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悟“自然之道”学阅读之法(李艳君)_第1页
案例:悟“自然之道”学阅读之法(李艳君)_第2页
案例:悟“自然之道”学阅读之法(李艳君)_第3页
案例:悟“自然之道”学阅读之法(李艳君)_第4页
案例:悟“自然之道”学阅读之法(李艳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悟“自然之道”,学阅读之法案例背景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和几个旅伴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抓住重点、辐射全文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引领学生把课内

2、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课堂再现(片段一)研读“自然之道”,学习语言感悟之法。师: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其中的自然之道。课文中有个地方直接点到了“自然之道”,请把这句话画上横线。生:默读画句子。师:谁来把自己画的句子读一读。生: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师: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没人举手)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平淡地读这句话。师:评一评他读得怎样?生:他读得很流利,但没有把向导的语气读出来。句中有一个词语若无其事,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向导非常冷淡,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里。师:你来读读看。生:冷淡地读。师:再指名读。师: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样的?从这句

3、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生:向导对这件事漠不关心,习以为常。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要问向导的吗?生:向导,你怎么能这样冷淡呢?向导,你怎么这么不关心小动物呢?向导,你怎么这么没爱心呢? 师:我们看看,这位向导是不是真的没有爱心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8自然段,把写向导的句子画上,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同大家分享?生1:我从“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这个句子中的“极不情愿”看出,向导本不愿意抱海龟,只是出于游客的压力,被迫这样去做。生2:我从“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这个句子中

4、的“赶紧”、“迅速”、“奔去”看出向导的动作很快。师:很好,读句子能关注到其中的关键词来感受,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方法。我们还可以关注其中的哪些词来体会呢?生:我们还可以抓住句中的动词“摘下”、“抓起”、“放进”、“奔去”这些动词,从这些动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向导的动作很迅速。师:对,这几个动作写得非常干脆,非常连贯。从这些动词中,我们能揣摩到向导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生: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想到非常着急,他也想多救几只小海龟,算是对自己刚才做蠢事的一种补偿吧。师:让我们一起朗读,把这种有特色的语言积累下来。生:齐读。 反思一:1、学习语言,应从感悟开始。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

5、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2、选取训练点,感悟语言。中段语文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从词句入手,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

6、引导学生从描写向导的句子入手,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感悟。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其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初步体会向导说这番话的意思。后面抓住向导的“极不情愿”、“悲叹”等词语的揣摩,进一步体会向导的内心情感。3、在品析中深化,积累语

7、言。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 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引导学生体会“摘”、“抓”、“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动词,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片段二:想象能力的培养。师:同学们,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句话是不是让人深有感触呢?你们抓住其中的哪些词语呢?生:我从“悲叹”这个词,体会到向导的

8、伤心难过,感受他对海龟的爱。师:向导“悲叹”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到第7自然段“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师: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课文的第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内容:“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师: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生:(补充想象嘲鸫、海鸥、鲣鸟纷纷俯冲下来吞食小海龟的情景)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第七自然段,细细地感受大自然这种弱肉食的惨景吧。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

9、态。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师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反思二: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

10、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文的第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内容:“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片段三:回归“自然之道”,提升文本理解,课外阅读拓展。师:

11、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这“道”不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概念化的两字,而是什么呢?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保护;违背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伤害。)师: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你们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生:(充分交流课外知识。如

12、: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师: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只不过的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我们不妨来看看。出示下面一段话:我随身带了一只左轮手枪,我只要朝雪豹头顶开一枪,刺耳的枪声和刺鼻的火药味,一定能把雪豹赶走,救母崖羊于倒悬。可我没这样做。我是个动物学家,野外考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尽量不干预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母崖羊坚强的母爱固然令人钦佩,但雪豹捉羊也属天经地义之举,我不该感情用事去改变他们的命运。藏獒渡魂节选师:读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想法呢?生:文中的作者非常理智,他目睹了藏獒、雪豹和母崖羊之间紧张的一幕,根本不去干预

13、他们,他是一个真正懂得“自然之道”的动物学家。师:近年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出版了一套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其中包括蓝色诱惑生物之链解读生命军事奇观隐秘世界生息相关呼唤文明等八个分册。课外,请同学们踊跃阅读。 反思三:语文课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其中读是根本,是前提。而且,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光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所起的作用犹如一朵花之于花园,一滴水之于大海。这个“花园”和“大海”就是课外阅读。教师的任务是借助于这一朵花或一滴水来引领学生自己到花园里去采蜜,到大海中去邀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假如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启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