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八上期末语文试卷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凛冽(ln) 恹恹欲睡(yn) 箕畚 沉鳞竟跃B寻觅(m) 惟妙惟肖(xio) 轩榭 和言悦色C禁锢(g) 春寒料峭(qio) 残垣 殚精竭虑D黝黑(yu) 正襟危坐(jn) 狼籍 互相轩邈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B我军好似摧枯拉朽,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就击溃了所有进犯的敌人。C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D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

2、引人注目的可能。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让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看不起民众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B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听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C“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D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一样,在各自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 3000 年以上的,只有汉字。这种文字对 3000 多年来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后期的隶、楷、行、草,均发轫

3、于斯。在河南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甲骨文。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它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造字法则。ABCD给下列新闻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 标题:_ 记者余书福报道:12 月 10 日上午 8 时 25 分,昌赣高铁 G5011 次模拟载客试运行列车顺利地从南昌西站开往赣州西站,途中只花了 1 小时 50 分钟。昌赣高铁,全长 416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北起江西南昌,南至赣州,贯穿南昌、宜春、吉安、赣州等 4 个设区市的 26 个县(区、市),全线设包括兴国西在内的 13 个车站。昌赣高铁的开通,将

4、标志着赣南不通高铁的历史就此结束。A昌赣高铁模拟载客试运行 B昌赣高铁的激情与速度C昌赣高铁即将开通D赣州人民高铁圆梦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注释】挂席:扬帆。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只想开几条幽静的小路,接纳品格高雅的友朋。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淡笔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

5、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B颔联“始见”二字轻轻点染,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幽怨神态。C颈联写诗人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D尾联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后两句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B诗的起势高远,“名山都未逢”,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C前四句如行云流水,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字眼

6、直接流露。D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游白水书付过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厓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 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

7、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佛迹院:寺庙名。汤池:温泉。悬水:瀑布。折:弯转。缒(zhu)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倒行:顺来路回去。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度:越过。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B折处/辄为潭C山厓有/巨人迹数十D书/以付过(2) 解释句子加点的词。i 循山而东ii 食余甘煮菜iii 顾影颓然(3)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i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ii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4)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 以

8、天下之所顺, 。(2) ,长河落日圆。(3) 折戟沉沙铁未销, 。(4) 报君黄金台上意, 。(5) 无可奈何花落去, 。(6)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7) 春望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家书舒怀玉 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可丢,哪把椅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

9、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三方通信:父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祖母分别写给父亲的信。祖父是村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背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一页页沾满路遥平凡的世界式的湿漉气息。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

10、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

11、子,不苟言笑,不容置疑。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盒包装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我数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

12、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13、“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的很多东西。(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本文围绕“家书”展开,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填写。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背包父亲每一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 (2) 文章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 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包食品用的黄草纸(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祖父母是怎样的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清凉殿里好乘凉童木 古

14、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国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宫廷和达官贵族阶层的驱热志。因为在久远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块冰,任何一处特凿的清凉窟,都包含着最奢侈的人工。 周礼里的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 80 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

15、般。古籍里关于清凉殿的记载,还包括它的房间内其他陈设:“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装冰块的又是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 当然是多重降温。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被称作“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汉朝的石头床具加冰玉盘的稚朴,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倪方六讲了个拾遗陈知节给李隆基上书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避暑。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被赐座后,感觉座内含冻。这扇车基本相当于空调扇,当然不是用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

16、,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四檐装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边往下淌的水帘,让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自然极佳,能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有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环保“空调房”算是舶来品,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 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倪方六用了“设计时尚”来形容宋代宫中的降温术。当时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氛设置:厅堂里摆几百盆

17、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就能使堂内“清芬满殿”。倪方六说,这算得上是古代空调的空气净化手段,可以说是一大进步。 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于冰箱,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候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至于古时消夏的饮食,倪方六谈起了宋时的“冰激凌”。从宋人笔记看,这种古时刨冰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的冰酪。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已经花样繁复,夜市的冷饮铺要营业到三更时分方才结束。这样想起来

18、,那时夏季的夜,和我们童年时在街市上买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经没有隔着悠长朝代的区别了。(1) 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2) 从全文来看,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何作用?(3)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4) 本文在语言上极富特色,试着举例说明其中二点。班级开展“我爱名著阅读”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列问题。 (1)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有哪些精神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 仿照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根据你的阅读,巧选角

19、度(作品的内容、意义、写法、语言等),也拟写一则书评,不少于 50 字。书评例: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想。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的讲义,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穿过铁道艰难买橘子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汪曾祺来说,房东送给他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也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20、 600 字的文章。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书写规范、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1. 【答案】C【解析】A.有误,“恹恹欲睡”的“恹”读作yn,“沉鳞竟跃”写作“沉鳞竞跃”; B.有误,“惟妙惟肖”的“肖”读作xio,“和言悦色”写作“和颜悦色”; C.正确; D.有误,“黝黑”的“黝”读作yu,“狼籍”写作“狼藉”。 故选:C。 2. 【答案】B【解析】ACD.正确;B.有误,“摧枯拉朽”意思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用“摧枯拉朽”表现我军的强大不恰当。3. 【答案】D【解析】A有误,语序不当,将“看不起民众”调至“贱

