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李红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聚落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探求聚落的形成、开展、类型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聚落地理研究的重点内容。Contents聚落的起源与发展1乡村聚落地理2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3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史纪.五帝本纪?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注释中称:“聚,谓村落也;?汉书?:“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辞源?那么谓“聚,村落也,为人所聚居。“落,所聚居之处,如部落、墟落、村落。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地方,分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组成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各种建筑道路系统公共活动场所水源地聚落内土地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医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建筑等。内部道路、对外道路广场、公园池塘、河沟、井泉空闲地、菜地、果园、林地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聚落地理:研究聚落形成、开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内容: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开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聚落的内部结构;聚落的分类研究意义:聚落的形成、分布、内部结构和体系等规律,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协调经济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用。(一)
3、 城 市 1、定 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 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 2、分 类 1城市的地理环境 2城市形态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和矿山城市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星状城市一城多镇3城市职能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1921年我国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划原理?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和特殊职能的城市 举例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二集 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 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 聚落的起
4、源与开展3、乡村1 一般类型的乡村 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2 活动型村落3 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城乡连续谱罗吉斯,1988一城市起源二城市的开展1防御说2集市说3社会分工说第一次农业别离畜牧业,出现了村落;第二次农业别离手工业,出现了城市;第三次手工业别离商业,商人的出现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希波丹姆规划,城市规划的一种模式。在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中,除了光辉万丈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布局手法以外,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和自然科学、理性思维开展的影响,也产生了另一种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西波丹姆斯模
5、式。 由“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提出的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的城市规划模式。希 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提出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局部: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区。住宅区分三种: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表达。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 L 形,有多个广场。市场以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局部。北部街坊
6、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的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城市南北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在该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充分表达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表达。工业革命之前,影响城市分布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源等。而工业
7、革命后,新城市的形成那么与矿产资源、天然港口等自然条件有关。近代城市变化的原因:大工业的出现。世界城市开展各阶段的特点历史阶段时代背景城市特点社会制度生产力状况职能规模形态结构城市发展早期奴隶社会农业、手工业中世纪时期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商业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行政、军事贸易职能增强多种职能并存很小较大越来越大四周城墙圈围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多元化同心圆、扇状、多核心结构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中国的城市开展Diagram3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开展不平衡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长安开封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地域开展不平衡随后南方的城市发展超过北方北方的城市先开展
8、起来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主要沿交通线分布丝绸之路使沿途许多城市发展起来京杭大运河也使多个城市兴起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北宋汴梁城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古代城市开展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近现代城市开展也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中国城市的开展1古代城市开展军事功能(筑城防御) 商业功能(物产+区位+交通优势 专业化城市) 半殖民地功能(三沿城市、铁路沿线城市、工矿城市) 社会主义功能(城市化进程波折;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分区等) 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开展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50年代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开展小城镇;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
9、大城市规模,合理开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十六大: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十七大: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八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开展。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开展、公共效劳、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我国城市规模开展战略的讨论 讨论焦点: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 开展小城市镇
10、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小城市重点论城乡一体化论大城市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村落的开展1原始的居住地穴居、巢居等2古代村落1欧洲村落农牧结合,以村落为中心2游牧聚落季节性游牧蒙古包,帐篷式住宅3季节聚落山地游牧4烧田聚落热带雨林、草原、季风区移动性聚落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开展1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出现专门化村落种植园等2村落布局差异4现代村落的开展日本、美国、中国 A、中国村落 B、西欧村落 C、移民村落 三 城镇标准1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
11、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到达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1.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Contents聚落的起源与发展1乡村聚落地理2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3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乡村聚落小农小高简规模生产活动流动性功能土地依赖2. 乡村聚落地理类型分类地位集镇村落中心集镇一般集镇大多是乡
12、政府所在地位于假设干中心村的中心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中心村自然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2. 乡村聚落地理?农村聚落地理? 金其铭先生 1988年农村聚落的形成与开展各历史时期村落的变化农村聚落与环境自然、生产、社会文化环境农村聚落的分类职能、形态、规模等集镇及农村城镇化集镇形成、农村城镇化农村聚落体系体系确实定、对规划的启示村镇规划内容、体系及步骤2. 乡村聚落地理1乡村聚落形成和开展2. 乡村聚落地理2乡村聚落与环境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生产环境要素耕作半径、工商业布局、交通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政治、行政干预、习惯、传统文化、战争、宗教迷信、个人意志等2. 乡村聚落地理社会因素对
13、乡村聚落的影响因素影响案例战争摧毁乡村聚落;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态、结构等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战争毁灭了大量乡村聚落;我国客家土楼、广东开平的碉楼的结构形态与防卫有很大关系。行政大型工程建设导致村落搬迁三峡工程移民等传统文化家族观念导致同姓相聚李家村、王家村等(我们周边地区的村庄)2. 乡村聚落地理平原上密集型乡村聚落带状乡村聚落沙漠边缘乡村聚落水稻区分散型乡村聚落形态位置特点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密集型团状带状、串珠状分散型分散型平原丘陵区的坡麓平缓处、河岸沙漠边缘的泉水、河流附近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规模较大,房屋密集一些平原地区,规模小,分散规模小,分散规模小,分散地形平坦,降水较少,河网稀疏丘陵地区,
