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养殖模式_第1页
论生态养殖模式_第2页
论生态养殖模式_第3页
论生态养殖模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生态养殖模式前言建设生态渔业,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落实渔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量已达5 100多万吨,人均占有量 38千克,13亿中国人的“吃鱼难”已成为历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品 市场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了 “吃鱼好”、“吃好鱼”的新阶段,对水产品的种类和质量 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传统养殖模式属于资源消耗型,污染环境型的弱质产业。水产养殖 业对水质的二次污染问题并没有引起水产养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今年来,全国水污染治理 的结果,工业污染比例有所下降,而城乡生活污染、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有所上升。养殖

2、水域的过渡开发,原有的水草资源被破坏,不仅造成病害严重,而且造成养殖水域富营 养化,“草型湖泊”转为“藻型湖泊”。许多水域生态失衡,造成水域“荒漠化”,水体的生 物多样性下降,其生产力明显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产品均不同程度地 收到污染,水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下降。时代呼唤生态养殖,发展 生态养殖刻不容缓。1生态渔业和生态养殖的概念贾敬德(1995)认为,符合生态学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使物质和能量得 到再生和循环,使渔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获得比常规渔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 益的渔业生产体系。李明锋(1994)则表述为:生态渔业是运用生态学

3、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吧 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渔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 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渔业体系。生态养殖,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建立和管理一个能实现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 经济上可行的养殖生态系统,以确保在长时间内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的养殖方 式。生态养殖以保持和改善系统内部生态动态平衡为主导思想,合理安排养殖结构和产品布局, 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 肥料、饲料等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渔产品,并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 用、经济效益四者结合的综合性效果。2生态渔业和生态养殖的

4、生态学理论体系2. 1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 信息传递关系所达到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稳定状态。保持水域养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即:保持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三者之间的平衡。 生态养殖工艺生态养殖工艺采取:强化分解者,促进生产者,改革消费者的原则,保持三 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平衡。强化分解者,即改善水体的溶氧、ph条件和利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和底泥中的有益的微 生物数量大大增加,使大量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促进生产者,即栽培和保护水生植物维管束植物或高等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盐转 化为绿色植物。改革消费者,即坚持“

5、以鱼养水、以鱼保水”观念,改革养殖对象和养殖模式发展“名、特、 优”牙骨质模式,实施混养、稀养、轮养。2. 2物种共生理论著名生物学家倪达书先生首次提出稻田共生理论,是物种共生理论应用与生态渔业的一 个典型。稻田共生理论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水体综合立体利用,稻田是一个立体空间, 各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态习性,即不同的生物可以利用水体的不同 空间,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在稻田中安排种稻和养鱼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声场过程,实行对 水体的立体应用;二是物质能量的多重利用,稻田养鱼这种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巧妙地安排了 能量传输和转换功能,它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不同于一般作物的间混套种。三

6、是生产结构 合理配置。目前已经出现了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鱼虾蟹混养等多种结构模式,并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2. 3食物链理论自然系统中的食物链,在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一条能量转化链,在不少人工系,这种缩减了 统中为了方便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调控,输出更多的净生产产品,这条食物链往往被缩减,这 种缩减了的食物链不利于能量的有效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同时还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如果使食物链适当延长即可收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再生增值的效 果。2. 4生态位理论2. 5多层次分级利用理论在稳定的生态渔业系统中,各种生物占有特定的生态位,多层次分级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多 层次营养结构的物

7、质转换、分解和再生,便在生态渔业系统的动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 6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首次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的形成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 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开放系统,三是系统不同元素之间必须存 在有非线性相关作用机制。作为耗散结构的生态渔业系统,具有上述有关耗散结构的基本条 件和特征。当生态渔业系统从环境中不断吸收能量和物质时,系统的总熵值减少,信息量增 加,结构复杂性随之而增加。这种新耗散结构比原始结构更加协调,更加高级,使生态渔业 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从单养鲤鱼发展到多品种混养、密养、轮养;单一养鱼发展到鱼 一畜一禽等人工生态渔业系统在

8、新的物流、能流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级的生态渔业系统。2. 7稳态机制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3生态渔业的本质特点3.1综合性生态渔业既继承我国传统的渔业生产工艺,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两者进行磨合, 合理追加人工物质投入,优化鱼种、饲料等能量投入结构及渔业机械的优化配置,注重依靠 技术进步等现代文明,促进自然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采用综合经营和生产、分配、流通、 交换的高度发展来促进经济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生态渔业成为推进我国渔业现代化的 一种渔业综合生产体系。3.2适应性生态渔业针对我国渔业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较大的状况,以多种多样多层次

