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1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2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3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4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人类自20世纪以来,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科技无法解决且可带来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 核武问题 人口过剩问题 饥饿问题面临的新问题:腐败、犯罪、通胀、失业、无家可归、政府和企业的欺诈、虐童、偏见和歧视、环境污染、毒品、赋税增加、公共服务减少社会科学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答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考察和理解人类社会事务的途径;也提供了通常我们不曾知晓的、揭示事物的视角和技术;社会科学研究则可以厘清事物。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价值就在于提供了探究事物的合乎逻辑和利于观察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越过个人的偏见,超越个人的眼界来看

2、世界。这就是掌握着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超然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面对问题,并且体验如何改变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基因: 自古希腊以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 这些基本原则在1617世纪以后,受到了笛卡尔和康德哲学的影响,更进一步全面控制了科学的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各部门。 (笛卡尔主体性哲学 康德主体性哲学) 自然科学各部门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些传统原则的统治地位,深深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文化基因造就西方科学的任务: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就 是将大量的经验事实加以收集分类

3、,分析和综合,然后运用逻辑归纳和演绎,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通则。在这样的科学观点指导下,一切科学似乎是以追求精确性和经验可证实性为基本目标。自然科学革命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突破上述传统的范围,在传统界定的经验领域之外,不断地发现许多新的可能性的领域。“经验”已不再成为“精确性”和“可实证性”的同义词。科学也不再局限于那些“精确的”和“可证实的”感性经验的世界范围之内。博弈论:研究人们如何按照游戏战略而理性地行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他们的行为将是如何。纳什均衡时如何挑战斯密的?(囚徒困境道理)量子力学:考察微观世界的基本结构及其运动规律。量子力学强调微观粒子的

4、波粒二象性,它们的运动不能用宏观物体运动规律来描述。系统论控制论:社会是一个由许多层次结合而成的结构,每个层次间都有互为依托和相互补正的关系。层次结构能使社会上层与下层进行信息沟通、目标得以贯彻、资源分配有序、规范层层贯彻流通,从而促使社会具有稳定性。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使科学获得新任务:偶然性成为主角 以色列大学教授吉塔

5、图莱亚在研究了当代西方社会变迁及其特征后指出:“由于我们的历史,甚至最近和最直接的历史,可预见性越来越少,(变迁)的偶然性的幅度,呈现为社会现实的一种不变因素,并因此而成为社会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而且,这样一来,它也成为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学诠释的基本观点”。 后现代社会专家聂斯 海勒也指出:“偶然性的显现是现代世界的基本条件”。 霍金说:“在微观物理和宏观物理中,在生物学领域中,非决定性的概念越来越被公认为正当的诠释性的,甚至是操作性的手段或工具。”社会科学曾经的一个偏颇 西方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知识论的影响,一直以自然科学为榜样,把寻求客观对象带普遍性的通则或律则看做是基本目标。按照这个

6、观点,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能从瞬息万变的和不定的现象中归纳出有稳定性的普遍规律,为人们提供一般的真理。因此,凡是不能总结出对象的普遍规律性通则或律则的研究活动,都要被排斥在科学活动之外。这种的观点曾经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凯旋式的进步而根深蒂固。正因如此,对偶然性的研究慢慢被忽视,甚至被排斥在科学之外。 现实社会却充斥着偶然性 如果说自然就本身原本就充满偶然性的话,那么,社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中的偶然性之所以更加普遍,甚至可说更加横行,就是因为社会中有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极其复杂的思想和精神活动的干预和介入。 社会越发展,文化越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活动就越干预和介入社会生活,社会也就越带有偶然性

7、,整个社会就越渗透着不确定性的因素。对不确定性的研究渐渐成为科学的一个主题 法国社会科学家布东和布里科在谈到 当代研究模式及方法时指出:“(长期以来被看做是否定性和消极性的)非决定论及其方法,已从边陲地位便成为一种基本的方法。它成为分析大部分当代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把决定论看作是科学诠释的社会学基本假设的那种观点,至少在社会科学中已占据次要地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建面对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社会科学家提出其方法论的重建的原则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论同自然科学方法论统一。如何统一?解决这种统一的出路有两条:或者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致性,从而在实际上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作为模式;或

