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新解】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2010级1班吴益生学之道不明于天下也久矣。自革鼎以来,凡言学者多以泰西唯物史观论为旨归, 视学问仅为物质所派生之意识云尔。而不知学问自有大道存焉。同学之中即有知之 者,亦鲜能辨析毫芒,申彰大义。而世之流弊愈加侵蚀,学问之道靡听底止,渐兹 堕落。立言之业几泯焉。余忧见于此,恐古圣不朽之义将蔽于无竟,故甘冒小子无 知之讽,而正告天下曰:吾国学问之道寄迹于晋五柳先生桃花源记一篇之中矣。 有志于学问者,可先于此文中寻讨大义,以知吾国学问之深髓者也。虽然,桃花 源记系五柳先生悲愤世俗,梦寐净土向构之作,庶几同于乌托邦之谓也,其迹不 足考。俗论之讲述亦多循此意,
2、久而习成定论。然若谙知吾国文化之幻化隐喻者, 抉隐摘微,按图索驥以事实重视此文,贝何发煌新义,知有学问之道寓焉。夫学也者,有入门之说、路径之说、体用之说、死生之说、境界之说、又有人工天然之说。浩瀚深溟,若无涯溰。周流不滞,汇通天人。易经兑命曰 :念 终始典于学。学之义,可谓大矣哉!而前贤不乏阐释之精深极洽者。若夫王静安 先生三重境界说,道破历来学人之甘苦。唐君毅先生学问生死说,揭橥若存若亡之机秘。至于论及治学之门径者,比较于充栋之汗牛,或可不让。盖学如饮水, 冷暖自知。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各有其路径,不能一也。 然遍稽前贤,欲以一文窥透学机立于万世而不仆者,余以为皆莫可右于桃花
3、源记 一篇也。非特学术之道寓于此,吾国文化精神之深意,亦有籍焉。余不揣浅陋,条 辨发凡,愿略为疏通,以抛砖引玉,就正于大方之家。苟能契合大旨十之一二,亦 不枉研学之名。即其不然,则覃思之功,于学问之道亦未尝不无小补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业字,说文作大板也,所以饰悬钟鼓。诗大雅虡业维枞。疏植钟盘之木,植者名为虡,横牵者为枸,枸上加大版为之饰为业。刻板捷业如锯齿,故曰业。又功业。易系辞富有之谓大业。又事业。易坤卦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又基业。孟子创业垂统。又 学业。礼曲礼所习必有业。又世业。左传昭元年子产曰:台骀能业其官。又尔雅释训业业, 危也。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又壮也。诗小雅
4、四牡业业,又凡所攻治者曰业,事物已 为而未成亦曰业。孟子有业履于牖上。又已然曰业。前汉吴王濞传高祖召濞相之,悔业已拜。又艺业。史记货殖传田农,拙业也,卖浆,小业也。又建业,地名。吴志权改秣陵为建业。又姓。姓苑有 业氏。其训诂考据大端也如此。今取事业、学业二义云。武陵之捕鱼者犹举世之读书人。渔夫措意者,鱼虾鳅鳖 之属。 士君子所笃求者, 学问真知之道。 虽道器渊殊, 其义一也。 即各人之所亟务者也, 莫可存高下鄙巧之意焉。 设筌穿梭,以取鱼鳖,是渔夫之业。由是观之,博学于文,致知问学,亦乃士子之业也。然后道之可传,惑之可 解,圣域之学,系以不堕,有以籍焉。学者莫可忘其业哉!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5、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大概士之尚学者或由一书之导引,初涉学苑,有如 入琅嬛之室,二酉之山,惊见笥插架满,牙签万轴,众籍在焉,其欣喜之情难以摹状,一忘字恰如其分。昔 人劝学诗谓书中有颜玉之美,仿佛桃花之林,缤纷璀璨,馨香扑鼻,美不胜收。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 周南 桃夭)。 斯其宜也。 由是观之, 书籍之于学者, 犹佳景之于游人, 其趣一也。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夫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即士君子而莫能外,然此中好奇乃欲窥探真知,洞悉微妙之好奇,非世俗所谓好怪、力、乱、神诸荒谬不稽之奇也。此中界限分明,学者不可不辨也。异者,疑也。前辈谓学
6、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按: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别无他法也。即此便知科 级,学者须循次而进,渐到至处耳 。(陈献章集卷二与张廷实主事)。又按:张横渠先生云: 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者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 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经学理窟学大原下)。疑之效,何也如此?盖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 其疑既甚,是谓疑之大者也。此乃学问长进之征也。昔人有诗云:文能换骨无余法,学到寻源自不疑 。又云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盖欲穷尽千里之极致者,而不可蹇足不前,以为观止。故溯源流,复前行,以穷 其精妙
