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同李辉柄先生商榷_第1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同李辉柄先生商榷_第2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同李辉柄先生商榷_第3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同李辉柄先生商榷_第4页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同李辉柄先生商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一一同李辉柄先生商榷(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 也是学者在研究课题时经常采用的治学方法之一。然而,读宋代官窑瓷器后让人感到,李辉柄先生对“汝窑即汴京官 窑”的假设,大胆方面过了头离了谱, 而求证方面则显得十分 草率。因此,对宋代官窑瓷器所作的结论,让人觉得费解。请看其文章最末部分的结语:宫中传世并保存至今的宋代“官 窑”瓷器,其窑口可分为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类;北宋官窑包括官汝窑、官钧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窑与郊坛窑,凡四 种。现在,北宋汝窑、钧窑及南宋郊坛窑遗址已经发现并进 行了发掘。所谓的“汴京官窑”既不见文献记载,其地域又不 具备

2、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而实为乌有。修内司官窑的存在 应是历史事实,宫中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实为修内司官窑 瓷器;龙泉大窑、溪口等处遗址的发掘, 证明了文献中的“哥 窑”就是“龙泉哥窑”;“传世官窑”瓷器也就是郊坛官窑瓷器。 汝窑是北宋后期建立的第一个“官窑”。据笔衡的“本朝以 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的记载,证明 北宋后期宫中曾先命汝州烧制贡瓷,而后自置官窑烧造,即 所谓的官汝窑。不难看由,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 其名称及所对应的窑口,在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有了 新的落定:哥窑瓷,一部分划入修内司窑,一部分归入龙泉哥窑;不幸的是“北宋官窑”,宋代文献上明明有“京师自置窑

3、烧造”记载,却被李辉柄先生以“既不见文献记载,其地域又 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而实为乌有”, 一笔勾销, 取而代之是距离京师有二、三百公里地的宝丰清凉寺汝窑。宋代官窑瓷器出版于 1993 年。有关李先生上述的两宋官窑论断,学术界持怎样的看法? 1995 年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经耿宝昌、叶佩兰、白云哲等 57 位专家集体审定的“官窑”名词解释为: 宋代著名瓷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宣和至政和年间,朝廷在汴京自置瓷窑, 专烧宫廷用瓷, 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灭亡,高宗南渡后在杭州置窑于修内司, 名为内窑, 又称“修内司窑”。后在郊坛下立新窑, 名“郊坛下窑”。 “

4、修内司窑”在杭州凤凰山下,“郊坛下窑”在杭州乌龟山下。此两窑统称南宋官窑。汴京(今河南开封) 官窑及杭州修内司窑的窑址至今均未发现。1998 年由冯先铭等编纂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 , 在窑口“汴京官窑”条目中称: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有南北之分, 北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以后明、清文献多因袭此说。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按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的观点,窑址在今开封地下,目前未曾发掘,无法取证。但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制御用瓷器的窑口,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官窑

5、器形多仿古,釉色为粉青、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有文献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底部有支烧痕。另一观点认为北宋官窑不存在, 汝窑即北宋的官窑, 这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本文注:据该图典后记介绍,“窑口”条目撰写者为冯小琦、 李辉柄、 于文荣三人由此获悉, 绝大多数专家对“北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的见解仍是明确的,此观点依旧为陶瓷界所公认。 尽管在 中国古陶瓷图典 中,把另一“认为北宋官窑不存在,汝窑即北宋的官窑”的观点也作了反映,尽管这“另一观点”事实上是少部分人的看法,甚或是因李先生参与了此条目的撰写缘故。但科学探讨总要有一个过程,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回避,并摆出来,符合

