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0一座多景楼,几许(j x)登临意 由地域(dy)视角论宋人题咏(t yn)多景楼陶广学陶广学(1976-),男,河南信阳人,扬州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要较之北宋诗人题咏多景楼,南宋诗人的题咏不仅数量增多,而且主题与风格皆有了较大变化。多景楼在北宋作为讴歌祖国山川壮丽、盛世太平的游览胜地,而在南宋时期转变为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亡国之悲的平台。其主要原因一是镇江作为战略要地,在北宋末至南宋覆亡期间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并从而多次历经兵燹,二是在国土沦丧、国势衰弱的局面下,南宋诗人灵魂深处特有
2、的敏感疆域意识。关键词多景楼;镇江;游览胜地;战略要地;地域视角;疆域意识引言两宋诗人题咏多景楼诗梳理镇江北固山,在唐时已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墨香,如盛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其六)等。矗立于北固山后峰之顶的多景楼(古名北固楼),背依著名的甘露寺,北临浩渺的长江。登上此楼,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多景”之名取自唐代李德裕晚下北固山喜松径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中诗句“多景悬窗牖”。1卷29,P1099-1100时至两宋,迁客骚人题咏多景楼,蔚然一代大观。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陈亮、陆游等政坛领袖与文坛大家,都在此留下脍炙诗词并与该楼结下不解之缘。翻检全宋诗与部分诗人别集,笔
3、者统计共有51位诗人题咏多景楼,作品达65首之多,且几乎首首佳作。需指出的是,65首诗中有4首因作者混乱或年代不详而造成重收,其中一首三次收入,因此实际为60首(由于文献卷帙浩繁,翻检不易,60首应非全数)。按:一为释仲殊润州(全宋诗卷839,第9719页):“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昌(辉作“章”)宫。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辉作“蒙蒙”)细雨中。”与释辉润州(卷3753,第45250页)实为一首诗。昌彼得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65年)第4380页:“释仲殊,为承天寺僧,俗名姓张名挥,湖北南陆人。苏轼与之往还甚善,工于诗词,有宝月集。”而释辉,号船窗。生平不详。疑释辉之“辉”为
4、张挥之“挥”所讹。“建章宫”在长安,系西汉武帝所建,“建昌宫”在开封,原系唐代玄武军节度使署,后梁时改为建昌宫。当以后者为是,疑为北宋诗。二为释仲殊京口怀古(卷839,第9710页):“北顾(李作“固”)横江尽,东南第一州。六朝都在望,回首倦登楼。与李公异北固楼(卷3740,第45104页)实为一首。 “北固”即“北顾”。李字仲殊,号后湖居士,丹阳人。实非一人,因姓字而混。其三,刘过题京口多景楼(卷2708,第31869页):“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更(赵作“却”)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北府如(赵作“只”)今惟有酒,中原在望忍登楼。西风战舰今何在(赵汝伋作“成何事”),且办(
5、赵作“只送”)年年使客舟。”据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收在刘过名下。又收于赵善伦名下,题为京口多景楼(卷1444,第16660页),梅磵诗话卷中云:“或以为刘改之诗,误矣”。宋诗拾遗卷二一认作“赵善思诗”。再以多景楼为题收在赵汝伋名下(卷2659,第31174页)。检阅全宋诗作者索引,并不见有赵善思,盖因赵善伦、赵汝伋皆字为“季思”而引起混淆。又王奕有和赵若伦旧题多景楼(卷3392,第40368页),且与此诗同韵,然而检阅不见有“赵若伦”其人其诗,盖为“赵善伦”所讹。作者难以论定,但为南宋诗无疑。其四,曹邍南徐怀古呈吴履斋(卷3348,第39993页):“匹马来逢塞(曾作寒)草秋,淮云一片隔神