7、。大概初学者皆有此心焉,亦须有此志也。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既循此道,索迹追踪,且探且行,良有以也。而欲寻其真水,必溯其源泉。 即夫学问者亦莫改乎斯道。林者,可视为引导初学者之书籍也。一书可周览有尽,然作者之意未必能遍而察之。即察焉,然作者背后学问之群峦沧海未必可以尽致也。按:唐君毅先生云:任何学问,远望皆如一邱一壑 ;近观则皆成泰山沧海 (学问之生死关)。惟须入乎此道,方可窥知一二。山也者,治学求知路上之荆棘 障碍也。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叹曰: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
8、门者或寡矣。夫 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由是观之,山者,即学问之垣墙,真知之堡垒也。又按:欧阳永叔论滁州之地势,曰: 环滁皆山也 ,即此谓也。逮每于此时,乃可初知治学者之心智坚否尔。有望峦而叹返者,徘 徊而无措者,有觅途而攀登者。然欲窥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舍矢志笃求无他焉。按: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 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 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虞集尚志斋说)。虽然,今之为学不定为圣贤是求,然提澌奋起之心,不可无之
9、。又按:王荆文公于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亦论此甚详,读者自识,兹不赘言。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口者虽小,然此乃治学之门径,不可忽之。按:朱子论学有云 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到理透彻,若 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学问之道 (朱子语类)。山之小口,即夫学之缝罅者也。光既云仿佛若有,是谓不明也。大概治学者于事理究求之时,事理绝非耀如日中之轮,显而易彰。而实微如盏中 之烛, 若隐若现。 日中之轮, 喻理道之大且精者也。 盏中之烛, 喻理道之小且粗者也。 初学者惟由纤毫入乎庞大, 由暗晦至于光明。才可造乎精博之域。又有“读书得间”一说,亦可存之。 便舍船,从口入。 按:陈寅恪 先生于
10、观堂纪念碑铭所镌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由此观之, 船者, 谓俗谛之桎梏, 世俗之羁负也。 夫读书治学, 必先摒此事境之俗尘, 心境之芥蒂。 此处拔除不净, 真理乌得发扬? 又按: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 如修德研理而留心事功名誉, 必无实谊; 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 定不深心。 此说通透极洽,可置诸座右,以为警惕之铭也。 初极狭,才通人; 此言探洞之艰难,一人之才通,确极狭 也。既云一人,是谓孤独茕行也。夫学者之读书治学,孤独寂寞实乃常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可谓尽 道此中机玄。曲折回环,孑然求索。非比如世俗之大道坦途,比肩接踵之状矣。既云孤独,俗
11、儒皆以为须忍,故 有 耐孤独 之说也。余以为凡持此论者,即不知孤独之义焉。夫孤独寂寞之境,实学问精进之域也。何哉?非特 无扰,亦可冥思致志也。论衡书解篇云:居不幽,思不至。诚哉斯言。人际纷纭,尘喳鼓噪,乌得潜心穷理哉!况仆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者耶 ?昔人所论学贵孤往,识当独断。非余欺也。按:熊十力先生尝云:夫学者之于理道也,不恬淡,则胸怀不得冲旷,而与理道绝缘矣:不寂寞,则神智不得无扰,而与理道绝缘矣;不 专一,则思虑不得深沉,而与理道绝缘矣;不恒久,则考察不得周遍而与理道绝缘矣。(熊十力集复性书院开讲示诸生),而忍耐一说即有不得已之意,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是故有志于根本学术者,更当 寻孤
12、独之境,作潜修之功。如此何须忍耶?且更喜矣。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之数履,可谓易也。 学之一步,犹攀蜀道。何哉 ?盖学问之前进开拓于开悟前,步履维艰,绝难迈进。故学问遂有九生九死之说。治 学者须有湛一刚正之毅力,虽崎岖狭罅,极难通入,亦须矢志直往,苦心孤诣,不可少停。则开悟自得之时,其 学有如破竹之势,一日千里,非可阻挡,其进境有如此也。按:清儒顾千里谓思而得,豁然如启幽室而明目之举 ( 思适斋记 )。又按:熊十力先生云: 凡初学者有进境时,如迷者得路,有大步前往之乐。又如幽室 久蛰之人一旦出游,睹海阔天空,妙不可言。 (十力语要)诸论皆极中矢的,不可疑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13、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渔人所见,俨然大同治世,尘俗所罕见希闻者也。于学问之境,亦如是焉。