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学案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1页
【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学案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2页
【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学案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3页
【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学案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4页
【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PPT】学案48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学案48理解概括思想内容板块三大一轮复习讲义课堂学案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诗句含意理解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这也是考生

2、复习的重点。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理趣”的宋诗居多。新高考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全国甲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主旨概括2020全国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新高考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主旨分析2019全国题许道宁画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诗句含意理解2018全国野歌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

3、要分析。(6分)诗句含意理解【知识图要】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一精准理解诗句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201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一、理解句子含意鉴赏“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

4、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画家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全诗写景兼抒

5、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陈与义号)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描写开阔雄浑的画面赞叹画作意境深远、无法表达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6、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精做试题“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

7、画意境深远。1.准确理解字面意。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2.结合语境,联系表达,揣摩深层含意。结合该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背后的情感。点拨关键(2021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二、分析句子关联含意鉴赏这首诗意思比较浅显,不

8、太难懂。首联先向儿子发问,我自己岁靡廪粟,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那么你们将拿什么来报效国家、报效这个圣明的时代呢?颔联教育儿子,不管是种地的农夫,还是读书的士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侍奉双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不欺”,要诚恳。颈联继续写对儿子的教导,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常读书明道。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馁之患。中间这四句是在告诉儿子,要耕读传家,尽忠尽孝。尾联道出嘱咐的重点,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儿子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周公七月诗”的典故意指王业艰难,国运多舛。最后这两句是在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1

9、.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事国事亲不欺学习先贤,耕读悟道2.家教诗尽管学界无“家教诗”这一提法,但该诗的确属于家教诗歌类。读此类诗,最主要的是明确家教对象,把握训诫内容,从中学习生活、读书与做人的道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精做试题“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

10、一种理想状态”错。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诗人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不同于上面试题,以及2021年新高考卷第16题,只求理解一个诗句,这道题要求理解的是两个诗句,这从题干“诗人指出,又让,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可以看出。从所给答案来看,它只是分别解释

11、了两句话的含意,这是必需的,但该题的实质是要求考生读懂两句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背后作者的真实心意。这两句“道在六经”与“熟读七月”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有“大与小”或“远与近”的分别,其心意也不难领会:大道不弃小道,济天下必先善其身。答这种诗句关联题,既要分别阐释其意,也要理出句意关系及作者意图。特别提醒对某一诗句的理解,特别需要读懂全诗,具有整体观照意识。点拨关键大一轮复习讲义活动二概括提炼主旨及哲理(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

12、一鸣。一、概括诗歌主旨注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鉴赏首联紧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途。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颔联承接上文,写出山路上所见。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

13、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先生出山风采愿为苍生鸣不平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精做试

14、题颈联“不及鸟飞浑自在”是说曾巩出山从政,不如飞鸟自在,而不是说僧人不如飞鸟自在。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1.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2.梳理层次,抓住关键。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点拨关键(202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

15、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二、概括提炼哲理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鉴赏这首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战斗精神。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

16、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泼向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右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时人承误,末俗乱真典籍所传是枝叶,非其“精神”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咏史诗见学案44“活动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

17、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精做试题“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事迹)最终交给何人评说。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第一问是理解性阅读,答案实难唯一。本诗题目是“读史”,从史书的角度归纳可以与本诗一致:史书所记历代高贤生平,并非全部真实准确,常常有谬误。第二问属发散性阅读,可以从今天读书者的角度说,如何来读书(如本答案)

18、;可以从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历史高贤与建功立业者;也可以从今天读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王安石写诗的动机目的;还可以从国家体制与评价体系的角度谈,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体系。1.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2.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3.要善于化实为虚。要从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和过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

19、来。点拨关键大一轮复习讲义巩固学案(一)(2021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12345678一、高考题组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20、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2345678“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12345678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12345678答案“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二)(2020新高考)阅读下面

21、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赠赵伯鱼(节选)韩驹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12345678注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

22、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12345678“劝诫”说法有误。“后生好学果可畏”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韩驹为赵伯鱼写下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期许,并无劝诫之意。123456784.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2345678答案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根据题干要求,答题范围集中在后四句上。“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是说学习诗歌时要像参禅那样,在尚未掌握诗中精义前要向各

23、个方面的前辈学习;“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是说一旦将诗中精义参透,那么信手拈来都是好文章了。上下句相连表达的是以禅喻诗的创作思想。两宋时期,以禅喻诗成为文坛主要风气。北宋诗人苏轼、黄庭坚都精通禅学,不仅诗歌中表现了诗有禅趣、用禅语入诗的特色,而且在诗歌理论上,也开始以参禅喻诗。与之相成,韩驹也主张:“学诗如学禅,诗道如佛法。”12345678(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节选)岑参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12345678二、模拟

24、题组注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苜蓿(m xu):草本植物。霍嫖姚:霍去病,西汉名将。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12345678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B.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便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 全过程。C.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D.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 形象。12345678“军队的浩浩荡荡”理解不正确,应是战果累累、降虏众多。橐驼,是骆驼。穹帐,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这两句描写的是降虏之多。123456786.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