家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的组成部分)中央编办接入外网工作已启动。4

28、4 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建设的我国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政务外网实现与各省的高速互联、双向传输,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传输与服务水平。接入工作已完成。文化共享工程对带宽需求较高,每年传输到各省数据量30T。45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将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数据主中心、土地和矿产资源数据分中心等共13个数据中心节点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中科院、解放军总装备部、解放军总参谋部、航天科技集团等10个部门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数据交换,并向其他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此项

29、工作已经启动46 国家海洋局业务专网国家海洋局通过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接入政务外网。利用政务外网构建国家海洋局业务专网,纵向连接沿海11个省的15个城市22个单位。(北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天津)。国家信息中心正在为此设计技术方案。 47政务外网应用前景从各部委对政务外网的需求情况看,政务外网的建设速度正在逐渐加快,政务外网统一网络平台,促进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及交换的基础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我们认为,政务外网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网络重复建设的情况将改善,政府网络建设和运行经费都将大大减少。48推进政务外网应用意义重大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

30、公室和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全力推进政务外网建设,尽快形成政务外网服务体系,支撑电子政务应用解决当前外网建设、应用推进和今后长期运行维护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资源整合、节约投资,早见成效49对下一段工作的建议加强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国信办会同国家发改委负责统筹协调政务外网的管理,国家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网络地址和域名的规划,组织研究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等。国家信息中心负责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开展政务外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工作,为中央政务部门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网络服务。各地方要以现行管理体制为基础,按照分级建设和管理的原则,依托各地信息化领导机构所确定的政务外网管理和

31、建设单位,建立起政务外网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服务到位的有效管理机制。尚未明确本地政务外网管理和建设单位的地方,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予以明确。50加快政务外网建设,推进网络互联互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务外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加快建设进程,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突出抓好部门间网络、中央与地方网络的连通与对接,尽快实现横向互联,纵向贯通。中央级政务外网横向要覆盖有需求的中央政务部门,纵向要贯通到副省级以上地方的指定部门。中央各部门已建有纵向政务网络的凡属于政务外网范畴的,应尽快实现与中央级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各地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建设本地政务外网。要充分利

32、用各地已建政务网络资源,切忌盲目拆分,避免重复建设,尽快实现与中央级政务外网的对接和互联互通。对于尚未建设省政务外网的地方,要尽快规划、审批并建设。对于地市及县级政务外网建设,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本地政务外网,提供相应网络服务。要遵循国家统一制定的政务外网网络地址和域名规划。用户地址分别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高法、高检等系统内分配与管理,地方统筹使用。网络互联与共享地址,由国家信息中心分配与管理。51完善网络服务体系,提高网络支撑能力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应用的原则,完善政务外网运行维护的服务体系,规范和逐步优化服务流程,做好服务受理、业务开通、服务热线,故障处理等工

33、作,做到沟通顺畅,运转协调,维护及时,服务到位。加强对各地政务外网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提高政务外网对各级政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各部门要根据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积极组织业务应用,充分利用统一的中央级政务外网,逐步实现各类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政务外网要为开发利用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网络支撑服务。各地也要结合本地需求,充分利用政务外网,为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网络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52明确责任,保障政务外网和信息安全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在政

34、务外网的建设和管理中要把信息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各地方、各部门都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要求,分别采用相应保护措施,保证政务外网上运行的各类信息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政务外网承载的信息要做到该上内网不能上外网,能上外网也要尽可能少上内网。政务外网是政务业务专网,不与互联网直接连接,但要按照分级划分安全域的原则,提供与互联网安全可控的连接。涉密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各级政务部门的政务外网与互联网连接时,要按照统一的安全标准与规范,采用统一的安全措施,保障安全。在安全系统建设中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优先选择国产安全产品。53目录下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想电子政务网

35、络建设与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绩效评估。5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意义提高电子政务绩效,是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工作要求 。了解社会和群众对各级政府执政为民、工作效率提升的满意度 。推动各级政府更好地实现政务公开、为民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水平 。55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电子政务建设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子政务是创建透明型政府的必要措施、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是营造民主型政府的重要手段。56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要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作为政府面向社会服务的主要窗口,

36、作为与社会公众沟通的重要来源渠道。“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三大核心功能,政务信息公开是基础、在线办事是核心、公众参与是动力”是三者之间的关系。57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必将经过“技术导向阶段”、“内容导向阶段”、“服务导向阶段”实现电子政务的从无到有、内容的从少到多、服务从粗放到精细的政府职能的发展过程;“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的内容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现阶段建设的中心工作。电子政务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统一的层级体系下、协调发展的整体。58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紧密围绕创

37、建“透明、服务、民主”型政府的重要使命,坚持以内容为主,以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作为指标体系的顶层框架。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应当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作为主要功能定位,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内容架构。 电子政务系统功能设计方面,鼓励政府在业务流程再造和在技术实现上加强创新,能充分展示部门或地方特色。 59绩效评估的标准方法和指标(1)绩效评估的标准A、经济;B、效率; C、效果D、公平;E、责任;(2)绩效评估的指标A、费用指标;B、时效指标;C、数量指标;D、结构指标;E、质量指标60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的三原则第一,“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强调电子政务的经济性,包括人、财、物等各方面的经济性

38、,这是“3E审计”等众多体系中均予强调的基本内容。第二,“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强调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和服务供给能力,电子政务供给能力主要指借助信息技术发布政府信息和在线服务的数量。第三,“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指最有助实现目标或最能够产生效果的供给,强调电子政务服务在被消费者(企业或个人)接受后产生的实际效果。 61高绩效电子政务的基本特点透过表层现象,仔细比较高绩效电子政务,会发现它们具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特点: 一、电子政务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并强调电子政务应用效果; 二、政府对公众请求的响应力强,政府与公众间信息交流充分。 62评估电子政务绩效的“三个程度”供给程度,指政府通过电子化渠道,

39、面向公众、企业和公务员提供政务信息和在线服务的“宽度”和“深度”。供给程度是评估绩效最直接的视角,也较容易测量。接受程度,指公众、企业和公务员对电子政务各项功能和服务的认可、接受及满意度,这一视角体现了17号文件中提出的电子政务须“以需求为导向”的精神。影响程度,指电子政务功能或服务被受众者认可或接受后产生的影响,包括公众感受到服务水平的提升、给政府带来资源成本的节约、社会公共参与程度的提高等。这一视角集中体现17号文件中提出的电子政务须“以应用促发展”的精神。63评估电子政务绩效的 “两种能力” 基础设施能力,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使用情况。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子政务发展成果,但评估它必须注重考察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绩效的电子政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因此,绩效评估必须强调电子政务各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