夫学术者,虽著作立言之学,然立德不可须臾离 也。至此方可谓为不朽。按: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 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叔未对。宣子曰: “昔 匄之祖, 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在周为唐杜氏, 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藏文仲,既没, 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 姓受氏,以守宗 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
14、可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三不朽之义来源者也,刍而录之,以备参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为学提纲挈领之教也。 故吾国学术非徒词章,考据,义理之学,实修齐治平之学。修也者,修身之谓也。故超凡慕贤,以臻圣境,是学 者之愿也。 前数十步者, 即数十年也。 凡学者独尝数十年之甘苦, 终于得入大方之家。 窥见宗庙之美, 百官之富。 目不暇接,啧啧称奇。唯夫学原大观之域,千祥骈集,咸萃聚兹。土地者,学问之沃壤也;屋舍者,学科之门派 也。 良田美池桑竹者, 学林之仙葩也。 交通阡陌, 各科交流贯通之路径也。 相闻鸡犬, 犹百家争鸣之谐音也。 按: 清人袁简斋先生尝以书籍喻学林妙
15、域,颇为精审。其云 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庭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 西两厢,注疏如枢阗,类书如厨柜,说部如庖滏井 匽,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 园可以娱神。是皆不可便废 。(随园诗话)。又按: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时,画家拉菲尔作雅典学院一 图,亦可以证吾言非谬。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 老子曰:“ 大道若朴 。”又曰:天机在此,字字珠玑。学犹道也,故前非恃才傲物,不可一世。 故体态悉如外人,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又曰:“ 大音希声,大象无行,道隐无名人有“学问深时意气平” 之说。 是故高人杰士,器宇深藏,返璞归真,非有大智慧大格局者,不能为此。黄发垂髫
16、,并怡然自乐黄发耆旧,即学识淹博之前贤硕师也。垂髫童子,即资质颖敏之后学也。昔人有言寓教于乐,今之所云乐也者,非鼓瑟琴筝之谓也。实则恬愉欢欣之氛也。 此于孩童之教育,尤有其宜。何哉?按:王阳明云: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自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 其鄙意,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之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旨也。(王阳明全集卷二传习录中)。长者少年,济济一堂。此景有如夫子杏坛布道,
17、颜渊子夏之徒,或环而听之,或起 而辩之。和风温沐,如登春台。非乐无以恰其心,怡然岂能全道哉!见渔人,乃大惊, 学问之境虽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然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非有超世之才并 坚忍不拔之志者鲜能臻至也。往往宿学先师惧乎衣钵之绝传,殆由此故。今见有后学不畏艰险,立雪庭门,且资 质亦有可教者,糜不惊焉 。问所从来,具答之 。此犹学者自述其治学经历云 。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 学贵得师,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虽有岐路,导之使不迷也,所谓导者,非辨文析义之谓也, 所以淑其身明其心也。随师还其家,即俗谓登堂入室者云。升堂入室,喻入道之次第,夫后学虽造乎正大高明之 域,特未深入精微绝伦之奥耳
18、。须其先师以其学术精义授之也。按: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笈,曰衣钵真传 。 (幼学琼林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则璞玉可以为重器也。信也夫!又按:昔人云学 问可以济人,然须济之有法。王阳明先生于此甚有心得。其云: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为德而反为尤矣。故凡居今之 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心以熏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开之以其说,是故力易而收效溥。不然将 有扞格不胜之患。而且为君子爱人之累。(王阳明全集卷四寄李道夫)。夫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者之责也。然须传授有法,循序有致,不可不慎。