8、者强调两者的区别,从而在实际上使社会科学拒绝或摆脱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支配,寻求社会科学本身独有的特殊的方法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争论,最终以统一论占上风,但这种统一不是将社会科学简单地从属于自然科学,而是在强调两者各自特征的基础上的统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象不同 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有突出的差异,因此社会科学家主张:对于人的行为过程的分析说明,不能采用通行于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论,因为因果论是以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关系为基础,具有某种客观的决定论意义。但是,人的行为,除了要考虑到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到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认知条件的干预,而这些带有主观性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又将随着行动的

9、展开而随时发生变化。二、何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方法:是人在实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中而采用的手段、途径和工具,是主体根据对客 观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2、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揭示 的是方法的一般和共性,为人们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事物提供一般性原则。方法论存在不同层次的区别,哲学方法论位居理论的最高层次。3、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提炼,是指导社会研究的一般原则4、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实践方法、社会系统方法、社会矛盾方法、社会主体方法、社会过程方法、社会认知和

10、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法,构成一个科学和开放的体系,涉及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5、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强调要求按照社会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具体而言,在认识上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历史观上坚持生产力标准,在价值观上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第一的标准。这是客观尺度的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中称为“寻求真实”原则。一个论点,必需逻辑和实证两个方面的支持,即必须言之成理、必须合乎人们对世界的观察。获得真实知识的两个途径:个人观察和来自他人的约定俗成的知识。传统

11、对知识获得的正负价值:(真的原则) 来自他人的知识中一部分归功于传统,即知识的传承(所谓站在巨人肩上的意思) 但是,传统也可能阻碍人类研究。如果想在人们已知的事物上寻求新的观点和不同的知识,有可能被贴上傻子的标签。或者被视为疯子或离经叛道,象哥白尼或布鲁诺那样被视为异端。甚至,我们可能根本不想对已知的事物去做不同的认识。权威对获得知识的正负价值: 一般而言,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知识发现者的地位直接相关,专家的言论更容易使人相信。 但是,专家也会犯错误;专家有可能超出自己专长领域发表意见;专家以利益为出发点发声。在这三种情况下,权威会阻碍我们的研究,产生误导作用。(六天即可使鲜肺变黑且不可逆转

12、的报道) (政治家宣称大麻有损大脑健康)(广告滥用权威:运动员告知麦片的营养和汽车的性能)(近年来专家的错误鉴定)绝对客观可能么? 由于研究者与生俱来的主观性,社会学研究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客观的境界。 但是,科学作为集体的事业,是通过互为主观性而趋近于客观性的。质言之,不同的科学家尽管各有不同的主观观点,但通过运用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还是可以接受相同的结果。 一般而言,研究者在研究中要适当抛开个人的观点和价值观,才能使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共识。从理想上看,社会科学研究应保持价值中立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应该不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并因此而对社会有所贡。不论个人的判断如何,自由的或保守的,都应该认

13、同社会科学中被称为“事实”的部分,不论这些事实是否与自己的政治观念相符合。 问题关键在于,社会学研究到底有没有可遵守的价值中立标准?也就是说,研究者是否应该以自身的政治观点介入研究?结论:政治无孔不入 社会科学研究常受到意识形态的困扰,政治在研究中的渗透远比想象的要深远。研究一旦与现实问题发生关联,就不可能保持纯客观! 当研究与利益冲突的人们发生关联时,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就会非常突出。 曾经在法庭上担任“专家证人”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或许会同意,追求真理是科学理想,在法律殿堂中,其实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天真。尽管专家学者似乎应该没有立场但实际上还是站在了付给他们报酬的一方。虽然专家证人不会因此作伪证,

