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容概要产业布局理论综述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实践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局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的内容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
2、什么就种什么,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在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的条件下,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差地租。 自由农业圈城市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农业圈三圃农业圈 自由农业圈:鲜菜,牛奶;林业圈:木材;轮作农业圈:谷物;谷草农业圈:谷物、畜产品;三圃农业圈:谷物,牧产品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认为,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工业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在运费最低点上。假定有n个原、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
3、区位选择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F-单位产品总运费;f-运费率; mi-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i-i原、燃料的运距;rk-产品运距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韦伯还认为,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成本学派理论 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
4、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美国学者胡佛于1931年和1948年分别完成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提出运输成本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的起讫点最佳,即中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理论。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即转运点区位论
5、。2.市场学派理论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瓜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入理论等。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
6、俄林、弗农等。艾萨德1956年出版了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将杜能、韦伯和克里斯塔勒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般区位理论,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它们做出其它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样。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区域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认为运输方便的区经济能够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可专门生产面向市场、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和难于运输的产品,运输部方面的地域则应专门生产易于运输、小规模生产可获利的产品。弗农提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了探讨:第一,处于创新期的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7、,一般布局于人才较多、配套设施齐全的发达城市;第二,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个别点向面上转移,出现波浪扩展效应;第三,衰退期产业完全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城市向落后地区转移。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世纪中期还产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行为学派认为传统区位论研究多侧重于“外部区位因素”(运费、劳动费、市场利益、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税、工业气候等等),而忽视“内部区位因素”(个人决策和爱好、事务所的合并、兄弟企业扩张等),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问题,把人的主观态度及由其所决定的人的行为当作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社会学派则着重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4.以后起
8、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
9、交通通信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点轴理论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分布,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的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使二者差距逐渐拉大;另一方面,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发达地区会通过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向其他地区逐步扩散,以寻求不
10、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机会。5.其他相关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认为:生产力的扩展有助于世界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提高其利用率,并把各国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都密切地联系起来;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信息手段的现代化、技术的空间推移和协作,以及资本的国际化流动等都能使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地域加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学说。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李嘉图的
11、比较成本说认为:两国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而不是由生产这两种产品耗费的绝对成本所决定。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差异联系起来,提出“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的概念。 (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1.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2. 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由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不足,缺乏经验,在产业布局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训:第一,轻沿海,重内地,
12、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第二,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从强调“平衡格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有效益地展开布局,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特点、层次、机制和区域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产业布局条件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 (二)产业布局特点 产业布局特点主要指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
13、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第二,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 (三)产业布局层次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律。 (四)产业布局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是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产业布局机制可分为两大类型: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五)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产业布局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部门经济结构。从区域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
14、进。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二、自然因素三、人口因素四、社会经济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由于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
15、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还包括经过人类改造利用后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 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种自然资源的
16、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的树木、禾草等的生存环境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局。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
17、制。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上。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制造
18、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三、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具有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人口较少地区应发展能够有效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的优势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人口质量的高低是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高质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础。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各个地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
19、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如特大城市都分布着为本市人口消费服务的大城市工业(以针织、制鞋、家具等工业为主)和城市农业(以蔬菜、花卉、牛奶等现代农业为主)。 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四、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历史基础、市场条件、国家的政策、法律、宏观调控、国际政治条件、价格与税收等。 (一)历史基础 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改变其不利的方面,使产业布局合理化。 (二
