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法律基础背完拿分_第1页
公务员法律基础背完拿分_第2页
公务员法律基础背完拿分_第3页
公务员法律基础背完拿分_第4页
公务员法律基础背完拿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料由浪紫箫搜集整理PAGE :.;PAGE 公务员考试必备资料第一节 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托国家强迫力保证明施的,以权益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议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维护和开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的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益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托国家强迫力保证明施。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表达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他人或少

2、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方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方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普通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 作为法的方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益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正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能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义务,具有最高的法律位置和法律效能,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经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正、补充、废止的。根据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正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根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正除该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展部分补充和修正,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根本原那么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

4、国家权益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公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按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根本原那么,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普通性规定,是笼统行政行为的

5、一种。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能等级 上述各种法的渊源都具有法的效能,但它们的效能等级又是有差别的。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能,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能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能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地方性法规的效能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能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能,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能。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

6、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5.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6.特别规定优于普通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那么: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普通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三、法的效能法的效能是指法详细生效的范围,及法在适用对象、时间和空间三方面的效能范围。1.法的对象效能第一,中国公民、法人好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概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

7、中国法的维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法。第二,我国法律对外国的适用包括两种情况:(1)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好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者外,一概适用我国法律;(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分的除外。2.法的空间效能(1)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2)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3)有的法具有域外效能。3.法的时间效能是指法的效能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开场生效的时间: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一是以新法取代旧

8、法,使旧法终止生效;二是有些法完成了历史义务而自然失效;三是发布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四是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日期。留意: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公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加以适用的效能。法原那么上不溯及既往,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四、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1.法的规范作用 作为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迫等规范作用。(1)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国家关于人们该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2)指引作用:法是经过人们在法律上的权益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该当承当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3)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

9、行为规范好尺度,具有判别、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4)预测作用: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5)教育作用(6)强迫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2.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五、法的运转过程(一)立法1.立法的概念立法是指由特定主体,根据一定职权好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2.中国立法指点思想当代中国立法总的指点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立法观。当代中国立法根本指点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实际。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点思想,必需是以建立有中国特征社会主义实际和党的根

10、本道路为指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效力,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点,不能分开社会主义解放消费力、开展消费力这个根本义务。3.中国立法的根本原那么立法的根本原那么:(1)立法必需以宪法为根据;(2)立法必需从实践出发;(3)总结实际阅历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自创历史和国外的阅历;(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规范,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那么性和灵敏性相结合;(7)坚持法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4.我国立法的根本程序立法的根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等四个阶段。(1)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专门权限的国家机关和

11、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创制、修正、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法律案。(2)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展审查和讨论。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普通经过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这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案经过审议后提出的表决稿,正式表示赞同或不赞同的活动。这是整个立法活动中最有决议意义的一步。根据我国宪法和的规定,普通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超越半数经过。(4)法律的公布。这是立法机关将获得经过的法律依法定方式公之于众(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5.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

12、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原那么,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构成的内部调和一致、有机联络的整体。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以下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证法、自然资源与环境维护法、诉讼法。(二)法的实施1.法的实施中的相关概念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所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现法律的活动。所谓司法,也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好法定程序,详细运用法律处置案件的专门活动。2.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那么法律适用的要求:(1)准确,指适用法律时,现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2)合法,指司法机

13、关审理案件时要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3)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需做到遵守时限。法律适用的原那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概平等;以现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3.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构成的人们之间的权益和义务关系。(2)法律关系的根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益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迫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3)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法律关系的客体:物

14、;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益义务关系。4.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1)违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行为。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客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承当的具有法定强迫性的不利后果。与政治责任、道义责任等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如下特点:第一,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商定义务以及正确行使权益、权益的义务;第二,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迫性。该责任或由有关国

15、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以直接强迫手段实施;或由当事人协商自动承当,但以国家强迫力作为潜在的保证。(3)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是指由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迫性惩罚措施。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5.法律实施的监视(1)法律监视及其构成法律监视,是指由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展的监察和督导。法律监视的根本构成要素普通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视的主体、法律监视的客体和法律监视的内容。法律监视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法律监视的客体是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展的公务活动。经过法律