14、但不可讳言,当事人总是要寻找对他有利的专家作为证人。 艾克 巴比 这说明,客观公正坚持之难!只要“人”在进行研究,我们就必须把人性纳入最后评估研究结果的考虑中。这不是要降低研究效果,只是要列入考虑。 新华社三问车主不堪罚款自杀案: 罚款流向何处 2013年12月02日15:24 【三问永城车主不堪罚款自杀案】永城女车主不堪公路执法罚款喝农药自杀,人虽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事件的来龙去脉仍未厘清:永城公路执法部门的治超罚款套餐究竟有何依据?多年来到底罚了多少钱,又用到了哪里去?乱罚款屡禁不止,谁来监督?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正就此展开调查。 你怎么看?所以,大家应该谨记:(1)无绝对超越政治的科学

15、研究。科学领域也有政治力量介入,尤其是社会科学,因为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研究的都是人遇到的问题,是人们有深刻感觉并影响人们生活的事物。尽管科学在政治问题上是中立的,但科学家不是!如果以为一切都超然客观,乃是天真至极!(2)意识形态争端不仅不能阻止科学反而将使得研究更富有挑战性。即使政治压力再大,即使研究者遭到抨击甚至被激怒,科学研究也不会间断。科学的探讨、研究的进行、结果的发表、新知识的学习,都将继续。(3)永远都不要忽视意识形态的存在。这将使我们学习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时更加敏锐。第二、主体性原则 即坚持辩证法原则:在坚持社会的客观性的基础上肯定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动作用。要从人的真、善、

16、美的需要出发去认识、改造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在理论上构建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理想,引导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要肯定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尊重人性、肯定人的需要和尊严。依靠人、尊重人、肯定人、发展完善人。(人民利益原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当我们研究人类任何行为时,伦理问题的重要性是至高无上的。 (美)艾尔巴比关注社会研究伦理(善的要求)1、自愿参与。强迫和威胁别人参与实验,是不道德的。 社会研究经常意味着要介入他人生活。如访问员敲门或问卷寄送家门口。参与实验会扰乱研究对象的正常行为。 或者研究需要对象透露私人信息,通常这些信息只有医生和律师才可以知道。

17、(针对麻烦研究对象或涉及对象隐私的研究) (即使说清是自愿,还可能引起误解)对服刑人员的实验有可能产生奖励的希望;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要防止学生产生影响分数的担心。 对人的私生活的研究要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但是,自愿原则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如抽样调查的结果很难推广到全部。另外研究过程往往不能告知研究对象,因为一旦告知,对象就可能不配合,有时若不告知,反而很配合。在这种情况下的研究对象,没有选择自愿或拒绝参与的余地。2、对研究对象无害。这是社会研究最首要的原则。这条原则坚持起来有时是相当困难的。 首先,防止对象受到心理伤害。如要求对象透露其反常行为、不为一般人认同的态度、有关低收入或领取就救

18、济金等贬低身份的个人特质。透露这些都会使得对象感觉不舒服。 其次,防止引起对象的痛苦回忆。顾及既往时,某些可能不正义、不道德的过去会浮现在眼前,这样,研究本身就可能成为研究对象无休止痛苦的根源。如研究项目事关行为规范,那么,研究对象可能质疑个人的道德。这种质疑也许在研究结束后还会延续。 再次,避免引起对象的不愉快。如要求对象说出他的越轨行为等,肯定会引起对象的不自在,也会使研究者本身置身伦理炼狱中,并且被迫做出一些自己觉得痛苦的事情。也许痛苦本身没什么价值,然而却是一个健康的信息,因为这说明研究者对问题越来越敏感最后,注意研究结果对对象的不良影响。在研究报告中或报道中,对象也许会发现,自己虽然

19、没有被指名道姓,但是被描述为顽固、不爱国、保守或激进、缺乏宽容或同情心、冷漠、贪婪等,这些描述会困扰他们、威胁到他们的自我形象。而整个研究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解释为何有些人有偏见,而有的人没有。3、匿名与保密原则 保护对象的权益最主要的是保护他的身份,匿名和保密则能起到这个作用 当研究者无法辨认哪种反应属于哪个特定的研究对象的意见时,这个研究对象就是匿名。匿名的例子,就是以邮寄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而问卷收回之前没有可辨识的编号。确保匿名的做法会增加应答的可能性和准确度,如调查大学生吸毒、同性恋、考试作弊、曾有的不道德行为同时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调查对象陷入官方询问吸毒者姓名的处境和国家的诚信档案