6、学术讨论的公平原则。倘若,李先生仅仅在其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立异,即使论点难以成立,即使把学术上流行的“宋代官窑三分法”,再作分解,变成“四分法”(如先生结语中的“凡四种”) ,别人一般没必要说三道四。因为,书中反映的只是作者个人见解,并不能代表学术界。 从学术争鸣角度讲, 这类书籍多多益善,可开拓大家思路。何况学术领域里有不少成就,系来自质疑中的发现。但是,如此“标新”的观点,要想代表集体研究成果,并在起示范作用的陶瓷专著上成为公论,就应当用事实让同行们认可。可是,在2000 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全集第七卷上,李辉柄先生凭借主编地位,就把这“另一观点”,演变成当今学术界的唯一观点,使神圣的学术尊严

7、,受到了不应有侵害。一篇妄断臆说的“总论”需要说明, 15 卷中国陶瓷全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是当今陶瓷专著中工程浩大、著录瓷器数量最多的一套书籍。遗憾是在第七卷宋代部分,一篇名为宋代北方瓷业的发展及其主要成就的“总论”,以撰写者的主观偏见,封杀了学术界主流观点,又武断地将北宋汴京官窑逐出中国陶瓷全集 ,从而歪曲了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此篇“总论”中,撰写者可以凭自己主观愿望,随意变换事物界限,把贡御性质的汝窑提升为性质截然不同的专置官窑。既然如此,对同样具有贡御性质的定窑、耀卅窑、景德镇窑,为什么不一视同仁;在此篇“总论”中,撰写者可以无视文献记载确切,实物流传有序的事实, 以“无窑址印

8、证”为由扼杀北宋官窑。 既然如此,对同样难以辨明窑口所在地的哥窑,为什么不一视同仁;在此篇“总论”中,撰写者可以因“我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非指地名”的个人臆想,曲解古文献本义、指鹿为马。既然如此,对曾被北宋朝廷长期垄断的越窑,为什么不一视同仁。李辉柄先生上述不合逻辑的论断,出现在皇皇巨著中,又发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宋代部分,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失误。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没有汴京官窑?院外人士只好以李辉柄先生之言为是了。可是,按中国古陶瓷图典“汴京官窑”条目“从传世品来看, 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制御用瓷器的窑口, 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字意识

9、读, 北京故宫本是该有的,则现在却不见了。所幸台北故宫有清宫旧藏的汴京官窑青瓷25 件及南宋官窑青瓷 110 件,已于1989 年都见诸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的宋官窑特展图录,这些的两宋官窑器物(图 1 至图 12 ) ,它们不会因为李先生的个人观点,便随随便便改了姓;更不会因了李先生的理论,就被逐出历史舞台。李先生否定汴京官窑的论断,引起古陶瓷界舆论的哗然。现摘取著名古陶瓷学家叶喆民先生发表于 2002 年 2 月 26 日中国文物报上的一段文字,以便与读者一齐进行辨析。此文的标题为河南窑址考察记略众说纷纭的宋代御用青瓷器一一官窑 :最近更有人进而解释“京师”一词并非地点, 而是“朝廷”, 断

10、定“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然而, 细读 坦斋笔衡 全文, 则在“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句前,还有“遂命汝州造青瓷器”一语, 不可忽略。 首先, 照一般对“京师”一词的理解,多是指地点而言,即首都的旧称。按公羊传桓公九年的解释: “京师者, 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师者何?众也。 ” 这一首都的代称沿用已久,人所共知。至于它和朝廷能否视 为同义词,则未见有先例可援。既然前文所述的“京师”和“汝 州”同属地方名称,前后呼应,而且“自置”与“遂命”含义也不 相等,假使“汝窑即是官窑”,则何必费此周折而既自置又敕 命?况且宋人文献如陆游 老学庵笔记也有“故都时定器不 入禁中,唯用汝器