9、生态模式和形式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组合、 装配于渔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较好地发挥地区优势;渔业内各产业都能根据社 会需要与当地可能协调发展;各种渔业生产组织都能就技术模式有所选择,较好地适应不同 生产体制生产力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如珠江三角洲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基塘生态渔业系 统、渔农工贸生态渔业系统,长江三角洲地区则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渔农牧副工结合生态渔 业系统、水产养种捕加结合生态渔业系统和大水体“三网”养殖生态渔业系统。因此,发展 生态渔业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国力,在我国广大渔区可以推广实行。3.3高效性生态渔业既是对渔业自然资源深层次合理开发利用,又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10、,维护资源系 统的生态平衡;可以避免渔业上的掠夺式经营和滥用、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资源利用率,减少破坏性生产和环境污染;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水产 品及其它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消费需求。因而,建设生态渔业可以实现经济 系统与生态系统各自及其相互之间的良性循环,使渔业生产能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发展生态渔业是我国建设高产优质高效渔业的主要途径。3.4持续性生态渔业强调渔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恢复,变渔业经 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渔业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相兼顾,环境与发展相协

11、调。因而,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 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增殖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经济系统的高效益, 既增强了渔业发展后劲,又使渔业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持续性正是我国转变发展战略, 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持续发展道路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渔业的显著特征4.常见生态养殖模式综合运用上述理论,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创造了多种生态养殖的模式。例如稻、鱼、蛙 生态养殖模式和生态养蟹等4.1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环境,田中种稻,水里养鱼,田、水的空间再养美蛙,形成 生态养殖的框架。水稻选择抗病力强,产量高的品种,鱼选择以鲤、鲫为主的杂食性

12、品种,蛙 选择当前养殖技术较成熟、生长较快的美蛙。在稻、鱼、蛙的种养结构电以蛙为核心主体 带动稻和鱼。因此,用灯光诱蛾作为蛙的主食品,蛾多的时候可作为鱼的饵料,蛾不足的时候 投喂工人养殖的蚯蚓加以补充,尽量少投人工饲料,鲤、鲫鱼以食美蛙的残饵和粪便为主,适 当的草鱼和白鲢可消除稻田杂草,调节稻田过肥的水质,蛙和鱼的粪便保证了水稻在不施化 肥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同时使有害的虫草有效地转化成人们的食物。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的优点(1)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2)稻、鱼、蛙相互作用,降 低了种、养殖成本(3)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绿色食品。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提供的产品稻 谷、鱼、蛙未受农药、化肥及饲料添

13、加剂的影响没有异味,其鱼、蛙的口感、肉质、颜色 均好于集约化养殖产品,在市场上其销售价都要高出2030 %,深受消费者欢迎。4.2生态养蟹模式稻田养蟹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生态养殖模式,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综合生产方式,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稻田养蟹有利于优化种植和养殖生态,提高种 养结合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广大农户乐于接受,已成为稻渔结合、以渔促稻的水产养殖业的 经济增长点。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大面积推广。如安徽塘南镇,全力打造全国水产生态养殖第 一镇为目标,大力发展和谐生态养殖。(即:“种草,投螺、稀养、混养、活水”的“当涂 模式”。生态养殖不但促进了农民增收,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14、,而且改善了农村的环 境面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结在生态养殖的各种模式并不是机械化的,也不是公式化的。要因地制宜,要经过实地的 试验,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养殖品种选择适宜的生态模式,根据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 性,营造适合其生长的养殖水环境。参考文献1杨正勇,潘小弟.生态渔业的主要模式J.生态经济,2001,(03)2北方综合生态渔业技术模式J.农业新技术,2005,(01)3杨河清.发展生态渔业做到四个创新J.江西水产科技,2003,(02)4沈小峰、胡岗、姜璐,1987。耗散结构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3-1065李明锋,1995。金湖县建设生态渔业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生态经济

15、,(1): 22-256李明锋,2001。生态渔业的涵义及生态学理论体系J。重庆水产,(3): 7-107贾敬德,1995。生态渔业与渔业生态J。淡水渔业,25(4): 29-328刘晴.促进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水产养殖发展质量J.中国水产,2006(3): 22- 23.9党国祥,赵连胜.推广生态渔业技术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的重要途径J.技术经济,1999,(11)10陈广城.论生态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中国渔业经济,2000,(04)11蒋雪英.浅谈生态渔业及其前景J.中国动物保健,2001,(08)12孙书贤.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新型生态渔业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06)13陈广城.发展生态渔业促进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与技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