20、中。虽然有个别研究对象自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不过这些资料立即被清除。保密: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做到了保密。例如:不公开研究对象收入和存款保密并非一项容易遵守的规范。案例1、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海上漏油事件对当地居民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伤害案例2、史卡斯环保激进人士案件。生态战士:理解激进环保运动。93年,史卡斯奉召到一个大陪审团前作证,还被要求指认他所研究的激进人士,他拒绝回答提问,结果因此坐牢159天。史卡斯的一段自白表现了坚持伦理原则的坚定性:尽管我回答了检举人的许多问题,但是对其中的32个重要问题,我仍然拒绝回答。“你们所需要的信息都是我在社会研究

21、活动中在坚持保密情况下获得的;我只要回答了你们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我违背了对被调查者保密的规范。因此,作为美国社会学协会的成员,囿(you)于我的伦理职责,并依据记者、研究者和作家在第一修正案中所享有的特权,我拒绝回答你们的问题。” 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保密也有技巧性(既可保密也可保身)可辨别的资料一旦不再需要,立即删除!如,真实的姓名和地址删除后代之以编号。但是要保证:除非有正当的理由,否则这个标号文档是不可以公开的。当确认访问已经结束,并且肯定已不再需要有关对象的更详尽资料时,可以把所有可辨别身份的资料从问卷上删除。 如果在删除之前警方或法庭下令要你提供研究对象在调查中所做的回应时,你的做法

22、也还是一个单选题:坚持伦理原则!4、欺骗有时是必要的,但应该审慎。有时,向研究对象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必要的,但有时却要象一个高明的演员,让人加入实验却不知道这是在实验。这就是研究过程中的欺骗。案例:阿希实验。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证明“欺骗在实验顺利进行中是有必要的”这一伦理问题?解决方案:实验结束后向研究对象进行任务报告,即说出真相,以确保对象心理不会产生疑虑或因为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如果这些问题有些复杂,那么,这纯粹是因为我们用人的生命作为研究议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判断那两条线同等长4、科研中的同行伦理一般而言,科学因开诚布公而进步,因自我保护和欺骗而受阻。只要把研究过程中经历

23、的困难和问题和盘托出,就可以对自己的同行甚至整个科学探索有所贡献。因此,研究者对同行也承担伦理责任(切忌秘而不宣):(1)向同行报告研究技术的缺陷和错误责任。在任何严谨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比任何人都熟悉研究技术的缺陷和错误。所以有责任使读者或同行了解这些缺失。尽管承认错误很愚蠢,但必须这么做。(2)向同行报告负面发现的责任。在科学上,不仅只有正面发现才值得报告,知道两个变量(正负面发现)相关或不相关同样重要。对于一些意外发现的有趣关联,也应该诚实报告,这可以避免那些误导缺乏经验研究者的可能发生。其实,许多发现处于意料之外,并非研究者事先周密计划的结果。美国关于人的研究伦理的制度规定: 有关人的

24、研究的伦理问题,受到联邦法律的管制。任何团体(如大学、医院等),如果想要获得联邦的支持,就必须成立制度性审议会(IRB),由教职人员(或其他人士)组成,审议组织内所有以人类为对象的研究计划,以确保人权和个人利益。 IRB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参与研究者面临的危机降到最低限度。其方法主要是用不通过或重新设计某项研究计划的手段。这促使研究者必须准备一份“知情同意书”,清楚地写明研究的危险,而研究对象一定要事先看完这些声明,并签名表示知晓风险并自愿参加。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科学研究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整体性原则即把社会与自然和个体的人相统一,要求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能忽略自然的存在;在研究社会时不能忘记