19、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按:学记云: 学半半。 是言教学相长也。又按:韩昌黎谓: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师说)村民亦有问诸渔人者,籍是此故。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按:秦政奋豺狼之心, 挞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窜山林。(隋书经籍志序)。 具按:李斯奏曰: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 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史记
20、秦始皇本纪)。又案:昔周德既衰,及秦皇驭宇,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隋 书牛弘传)。坑焚之祸,非唯秦有。士气不畅,文脉芟夷。皆可视为无道之乱世也。子曰: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盖每于此时,士君子无不抱典怀籍, 遁林泯迹。子曰: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论语公冶长) 以存文化之一线生机。来此绝境,非唯全身之策,实乃为文化续命矣。此在中外史实,皆可征也。王船山先生论 此甚详,兹刍其论管宁事,读者自鉴焉。曰: 管宁在辽东,专讲诗书,习俎豆,非学者勿见。或以为宁乃全身 之术,岂知宁者哉?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天下废之,而存之者在我。故君子一日不可废者,学也。舜禹 不以三苗为忧,而急于传精一;周
21、公不以商奄为忧,而慎于践笾豆。见之功业者,虽广而短,存之人心风俗者, 虽狭而长。一日行之习之,而天地之心,昭垂于一日;一人闻之信之,而人禽之辩,立达于一人。其用之也隐, 而博逭清刚粹美之气于两间,阴以为功于造化。君子自竭其才以尽人道之极致者,唯此为务焉。有明王起,而因 之敷其大用,即其不然,而天下分崩,人心晦否之日,独握天枢以争剥复,功亦大矣。由此言之,则汉末三国之 天下,非刘孙曹氏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宁之自命大矣,岂仅以此祸福所不及而 利用乎?邴原持清议, 而宁戒之曰: 潜龙以不见成德, 不见而德成, 有密用也。 区区当世之失, 其所矜而不忍责, 略而不足论也。白
22、日之耀,非灯烛之光也。宁成潜而有龙德矣,岂仅曰全身而已乎?(读通鉴论卷九)。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千秋之棣柄。非一时一世之报章也,至于不知汉魏一朝之事,不可轻讥为不谙世事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上已初具世外桃源之佳景,即夫学问圣域之奥妙,既得入学林梵境, 而复以世俗种种告诸有道,星渊立判,云壤分明。故同叹惋感喟,亦常情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昔言转益多师是汝师,盖不囿于家法,诚治学良策。而诸前贤亦不吝所学,具倾囊相授,以益其学,提 携嘉掖之心,昭然明矣。按: 前辈之于后进,无补欲其入于善,则其规切砥砺之间,亦容有直情过当者,却恐 后学未易承当得起。 既不我德, 反以我为仇
23、者矣, 往往无益而有损。 故莫若就其力量之所及者诱掖奖劝之 。(王 阳明全集卷五与杨仕鸣)。此论姑且存之。停数日,辞去。即入见佳境,其惑解焉,其法得焉。不必墨守,若夫习武之人,有入山下山一说,可等而齐观者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王滹 南云: 圣人之义, 或不尽于言, 或不外于言。 而执其言以求之,宜其失之不及也; 不外乎言,而离其言以求之, 宜其伤乎太过也。 ( 庶斋老学丛译 ) 。故此义不可强解,大概学问门径,皆自得为善,虽为人道之,有不信 焉,信不足焉。且夫即为人道之,不免堕入为人之学。前贤耻之,未若自己受用,为己之学为善。按:朱晦庵语 曰: 为学须是切实为己,则安静笃实,
24、承载许多道理。若轻扬浅陋,如何探讨得道理?纵使探讨得,说得去, 也承载不住。(朱子语类卷八)。故不足为外人道也。另按:不为外人道,是不汲汲于虚名也。真学者 之高风襟度有如此也。再按: 圣贤为学,以实不以名。然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实至名归,亦学者所尚。惟其 所忧惧者,第务虚名而不敦实行,斯名败而后诟讪随之,大可耻也。(双节堂庸训)。学者慎之。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此论似有两解,故并而条诸左,赖读者是择。一解曰:古之 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此古今学风流变也如此。士之读书治学苟忘先贤