11、”之说,何不直接指名为“官器”?即使在明 人笔记内,也多有将此二窑相对评比之论。例如信誉卓著的 曹昭格古要论也曾具体说明:“官窑器色好者与汝窑 相类”。王世懋窥天外乘则加以品评说:“宋时以汝州为 第一,而京师自置窑次之”。由此观之,在宋、明人心目中, 官窑和汝窑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窑器。试想,岂有明人不懂 宋人词语,反不如今日外人之善解中国古文之理?何况那些 南宋学者对北宋往事的回忆实录,总与千年以后的妄断臆测 有着霄壤之别。在对河南窑址考察过程中,我还曾两次到过 传为“旧官”即北宋官窑窑址所在的汴京(开封市)。坦斋笔 衡记载“京师自置窑烧造”,这京师当是指的北宋首都汴梁, 而多年来传说官窑即设

12、在宫廷内。这种设置证诸南宋宫廷设 有“修内司”清代宫廷也设有“造办处”,兼司烧造御用瓷器之 事,原不足奇。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相应的古汉语知识,李辉柄先生对古籍 字义的理解,便同宋人词语原义大相径庭。由此得由、并写 在中国陶瓷全集 上的“官汝窑即是北宋官窑,亦即是汴京官窑”结论,也就同历史真相南辕北辙得无边无际了。李先生发现,京广铁路以东,历史上缺少唐、宋时期的古窑遗址, 他认为,这是缺乏烧瓷原料的表现。进而推断,位于京广铁 路以东的开封,同样因“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 燃料(木柴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专此, 先生绘制了两张图,一张为河南省煤系露头示意图;一张是 标有京

13、广铁路的古陶瓷窑分布图,并于宋代官窑瓷器一 书中演绎成结论。又以此为研究成果,在中国陶瓷全集 第七卷的“总论”上断言:“从河南全省的古代瓷窑的分布情况 来看,各个时期瓷窑遗址绝大部分集中在今京广铁路以西, 北起太行山麓的鹤壁、焦作,南到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广大 地区。而铁路以东几乎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古汴京(开封),地处京广铁路以东,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先生的上述三段论,在汴梁官窑遗址不易或见情况下, 让“北 宋官窑不存在”之说,似乎有了证据。然而,先生的此项立论, 漏洞太大。姑且不说铁轨两侧各百多公里地域处的瓷土原矿 带,是否真有天壤之别?单就推理而言,先生的论述已经不 合逻辑。

14、因为,“宋五大名窑,河南占三”,各时期古窑又无 数,汴梁起码该有“天势地利人和”之便利才对。再说,京师 当时制作的是“经济上不惜工本”的“御用瓷”凭什么就随随便 便没有了瓷土与燃料。无独有偶,亦属我国唐、宋古窑遗址集中地之一的湖南,有一座近百年才红火起来的名窑。醴陵,地处湖南省东部,不但地理方位,就连周边古窑分布及铁轨走向,都与开封在河南所处状况雷同。 这座现在被众人誉为“红色官窑”的醴陵窑,据 1948 年出版的醴陵县志记载,该处的制瓷,始于清代雍正年间。 “初期生产粗瓷, 本世纪初始生产细瓷, 并创造釉下五彩新工艺, 产品几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均获奖” (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 ) 。醴陵窑“

15、不可斗量”的建树,对先生之“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论断,该是极有力的批驳。先生此说的不科学还在于,中国从来没有达到过“全民烧瓷”地步。烧与不烧,通常由地方视产业需要而定,未必同“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相关。先生借铁路“以西”、“以东”论英雄,说明先生对“专置官窑”的认识,对瓷器烧造是门艺术的认识,大抵是模糊的。所以,先生对宋徽宗在京师建“艮岳”时所表现出的个人意志及其在瓷器方面的天赋,会置若罔闻,就连汴梁同宝丰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的如此显见事实,也视而不见。因此,漏缺开封地名的煤系图和标有现代铁轨的古窑图,先生应当重画。最好是读熟了清明上河图后再画。出自北宋张择端之手