6、州。黄昏灯火西津渡,白昼风烟北固楼。犹有断碑和(曾作“知”)晋宋,谁将遗石问孙刘。天荒地老英雄尽,落日长江万古愁。”又据诗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第3册第1991页,以边景为题收在曾邍名下(卷3768,第45435页)。按: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65年)与李国玲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有曹邍而无曾邍。虽不敢论定“曾邍”系“曹邍”所讹,但可推测此因字迹模糊或“曾”、“曹”形近而混乱。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2205页:曹邍字择可,号松山。尝为御前应制,为贾似道客。据内容,应为南宋诗。而北宋时期则有10位诗人,共题咏13首诗,存疑1首,重收2首,按:范仲
7、淹寄润州庞籍(卷168,第1913页),由题目及诗中“北固高楼海气寒,使君应此凭栏干”两句,当知此诗作者时身不在润州。然而庞籍(988-1063),字醇之,乃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非润州人,其仕宦亦未到润州。而范公则于仁宗宝元间(1038-1040)知润州,此诗又与和庞醇之见寄诗同韵,疑此首为庞作,后一诗乃范公和韵。因此可以确定为北宋的有10首诗。南宋时期则有39位诗人(含遗民诗人),题咏达50首诗,排除重收2首(一首三次重收),实系47首。值得注意与玩味的是,无论是题咏诗人还是作品,南宋较之北宋都多出三、四倍,尤其是面对多景楼这一审美意象,两宋诗人所题咏诗作的主题与风格竟大相径庭。一、两宋
8、诗人(shrn)题咏多景楼主题的时代(shdi)变迁登上多景楼,东见滔滔(toto)江水,一泻千里,西向则层峦叠嶂,可遥望金陵;近有金山、焦山对峙,对岸有瓜洲、扬州。然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多景楼北宋诗人讴歌山河壮丽与盛世太平的胜地多景楼是北宋诗人的游览胜地,他们的题咏,尤其是北宋强盛时期的作品,大都写景壮观,抒情豪迈。试看他们眼中的多景楼何其雄壮:“北楼千尺午犹寒,冉冉飞尘不可干。”(范仲淹和庞醇之见寄)2卷168,P1914“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诗人面对“天下第一江山”的壮美,讴歌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散文大家曾巩本不以诗名家,但他的这首甘露寺多景楼成就相当
9、出色:2卷460,P5591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lngn)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诗人骋目远望(yun wn),景象旷远,色彩鲜明。“嘉景(ji jn)”一词奠定了登临的愉悦,“四望”一词引出中间二联的精彩描写。“云乱”、“水光”、“天”、“山”、“一川钟呗”、“万里帆樯”等意象,足见江山壮观,又显视野开阔。结句点到远翔的飞鸿,虽流露了隐逸请思,却体现出超旷胸襟。书法家米芾的题多景楼,较之曾作更为豪放:2卷1079,P12281华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指分坱圠方兴露,顶
10、矗昭回列纬浮。衲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云移怒翼抟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康乐平生追壮观,岂知席上极沧州。“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文心雕龙物色),此诗中间三联大气磅礴,简直整个日月星汉、山岳河川,都在诗人的心中吞吐。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就是其雄浑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显系壮丽河山孕育而成。“天下江山第一楼”,多景楼上的匾额诗句即出自此诗。除了抒写山河壮丽,此外,还可以北宋诗人的题咏中一睹承平之世的繁荣昌盛,如裴煜多景楼:“登临每忆卫公诗,多景唯于此处宜。海岸千艘浮若芥,邦人万室布如棋。江山气象回环见,宇宙端倪指点知。禅老莫辞勤迓候,使君官满有归期。”2卷408,P5025颈、颔两联,一写社会安定