16、监视促使被监视的国家机关及其任务人员严厉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益。(2)国家机关的监视国家机关的监视,是国家机关为保证法律的真实实施所进展的监视。详细包括国家权益机关的监视、国家行政机关的监视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视。国家权益机关的监视,在我国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所进展的监视。行政机关的监视,又称行政监视,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视,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视。司法机关的监视,是我国监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包括检察机关的监视和审问机关的监视两种。(3)社会的监视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展的监视。六、法与其他社会景象之间的关系(一)法

17、与经济根底的关系1、法与经济的联络是最根本的联络。2、经济根底决议法的性质,经济根底的开展变化决议着法的开展变化;法又反作用于经济根底。3、消费力开展的程度直接影响法的开展程度。4、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证作用;制约作用。5、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位置;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处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次序。(二)法与政治、政策1、法受政治的制约。表达在:政治关系的开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开展变化的重要要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开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法又效力于政治。2、法与政策的关系:党

18、的政策是法律的根据和指点,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法律化,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工具。第二节 宪法一、宪法的概念、特征与根本原那么:1.宪法的概念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原那么与政策,调整公民权益与国家权益之间的根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在国家一致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中心的位置,是依法治国的根底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宪法的特征第一,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原那么,公民的根本权益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那么等根本问题。第二,法律位置和法律效能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位置或法律效能。第三,制定和修正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正比其他法律更为严厉。3.宪法的根本原那

19、么:(1)人民主权原那么;(2)根本人权原那么;(3)民主集中制原那么;(4)法治原那么。二、宪法监视:宪法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视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全国人大有权改动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议。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开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是我国第一部宪法,以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正。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经过。四、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政体与国家构造方

20、式1.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位置,表达一定阶级的专政。普通地说,在经济领域中居于主导位置的阶级总是控制或掌握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位置。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指点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指点的多党协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广泛代表性的一致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指点的多党协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方式。其性质不属于国家机构,但也不同于普通的人民团体。2.经济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一切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21、制度的根底是消费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一切制和劳动群众集体一切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展各种方式的经济协作。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制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次序。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那么;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富神圣不可进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维护公民的私有财富权和承继

22、权。3.国家政体政体又叫政权组织方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组织本人的政权机关,实现本人的统治。国体决议政体,政体是为国体效力的,是国体的表现方式。我国政权组织方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益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2)人民在民主根底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益的机关;(3)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接受监视,向它担任;(4)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担任,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担任。4.国家构造方式国家构造方式是指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23、单一制是指由假设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一致主权的国家构造方式。单一制国家有一致的宪法、一致的国籍、一致的国家立法机关和一致的行政机关。复合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结合组成联盟国家或者国家联盟的构造方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方式。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我国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别的一部分,是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五、公民的根本权益和义务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益和承当义务的人。1.公民的根本权益:(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概平等。(2)政治权益和自在: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

24、、参与政治生活的权益和自在。(3)人身自在权:人身自在不受进犯、人格尊严不受进犯、住宅不受进犯、通讯自在和通讯受法律维护。(4)宗教信仰自在: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在。(5)社会经济权益:劳动权、休憩权、退休人员生活保证权益、获得物质协助 权。(6)文化教育权益:受教育的权益和进展科学研讨、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在。(7)特定人的权益:国家维护妇女的权益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维护;维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益和利益。2.公民的根本义务:(1)维护国家一致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维护公共财富,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次序,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3

25、)维护祖国的平安、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捍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的义务。六、国家机构的组成、性质、位置等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保证国家权益的有序运转而建立的相互联络的国家机关的总称。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益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它的性质决议了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的、最高的位置:(1)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它担任,受它监视。(2)它制定的法律、做出的决议和决议,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需遵守和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权益的机关,是经常性的最高国家权益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26、。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对外代表国家。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主席和副主席的每届任期为五年,联络任职不得超越两届。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益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延续任职不得超越两届。4.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指点全国武装力量,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点机关,即最高国家军事机关。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27、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益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益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问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问权。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国家权益机关产生,对它担任并报告任务,受它监视。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视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从属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担任并指点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益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担任,并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指点。8.特别行

28、政区。目前我国设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9.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而不是国家机关。第三节 刑法一、刑法概述1.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也就是指。广义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规范。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了,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正式诞生。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经过了全面修订后的(以下简称),这是一部一致的