16、的清明上河图 ,由于作者居住汴梁,加之描绘细腻,乃把徽宗时代的京师风貌尽收眼底。鉴于此, 清明上河图上 繁华似锦的都城景象和 550 余人物的勃勃朝气, 倒是一份可以说明古开封生态环境良好和百姓不愁“木柴与煤”的真凭实据,更是一份可用来探讨“京师自置窑”乃系水到渠成并无任何不可的历史佐证。 据图还可推断, 莫说北宋官窑“时烧时停”, 就是后代各朝烧窑不止、 烧造至今, 亦不大会出现瓷土或“木柴与煤”之短缺。 持这种看法, 兴许为许多专家的共识, 所以,叶喆民先生在河南窑址考察记略一文中,特意提及上世纪 80 年代的一次盛会:“例如 1984 年 6 月,开封工艺美术公司就曾仿制过一批北宋官窑瓷

17、器,并且举办了仿北宋官窑青瓷鉴定会。 我在应邀出席期间, 曾伴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教授、南京博物院宋伯胤院长、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研究员等人, 抽闲到附近几处名胜古迹作片刻之游。 ”叶先生叙述这段旧事时,似乎很谨慎。他明白,一张嘴,会因记错看错乃至说出错话、 “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宋林升 题临安邸诗) ,就意味深长地通报了三位同志姓名。三张嘴三双眼,不至于都看错记错说错,此属“孤证不立”原则的延伸。今年 8 月 8 日, 笔者应邀参加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的“中国古瓷器研讨”报告会,并以瓷粥罐起始年代探讨为题作发言。中午用餐恰与郭演仪研究员同席,特就当年开封仿制北宋官窑青瓷一事请教

18、郭先生。 郭教授用“貌似神随”四个字, 形容他对这批仿官瓷的感受。 他还说起冯先铭、李国桢、李知宴、汪庆正、赵青云等共34 位专家,应邀也参加了那次由中国轻工业部委托的“仿北宋官窑青瓷鉴定会”(研制单位和鉴定委员会部分成员名单见图 13 ) ,共同为开封用河南当地原料仿制出的“质感效果似宋官窑的产品”(图14 )作了见证。专家们通过论证,肯定汴京官窑的存在,并对北宋朝廷利用汴梁周边资源在古开封置窑烧瓷的能力,均表示没有疑义。另一位刚到过开封、郑州的专家还告知,如今开封仿官窑产品铺天盖地,这些“汴京官窑”器,不但开封宋都御街古玩店里有,连省会郑州古玩城几乎家家在卖、还辟有“仿北宋官窑瓷”专卖店。

19、 价格数百元一件, 精品开价一、二千元,但作品都缺失古拙感。由此可知,李辉柄先生显现在手绘图上的“事实”,同历史及现实状况非常不相符。李先生所谓“古汴京(开封) ,地处京广铁路以东, 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之说, 纯粹是虚拟的。 李先生之所以要形而上学地推断汴梁“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之所以要想方设法把烧造贡御品的汝窑提升成“北宋官窑”, 目的只一个, 为其立论的“汝窑即汴京官窑”观点,寻找、或者削造理论依据。由于李先生把汝窑同汴京官窑混为一谈,相互矛盾的论点在“总论”中比比皆是,特别在关于官窑概念的论述上,先生始终不能自圆其说, 例如: “官窑瓷器严禁民用, 而且不得仿造,

20、故不能形成窑系”。 事实上,民窑仿官多多。例如鬲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琮式瓶等,南宋时龙泉窑曾长期仿造,不仅数量多,窑口之众亦颇为壮观。除以“龙仿官瓷”著称的溪口窑外, “龙泉金村、 大窑也烧造郊坛下官窑相类的器物。 云和亦有仿官窑器的制品,在赤石坡的仿官器,主要是黑胎, 在梓坊有灰青、 炒米黄胎。 ”(简明陶瓷词典 “官窑”条目)就在李辉柄先生任主编的中国陶瓷全集第八卷(宋代南方窑口)上,彩图 65 、 74 的南宋粉青釉把杯(图 15 )与南宋龙泉窑黑胎贯耳瓶(图 16 ) ,即为典型的龙泉窑仿官瓷:前者见诸于朱伯谦 龙泉窑青瓷 ( 1998 年版) , 被定性为“龙泉仿官瓷”,此次刊出,

