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理论实验实验指导书培训资料_第1页
自控理论实验实验指导书培训资料_第2页
自控理论实验实验指导书培训资料_第3页
自控理论实验实验指导书培训资料_第4页
自控理论实验实验指导书培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一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TOCo1-5hz概述2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5实验二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11实验三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15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19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23实验六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28实验七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34实验八极点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38实验九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的混合仿真研究44实验十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的混合仿真研究48二自动控制理论对象实验指导实验一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52实验二温度控制实验55实验三水箱液位控制实验57三自动控制理论软件说明概述59安装指南及系统要求63功能使用说明64使用实例

2、72概述一实验系统功能特点1系统可以按教学需要组合,满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初级与高级实验的需要。配备ACCC-I实验台、上位机(包含相应软件)及USB2.0通讯线就能完成与软件仿真、混合仿真有关的实验必须配备。2ACCC-I实验台内含有实验必要的电源、非线性与高阶电模拟单元以及几物理对象,可根据教学实验需要进行灵活组合,构成各种典型环节与系统。此外,ACCT-01A面板内还可含有数据处理单元,用于数据采集、输出以及和上位机的通讯。3配备PC微机作操作台时,将高效率支持“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实验。系统提供界面友好、功能丰富的上位机软件。PC微机在实验中,除了满足软件仿真需要外,又可成为测试所需

3、的虚拟仪器、测试信号发生器以及具有很强柔性的数字控制器。4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开放型、研究型实验的需要。除了指导书所提供的13个实验外,还可自行设计实验。二系统构成实验系统由上位PC微机(含实验系统上位机软件)、ACCC-I实验台、USB2.0通讯线等组成。ACCC-I实验台内装有以C8051F060芯片(含数据处理系统软件)为核心构成的数据处理卡,通过USB口与PC微机连接。1ACCC-I实验台简介ACCC-I控制理论实验台主要由ACCT-01A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ACCT-02物理对象电机转速与温度控制、ACCT-03物理对象一一液位控制等3个部分组成。其中ACCT-

4、01A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由电源部分U1单元、元器件单元U2、数据处理单元U3、非线性单元U5U7以及模拟电路单元U8U16等共15个单元组成。(1)电源单元U1包括电源开关、保险丝、+5V、5V、+15V、15V、0V以及1.3V15V可调电压的输出,它们提供了实验设备所需的所有工作电源。(2)元器件单元U2单元提供了实验所需的电容、电阻与电位器,另提供插接电路供放置自己选定大小的元器件。(3)数据处理单元U3内含以C8051F060为核心组成的数据处理卡(含软件),通过USB口与上位PC进行通讯。内部包含八路A/D采集输入通道和两路D/A输出通道。与上位机一起使用时,可同时使用其中

5、两个输入和两个输出通道。结合上位机软件,用以实现虚拟示波器、测试信号发生器以及数字控制器功能。(4)非线性环节单元U5、U6和U7U5,U6,U7分别用于构成不同的典型非线性环节。单元U5可通过拨键S4选择具有死区特性或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单元U6为具有继电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单元U7为具有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5)模拟电路单元U8U16U8U16为由运算放大器与电阻,电容等器件组成的模拟电路单元。其中U8为倒相电路,实验时通常用作反号器。U9U16的每个单元内,都有用场效应管组成的锁零电路和运放调零电位器。2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功能与使用方法,详见ACCC-IIB自动控

6、制理论实验上位机程序使用说明书。三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系统实验内容1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2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3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4线性系统串联校正;5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6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7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8极点配置线性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9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的混合仿真研究;10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的混合仿真研究。要完成上列全部实验,必须配备上位计算机。物理对象实验1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实验2温度控制实验3液位控制实验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U9U16单元内的运放需要调零。2运算放大器边上的锁零点G接线要正确。不需要锁零时(运放构成