29、、比较完备的刑法典。2.刑法的根本原那么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根本原那么,即刑罚法定原那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那么、罪刑相顺应原那么。(1)刑罚法定原那么刑罚法定原那么的根本含义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按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处分。(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那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那么的根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概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维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3)罪刑相顺应原那么罪刑相顺应原那么的根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该当与犯罪分子所

30、犯罪行和承当的刑事责任相顺应。3.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次序,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有关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鲜明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剧烈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4.刑法的目的和义务。(1)目的:惩罚犯罪,维护人民。惩罚犯罪是手段,维护人民是最终目的。(2)义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捍卫国家平安,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详细义务有:捍卫国家平安;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公共财富和公民私人一切的财富;维护公民的人身权益、民主权益和其他权益;维护社会次序、经济次序。5

31、.刑法的效能范围:又称为刑法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能否有溯及既往的效能。它包括空间效能和时间效能问题。(1)空间效能范围分为: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我国刑法的维护管辖;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2)我国刑法在时间上的效能,始于生效日,中止于废止日;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那么。二、犯罪和犯罪构成要件1.犯罪的定义及特征: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分的行为。犯罪具有三个根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该当遭到刑罚处分的行为,即具有应受

32、刑罚处分性。2.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该当具备的一切客观和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等四个要素。(1)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它包括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和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有: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是到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罚罪该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损伤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要负刑事责任;具有刑事责任才干的人。年龄与承当刑事责任的关系:我国刑法规定

33、,公民完全承当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以下。已满14周岁的公民,犯以下各罪应承当刑事责任:故意杀人、故意损伤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条件有: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需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司、团体。(2)犯罪的客体指刑法所维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进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3)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本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思态度。它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犯罪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本人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34、,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思态度。在这种心思态度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就属于故意犯罪。犯罪的故意有两种:一是直接故意;二是间接故意。犯罪的过失指行为人该当预见本人的行为能够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忽略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曾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防止,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客观心思态度。犯罪目的指行为人经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到达的结果。犯罪动机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到达犯罪目的内心激动或原因。(4)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客观外在表现。它包括三个根本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正当防卫正当防卫

35、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富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展的不法损害,而对不法损害者所实施的没有明显超越必要限制并且未呵斥艰苦损害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益,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遭到法律的维护。正当防卫必需具备以下条件:(1)必需是对不法损害行为才干实施正当防卫;(2)不法损害行为必需是正在进展的;(3)防卫行为必需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富和其他权益免受不法损害而实施的;(4)防卫行为必需针对不法损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针对第三人;(5)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越必要限制。2.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富和其他

36、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必需具备以下条件:(1)必需是为了防止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富和其他权益遇到危险而采取的;(2)必需使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3)必需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假设能采取其他方法防止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4)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越必要限制。四、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1.犯罪的预备:为了犯罪预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预备也是犯罪行为,而犯意表示不构成罚罪。2.犯罪未遂:曾经着手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缘由而为得逞。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对比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分。3.犯罪

37、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4.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曾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断定犯罪能否既遂,该当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能否具备了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规范。完全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那么不是既遂。五、共同犯罪1.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该当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主体必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才干的人;(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需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需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2.共同犯罪的方式 共同犯罪的方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构造

38、,或者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方式。共同犯罪的方式,可以分为:恣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普通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3.犯罪集团犯罪集团是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方式,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4.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根据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四种。(1)主犯,是指组织、指点犯罪集团进展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共同犯罪人。应按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分。(2)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共同犯罪的人。该当从轻、减轻或者免于

39、处分。(3)胁从犯,指被胁迫参与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因其在共同犯罪中处于被动位置、罪行也比较轻。(4)教唆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共同犯罪人。教唆犯必需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六、单位犯罪1.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该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特征:(1)犯罪主体必需是单位,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2)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需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并且作出犯罪决议的是单位集体或其担任人;(3)必需实施了犯罪行为;(4)单位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处分。2.单位犯罪的刑罚我国刑法在处分单位犯罪时采用“两罚制

40、“原那么。即对单位犯罪既处分单位,又处分其机关的自然人或者行为人。单位犯罪的刑罚详细为:(1)对单位判处分金;(2)对其直接担任的客观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包括判处可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一切刑罚方法;(3)刑法分那么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七、刑罚概念、种类和详细运用1.刑罚概念:刑罚,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问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迫性的法律制裁措施。刑罚与其他制裁的显著特点有:(1)严峻程度不同。刑罚是一种最为严峻的制裁方法。(2)适用对象不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3)适用的机关和程度不同。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适用,并且要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权