11、、国运昌盛之太平,一写江山壮丽、宇宙浩渺之气象。所透露出的正是大国的气魄与胸怀,诗人的内心则充满无限自豪,对自己的仕途也充满信心。所以即使在此地送别友人,也不见离别的消沉,如欧阳修道:“自古江山最佳处,况君谈笑有余才。”(送润州通判屯田)2卷302,P3793无怪乎范仲淹在多景楼上道:“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2卷167,P1901格调较为低沉的有两首,一是苏轼的润州甘露寺弹筝,作于熙宁七年(1074)的贬官途中。“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2卷795,P9205诗中蕴含了压抑之情。另一首是蔡肇登多景楼,2卷1205,P13659 “卧病江边一
12、钓舟,江光晚色净淹留”,则已有凄凉之意。蔡为元丰二年(1079)进士,宣和元年(1119)卒。此诗或为北宋末作品。总之,9首诗都是写眼前景、抒心中情,多景楼及登临远眺之景,主要以空间意象出现,很少涉及历史时代变迁。所以较之南宋题咏,缺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二)多景楼南宋诗人抒发报国之志与感叹兴亡的平台南宋诗人登临多景楼,已不是流连自然风光,而主要是为了远望中原大地,油然而生的是历史的兴亡之叹。追忆历史则是源自对现实的深情关切,所以他们又在此积极谋求复国之策。他们的题咏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其一,前期(qinq)的抗战呐喊,登楼(dn lu)的诗人往往(wngwng)会想起一代枭雄孙权和中流击楫的祖
13、逖。如王琮题多景楼:2卷3177,P38134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虽时值“秋满阑干”,满目“残烟衰草”,可一听到波浪相击,诗人就想到志士中流击楫、北伐中原的往事。个中原因不言而喻。写景抒怀之中,也不忘记对入侵之敌发出一声断喝。杨万里瓜州遇风极力夸张“风”之猛烈:“恶风吹倒多景楼,怒涛打碎金山塔。涛头抛船入半空,船从空中落水中。势如崩山垧日二十九,声如推随万石之虡千石锺。”则是为喊出一句:“君不见,逆酋投鞭欲断流,藁街自送月氏头!”2卷2304,P26478有些诗人则置身于抗战事业,如江湖诗人刘过,平生来往于荆湘、淮庐、金陵、京口等战略要地,结交各地帅
14、臣、幕僚,热情鼓吹抗金统一。同时,诗人又在此楼怒斥卖国苟且者,题京口多景楼:2卷2699,P31808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北宋全境号称四百州,而南宋仅剩下东南半壁江山“二百州”了。诗人目睹对敌作战的战船,徒然成为求和纳币的使船情景,不禁愤慨万千。梅磵诗话评道:“全篇警拔,江湖间多称之。”3P563罗大经称誉曰:“尤为奇伟,真古今绝唱也。”甚而评定其成就在李白凤凰台、崔颢黄鹤楼之上。4P325这是因为诗人所抒发远非个人之情,乃一国之悲,其包含的历史意蕴是李、崔二诗所无法相比的。正如瞿佑所言
15、:“盖自吴晋以来,立国于南者,恃长江天险,兢兢保守,北望中原,置之度外,况沙漠之境、毡毳之域哉!诗意盖深寓此恨也。”5P8然而这些立志恢复的志士,面对江河日下的时局却又是孤独与无奈的:“第一江山最上头,天下无人独登览。楼头思远愁绪多,楼乎楼乎奈汝何。”(刘过题润州多景楼)2卷2700,P31811其二,后期恢复无望的哀吟。随着国势日衰、恢复无望,诗人抗战热情逐渐降温变凉了,宗室诗人赵汝鐩的多景楼集中体现了这种心态:2卷2864,34199北固危登最上层,身浮霄汉手扪星。江连淮海东南胜,山出金焦左右青。天水精神清雁骨,风烟图画入秋屏。萧萧古意凭栏久,目尽斜阳没远汀。在江湖派诗人之中,赵汝鐩“才气
16、最豪放”。6 P399然而这首诗更多透出了“萧萧古意”、“目尽斜阳”的苍凉,已经看不见那种执着于抗战与恢复的热情。在这个时期的多景楼题咏中,诗人满怀哀愁与隐痛之情,是很常见的。他们登临所见的江山是:“山结人愁成北固,江和客泪向东流”,所以“有景虽多非可乐,明朝准拟渡瓜洲”(傅梦得多景楼)。2卷3764,P45391甚至说:“江南好景从来少,北望空多故国愁。”(高翥多景楼)2卷2858,P34117看不到恢复的希望,登临反而徒增忧伤,于是怕登临:“栏干投北是神州,莫怪诸公怯上楼。”(吴锡畴多景楼)2卷3396,40412皆道尽内心酸楚。“报国欲死无战场”,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也许只有逃避才能求得
17、心灵的解脱。借登临抒发归隐之情的题咏,正是代表了那些志士的心态,张栻多景楼:“畴昔南徐地,登临北固楼。平原迷故国,沧海接江流。木落烟莎晚,城孤鼓角秋。寄言鸥鹭侣,吾已具扁舟。”2卷2417,P27906其三,覆亡(fwng)之际的真实(zhnsh)记录与黍离悲歌(big)。一座多景楼,就是南宋覆亡历史悲剧的见证。汪元量多景楼真实地记录了兵燹实情:多景楼中昼掩扉,画梁不敢住乌衣。禅房花木兵烧杀,佛寺干戈僧怕归。山雨欲来淮树立,潮风初起海云飞。酒尊未尽登舟急,更过金焦看落晖。2卷3665,P44000元军大肆烧杀,甚至连出家的和尚也不放过。而多景楼也败坏于战火,只剩下“灰飞百尺景愁人,断础残芜但鹿