14、河网较密的平原干旱缺水,沙漠高温多雨,河网较密旱作农业,农耕条件好,开发历史久水田农业绿洲农业水田农业2. 乡村聚落地理我国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住宅形式聚落规模及密度聚落形式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有院落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多团状聚落南方多斜顶,没有院落,屋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团状聚落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多散居,密度小。多散居,流动性村落特点区域2. 乡村聚落地理4乡村聚落分类按形态集聚型村落团状、带状、环状散漫型村落散村、点状按经济结构农村生产农作物山村林业渔村水上人家及河岸聚落牧村季节性聚落,帐幕聚落2. 乡村聚落地理5集镇与农村城镇化分类商业性、工业性、交通运
15、输、军事、旅游疗养、近城集镇等中国式农村城镇化道路: 不能走大量农民涌入大城市、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新型农村我国农村聚落城镇化形式 城镇扩展,农村聚落被吞没、村镇的城市化,农村演变为城市、村庄的现代化和城镇化。 2. 乡村聚落地理6农村聚落体系村镇体系:效劳职能、效劳范围2. 乡村聚落地理7村镇规划问题:内部组织混乱、生态环境恶化;建设类型:拆旧建新、迁村并点、就地改造、城郊村建设当前村镇开展?如何规划?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国外2. 乡村聚落地理乡村聚落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乡村聚落类型与形态研究;乡村聚落用地的研究;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研究。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国
16、外2. 乡村聚落地理阶段划分阶段类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19世纪20世纪20年代萌芽起步阶段主要偏重于聚落与地理环境(尤其自然环境)方面以描述说明为主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侧重于对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区位分布、类型、职能等方面小区域的实地考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拓展变革阶段定量研究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对改变聚落分布、形态和结构的作用以及乡村地理学的“再生”现象计量革命,行为革命,研究开始趋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1980年以来转型重构阶段研究内容日益多元化,涉及到乡村聚落模式的演变、乡村人口与就业、地方政府和乡村话语权、乡村社区类型与居住区域的关系、乡村重构、
17、乡村聚落的人口结构、城郊乡村变迁中的社区、乡村社会组织等从空间分析向社会和人文方向转型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国内乡村聚落区位空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研究;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及演化趋势研究;乡村聚落体系与等级规模研究;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研究;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研究;乡村聚落空间转型与重构研究。2. 乡村聚落地理Thank You !Contents聚落的起源与发展1乡村聚落地理2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3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1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1. 在利用河流方面 2. 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
18、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 3. 制高点和隘口 1.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2.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3.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1、地质环境2、地形3、气候4、水资源5、城市的生物环境1、社会开展2、政治因素3、交通4、文化因素2城市与环境的关系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1、集聚力2、离散力3、摩擦力1概念2有利和不利影响1概念2有利和不利影响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3城市地域结构开展动力及其模式1.中心商务区;2.过渡带;3. 工人家庭带;4.中产阶级住宅带;5.通勤带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
19、Ernest W. Burgess提出的。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3城市地域结构开展动力及其模式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成因(1) 高租金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延伸;(2) 高租金住宅区多项选择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滨水地区。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 Hoyt于1939年提出的。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3城市地域结构开展动力及其模式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1.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区; 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 5.高收入居住区; 6.重工业中心区;7.市郊商业中心区; 8.市郊居住中心区; 9.市
20、郊工业中心区原因:一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各种功能有不同的需要,在空间上呈现出特殊的地域结构; 二是多核心城市常是由几个小市镇扩展合并而成长起来的。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3城市地域结构开展动力及其模式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 D. Harris和乌尔曼E. L. 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城市体系的概念城市的等级规律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的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1、等级规模法那么2、首位城市法那么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等级规模法那么,1913年提出,1949年
21、明确,奥尔巴哈-济普夫法那么 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重要城市大许多倍。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不一定国家的首都为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称为首位城市。首位城市法那么,杰弗逊1939年提出 1、1/2、1/3城市景观1、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2、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物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3、是城市的格局;4、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城市感知: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
22、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3.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Contents聚落的起源与发展1乡村聚落地理2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3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 什么是城镇化?*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机制* 中国城镇化开展有哪些特征及开展战略?* 什么是城乡统筹?如何做好城乡统筹?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概念?1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Urban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于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根本理论?中提出。 Urbanization翻译为“城市化,由于Urban涵盖了城市City和镇Town,所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也将“城市化称为“城镇化 被广泛使用。 20世纪7
23、0年代末,国外城市化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最早把城市化的理论引入中国城市开展研究的是我国地理界的学者(吴友仁 ,1979)。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中使用并丰富了“城镇化 的概念。2000年中央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二卷 ?第270页中写道,城市化就是“ 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通过每个城市地区内人口的增长。?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卷 ?写道:“城市化 ,通常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
24、学卷 ?写道:“ 都市化指社会经济关系、 人口、 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 关于“城镇化 的概念 ,学术界仍无统一完整的解释。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都有自己的定义。“人口-空间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综合城镇化等等。总之,城镇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面积扩大;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城市体系趋于完善。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1、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由分散的乡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重提高;2、产业和社会结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
25、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3、城镇空间形态的优化城镇建成区规模扩大,城镇景观形成,城镇根底设施和效劳设施的完善;4、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5、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人口、资本高效合理的流动;城镇化的内涵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城镇化是“五个过程的统一: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开展并向广阔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的度量: 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100%4.