7、环节中不含电容或输入信号为正弦波时),必须把G与-15V相连;在需要锁零时,必须与其输入信号同步的锁零信号相连。如在采用PC产生的经D/A通道输出的信号01作为该环节或系统的输入时,运放的锁零信号G应连U3单元中锁零信号G1;类似地,如采用PC产生的信号02作输入,则锁零信号G应连U3单元中锁零信号G2。锁零主要用于对电容充电后需要放电的场合,一般不需要锁零。3在设计和连接被控对象或系统的模拟电路时,要特别注意,实验台上的运放都是反相输入的,因此对于整个系统以及反馈的正负引出点是否正确都需要仔细考虑,必要时接入反号器。4作频率特性实验和采样控制实验时,必须注意只用到其中1路A/D输入和1路D/

8、A输出,具体采用“1118”中哪一个通道,决定于控制箱上的实际连线。5上位机软件提供线性系统软件仿真功能。在作软件仿真时,无论是一个环节、或是几个环节组成的被控对象、或是闭环系统,在利用上位机界面作实验时,都必须将开环或闭环的传递函数都转化成下面形式,以便填入参数ai,bjW(s)=bmSm-bmjSm1-.blsbonrTjansan企_.a0其中n10,m_n。如出现m.n的情况,软件仿真就会出错,必须设法避免。如实验一,在作理想比例微分(PD)环节的软件仿真实验时就会遇到此问题,因为此时W(s)二K(1Ts)二KKTs可见该W(s)分子中s的阶高于分母的,直接填入参数仿真,即出现“非法操

9、作”的提示。具体避免方法请参阅该实验附录。6.受数据处理单元的数据处理速率限制,作频率特性实验和采样控制实验时,在上位机界面上操作“实验参数设置”必须注意频率点和采样控制频率的选择。对于频率特性实验,应满足3CZh+200k-J100k10uIF-+1u100k500k1100k+c(t)图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二Ks(0.1s1)(0.5s1),K=500/Rx,,Rx的单位为K.1K2,从而改临界稳系统特征方程为s312s220s20K=0,根据劳斯判据得到:系统稳定0K12根据K求取Rx。这里的Rx可利用模拟电路单元的220K电位器,改变Rx即可改变变K

10、,得到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结果。该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和所示,它们分别对应系统处于不稳定、定和稳定的三种情况。实验三典型环节(或系统)的频率特性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测量典型环节(或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方法和技能。2学习根据实验所得频率特性曲线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二实验内容1用实验方法完成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2用实验方法完成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3根据测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求取各自的传递函数。4用软件仿真方法求取一阶惯性环节频率特性和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并与实验所得结果比较。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上的信号源,掌握改变正弦波信号幅值和频率的方法。利用实验设备上的

11、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设计并连接“一阶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如用U9+U8连成)或“两个一阶惯性环节串联”的模拟电路(如用U9+U11连成)。2利用实验设备完成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测试。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以一阶惯性环节为例,此时将Ui连到实验台数据处理单元U3的D/A输出通道01或02,将Uo连到实验台的数据处理单元U3的A/D输入端通道11I8中的任一通道(假设选择I1),然后再将你选择的D/A输出通道测试信号O1(如果选择的是O1)连接到A/D输入端12(显示信号源发出的环

12、节输入波形),然后连接设备与上位机的USB通信线。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设备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完成上面的硬件接线后,检查USB连线和实验设备电源,然后打开LabVIEW软件上位机界面程序。进入LabVIEW实验界面后,根据上面的实验接线选择通道,选择11、I2通道作为输入通道,测试信号01作为输出信号。测试信号01的设置,“幅值”为5(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波形来调整),“测试信号”为正弦波。“偏移”为零完成实验设置后,点击“下载数据”按钮,将设置的测试信号发送到数据采集系统。然后点击实验界面右下角的“Start”按钮来启动频率特性测试。测试程序将会从

13、低频率计算到高频,界面右下角有个测试进度条,它将显示测试的进度。最后测试出来频率特性的BodePlot、NyquistPlot将在相应的图形控件中显示出来,在同一界面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频率特性的两种显示模式:一种是伯德图“BodePlot”,它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另一种模式就是乃奎斯特图“NyquistPlot”,又称极坐标图。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典型二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具体操作方法参阅步骤2。参考附录的提示,根据测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或数据)求取各自的传递函数。6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四附录实验用一阶惯性环节