18、群”(林景熙多景楼故址)。2卷3632,P43505“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柴望多景楼)2卷3340,P39908此期的题咏诗,更多的是寄托了遗民诗人的黍离之悲,陈允平多景楼尤具代表性:2卷3517,P42010怀古心情独倚楼,荻花枫叶满江秋。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流。铁瓮百年春雨梦,铜驼万里夕阳愁。西风历历晓吹雁,又带边声过石头。起句就点出了登临的沉重心情,再以萧瑟的“荻花”、“枫叶”、“秋风”渲染内心悲凉。第三联直写南宋覆亡的悲惨命运。结句着一“又”字,饱含无限哀愁。同时,这些在多景楼上悲歌的遗民诗人,又纷纷以各种或消极或积极的方式,寄托民族哀思,捍卫民族尊严。柴望“与
19、弟随亨、元亨、元彪遁迹江湖,称柴氏四隐”;2卷3340,P39908陈允平拒不受官,“以人才征,至元大都。不受官,放还”;2卷3517,P42010 梁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诗入建康狱,未几放还,遂定居建康”;2卷3640,P43634牟巘,“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仅以展观长江图,慰藉无可依傍的爱国之心:“此图此景俱可惜,展玩不足空白头”(长江图)。2卷3512,P41915王奕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率同乡学子东行赴鲁祭孔,在此次的纪行之作中,就有和卢疎斋多景楼韵、和罗隐诗再题多景楼和题北固亭三首诗题咏多景楼。异于北宋题
20、咏,南宋诗人题咏多景楼,往往抒发的是一个民族的心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靖康之变以后,悲愤的声音几乎成为南宋一百五十年的诗歌的基调。”7P541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如此之多的南宋诗人,抒发悲愤于多景楼呢?二、由地域视角看宋人的多景楼题咏如果从地域视角对这些诗歌加以讨论,或将有助于更深刻认识和客观评价这一文学现象。当然,这个地域不仅指多景楼所在的北固山,还应包括整个镇江在内,甚至还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讨论。(一)北固山的地利条件北固山及其周边地理环境所具有的壮美,当然是多景楼建造于此和文人登临游览的先决条件。诚如米芾云:“甘露寺故重重金碧参差,多景楼面山背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
21、”(甘露寺悼古序)2卷1075,P12248北固山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山高五十三米,陡壁如削,形势险要,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所以在政治军事上具有战略地位,古人有“锁钥”之称。在唐以前,北固山犹如半岛伸入江中,三面临水,气势十分雄伟。又有“京口第一山”之称。8P247号称“天下第一江山”,既指其无限风光,更指其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二)镇江的战略(zhnl)位置镇江历来(lli)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shq),孙权在此屯兵与曹魏抗衡。东晋、南朝时期,因镇江城凭山临江,通称“京口城”,意即为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和首都建康的北方门户。宋武帝刘裕在此起家,并胜利北伐中原。隋开大运河之后,其又当长
22、江与大运河交通之要冲。战略地位的重要,使镇江与六朝的兴亡息息相关。“往事六朝南北史,晴江一片古今愁。”(方岳宿多景楼奉简吴总侍)具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登临多景楼自然容易激发诗人的咏史怀古之情了。顾炎武肇域志云:镇江“上接淮南,左控大江,前护神京,为下流第一要害。六朝谓之北府,而宋人以为浙西门户。”9P40宋金、宋元南北对峙的时代格局,更凸显了镇江的战略意义。这是由于南宋偏安江南一隅,都浙江杭州。而“浙江之形势尽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未可一日保也。”10卷八十九,P4093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一文也有详细论述:11P511-512臣尝疑书册不足凭,故尝一到京口、建业,登高四望,深识天地设险