41、限和诉讼程序进展。2.刑罚的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控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属于主刑的刑种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益和没收财富。附加刑的各个刑种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另外,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主刑的刑种:(1)控制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在,由公安机关执行管束和群众监视下进展改造的一种刑罚。规定,控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越3年。(2)拘役 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在,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需求短期关押的犯罪分子。

42、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刑期最高不能超越1年。(3)有期徒刑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在,强迫其进展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和矫正的一种刑罚。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的刑期可以超越15年,但最高不能超越20年。(4)无期徒刑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在,强迫其参与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一种刑罚。适用于罪行严重,但又没有必要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5)死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它是我国最严峻的一种刑罚。对于该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假设不是必需立刻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附加刑的刑种:(1)罚金 强迫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单位

43、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刑罚。(2)剥夺政治权益剥夺犯罪分子参与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益的一种刑罚。剥夺政治权益是剥夺以下权益:(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在的权益;(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益;(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指点职务的权益。(3)没收财富将犯罪分子个人一切财富的一部分或全部,强迫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3.刑罚的详细运用(1)量刑量刑是刑事审问活动的一个根本环节,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决议刑罚的活动。详细说来,就是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现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决议对犯罪分子的刑罚。量刑的普通原那

44、么是:以犯罪现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2)累犯累犯指因犯罪遭到一定刑罚处分,在刑罚执行终了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我国中规定的累犯,分为普通累犯和特殊累犯。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终了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该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指危害国家平安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终了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平安罪的犯罪分子。对累犯该当从重处分。(3)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之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原那么,决议该当执行的刑罚。所谓数罪,就是行为人出于数个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

45、,即具备了数组犯罪构成要件。所谓并罚,就是对一个人的犯的数罪,按照刑法分那么的规定,分别确定罪名和刑期,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以外,该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议执行的刑期。(4)缓刑缓刑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附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刑罚,当犯罪人满足一定条件后,便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假设违反了该当遵守的条件,那么原判刑仍要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详细运用的一项制度。(5)减刑减刑指被判处控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假设仔细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种制度。

46、(6)假释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以后,假设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早释放的制度。(7)自首与立功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照实交代本人的罪行,并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行为。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露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情形。(8)实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刑事犯罪不得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八、刑事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以下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不满1

47、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假设20年以后以为必需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平安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问的,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该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延续或继续形状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九、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任务人员的犯罪1.犯罪的种类根据新可分为:危害国家平安罪;危害公共平安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次序罪;

48、进犯公民人身权益、民主权益罪;进犯财富罪;妨害社会管理次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2.国家机关任务人员的犯罪(1)贪污贿赂罪贪污贿赂罪指国家任务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违背职责义务,非法占有、运用公私财物的行为。贪污贿赂罪的种类: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向单位行贿罪;引见贿赂罪;巨额财富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2)渎职罪渎职罪指国家机关任务人员故意或过失亵渎职责、职务的犯罪行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渎职罪损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是实施了亵渎职权、职务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任务

49、人员;客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又可以是过失。渎职罪的种类有: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舞弊罪;泄露国家罪;徇私枉法罪;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司法任务人员玩忽职守罪;司法任务人员徇私舞弊罪;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第四节 民法一、民法概述1.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富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富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债务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民法的根本原那么(1)维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那么(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那么(3)公平、老实信誉原那么(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那么

50、(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那么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益、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详细的民事权益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构成。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益和承当民事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我国,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历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民事主体。(1)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并生存的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是我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

51、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与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位置,但其活动必需遵守我国的法律公民的民事权益才干,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益和承当民事义务的资历。它是公民获得民事权益,承当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的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根据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益才干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公民的民事行为才干公民的民事行为才干是指公民可以以本人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获得民事权益和承当民事义务的才干。公民的民事行为才干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才干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才干人;第三,无民事行为才干人。(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益才干和民事行为才干,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益和承

52、当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成立该当具备以下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富或者经费;有本人的称号、组织机构和场所;可以独立承当民事责任。根据法人的目的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益才干和行为才干具有本人的特点,即法人的权益才干和行为才干同时产生,同时消灭。普通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权益与义务所指向的客观事务,主要包括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益和负有的民事义务。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三、民事法律现实民事法