20、)市场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已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产业布局时,必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预测,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以便合理布局。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改变产业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正确的政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法律对产业布局有相当的影响,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土地法、渔业法、森林法、水资源法及工业法等,军队产业布局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布局,主要受市场需求控制,比较注重效益,但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产业布局的波动性和趋同化。因此,许多市
21、场经济体制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使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一个政局不稳、动荡不安的国家,其经济很难获得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合理的产业布局。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合理的税制结构可以控制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拓宽了产业布
22、局的地域范围。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对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实践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二、全国性产业布局三、地区性产业布局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同
23、,表现为国际间的产业级差。 国际分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对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起重大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国际分工格局。 (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的演变 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工业国与农业国 大机器工业产品的低廉价格破坏了落后国家手工业生产,强迫其成为原料产地,世界分裂为工业国和农业国。 世纪60年代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进而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按照要素结构可将国际分工格局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分
24、工。 6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造成的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了三次: (1)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转移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70年代以来,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危机,迫使发达国家转移重化工业; (3)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导致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三)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剑。既具有促使产生结构成长、引起就业结构变化、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加速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等正面效益,也会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产业、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等方面保持级差,以及污染产业的转移与有害产业的扩散等固有的负效应,对发展
25、中国家幼稚产业的成长和经济安全的保证也极为不利。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应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第一,兼收并蓄走超常规发展之路; 根据本地区和国际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适时地转换战略,有时实行进口替代为主的战略,有时实行以出口扩张为主的战略。第二,以内为主,内外联动。 实行内生型的市场化发展,从国内经济的内在结构中培育市场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二、全国性产业布局 全国性产业布局主要是从全国规模考察产业的空间联系、产业结构的适时转换与经济成长,以及适应一国经济成长各阶段而进行的对产业布局总体框架的调整。(一)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一个国家产业布局的总
26、体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但从根本上讲,产业布局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此外,生态平衡目标和国家安全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效率目标追求整个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宏观效益,公平目标要求不断缩小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二)产业密集带的形成与全国性产业布局 1.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原因近代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演变过程是由两种作用力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即产业空间聚集过程和产业空间扩散过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往往促成过度聚集,而由科技进步所促使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形成新一轮的产业扩散运动。扩散的结果则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形成新的产业聚集体,这些产业
27、聚集体在空间上互相接近且日益密切时,便有可能将其视为一个更大的产业聚集体,即产业密集带。2.产业密集带的空间演进第一阶段,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内部产生强烈的投资冲动,在某些区位较好的地区,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得以建立起来,于是这些地区便成为新的增长极。第二阶段,在增长极内,由于部门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便在一个经济中心内,形成围绕主导部门、相关企业相互配合的生产系统。第三阶段,由中心城市向外延伸的交通网络呈辐射状向外扩散,城市间专业化分工逐渐明朗,沿主要交通干线的点轴产业系统开始形成,产业密集带雏形显现出来。第四阶段,产业密集带建设趋于成熟时期,经济实力强大,产业结构转换迅速。沿海、沿江、沿边
28、主要交通干线,两条以上平行的复合式点轴系统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纵深配置的产业密集带出现。 3.我国产业密集带发展和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设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布局的变化,促使我国产业密集带孕育和形成。国家计委和学术界在探讨区域发展战略时,曾提出T字型的产业带(长江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和字型产业带(除上述两带外,另加陇海兰新产业带)。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黄河中上游能源重化工带、南昆红水河能源有色金属带、环渤海经济带等。 (三)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全国性产业布局出现了一些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西部之间差距明
29、显拉大;二是区域产业结构在一种低层次上严重趋同,直接损害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并引发经济震荡;三是区域间不正当竞争、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引发资源大战,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对策是必须坚持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主旨,是在考虑产业在各地区布局非均衡的条件下,在把区域经济不断引向高水平的过程中,谋求在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比较优势与国家综合优势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协调关系,以此消除非均衡发展的副作用。全国性产业布局非均衡协调发展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既要坚持产业政策区域化,又要坚持区域政策产业化。 三、地区性产业
30、布局 地区性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它主要研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一)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1.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 区域内主要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问题,面临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上具有近似性和关联性,可以使区内经济成为整体,为地区目标服务。2.经济发展与布局现状有相似性和互补性 地区产业布局既要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劳动分工特点出发,又要兼顾未来发展方向的一致性。3.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二)地区性产业布局的基本走势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每一次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化而实现的,因此,我们以产业结构水平的转化为基准来规划地区经济发展的成长阶段,并以此为线索来研究地区产业布局的走向。1.传统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体内脏》课件
- 《库管基本财务培训》课件
- 2024虞姣离婚后财产分割及子女教育资助协议书3篇
- 2024温州大学实验室数据安全保密与应急处理合同3篇
- 2024版教育技术研发咨询协议2篇
- 2024版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合作分包协议版B版
- 《中东和非洲》课件
- 2024车辆租用标准协议条款版B版
- 火车站台改造工程围挡施工合同
- 汽车零部件合作合同
- 幼儿园大班主题课程《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方案
- 广西桂林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煤炭行业智能化煤炭筛分与洗选方案
- 高级会计实务案例分析-第三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 2024年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射线和直线基础练习题(含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防弹衣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高三日语复习:高考日语语法总结
- 3.16谣言止于智者-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班会解析
- 2024年美国氟苯尼考市场现状及上下游分析报告
- 新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 电路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