21、湖州市博物馆依旧断其为龙仿官; 后者图版说明上,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以同样明白无误的文字告知读者,“在同时期的南宋官窑中也有生产”。面对这样明明白白的客观存在, 可总论上还是出现“不得仿造”之谬误,实属不应该。至于“不得仿造,故不能形成窑系”,因字义含糊,不知先生确切所指?如系指官窑,分处南北地域的两宋官窑,顾名思义当为官窑青瓷体系,不然,“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就全没了意义。 话到这一层, 似乎得设一个假定:假使汴京官窑果真若先生所言是宝丰“汝窑”,那么, “袭故京遗制”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便成了事实上的“南汝”,它同跨地区的宝丰汝窑,形成了有嫡传关系的“汝窑系”。因此,先生还应

22、该为两宋官窑的称谓正名才是,称宝丰汝窑为“北汝”; 谓临安修内司窑为“南汝”, 这样更科学。 如果先生“不得仿造, 故不能形成窑系”实指民窑, 那些以龙仿官瓷著称的大窑、金村、溪口等窑场,它们组成的“龙泉窑系”,早为陶瓷界公认。就连先生列为“第二座北宋官窑”的钧窑,在它影宋时的河南、 河北、 山西等地形成一个庞大“钧窑系”,亦同样是历史客观存在的。“官窑生产具有保密性质, 弃窑时, 需作现场处理。 这种弃窑的作法,是官窑独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考古发掘不易发现的根本原因。” 且不说“官窑生产具有保密性质”的依据,系来自文献记载抑或先生自己判断!亦不谈后朝明清时期的“官搭民烧”,究竟是怎么回事情

23、?只想请教先生,当国家处在生死关头, 北宋政权有没有可能, 为官窑“保密”, 对窑址“作现场处理”?就算窑场处理了,那窑址周围成千上万张活口,基于“保密”需要,又该作何种处理?加上先生眼中“汝窑即北宋官窑”, 就是说, 在汴梁城门将被金兵击破之际, 朝廷还务必抽调兵力赶赴清凉寺, 为汝窑的“弃窑”“作现场处理”, 这合乎情理吗!更妙是, 890 年前这支宋朝部队,靠什么装备,竟能在往返近千里路上,做到人不知鬼不觉!李先生把中国陶瓷全集当成了儿童读物,讲的尽是些老奶奶们孩提时的神话故事。 倘若按先生“弃窑的作法, 是官窑独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考古发掘不易发现的根本原因”的说法去界定、去思考。

24、迄今找不到遗址的十数处宋代古窑 (参见冯先铭 瓷器浅说 ) ,包括坦斋笔衡“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中的河北(即河北窑,窑址所在地河南汲县) 、唐(即唐邑窑,窑址所在地河南唐河县) 、邓(即邓州窑,窑址所在地河南邓县)等,都该属宋代官窑!它们遗迹杳无音信,不正是“官窑独具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而细想是要吓出一身冷汗的!假如,元、明、清封建皇朝倒台时,对各自的官窑,都作一番“现场处理”,这烙下累累伤痕的中国瓷器,还能称之谓 china ?还能代表中国吗?幸好,先生之说实为乌有。不然,中国陶瓷发展史非血迹四溅、支离破碎不可。“官窑瓷器由于专供皇室享用, 故均为宫中传世瓷器, 宫外偶而见之

25、,亦皆因故由皇室内流出”。 假若,汝窑属“北宋官窑”,那么,宋人周辉清波杂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 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 近尤难得”句该怎样读解?那些等候“供御拣退”后掏钱的北宋买家, 同“近尤难得”的南宋欲购者,难道先生能肯定, 他们都是皇帝的亲戚?否则,“专供皇室享用”岂不成大白话!还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述南宋将领张俊,于绍兴二十一年( 1152 年)十月进奉高宗16 件汝瓷, 这是咋回事?一下子亮出 16 件, 能属“宫外偶而见之”?让人尤为感兴趣是, 此 16 件汝瓷, 算不算“官窑瓷器”?答案如果肯定,时年67 岁的张俊,藏匿16 件汝瓷达 50 年之久,又平安无事,说明先