25、 不足为外人道为己修身之教, 而以所学矜世悦人。 则学术之道顿时泯灭, 无复寻焉。 即不复得路故也。 由此观之, 学之本原,非诣诸显赫,争功市赏之资。实乃启心明性,达智圆神之道也。后之科举制,初则欲以启导性灵,奖 成后进。并选择贤达,才济建设。后轨入歧途,不免误导风气,浸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遂成一弊。学 问之道,亦然!二解由唐君毅先生说学问之阶段一文启发之。其论学问阶段有六:笃信一也,疑惑二也,开 悟三也,乐道四也, 知言五也, 无知六也。其曰; 学者之治学犹寻罗马城,虽历经千难, 终于至焉。然学无止境, 不可定居于此,裹足不前。须辞却罗马,再寻疏途,复开境地。即云疏途,己亦未尝至之也
26、。则有如初学者,茫 然无措, 莫可适从。 故其曰: 学问之最高境界即无知之状也。 是言回归本来, 一无所知。 中间所历皆如梦幻泡影, 渺不可寻。故虽曾至于罗马,今犹不知罗马城之所在,是故不复得路,与诸寻源者无异矣。此二论笙不能取舍遽 断,其真谛乃解一乎?解二乎?抑二解皆不能窥其真妙,只隔靴搔痒乎?智者心裁,自识其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学 问之道蔽也久。世变既下,风俗日糜,学者与世俯仰,莫之致力。趋浮利若疾鹜,摒大道如蔽屣。即愿欣然规往 者,亦稀矣。遑论乎问津得源者耶?苟有一二,又岂特吾国文脉之幸哉!于是予有叹焉 : 夫读书治学,苦事也,亦乐事也
27、。形容槁枯,心思憔悴。傫傫兮若无所归。至于停辛伫苦,敝衣瑟寒,亦不鲜也。此读书之苦事者也。乐事者何? 众里寻他,豁然开朗;逮临绝顶,睥睨众山。其乐又岂外人所能知之者哉!苦中有 乐,执乐以慰苦,寻昔人所谓孔颜乐处者也。夫治学覃思之时,须有湛一刚正之毅 力,虽崎岖罅,极难通入,一如既往,莫可少停。逮臻至之后,既见大方,畅游涵 泳,左右逢源。尽汲学海之真髓,艺苑之琼浆。虽世殊事异,不能限也。然学也者, 贵能入又能出,需知为己之学之机要。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析其繁颐,以求贯通。 会万有而识其原,穷万变而得其则。极天下之至繁至杂,而不惮于求通也。极天下 之至幽至玄,而不厌于研几也。极天下之至常至变,而不
28、倦于审量也。智深以沉, 思睿曰圣。不囿于旧闻,不止于浅见,不堕于卑近,以知养恬,以学存道。其神凝 而不乱,其体实而不虚。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者是也。昔人云:六经注我,非我 注六经。则夫学以治我,非我治学。不亦宜乎?又闻读书以变化气质为善,初则化 世俗气为书卷气,继则化书卷气为圣贤气。春风化雨,涵养一世,是谓学者气象。 子曰:人能弘道。然道未必不能弘人。而其道自足以育人济世,非词章篆刻之 末者可比也。又岂鼓簧弄舌之流所以敢望!至此,或可以言学矣!补注:一、颜氏家训勉学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近人黄季刚先生亦力主此说。前人不轻言著述,其慎有如此也。笙何妄人者哉!读书尚不盈箧,敢 发此论,自矜创获?近人顾颉刚先生倡古史辩,其论不啻晴天霓雷,而其人亦遂声 名鹊起。其自亦颇矜为新得,以为发前人之所未有。后读考信录。汗不觉涔涔 下,盖清儒崔东壁先生已大有涉及。由是观之,余以为桃花源记寓有吾国学术 精神一说,恐前贤早已叙之毕矣。惜余尚未拜览之也,后若读得前人兹论,定自隳 此稿,断不敢拾人牙慧,矜为自有。二、夫学术者,古人诣其大,而后人造其精,古人开其原,而后人丰其委。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早期学习支持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长春市城建工程学校
- 2025健康美容项目服务合同
- 网络平台搭建合同范本
- 2025设备租赁合同书版
- 清单招标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租赁合同范本:住宅房屋出租合同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分数》 西师大版
- 2024年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招聘真题
- 2024年贵州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
- 2024年福建省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真题
- 七年级生物上册 3.2.1 种子的萌发说课稿1 (新版)新人教版
- 2025年临床医师定期考核必考复习题库及答案(1000题)
- 2024年中国男式印花T-恤衫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保安指挥车辆标准手势培训
- 【MOOC】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中建塔式起重机安装、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光明乳业公司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优化建议(10000字论文)》
- 邀请招标文件模板
- 金融投资项目立项管理制度
- 大学生职业规划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教育目的-(第五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