26、城市化与城乡统筹2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四逆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效劳业集中,交通线路聚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高密度开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高密度开展的缺乏:拥挤?,社会病态?香港高密度开展经验:建筑物的外围环境:良好的规划与设计,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业开展,公众教育。内部市区的城市化2城市化的进程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
27、合部。 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 2)工业的扩展 3)住宅的扩展外围市区的城市化2城市化的进程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效劳经济的结构转型中。产生原因 1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 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 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郊区城市化2城市化的进程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结果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3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也被迫迁往郊区;4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
28、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特点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郊区城市化2城市化的进程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评价 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是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开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定义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开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逆城市化阶段2城市化的进程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3城市化
29、的机制 一农业生产力的开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旺国家的第三产业开展规模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开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水平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3城市化的机制4
30、.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中国的城镇化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开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开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兴旺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城市化的预备期城市化的开展期城市化的快速开展期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开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世界城市化的开展趋势1、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多极格局;3、大都市连绵区是全球最具开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4、首位城市将主宰世界经济;5、国际性的城市内部社会极化现象突出;6、全球开始掀起建设生态城市浪潮;7、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开始形成。4中国的城镇化4. 城市化与城乡
31、统筹1、有方案逐步开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开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开始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4中国的城镇化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中国的城镇化特征:1、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分三阶段 19491978年 低速增长与停滞阶段;19782000 加速开展阶段;21世纪快速开展。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中国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率从20到40只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兴旺国家平均快了一倍多。我们可以回忆50多年的开展历史:19491957期间年均增长 0.6 个百分点,应视为正常城市化。19581960期间年均增长 1.
32、45个百分点,属过度城市化阶段。19611963 年间,城镇化为负增长。19641978期间属停滞阶段。19791995期间年均增长 0.63 个百分点,也视为正常城市化阶段。但是,19952005期间,全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到达1.4个百分点。从我国历年城镇化开展趋势图看,这个速度正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的速度。 姚士谋,陆大道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中国的城镇化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4中国的城镇化特征:2、持续加速性 很多学者认为:2005年我国43的城镇化率是“虚假的。因为,其中包括了1.3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这些人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有相当大的差异。主要问题出在“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
33、快,农民的土地被城镇化了,而农民及其家属却未被城镇化。公安部、建设部、民政部将农民工进城打工,居住半年以上的均算作城镇人口。因此,2005年全国城镇人口总数到达5.62亿人。实际上,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是很差的,缺乏城市生活的水准。不能算入城镇人口呢? 近年来,全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增长达25%。如此快速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土地城镇化。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青年农民长期在外打工,不安心于农村工作,影响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向中央政治局讲课时谈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20世纪后20年的
34、根底上仍会以较快速度推进,一年提高个百分点是比较正常的,有把握实现的。高于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的,个别年份到达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连续多年超过1个百分点是超高速的、有风险的,连续多年的1.44个百分点是有水分的,是不可能的。这种超速度可能对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误导,以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轻而易举。 温总理在2005年3月全国人大会上强调:我国13亿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1400万人,每年进程民工1.2亿人,还有贫困人口9000多万。因此,要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协调开展,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35、特征 3、极度的不平衡性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我国城镇化政策分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1?东部地区开展指引 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 加快东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的开展和资源整合; 积极构建世界产业开展的高地,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中部地区开展指引 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培育城镇群和中心城市;妥善处理城镇开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西部地区开展指引 加快完善区域和省域中心城市功能,向综合性经济中型方向开展; 加快口岸城市和通道建设,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开展战略; 扶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开展,重点加强根底设施和社会效劳设施的建设,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开展;东北地区开展指引 加强区域合作,以大中城市为主导,突出口岸城市和港口城市在对外开放战略中的枢纽作用,实现资源与产业的互补; 建立连续产业援助机制,推动产业的多元化,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提升城 市效劳功能,促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振兴; 大力促进农业、林业的开展,稳固农业的根底地位,做好森林工业城市和国有农场地区的城镇建设;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1?以规模决定城镇化战略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
-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大数据快速运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转专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管理学院《诊断胸肺检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电子商务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轧制工艺学管材生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表面活性剂化学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五年级教师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计划
- 做账实操-商贸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 门窗安装技术标投标书
- 新版手机开发项目流程图
- 折彩粽的手工制作ppt公开课
- 发证机关所在地区代码表
-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统计台账
- 《不一样的你我他》(完美)课件
- 外研版一起点二年级下册英语全册课件
- 原油电脱盐电脱水技术
- XE82000--午山风电场风机定检作业指导书
- 前列腺癌临床路径(最全版)
- 深圳大学《数字信号处理》2009年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