23、之意,而古今之论为未尽也。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昔人以为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而北府之兵为天下雄,盖其地势当然,而人善用之耳。臣虽不到采石,其地与京口股肱建业,必有据险临前之势,而非止于靳靳自守者也。天岂使南方自限于一江之表,而不使与中国而为一哉?(三)镇江与两宋兴亡之密切联系事实也确实如此,镇江与宋王朝的兴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台湾“中央研究院”瀚典全文检索系统检索二十五史对镇江的记载,以宋史为多,达364条。唐前记载尤少,不一一列举,他如旧唐书11条,新唐书5条,元史91条,明史124条,清史稿229条。横向看,宋史记载首都开封、临
24、安各974条、477条,可见对镇江记载不为少,也足以表明镇江在宋代历史地位之重要。在镇江演绎了一系列关乎两宋兴亡的重大历史事件,尤为搅动南宋诗人内心的涟漪:其一,宣和七年即靖康元年(1126)正月,大敌压境,徽宗匆忙禅让于钦宗后,“遂幸镇江府。四月己亥还京师。明年二月丁卯,金人胁帝北行。”12卷22徽宗四,P39 2徽宗的临幸,并未能给远在江南的镇江带来荣耀,而是蒙上了挥之不去的亡国阴影。徽宗北狩之行,好像不是从开封,而是从镇江出发的。南宋诗人登临多景楼,怀古伤今,既然念念不忘六朝旧事,又如何能不想起本朝悲剧?他们眺望中原、故都,多景楼确实是一个触动故国哀思的所在。其二,镇江是宋金之间、以及(
25、yj)官兵与叛军之间的拉锯战场。建炎元年(yunnin)(1127),叛军(pn jn)赵万“陷镇江府,守臣赵子崧弃城渡江保瓜洲”,后有刘光世讨叛兵。建炎二年,重演叛军张遇“陷镇江府,守臣钱伯言弃城走”的一幕。12卷24高宗一,P449-450建炎三年,赵构逃命于镇江,“(当天)“金兵过杨子桥。癸丑,游骑至瓜洲,太常少卿季陵奉太庙神主行,金兵追之,失太祖神主。”12卷25高宗二,P454-460宋廷偏安后,这昔日的祖国腹地却转变为边地要塞,名将韩世忠、岳飞、张浚、张俊、虞允文等皆多次于镇江驻军、御敌。应提及的是宋金之间的两场鏖战。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领兵由此越过长江天险,追杀隆祐太后带
26、领的南逃宋室,占领建康等地,并深入江西。回师时,“忽引兵趋镇江。及金兵至,则(韩)世忠军已先屯焦山寺。”双方“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在潍州的挞辣“遣孛堇太一趋淮东以援兀朮,世忠与二酋相持黄天荡者四十八日。”12卷364韩世忠传,P11361此时另一支金兵,趁高宗立足未稳之际,攻陷临安,高宗亡命海上。这是金兵摧毁南宋流亡政府的最致命一次打击。镇江之战虽未能以胜利告终,但对南宋政权的存亡意义绝非一般。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兵大举南犯,占据扬州等地,“金人犯瓜洲,镇江中军统制刘汜战败走”。虞允文“督建康诸军统制官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等以舟师拒金主亮于东采石,战
27、胜,却之”,迫使“金主亮引军趋淮东”。虞允文又识破金兵将自瓜洲渡江企图,“自采石率李捧一军及戈船如镇江备敌”。金人内讧,“弒其主亮于扬州龟山寺”,金人“诣镇江军中议和”。12卷32高宗九,P605-607其三,如上文所论,元灭南宋,镇江再次成为战场,多景楼再历战火。1268年,忽必烈对襄阳开战。襄阳扼守着通向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门户,宋蒙双方都把襄阳视为生死攸关的战略目标,苦战前后达六年。看到大好河山一天天地沦落,郑思肖在多景楼头忧心如焚:“试望斜阳外,谁宽西顾忧。”(题多景楼)2卷3625,P43404六年后再次登临,又作重题多景楼:“无力可为用,登楼欲断魂。望西忧逆贼,指北说中原。运粮供淮饷,
28、军行戍汉屯。何年遂所志,一统正乾坤。”2卷3625,P43405“无力可为用,登楼欲断魂”,是诗人的伤心彻骨之感,而“何年遂所志,一统正乾坤”,已全然是主观之愿了。南宋覆亡,在镇江上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一是叛国投敌,一是以身救亡。德佑元年(1275),“都统徐旺荣迎大元兵入建康府,镇江统制石祖忠请降于建康”。同年,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伯颜扣留押往燕京,途径镇江,“亡归,庚辰,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遣其将吕武入江、淮招豪杰,杜浒如温州募兵”。12卷47瀛国公本纪,P927,P940并在此地留下镇江、去镇江第五十八、镇江之战第十八等诗作。其四,元人胁迫三宫迁徙(qinx)大都,此地(c d)