25、个体的人的存在,正确对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同时,还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要求研究者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并着力揭示生产方式的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目的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维护环境的本真存在 似乎,鸟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50年前,担心从此在自家后院听不到鸟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写出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吹响了人类环境保护的第一声号角,“环境保护”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如今由于持续的雾霾天以及时不时见诸媒体的水污染,环境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引发人们的关注。 是时候该重新想起卡森了,这既是因为明年便是卡森离开这个世界第50个年头

26、,更因为她在书中警示的环境危机恰是今天困扰我们的难题。 寂静的春天 一本最先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书 推荐书目:1、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 上海译文出版社2、增长的极限梅多斯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3、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芭芭拉沃德 吉林人民出版社4、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兰德斯 译林出版社5、频临失衡的地球阿尔戈尔 中央编译出版社6、人类的出路 维利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我们被偷走的未来西奥科尔伯恩 湖南科技出版社8、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吉林人民出版社肯定人特别是个人的存在建国至文革对人性的否定文革结束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大讨论肯定人为主体和人的主体

27、性中共提出“以人为本”,反对“以物为本” 经济为本 官本 书本肯定物权人本的本体依托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求把研究的对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即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对象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分析和判断,获得对特定对象的具体了解和把握。第五,发展性原则即从发展的视角研究社会。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在这一运动与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的内外矛盾中寻求社会发展的内外动力和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立体和动态结构。坚持发展地看问题。社会规律是存在的1、社会现象的不确定性容易误导我们忽略规 律的存在(地球引力物体下落与选票投向不定、 温度升高冰雪融化与忠厚之人竟是窃贼)

28、 2、大量的正式社会规范造就了高度的规律性(交通规则规定靠右行驶、劳动法在法定工作年龄和 最低工资上创造了高度一致性)3、非正式规范无形中让社会行为产生规律性 (同乡更易投票给同乡、民族间矛盾更易激发爱国热情、灾难容易造就国人凝聚力、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会生长、怨人时心中最苦,感恩时心中快乐)探索社会规律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例外。任何社会规律都有例外。社会规律代表的是概率模式,通则性的模式并不需要百分之百地反映所有观察个案。(总体而言,女性收入低于男性,但也有反例)社会科学家应该探讨这些反例的成因2、总体而非个体。社会规律反映的是许多个人聚合的或集体的行为和状况,创造的是关于群体生活而非个

29、体生活的理论。(如:生孩子的理由很多,差异很大,但整个社会每年的出生率其实相当稳定,变化不大)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应立足于实践 从哲学的高度上看,人的行为有两种 马克思关于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论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而理论只有反映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才能掌握群众。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提纲中: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其立论的根据在于: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造就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进而建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0、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我们的原理教材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给予了认识论的回答: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立足实践,首先

31、就是要关注现实问题立足实践的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实践为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们不排除理论研究的内容来之思想史,历史上的问题可遗留至现在,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问题又得以翻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与人们当下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和现象,才是人们理论研究中心。例如: 人民日报因以流行语言表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人围观: 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刊发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一文,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

32、感期。”人民日报采用网络语言,因接近普通人的形式和亲切的语言表述了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温总理也指出了今后五年要做的三件大事:一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努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二是把反腐败放在重要位置,因为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项工作从根本上讲,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干部的清正、政府的清廉和政治的清明。 (领导干部腐败问题)三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是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实现依法治国。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改革发展的任

33、务很重,但我以为这三件事情重大而迫切。 (政治体制不完善问题)社会科学要研究就要研究那些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资格的问题一是广泛性,即涉及面广,事关重大。 如: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惠农政策 二是紧迫性,即需要迅速解决,否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以分配、官本位问题为例。 分配不公问题2012年10月29日人民网推出的报道收入分配不公酿阶层对立 社会稳定受冲击,揭示了收入分配不公将会产生何种严重的后果。该报道的编者按说:“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公布的调查数字表明,中国收入差距目前已扩大到23倍,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时经8年仍未出台。本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

