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1页
作业: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2页
作业: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3页
作业: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4页
作业:魏晋南北朝文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言文学4班傅媛17号第 页魏晋南北朝汉末建安北方十六国梁东齐北周陈齐589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丿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大融合。从黄巾起义到汉末大乱,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后又是八王之乱,导致南北分裂长达二百七十多年。其间最长的朝代不过一百年(如东晋、北魏),短则二十多年。在中国这块版图上曾经

2、一度出现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争夺权力或扩大统治范围,互相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有时战争异常激烈,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对应于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权力的争夺,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从东汉末年的党祸大屠杀,到西晋初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许多文人都朝不保夕,惨遭杀害。如孔融、祢衡、杨修、丁仪、嵇康、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刘琨、郭璞等等

3、。有的文人用酒来麻醉自己,有的人隐居山林,住洞穴,韬光遁世,养性全身。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由于战乱,儒学在汉末就已经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失去了统治人心的力量,但仍然是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玄学的核心是与儒学相对立的老庄学说,但不完全等同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而是经过一些学者的补充、改造、阐释之后的一种新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抽象思辨哲学。其主要内涵是关于人和自然以及天人关系的讨论。玄学的有与无、言与意、名教与自然等的思辨哲学的发达,动摇了两汉以来经学独尊的地位,淡化了文人以从政为人生归宿的意识,使老庄哲学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完成了他

4、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导致了人的自然心性的解放和文学创作的心理自由,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乃至文学的风格,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玄学论证的另一些重要命题,如才性的离、合、异、同,声之有无哀乐等的讨论,更使文学艺术由两汉以来只注重经国治世而转向人格的内省与表现。诸如神笔、神情、神隽、神貌、神明、风姿、风神、风韵等概念的提出表明人的个性气质以及与此相关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乃至遗形写神等美学要求和创作方法,已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阮籍、陶渊明的诗歌,世说新语对人物画龙点睛式的传神之笔,东晋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的突破,无不表明古代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清谈

5、由玄学而来。所谓“清谈”,即不务实际(社会、时代、时务)的谈玄论道。玄学家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旷达、清高、风度,是一种崇尚虚无,空谈玄理的风气。这种风气的产生,一是因为哲学的思辨而来,二是为了逃避杀身之祸。这种“清谈”对后世确实产生过一些消极作用,即所谓“实干兴邦,清谈误国”。但在当时,魏晋士人谈玄论道,其语言的机智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还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佛学从东汉传入中国,当时尚无多大影响。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才发展起来。佛经的翻译、洞窟的开凿达到极盛的情况。这对此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佛经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为魏晋南北朝营造了一种新的

6、文化气氛和土壤。当时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许多文人或与佛教徒交往,或笃信佛教。佛学具有哲学和神学两方面的内容。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颇为精致,与老庄哲学有相通之处,因而受到士人的喜爱。东晋时,佛学与玄学相辅而行,僧人参与清谈,士子研究佛理,成为一时风尚。佛教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它所特有的艺术。佛经中包含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对叙事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想象世界的丰富,2、故事性的加強,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4、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原始图腾宗教崇拜。经先秦两汉的神仙方术学的培育而形成

7、。它推崇老子和庄子,但是把他们当成神仙,这和玄学在性质上不同。道教的教义和佛教完全不同,它不否定现实生活,相反要以各种方术帮助享乐,即能给与虚幻的满足,又具有实用性,因此信奉者颇多。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许多游仙诗,跟道教的影响有关。魏晋南北朝无论在思想上、文化上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的多样化,有力的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学主题,即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而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里,文学的酝酿新变就是自然的了。表现在:(一)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

8、性化;(二)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三)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从文体发展来看,五言诗得到发展并达到強盛;七言诗确立;骈文兴起;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出现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一、文学走向自觉,创作个性化“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一是开拓了一些新

9、的题材。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的;梁代宫廷里出现了“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美的;边塞诗也始于南北朝。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也反映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拿诗歌来说,古体五言诗在汉代已经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和阮籍等人的创作,在内容、手法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七言诗在汉代产生,但数量极少,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南朝的鲍照又创立了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歌行;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出现。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这与文学观的发展是一致的。曹植的诗歌开始讲究词采华美和对仗工整,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第四,