53、律现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卦或消灭的客观景象。根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卦或消灭的客观情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现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景象。可以成为民事法律现实的事件主要有:(1)不可抗力;(2)时间的经过;(3)人的出生和死亡。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有认识的活动。行为包括积极的活动(称为“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活动(称为“不作为)。成为民事法律现实的行为必需可以依法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产生,其主要包括:(1)现实行为;(2)民事行为;(3)违法行为等。四、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简称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

54、卦或者终止民事权益义务的合法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依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民事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是指决议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本质要件和方式要件:(1)本质要件。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该当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才干;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2)方式要件:第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方式、口头方式或其他方式,法律规定用特定方式的,该当按照法律规定。主要有:口头方式;书面方式;默许方式。3.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可分为一方法律行为、双

55、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双务法律行为与单务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际性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等等。五、代理1.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被代理人接受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代理的根本法律特征是:(1)代理行为是代理人的行为,而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却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展民事活动;(4)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当民事责任。2.代理的种类(1)法定代理。是指代理权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代理,主要适用于无行为才干人或限制行为

56、才干人。(2)指定代理。是指代理权根据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3)委托代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代理种类,指基于被代理人授权行为所产生的代理。 3.代理权的行使(1)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2)代理人行使代理权该当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3)代理人应亲身行使代理权,不得恣意转委托他人代理;(4)不得滥用代理权。六、物权与一切权(一)物权1.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权益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其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益。2、物权的特征(1)物权是一种“对世权。(2)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的物,而不是行为或精神财富。(3)物权的内容是对物的直接纳理和支配。(4)物权具有

57、独立性和排他性。(5)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3.物权的分类 物权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四类:(1)一切权与他物权;(2)主物权与从物权;(3)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4)准物权。(二)财富一切权的概念、特征与内容1.财富一切权的概念财富一切权是指一切人依法对本人的财富享有占有、运用、收益和处分的权益。2.财富一切权的特征(1)财富一切权是一种最完全的物权权益;(2)它是一种绝对权;(3)它具有剧烈的独占性、排他性;(4)其客体总是特定的物体和财富,而不是智力成果和行为。3.财富一切权的内容财富一切权的内容包括占有、运用、收益和处分:(1)占有,就是单位或个人对于财富的实践管领和控制;(2)运用,

58、是指发扬财富的运用价值而对财富的运用;(3)收益,是指经过对财富的占有、运用而获得经济效益;(4)处分,是对某项财富在现实上或法律上的最终处置,是一切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能。七、债务(一)债的概念和产生的根据1、债的概念按照合同的商定或者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益和义务关系。享有权益的人是债务人,其享有的权益称债务;负有义务的一方为债务人,其负担的义务是债务。2、债产生的根据也称债的发生缘由,是指引起债的关系产生的法律现实。按照民法通那么第84条的规定,我国民法上债的发生缘由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合同;一是基于法律规定。在各国民法上,可引起债的产生的法律现实主要有:合同、不当

59、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缔约过失、一方许愿、其他缘由。(二)债的分类债的分类主要有:(1)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2)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3)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4)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5)主债与从债;(6)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三)债的履行1.债的履行的含义债的履行是指债务人按照合同商定或按照法律的规定,全面地、适当地履行债所规定的义务,使债务人的权益得到完全的实现。2.债的履行原那么(1)实践履行原那么;(2)适当履行;(3)协作履行;(4)经济合理原那么;(5)情势变卦原那么。情势变卦原那么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缘由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势变卦,致使合同的根

60、底丧失或动摇,假设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能那么显失公平,因此允许当事人变卦或解除合同的原那么。3.债的担保是指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保证债务人的债务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债的担保的种类有:(1)人的担保,其方式主要有保证人担保;(2)物的担保,其方式主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和优先权等;(3)金钱担保,主要方式有定金、押金;(4)反担保,是指在经济往来中,有时为了换取担保人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等担保方式而由债务人或第三人向该担保人新设担保,该新设担保相对于原担保而言被称为反担保。4.债的消灭是指债的关系在客观上不复存在。债的消灭缘由大致有三类:(1)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如免除、解除;(2)基于债的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