26、生“专供皇室享用”论点错误;答案如果否定,即证明汝窑,确为北宋晚期一座贡御性质的民窑。而行伍出身的张俊,之所以不怕,是自恃有功,此功是把自己在当兵时买下的汝瓷,献给了皇上。当然,张俊因此还有功于今人,留下铁证说明先生上述立论全错,不管此项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再有,先生说“汝窑即汴京官窑”,又称“官窑属于非商品制作”,“官窑瓷器严禁民用”。可事实上, 汝瓷既可买卖,又可以民用。对于自己的这些论点,先生不觉得与文献记载充满矛盾吗?以上种种,说明先生在“总论” 上的学说,很不严谨,多以妄断臆测为理由,鲜有事实根据。 汝窑及其所带来的思考世界上许多地方有瓷土,为什么发明 瓷器的是中国人?中国许多地方都

27、有名瓷、名窑,为什么江 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后来最由名?上列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但真正要回答完整,却并不容易。我们择其最简单答案 是:因为中华民族聪明勤劳;因为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集瓷 器大成、又能不断创新。天底下拥有优质制瓷粘土的地方不少,远的不多说,近邻国 家就有日本、韩国。韩国于新罗统一时代时,已有很好的灰 釉陶。由于中国越州青瓷的输入,使韩国在高丽建国初期由 现的青瓷,有了长足进步。十二世纪初,徐兢在宣和奉使 高丽图经中将高丽青瓷与中国古越州窑瓷、新汝窑器相提 并论,可见高丽青瓷的制作,于北宋宣和时期已达到很高水 准;日本友人对唐、宋、元、明及清代早期的中国瓷器,佩 服得五体投地,因为那时

28、日本尚处在尚陶时代。但对于部分 清代瓷器,有些人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日本瓷的瓷化度更 高。我们亦有这样经验,在分辨中国造、还是日本十八世纪 仿景德镇五彩或青花瓷器时,除纹饰之外,最快速的鉴别依 据有时来自胎骨瓷化度。两千年以来,中国制瓷业上五花八门的成就,让世人眼花瞭 乱。中国瓷器伟大,是因为博大精深:瓷窑遍布大江南北,装饰技法层出不穷;瓷器名品代代辈出,呈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充分显示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人以为,中国瓷器的胜出,乃是靠了上帝赐于我们一方水土。但是,在对许多古窑及其所出瓷器,作过深入探究后会发觉,上帝并不总是很公平,不少蜚声唐、宋的古窑,它们所持有的瓷土远非人们想象那么完美。

29、而能造出如此精微雅致的瓷器,主要是靠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譬如始烧于中唐、 极盛于晚唐时期的长沙窑 (又称铜官窑) ,它开创的釉下彩绘工艺,对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吉州窑的白地褐花以及元、明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就是这么座在晚唐被称为天下第一烧的长沙铜官窑,到了五代却突然间衰落了。它后来不但被同属湖南地的衡山窑、岳州窑和益阳窑所超越,竟然还到了生存难以为继地步。原由固然多方面,如,受当时战争困挠;定窑白瓷及景德镇青白瓷兴起;缺乏持续有削意的新品种;胎的泥土质量差(在1957 年窑址被发现之前,长沙窑瓷曾被一些专家疑为陶制品)等。诸多因素中,后期产品缺少削意和泥料粗劣