10、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汉末,从古诗十九首起,诗歌中已经有了哲理化的因素。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与哲理的结合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玄学有关,另方面与作家个人的经历有关。从根本上说,是作家个人意识加強,重视个体价值的结果。本时期的哲理诗,以阮籍、陶渊明的成就最高。这一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给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使文学(主要是诗歌)摆脱了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反映现实的传统,表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诗歌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厚重了。二、文学创作掀起高潮1、诗歌:五言诗、七言诗成熟,文人乐府诗、山水诗、田园诗兴起

11、,学者对声律的认识2、抒情辞赋、骈体文、抒情散文3、笔记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的延立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建安文学一、建安文学时间跨度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建安文学不仅指建安时期文学,而是指汉末魏初文学即(196-240)魏(220-265)至正始初年(240-256)二、建安文学的伟大成就1、“三曹”“七子”等作家群体的出现。2、开创五言诗繁荣的局面。3、产生新的美学风貌建安风骨。建安风骨也称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出自钟嵘诗品序,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指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继

12、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朴素的言辞,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诗人们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统一天下的志向,诗歌情调慷慨激昂,感情炽热充沛,语言朴素清新刚健,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较完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后代文学家创作的典范。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正始文学一、正始文学的起止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

13、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二、正始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政局黑暗、不安,残酷杀戮。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文化背景:玄学的兴起三、正始文学的创作风貌内容上,建安文学中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积极进

14、取的精神已基本消失,转而抒发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的忧生之嗟的的情感。艺术上,由建安文学的昭晰明朗转向曲折隐晦、寄托遥深的风格。总之,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两晋文学两晋文学的起止:公元265司马炎建立西晋至恭帝元熙二年420止,分西晋和东晋。一、西晋文学1、社会概况:265-317,共52年。西晋的建立,社会有过约30年短暂的繁荣,其后近20年祸乱,先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八王之乱”,又有异族入侵的“五胡乱华”,司马睿逃亡过江在建业建立东晋王朝。2、相对宽松的多元

15、化文化学术环境:政治一统,文化未一统儒道佛鼎立之滥觞。(1)儒学与玄学并盛:儒学属于官学,但玄学极盛(故有玄学误国之讥)。(2)佛教迅速传播:佛教在华扎根的关键期(名僧译经及与名士的交往)。(3)道教:五斗米在南方盛行,晋末葛洪开始把道教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3、西晋文学分期(1)前期:265-299武帝的泰始、咸宁、太康及惠帝的元康,西晋文学代表作家主要在武帝在位期间,故钟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潘、陆、左代表西晋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最高成就。(2)后期:内战与外患,300年后,“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被害名士在文学史上居其首(武帝不

16、杀文人亦居其首)。残酷现实使文人出世之志陡增,开始以玄言入诗。只有刘琨不同流俗,承继左思风力,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西晋文学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文学转型期:政教主导型文学转变为非政教主导型文学。重文采,轻情志;重形式,轻内容;重文轻质。内容上,现实主义精神的沦丧。缺乏建安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身处宫廷的政治纷争和惨遭杀戮(二陆、两潘、张华、石崇、欧阳建等)的政治巨浪却无在作品中反映。只有左思重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艺术上,对文学创作技巧和形式的高度重视。片面发展建安文学“诗赋欲丽”特点,在艺术形式上的加工不遗余力,在语言上追求声色之美,在句法上讲求对偶整齐,形成骈俪之风。文赋和文章流别论分别代

17、表追求技巧与形式的典型第 页第io页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繁缛。主要体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二、东晋文学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最终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公元318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开始了东晋的历史。东晋历104年,就文学而言,玄言诗的盛行是这一时期的基本