14、传递函数参数、电路设计及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对于G(9=的一阶惯性环节,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是一个Ts+1半圆,见图3.1o取S=jco代入,得G(j2.K-r()ej()jcoT+1在实验所得特性曲线上,从半园的直径r(0),可得到环节的放大倍数K,K=r(0)在特性曲线上取一点-.k,可以确定环节的时实验用一阶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1G(沪济,其中参数为Ro=2OO,R1=200,C=间常数T,T=_tg(k)o0.1uF,其模拟电路设计参阅图。2实验用典型二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参数、电路设计及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对于由两个惯性环节组成的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二G(S)二K(T1s1)

15、(T2S1)KT2s22Ts1(-1)令上式中S二j,可以得到对应的频率特性G(jT22G(jT22Kj2T1=r()e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如图根据上述幅相频率特性表达式,有K二r(0)(31)何)=一字一2Tk1tg2k22其中1Tk八tgQ20故有丁2二一注kciktg味(32)r(0)(33)kr(k)1如已测得二阶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则r(0)、k、和My)均可从实验曲线得到,于是可按式(31)、(32)和(33)计算K、T、E,并可根据计算所得T、E求取Ti和匸Ti=T(;2-1T2二T(-2-1实验用典型二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11G(s)H(s)2(0.2s+1

16、)(0.1s+1)0.02s2+0.3s+1其电路设计参阅图322。r(t)R0HZZF100k0.01uC0.1uC100kR1|200k*-Rc(t)3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上述幅相频率特性也可表达为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图一阶惯性环节和二阶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片Mag(DE)110101图和图分别给出上述图訂一-一”图332O93-!-注意:此时横轴采用了以10为底的对数坐标,纵轴则分别以分贝和度为单位。实验四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目的熟悉串联校正装置对线性系统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掌握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实验内容.观测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

17、性。.按动态特性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3.观测加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并观测校正装置参数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对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并对电路模拟与数字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实验步骤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未加校正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观测。提示:设计并连接一未加校正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阅本实验附录的图和图,利用实验台上的U9U11、U15和U8单元连成。通过对该系统阶跃响应的观察,来完成对其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研究,如何利用实验设备观TOCo1-5hz测阶跃特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参阅本实验的

18、附录,按校正目标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模拟电路。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加串联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观测。提示:设计并连接一加串联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阅本实验附录的图444,利用实验台上的U9U14U11、U15和U8单元连成通过对该系统阶跃响应的观察,来完成对其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的研究,如何利用实验设备观测阶跃特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改变串联校正装置的参数,对加校正后的二阶闭环系统进行调试,使其性能指标满足预定要求。提示:5.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四.附录1.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实验用未加校正二阶闭环

19、系统的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分别如图和图所示:R(s)EG)0.2S0.5S+1C(s)1919图图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5二250.2S(0.5S+1)s(0.5s+1)图W(S)二G(s)1G(s)50s22s50其闭环传递函数为:式中;.-:n=50=7.07,=1;.-:n=0.141,故未加校正时系统超调量为Mp1止=0.63=63%,4调节时间为ts4s,-国n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等于该I型系统的开环增益=251/s,串联校正的目标要求加串联校正装置后系统满足以下性能指标:(1)超调量Mp空25%Kv-251/s调节时间(过渡过程时间)ts乞1s校正后系统开环增益(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20、)3串联校正装置的时域设计从对超调量要求可以得到Mp=e25%,于是有0.4。TOCo1-5hz44由ts1s可以得到-n二因为要求Kv_251/s,故令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仍包含一个积分环节,且放大系数为25。设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Qs),则加串联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D(s)G(s)二D(s)D(s)G(s)二D(s)25s(0.5s1)05s+1采用相消法,令D(s)=1(其中T为待确定参数),可以得到加串联校正后的开环传递Ts+1函数D(s)G(s)=0.5s1Ts125s(0.5s1)25s(Ts1)这样,加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W(s)=D(s)G(s)25T1+D(s)

