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赤壁赋15 (2)_第1页
9 赤壁赋15 (2)_第2页
9 赤壁赋15 (2)_第3页
9 赤壁赋15 (2)_第4页
9 赤壁赋15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7赤壁赋教学设计普定县一中教师 孙 艳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2课时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教学设想:基于以上分析,

2、本课教学,我设置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提出文章翻译上文言疑难处,互相解决,疏通课文,建立问题探讨的基础,扫清对文本理解的障碍;第二课时,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本设计是第二课时。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

3、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锻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如:“属、斗、缪、酾、藏、冯”等字的读音以及“舞、泣、侣、友”等词的活用。)2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

4、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过程与方法:1学生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识记积累“属、斗、缪、酾、藏、冯”等字的读音以及“舞、泣、侣、友”等词的活用。2赏析本文“景”、 “情”、 “理”结合的写法。3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2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鼓励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及难点:1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与详解,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

5、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2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梳理总结法 、自主探究法、观察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幻灯片展示文言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掌握重要的虚词的用法。2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

6、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逐渐走向成熟。余秋雨先生在文末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苏轼的成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赤壁赋是怎样一篇千古杰作?让我们泛舟于赤壁之下,去诵读,去体会吧!1板书课题:赤壁赋2识文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文赋兼有诗

7、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二、基础知识整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作为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对文本中出现的字词进行疏理及对课文进行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愉快地完成了这两个任务。并且要求同学们下去以后把我们在课堂上分析的散碎性知识积累成系统性的、归类性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高一、高二学习文言文基础能力的培养。相信同学们一定都做了丰富的积累。下面请同学们交换一下各自的笔记本、学会资源共享。1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各自的笔记本。2教师抽查同学们都作了哪些

8、积累,引导学生学习。(任选其中一个小组的某一位同学回答。或许是通假字,或许是古今异义)同学们做得很棒,希望能继续发扬。老师在课下也像同学们一样做了归类,我将文中出现的几个重要的词的用法做了整理,一起来分享吧!3课件展示:掌握重要虚词的用法。(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属、斗、缪、酾、藏、冯”等字的读音以及“舞、泣、侣、友”等词的活用。(特别强调:“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及“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为:“使舞动”,“使哭泣”。“侣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三、精读课文,品味欣赏(注: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

9、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重点:第一、二、三、四段。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习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探究活动:(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自己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乐”或“乐甚”皆可。)板书:乐甚(2)此时的苏子为何如此快乐?(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桌交流。)板书:景美(3)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或者你觉得在苏子的笔下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我们想象一

10、下这幅美景的画面,用你智慧的手将这幅图画下来,用你精美的语言将这幅美景描述出来。学生练笔自由口述再请同学有感情的将这些句子朗读。学习第二段:(1)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段。(教师点拨:古人在抒发自己欢乐心情的时候,往往是饮酒赋诗,在这儿苏子除饮酒赋诗之外,还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心情?那句话体现了?)明确:“扣舷而歌之”。板书:歌之(不仅唱歌,而且还有动作跟着节拍敲打着船舷。)(2)教师示范朗读第二自然段。“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思考:“美人”指什么?苏子为何会想到“美人”呢?学生思考后明确:从课下的注解中得知,“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他希望辅助君王,为

11、国家做贡献实际上在苏子欢歌的背后,有难以排谴的苦闷,他这是在苦中作乐。有歌者,也有应和者。(3)请同学把描写萧声的句子画下来并朗读。(教师点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及“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为:“使舞动”,“使哭泣”。)听到这哀婉的萧声,苏子的心情有没有变化?学习第三段:情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齐读、自由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思考、相互借鉴、争辩、质疑。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第四段:理 (1)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苏轼是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的呢?(盈虚有数,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重点:

12、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明确: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师生探究: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教师过渡语: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

13、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进一步细化问题: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用参照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

14、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拓展: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四、课后探究(各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后下节课展示结果)假如你有幸参

15、加央视一姐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你准备在节目现场朗读赤壁赋,请说说你为什么会选择读这篇文章?假如让你与苏轼有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针对本文所写内容,你最想对苏轼说什么?(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五、板书设计赤 壁 赋苏 轼 乐 悲 乐 (景美) (情悲) (理乐) (山水之乐) (达观之乐)教学反思: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诵读感悟和诵读心得,通过诵读理解、赏析了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

16、化,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亮点: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读、自读、范读、脱稿朗读、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调动了学生的诵读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诵读中体会和感悟。在这方面,我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2、设置了渐进式的教学指导。问题设置由易到难,问题很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3、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各种形式的诵读、练笔、口述、思考、相互借鉴、争辩、质疑、交流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的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