29、重演(chngyn)被俘北去的悲剧。当瀛国公赵显北去途经瓜洲,又有姜才试图营救的可歌一幕。 12卷451姜才传,P13268宫廷琴师汪元量,创作了组诗湖州歌98首,记录了由临安至大都的全过程。刘辰翁序曰:“南吟北啸,如赋史传。”13P185(湖山类稿序)时人李钰也道,“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湖山类稿跋)。13P188由“铁瓮城头马乱嘶,金陵城下炮如飞”等句 (湖州歌十四),2卷3668,P44028及汪诗多景楼可知,恭帝此行当途经镇江。所以,诗人登临多景楼,要么积极谋求对敌用兵之策,要么抒发对误国者的愤怒,要么寄托故国哀思。诗中的意象多
30、与战争兴亡相关,如“边声”、“营角”、“战舰”、“投鞭”、“戍烽”等。三、由南宋诗人的地域意识看多景楼题咏还可以看到,镇江与南宋诗人内心中的疆界意识密不可分。地域作为一个立体的概念,“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而处于核心的、深层(内在)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等”。14P6自高宗赵构于绍兴11年(1141)进誓表于金,宋金即以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淮河中流以北土地皆归金有,南宋只存江南一隅。淮水原是贯穿中原腹地的巨川,却成了南宋版图的北界。在南宋诗坛上,可以看到诗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一带地域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这一带的山水风物极易触动他们的心弦,激起难以抑制的波澜
31、。曹勋是第一个直接表现出这种屈辱的领土意识的诗人,其过淮甸:“长淮烟静是天津,兵里因循一半分。当有旧时鸥与鹭,夕阳归去记南飞。”中原腹地的长淮,成了“天津”边塞,一河流水被瓜分两半。在冷静的描写中,包含着深沉的悲愤。此后杨万里的名诗初入淮河,即由此脱胎,15P60其一云: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这种“意不佳”,正是出于诗人的疆界(地域)意识。南宋初期,诗人登楼远眺,还满怀着收复失地的信心,甚至梦想着“尽复汉唐故地”。6序P1但后期则仅仅为如何保存残山剩水的江南一隅而忧虑了。随着国势衰微,心理上的疆界(地域)也逐渐南移。以宁宗时的汪莘游甘露寺为例:2卷29
32、10,P34708扁舟京口意踌躇,北固峰头泪满裾。闻道昔时兵可用,未知今日事何如。伤心南渡英雄尽,屈指中原岁月疏。待见太平心始足,不妨归去老樵渔。诗人还在长江南岸,就“意踌躇”、“泪满裾”,可见内心的敏感与哀伤。而最终宋亡后,诗人登临多景楼,则哀叹:“旧日家乡今日客,一年时序百年心。”(梁栋多景楼)。2卷3640,P43634虽然镇江还是镇江,而属于家乡(国)的镇江则成为历史,只能保留在心灵深处。最后(zuhu)要指出(zh ch)的是,镇江在南宋人的心里(xn li)地位之高,甚至可以说堪比首都临安。南宋诗人常常把北固山与钱塘(代指首都临安)对举:北固漫夸城立铁,钱塘休说浪翻银。江山不改英雄
33、泯,宇宙无穷战伐新。过眼烟花空似锦,到头富贵总成尘。旧时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饧祭灶神。舒岳祥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2 卷3440,P40981六代俄然又一唐,青山坐阅几兴亡。心知江左非王业,口说中原是帝乡。落日有时登北固,春风吹梦过钱塘。荆坟桧宅依然在,留与乌衣话短长。梁栋金陵废宫2卷3460,P43631可以看出,北固山与钱塘江,此时已经指代整个南宋的江山了。参考文献:1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M.北京:中华书局,1992.2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M. 北京:中华书局,1983.4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
