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四)(古代诗歌专题)知识回顾_第1页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四)(古代诗歌专题)知识回顾_第2页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四)(古代诗歌专题)知识回顾_第3页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四)(古代诗歌专题)知识回顾_第4页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四)(古代诗歌专题)知识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四)(古代诗歌专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1分一、古代诗歌专题重难点知识回顾与检测(总分7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濠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作者:韩愈(唐)天街小雨洞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

2、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B解析:A项是对诗歌首联、颔联内容的鉴赏分析,而“弯弓射鸿” “麻衣冲风” “饮酒 高歌”等都是诗人借以排遣苦闷的方式,与诗意相符。B项,诗人不是“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 在诗中“穷”是困厄、不得志的意思,“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C项,是对诗歌尾联表现 手法的鉴赏,与韩愈运用简朴的文字,借助小雨、草色描绘早春的独特景色的方式相同。D项是 对诗歌整体思路的鉴赏分析,与诗意相符。.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3、.答: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1分)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1分)缀满嫩绿的柳 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1分)。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1分)但不甘沉沦的 乐观、自勉之情(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汉寿城春望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注】 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刍狗:古代 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华表:指路的路牌。才:隐约。东瀛 变: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4、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 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 盛今衰的景象。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 遗址的景象。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表达了诗人积 极、乐观的思想。.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 “安史之乱” 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6分).答: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

5、凄凉。(1分)不同点: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2分)春 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2分)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 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1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9分)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两句直写别离,“散” “离” “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 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

6、,既写出了离愁的 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C.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 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D.上片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片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 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 两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答: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两首词都通过 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

7、无依、凄苦难耐之感。两首词都采用意 象“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 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羁旅之情。(答出任何三条,即可得满分6分)(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架帽,树头初日挂铜钮久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崂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散材,指无用之才)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收起)昨(旗帜)征(收兵的金声)。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注】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

8、的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 县。钮: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耦耕:二人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前三联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 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其一尾联诗人想象中“西嘘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美好景 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

9、、热爱自然的情趣。C.其二继写道中山行。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溪边缓行。他在饱览山光水 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D.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土长 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土哉? ”诗人以此喻已厌恶俗物,羡慕归隐之 意。.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1分)又担心政敌的迫害。(1分)颔联运 用比喻,(2分)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才,“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

10、随时 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1分)自己又像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卷起 战旗、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表现出对党争、官场的厌倦。(1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宿芥塘佛祠贺铸青青舞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注】 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弊(mou):大麦。底许:几许, 多少。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弊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 稼的担忧。“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

11、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 具画面感。“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 回。D.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 故人的题字。.尾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答: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寺处幽僻,杨花飘落,柏 子燃香,自在清净。见到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每条3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下列对

12、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维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天寒水浅,清澄莹澈的山溪变成蜿蜒穿行的涓涓细流,露出粼 粼白石,小溪显得特别清浅可爱。B.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特点,人行在山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 雾中,似乎感觉到细雨湿衣的凉意。C.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已滞”,化动为静,衬托 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D.王勃诗的第三句,“晚”字既写秋深也写诗人已是暮年,再加上句首的“况”字,不仅 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跌宕起伏。.两首诗都写到了 “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答: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1分)王勃山中的“

13、黄叶”是动态的(1 分);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2分)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 的是悲伤之情。(2分)(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咏钱罗感志士不敢道,储之成祸胎。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解释愁肠结,朱门虎狼性,咏 徐 多蓄多藏岂足论, 能于祸处翻为福, 几怪邓通难免饿, 朝争暮竞归何处,能分睡眼开。一半逐君回。钱 寅有谁还议济王孙。 解向仇家买得恩。 须知夷甫不曾言 尽入权门与幸门。【注】 梯媒:媒介。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 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夷甫: 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

14、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诗第一联,深刻洞悉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世意味。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14.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14.答:相同之处: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托物言志,(1分)通过“钱这一 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1分)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1分) 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

15、和夷甫进行对比;(1分)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 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1分)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1分)【这两个 只要有一个即可得1分,一共1分】不同之处:徐诗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故。(1分)(A)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炉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上渔者第二句一个“但”字流露出作者对“江上往来之人”的强烈的批判、谴责 之情。(对打鱼人的同情)B.农家望晴“尝闻”二字,一反绝句平直起叙的常法,开头就造成紧迫感

16、,有烘托气 氛的作用。C.江上渔者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 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D.农家望晴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盼望晴天, 反映了农民焦急的心态。.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6.答: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不同点: 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纺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 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时间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二、58篇名句重难点知识回顾(总分19分).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

17、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 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O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 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师说中,上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住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阿房宫赋中“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 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关于荆

18、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 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游褒禅山记中论述没有到达理想的境地而不后悔的句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 O.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感慨 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 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三、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公开征求意见。规则 提出教师惩戒权包括“批评、留校、不超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