34、第四季度制定。据此前披露的消息,方案将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调整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近期,人民网采访组专门就收入分配问题展开调研,从不同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将推出十期报道。本期重点分析收入分配的失衡会产生何种后果。”人民网的这篇报道,读者可以到以下链接阅读原文:/n/2012/1029/c1001-19418093.html2012年10月29日人民网推出的报道收入分配不公酿阶层对立 社会稳定受冲击,揭示了收入分配不公将会产生何种严重的后果。该报道的编者按说:“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公布的调查数字表明,中国收入差距目前已扩大到23倍,但收入分配

35、改革方案时经8年仍未出台。人民网的这篇报道,读者可以到以下链接阅读原文:/n/2012/1029/c1001-19418093.html在2010年多起校园血案接连发生后,华尔街日报撰稿人崔宇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一书中指出,如果城镇的低收入群体既无法在城镇立足,又无法在农村得到最后的保障,就会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被忽略,而忘记了自己同其他人共有的身份,比如国籍、居住地、职业、语言、社会角色和个人爱好等,他们身上的暴力因子就容易一触即发。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也曾说,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问题。

36、在2012年社会管理蓝皮书的发布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颖慧表示,“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污染向大多数人扩散”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她认为,收入差距和占有财富的不平衡,正在将我国定型为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而中间阶层的缺失,正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撰文称,过去的国企改制、城镇化与工业化“圈地运动”已经为中国制造了3亿以上的弱势群体,使中国社会结构并非“橄榄型”,而是成了“洋葱型”或“金字塔型”。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难以稳定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构因素。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私企工人工作时长超出法定工时45%,某地私企62%的人一周要干7

37、天,但50%的工人收入却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从基尼系数来看,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连续多年扩大,而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日前对媒体表示,如果以最富的20%与最穷的20%人口人均消费比例来衡量,中国未来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很可能更加明显。该报道的最后说:“社会阶层到底分化成了什么状态?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此问题潜藏的危险,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警告。 这是人民网这样的权威媒体提出的观点。它绝非“谣诼”yozhu。决策层再也不能听之任之了。腐败问题之一:公共权力运行中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制度与决策设计中将“官”的利益放在优先和第一位,在自身之专门为当官者的利益设计某些

38、制度与政策。如:企业改制中让“经营层”控股;住房制度改革中给领导干部发住房补贴;公车制度改革中将公车低价卖给原享用者,并给与高额“车补”,有的干部一年享用的车补就够买一辆车的;“规定”处级以上干部每年不少于一次的“出国考察”机会;某一级以上干部有“职务消费”;公务员可以购买大大低于市场价的“公务员公寓”;设置太多的副职、助理、调研员、巡视员,让某些干部不干实事照样享有相应的待遇等。呼吁:警惕制度化腐败中央编译局俞可平之二:一把手腐败是最大难题。南方时报2013、11、1418大以来,83名厅级以上官员遭查落马。其中32人是所在部门一把手,占四成,另有将近六成是分管一摊的二把手。83人的贪腐多发

39、生在过去十年间,与十年里的大拆大建密切相关。多人边腐败边升迁。三成人的贪腐潜伏期在公开报道中可循,平均潜伏期为9.5年。反腐到了突破关南方周末2013、11、20打击力度空前(整治力度空前、目标更明确干部清正 政府清廉 政治清明、对临退已退干部的查处前所未有)。但腐败还在蔓延。说明反腐体制缺陷是反腐事业阿喀琉斯之踵。当下主要还是权力反腐,主要靠领导人的决心和行动。权力反腐永远也解决不了一把手腐败问题,必须有一个假设前提,一把手是清正廉洁的,如果不是,一切努力瞬间归零。言论自由是监督和防止公权力腐败、保持权力透明的关键环节(同上)“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言论自由的作用

40、:让公众知晓政府的政策运作;向政府传达人民的意愿;允许人们思考和讨论政府的政策和官员的作为。市场秩序问题责任缺失导致市场秩序“乱象丛生”2013、11、20齐鲁晚报 市场经济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假冒伪劣商品、虚假违法广告、商业欺诈、传销、非法集资、食品与药品安全、矿难与生产事故、侵犯员工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环境污染、各种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等,层出不穷,接连不断。 原因:两个缺失、一个乏力。 政府监管责任的缺失:事前预防工作缺失、事中监管责任不到位、事后查处责任缺失和不力。即不作为、乱作为、不当作为。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商业道德迷失,不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仅仅把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为获取