18、特征。只有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改变了文坛的面貌。1、时代特征:偏安政局和门阀政治、玄谈风气。2、文学特征:玄言诗盛行2、东晋文学分期:初期和中期,玄言诗的高潮;后期,陶渊明。玄言诗:玄言诗是西晋末年永嘉年代至东晋流行的一种诗体。它是当时谈学成风的产物,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绰、许询。特点是在诗中多谈玄理,缺乏形象,淡乎寡味。但注重在诗歌中谈理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定影响。玄言诗盛行的原因:1、魏晋玄学以及清谈之风兴盛2、东晋政局以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玄言诗的地位和影响:山水诗的兴起(东晋,谢灵运),白居易等人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和许询田园诗:东晋末年产生的一个用农村自然景物

19、、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其开创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不仅扩大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而且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技巧,扭转东晋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当时的诗坛带来清新之气,并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产生深远影响。陶渊明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题材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东晋文学繁荣程度不足,而自有其风格和特色。东晋文

20、学多表现作者自我的精神体验,其题材往往与外在社会政治时事关系不大。与西晋的尚丽文风相比,有尚质的倾向。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的分类: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南朝民歌的特点:1、体制小巧,多为五

21、言四句。2、语言清新自然。3、大量运用双关语。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赏析见文学史教材95页)。北朝民歌一、北朝民歌反映的内容和情调:1、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2、北朝民歌的内容: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反映战争。反映由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而产生的怀土思乡之情。反映爱情和婚姻。北朝民歌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赏析见文学史教材100页)。南曲与北歌的比较南曲与北歌内容、风格迥异。读(唱)南曲,犹听燕子的呢喃细语;而北

22、歌犹雄鹰鸣叫,战马萧萧。具体说: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南北民歌的迥异代表了南北文风的不同。造成南北文风差异的原因很多,有文化背景不同的因素(南方文人文化素质相对要比北人高),有政治环境不同的因素(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造成南来北往被阻断;南方相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北方则政权更迭频繁,连年征战不断)

23、,还有民族性格气质(南人含蓄,北人直露;南人深婉细腻,北人粗犷豪放;南人重文,北人尚武)、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惯等)的因素,但其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性格气质的民族。南方人生活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小桥流水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以江南采莲的盛事以及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容易陶冶青年男女浪漫怀春的情思。而北人则生活在长城、大漠、风沙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养成粗犷豪放、尚武好勇的习性。造成这种南北文风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民歌中,也表现在文人诗歌创作中。南北文风的融合,从庾信开始,一直到盛唐才基本完成。晋南北朝散文概述魏晋散文特征:内容的抒情化;形式的骈偶化三国散文:1、

24、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2、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4、诸葛亮出师表。正始散文: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如养生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大人先生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西晋:骈偶化更厉害,骈文正式成熟。潘陆为骈文的奠基者。潘岳哀永逝文、陆机叹魏武帝文。鲁褒钱神论对金钱本质的描述。东

25、晋散文名篇: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南朝散文:骈文盛行,散文成就较小,且有的散文本身就有大量骈偶句式,无法划分骈文还是散文,如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丘迟与陈伯之书。主要有写景散文、书札等。北朝散文:成就较高,比较突出的有两部著作,即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此外还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魏晋南北朝辞赋1、抒情小赋的勃兴:沿袭东汉的抒情小赋发展,呈现抒情化、小品化、骈偶化的特色。数量众多,影响最大者主要有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别赋、恨赋、庾信的小园赋。2、体物大赋:沿袭汉大赋发展,偏重铺张、夸饰,如左思三都赋、谢灵

26、运的山居赋庾信哀江南赋等。魏晋南北朝骈文1、对称美。句法结构相对称。骈文(骈俪文)讲究对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骈文又称为“四六文”,骈四俪文是骈文在句式上最基本的特点。2、声韵美。讲究平仄、声律的和谐,是永明新体诗的追求,但这一时期受永明体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的创作也注意声调的谐美。尽管骈文创作没有象诗歌那样有“四声八病”的严格限制,但追求平仄配合,造成辘轳交往,也是骈文文体的特点之一。3、用典(隶事)美和藻饰美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词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总之。骈文极为重形式美,是美文的代表。被当成形式主义文学批判。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遗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属小说创作的自发阶段。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