30、,显然是重要原因。江郎才尽的长沙窑在沉寂相当长一段时期之后, 于清代康熙年间才恢复生产, 此时的它,以制陶为主。但从它的兴衰中我们可总结出一点,瓷土上毫无优势可言的长沙窑,由于适时地应用模印贴花及点彩技艺,适时地把诗文题记等书法艺术移植至瓷器装饰、又领先一步地削立了釉下彩绘(图17)工艺,因而在越窑青瓷同邢窑白瓷占统治地位的唐代,照样可迅速崛起,并有效地把产品推向全国与海外,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瓷窑。这是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的结果。长沙窑凭借自身难能的多种削新,谱写了陶瓷史上极具激情的篇章。 同时, 又以被历史淘汰的无情事实,讲述了名窑的艰辛和时代的进步。汝窑的兴衰,及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尝不是

31、呢?在众多削下“天下第一烧”的名窑中,最让人瞩目的应该是汝窑。北宋晚期,造瓷历史较短的这位后起之秀,由于借鉴越窑、耀州窑和岳州窑的工艺之长、又以玛瑙入釉,成功地烧制出天青釉瓷(图 18-21 ) 。 天青釉, 相传为周世宗柴氏时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景德镇陶录卷七引唐氏肆考)这便是迷人的柴窑。然而,历史上的柴窑及“雨过天青” it色,惟见明代时有记述,“而成器者不复见矣”。可汝窑,不只以传世70 余件器物证明了自己业绩, 尤以新近面世的无数青釉瓷片,展示自身在釉、胎及盛衰兴替上的奥秘。有关汝窑青瓷的玛瑙釉特征,笔者在解读汝窑青瓷 (收藏家总 77

32、 期)一文中,曾作过如下呈述: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由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 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图 22 ) 。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汝窑瓷片的断面, 肉眼可见许多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图 23 ) 。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紧靠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

33、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釉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逸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由于玛瑙的加入,釉子的粘性骤然增强,降低了釉料在溶融时的正常流动,使得釉面自行修补厚薄不匀的过程受阻一汝窑的胎,亦同样别具一格:汝窑青瓷的胎体, 普遍较厚, 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白瓷比照 (图24 ) ,前者胎体厚度,普遍为后者1 至 2 倍;汝瓷的胎骨,以香灰色为主,该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另有少量汝瓷的胎骨呈土灰色或灰白色;汝瓷的胎质,明显疏松,远不及同时代的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致,手感亦相对较轻。特别其胎骨断面,缺乏瓷器通常应有

34、的玻璃相; 再从胎质干枯发涩及由现较多间隙等现象来看,汝瓷坯泥的成份存在着某些先天失调该是确切的。考虑到长石与绢云母的特点为高温下粘度大、熔融范围宽,能促成瓷化并提供足够的玻璃相,而石英起减粘作用,过多的石英不利于熔融。因而可以断定,汝瓷胎泥中的长石及绢云母不足,或者石英过量,是造成其瓷化不良的主因。由此还可以断定,正是地域性的土质原因,才致烧成后的汝胎,近似陶胎;也正由于汝州清凉寺的坯泥存在这一先天性不足,为质量计宜,汝官窑的瓷胎,才被宋代汝州人做得格外地厚实,以此弥补瓷骨粘结度及强度之不逮。写于 2002 年初的上述文字, 系凭传统“眼学”观察所获, 唯缺少科技测试依据。以下系中国科学院上

35、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 陶光仪、 阮美玲和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袁海清四位研究员,在论文汝官窑的釉色、质感、斜开片及蚀斑的形成原因(郭景坤主编 2002 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 )中所列举的测试数据:“有的文章说汝官窑胎质致密, 但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 多数汝官窑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有时还可看到大大小小的空洞和断层,有明显吸红现象,特别是月白和粉青更甚,而北宋临汝窑、钧窑、耀州窑及南宋龙泉白胎青瓷则基本不吸红。造成汝官窑胎微生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当时偏爱玉质感釉。从表 1 (略)可见,汝官窑胎的 AL2O3 含量介于 26% 31%之间。这种