41、更多利益,值员工、消费者、伙伴的合法权益以及环保、节能等法定责任不顾,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图财害命。 社会监督的乏力。公众维权意识单薄和能力不足。3、立足实践的理论研究要具备批判精神第一,实践的本质是否定和批判 作为改变世界的活动,实践的本质是否定。 否定的本性来自人作为类存在的先天不足。 基于实践的否定性,以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人的本质也是否定的。 第二,马克思重视实践的批判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申明他的哲学理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实现哲学的途径是“改变世界”。因为马克思为自己确定的任务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而此岸世界的真理是一个经

42、验性的物质世界。因此,哲学理想的实现,必须诉诸对经验事物的实际改变。提纲关于哲学的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推崇实践的主要原因: 他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独到理解。他认为,人的存在及本质,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塑造才能被表征出来并得到确证。据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第三、实践批判与理论批判与实践同构,辩证法被赋予了批判性。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

43、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精髓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唯物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实践的批判,即实际地反对现存的一切事物。这种实践本身的批判,反过来也造成哲学自身的改变,即哲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种自我改造是一种自我超越能力的展示,必然推动理论自身走向开放。马克思哲学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理论批判与理想构建 马克思的哲学在批判

44、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过程中确立自身并构建理想。 早年,马克思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亦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因为共产主义在理论上构成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归宿。当共产主义在世界上实现后,马克思哲学也就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这只是马克思哲学的“完成”,而不是“过时”。 成年马克思 在资本论中,把自己心目中的终极目标定义为“自由王国”。自由王国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人是“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也就是说,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过渡。决定偶然的个人的外在必然性

45、,归根到底来自那种作为个体的人的对立面的“虚幻的共同体”及其体现的抽象的普遍性(不包含特殊性的普遍性)。自由王国中,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和所要求的人的内在潜能成为目的本身,而不再是作为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正是人的自由的本义,即人的自我决定或自我实现。自由王国并不是通过认知活动实现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历史矛盾的充分展开及其完成实现的。马克思哲学对社会理想的设计对我们的社会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理论研究应该给出理想性指向。终极理想的确像有学者所言,具有超验性。 康德在解释建立共和国的理想时,认为:共和国作为唯一合理的国家形式,是实践理性的要求,是一种永远不能实现但又是我们应该永远力求实现和牢

46、记在心的目标!关于中国模式的理想和期待(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同在)中国模式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如何成功解决在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方面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模式的以下战略选择变得更加重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发展,更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社会安定、文化教育等相协调,最终促进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二是,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

47、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效率与公平都是发展所要追求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两者不可偏废。在改革初期,为了打破平均主义的传统,风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策略有合理性,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必须调整策略,讲效率与平等放在同等地位上,对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实行必要的政策性倾斜,避免财富和权利在人与人之间造成分化,避免地区间、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三是,努力深化以民主法治为重点、以善政和善治为最终目标的政治改革,在民主治理和政府创新方面,需要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否则,改革的政治成本将大幅增加。(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从观念上看是突破官本位意识。浩浩荡荡的公考大军是官本位意识的巨大力量的充分展现) 这是发表于2010年9月社会科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在论述了”中国模式“的由来、争论、要素和特征之后,作者建构起关于该模式的未来理想走向。大家可以与18大上温总理关于未来五年着重解决的三件大事的讲话相对比,检验该作者的理论预见力。4、立足实践,就不能把原则作为出发点应该如何对待原则?反观社会主义实践,我们曾经有过从原则出发的经历,教训惨痛!办法由二:创造性地解读理论;使理论始终保持对话的姿态。创造性地解读,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理论进行再认识,结合时代要求对理论进行具有创新性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必须保持在一个限度内,即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合乎经典思想家理论的意义可能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