34、书局,1983.5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中M.上海: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知不从斋丛书.1921.6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7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8段宝林,江溶主编.中国名胜词典(第三版)M.上海:上海辞书社,1997.9清顾炎武.肇域志(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清顾祖禹.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宋陈亮.龙川集M.四库全书.1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宋汪元量著.孔凡礼校辑.增订湖山类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5,188.14王祥.宋
35、代江南路文学研究J.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5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One Duojinglou Pavilion Brought a Variety of FeelingsDiscussing on the Poems on Duojinglou Pavilion Created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nd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by Regional PerspectiveTao Guang-xue(Yang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Chinese
36、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gzhou 225002, China)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concerning with DuoJinglou Pavilion in South Song Dynasty were more than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nd the poems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in style as well as topics. The pavilion, from North 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赋能下的电影产业创新路径
- 股东入股公司合同范本
- 科技公司电力工程合规建设指南
- 打造出色的照明品牌形象计划
- 智能制造技术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科学工作者的信息传播技能与道德伦理要求研究
- 2025年01月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农业农村局公开招聘防贫监测信息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1
- 用电事故的警示与办公环境的电力安全
- 社交媒体KOL合作营销策略及成功案例
- 秋季科技创新大赛计划
- Project项目管理(从菜鸟到实战高手)
-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操作技能测试考核试卷
- SNT 1961.11-2013 出口食品过敏原成分检测 第11部分: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麸质成分
- 排洪渠施工施工方法
-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 第六章 围手术期护理课件
- 2024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考初三二模英语试题及答案
- 中考字音字形练习题(含答案)-字音字形专项训练
- 音响设备出租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DB63-T 2313-2024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监测指标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