21、视民众”的前面;B有误,搭配不当,将“听见”改为“看见”;C有误,句式杂糅,将“的原因”删去;D正确。4. 【答案】B【解析】句提出说明对象“甲骨文”,应该在首位,排除 A、C 两项,第句的“它”和第句的“这种文字”都是指代甲骨文,应该紧随后。句“这种文字对 3000 多年来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是谈甲骨文的影响,恰好是谈起影响,必须放在句后面,排除 D。故选:B。5. 【答案】A【解析】给新闻拟标题,主要应看导语,适当参考主体部分,而结语可以用来验证,推敲语言重视表达。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陈述对象)和事件。分析本则新闻的导语不难发现,陈述的对象是“昌赣高铁”,事

22、件“G5011 次模拟载客试运行列车顺利地从南昌西站开往赣州西站”,提炼为“昌赣高铁模拟载客试运行”。标题中必须将这两个要素交代清楚,比较发现,只有 A 项符合要求。6. 【答案】(1) B(2) C【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CD 正确;B 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故选:B。(2)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ABD 正确;C 有误,前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 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故选:C。译文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

23、,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7. 【答案】(1) C(2) i 向东或向东走ii 吃iii 回头看(3) i 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ii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4) 表达了作者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解析】(1)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ABD、正确。C、有误,应在主谓之间断开,即“山厓/有巨人迹数十”。故选:C。(2) i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

24、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顺着山路向东走。东,向东或向东走。ii 句意为:吃着橄榄菜。食,吃。iii 句意为:看到自己有些年老的身影,有种萧索感。顾,回头看。(3) i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于,在。殆,大概。句意: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ii 重点词语:喜,欢喜。畏,畏惧。句意

25、: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4)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细读文本,疏通文意后可分析作答。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山水美景,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顾影颓然,不复甚寐”表现了作者的身世之悲。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

26、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看到自己有些年老的身影,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8. 【答案】(1) 攻亲戚之所畔(2) 大漠孤烟直(3) 自将磨洗认前朝(4) 提携玉龙为君死(5) 似曾相识燕归来(6) 九万里风鹏正举(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9. 【答案】(1) 祖父母用得“信纸”很特别;“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常泪流满面(2) 内容上:交代家书的来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3)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祖父

27、母用的“信纸”极其特别的特点,体现出时代特点和情感的真挚,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4) 示例从“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背包”可以看出,祖父对父亲的不舍和牵挂(或细心周到);从“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可以看出,祖父母深明大义,让儿子安心军营;从“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可以看出,祖父母勤俭节约;从“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可以看出,祖父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对儿子谆谆教导。【解析】(1) 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28、。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情节即可。题干中给出的两个情节对应第段内容。所以根据第段“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可概括出第情节;根据第段“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可概括出第情节:“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常泪流满面。(2)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文章第段在内容主要写搬家时只有一样东西,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结构上开篇点

29、题,引出一封封家书。(3)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根据“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祖父母写信用的纸类型之多,写信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写出家里经济困难,表达了祖父母对父亲的爱,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第段“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背包”可以看出,祖父对父亲的

30、不舍和牵挂(或细心周到);从文中第段“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可以看出祖父母明事理;从文中第段“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不苟言笑,不容置疑。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可以看出,祖父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对儿子谆谆教导,让儿子安心军营;从文中第段“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的

31、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可以看出,祖父母勤俭节约。10. 【答案】(1)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皇族世家、贵族阶层的消夏方式。 (2) 全文以时间为说明顺序,使全文说明有条有理,层次井然。(3) 引用。(或:引资料)更具体地说明了宋代“空调房”设计的和谐优美,增添了诗情画意。(4) 示例一:本文语言自然生动,例如:“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一句运用口语,富有幽默意味,令人忍俊不禁。示例二:本文语言准确,例如:“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 80 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中的“大概”

32、是一个概数,具有不确定性,说明整个宫殿的“凌人”在 80 名左右,这体现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解析】(1) 本题考查说明内容,一般会在首段提出。根据本文首段中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可知说明内容是古代皇族世家、贵族阶层的消夏方式。(2)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根据文本中的“汉代”“到了唐代”“若是宋朝”“到了明清”可知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介绍的。这种说明顺序可以让文章的说明条理清晰,层次井然。(3)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细读本句可知,本句引用宋时文人的话,这是引用的说明方法。联系语境可知,这处引用生动地介绍了宋代空调

33、房的设计,突出了它在设计上的和谐与优美,增添了诗情画意。(4) 本题考查语言特点。本文语言具有准确、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可以围绕其中的二点,举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无唯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1. 【答案】(1) 作者法布尔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关爱的品质;作者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是令人愉悦的,埃德加斯诺,一个陕北苏区采访将近四个月的美国记者,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解析】(1)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表达。作者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的科学精神,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展现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此外,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