36、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 1300 才能完成致密化, 但汝官窑釉属于高石灰釉, 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220 ,如超过这个温度,就不会得到玉质感,同时釉要流淌,为了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显微结构大致有下面4 种类型: 1.烧成温度为10501100的月白釉呈完全失透感; 2.烧成温度介于11001200的粉青釉呈玉质感未熔釉料和钙长石比完全失透感的釉明显减少,但气泡没有明显减少;3.烧成温度为12001230的天青釉开始出现玻璃质感钙长石比玉质感釉明显减少; 4. 烧成温度超过 1250 的釉出现较强玻璃质感釉已完全玻化,钙长石和云雾状物基本消失。”(下图为烧成温度对釉色和质感影响的示意图

37、) “新仿汝窑的配方和烧造工艺同古代不完全一样,胎釉化学组成和汝官窑存在明显差别(表1 、略) ,另外,胎的致密化度,纹片形态以及釉色、质感等外观特征方面也有明显差别,两者不难鉴别。 ”仪器测得的结果表明, 笔者前述的目鉴基本正确。 同时,还印证了当时为之捏一把汗、临到投稿时仍犹豫再三的一段文字: “以几滴天然水, 通过测试瓷骨断面的吸水性, 亦能起到区分真假汝官瓷的效果(收藏家总77期)。而这些 的目鉴内容,因涉及到历代文献“一概不提”的汝胎,理当特别慎重。可是,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忠实“本相”的标本,倾其胎、釉所承载的显性与隐性的历史信息,昭示了汝窑在宋时的盛衰演变轨迹: “玛瑙入釉”

38、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最显殊是釉泽精光内蕴(系釉内大气泡折光反射之故)和釉呈幽玄静谧的青蓝色。 这是北宋汝窑当初成名的所在。 然而,对于“至少要烧到 1300 才能完成致密化”的胎来讲, 代价同样巨大。为“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因而,质地干枯发涩、 似陶非陶的汝窑, 终因“胎釉配方不匹配”, 烧造只“约20 年”时间, 便被汴梁官窑取代。 这是“成亦萧何、 败亦萧何”在陶瓷史上的重演。关于汝胎,为何历代文献“一概不提”?估计古代人虽有惑,无奈受科技制约,始终不详其成因。其实,以“眼见为实”论瓷胎,汝胎现象并不为怪,中国有不少古窑,凭仗泥坯,原本是难以成就一代名瓷的。诸如在胎釉间常需敷一层

39、化妆土的邢窑;坯泥烧结后呈半瓷半陶的潮州窑;瓷质颇粗糙的建窑、磁州窑;还有在传统一元配方制胎基础上作改良、 “最早采用二元配方制造出黑胎青瓷的南宋官窑”等等。 正是各方人的智慧, 才把这火与土的瓷器艺术不断地推向高峰,成就一个又一个特定时代的极致。而釉色最先达到雨过天青蔚蓝境界的汝窑,是其中一颗特别耀眼、璀璨的青瓷之珠,它的艺术光辉,与天地共存。还应当说,汝窑是在优胜劣汰竞争中败北的。持这个观点基于两方面事实:其一,同时期汝州张公巷汝窑、汝州文庙汝窑的青瓷胎体,瓷化程度大致较好,不同于清凉寺汝窑。尽管,釉色以豆绿及豌豆青为主,全没了天青色或天蓝色,成了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称的“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 大抵相类”的这类器物。 但从中反馈了来自宝丰周边窑口的烧造信息:在制瓷匠师们的眼里,牺牲胎体粘结度及强度的做法,未必真正可取。其二,两宋时的其它南北青瓷窑场,比如龙泉窑、临汝窑等,没有一座窑口将玛瑙引入釉内。既然天下烧瓷人尽知“汝窑为魁”,为什么当时及其后,没有紧跟者,包括两宋的三个官窑。内中原委,不尽是原料和技术难度缘故。可想而知,追求产品质量与实用性,当是维系窑场生存和立足诚信的首要考虑。只要竞争,就会有失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