21、G(s)s2+125TT对校正后二阶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得到=25T综合考虑校正后的要求,取T=0.05s,此时.n=22.361/s,上=0.45,它们都能满足校正目标要求。最后得到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D(s)二D(s)二0.5s10.05s1从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以设计其模拟电路。有关电路设计与校正效果请参见后面的频域设计。4.串联校正装置的频域设计根据对校正后系统的要求,可以得到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频率特性。根据未加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得其相应的对数频率特性。从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幅频特性,减去未加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对数幅频特性,可以得到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

22、频特性。从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可以得到它的传递函数:Gc(S)二0.5S10.05S1从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以设计其模拟电路。图444给出已加入串联校正装置的系统模拟电路。在图444中,串联校正装置电路的参数可取尺=390K,R2=R3=200K,R4=10K,C=4.7uF。(2)传递函数法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除以未加校正二阶闭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可以得到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同样地,可从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设计其模拟电路,如图444所示。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2了解并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电路模拟研究方法。二实验内容1

23、完成继电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2完成饱和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3完成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4完成具有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研究。三实验步骤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继电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环节的静态特性测试;并改变参数,观测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参阅本实验附录1,从图和图可知,利用实验台上的单元U6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继电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单元电路中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为5.1V,改变U6中的电位器的电阻接入值,即可改变继电特性参数MM随阻值减小而减小。可利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测试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下面分两种情况说明测

24、试方法。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此时将Ui连到实验台U3单元的D/A输出通道01或02(假设选择01),将Uo连到实验台的U3单元的A/D输入端通道1118中的任一通道(假设选择CH1,再将你选择的D/A输出通道01连接到A/D输入端I2,然后连接设备与上位机的USB通信线。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设备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完成上面的硬件接线后,检查USB连线和实验台电源,然后打开LabVIEW软件上位机界面程序。进入

25、LabVIEW实验界面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显示模式(在LabVIEW图形控件的右边),可先选择“X-t模式”,或选择“X-Y模式”,或同时显示两种模式.在两种不同显示方式下都观察一下非线性的特性;选择“T/DIV量程”(在实验界面的右边框里)为1HZ/1S。在选择显示模式为“X-t模式”时。测试信号01的设置,先选择“测试信号”为正弦波,然后设置信号的幅值5(不是唯一的,可根据实验曲线调整大小),“测试信号”也可以为周期斜坡信号,显示模式可以同时用两种显示模式显示非线性静特性,也可以按照需要选择任一种显示模式,如“X-T模式”或者是“X-Y模式”。对“正弦波”:选择“幅值”为“5V”,选

26、择“偏移”为0V,选择“T/DIV”为“1HZ/1S”。对“周期斜坡信号”:选择“幅值”为“10V,选择“偏移”为5V,选择“T/DIV”为“1HZ/1S”。以上设置完成后,按照上面的步骤设置好信号后,点击“下载数据”按钮,将设置的测试信号发送到数据采集系统。按“Start”按钮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周期反应过程结束,实验也自动结束,如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反映该非线性环节静态特性的波形。注意,采用不同测试信号看到的波形或曲线是不同的。改变环节参数,按“Start”启动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直至周期反应过程结束,实验也自动结束,如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反映参数改变对

27、该非线性环节静态特性影响的波形。,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2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环节的静态特性测试;并改变参数,观测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参阅本实验附录2,从图521和图522可知,利用实验台上的单元U7即可获得实验所需饱和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单元电路中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为2.4V,改变U7中的电位器的电阻接入值,即可改变饱和特性参数K与MK与M随阻值减小而减小。可利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测试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本实验步骤1,这里不再赘述。3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

28、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环节的静态特性测试;并改变参数,观测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参阅本实验附录3,从图和图可知,利用实验台上的单元U5,将该单元中的拨键S4拨向上方即可获得实验所需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改变U5中的电阻Rf的阻值,即可改变死区特性线性部分斜率KK随Rf增大而增大。改变U5中的电阻R1(=R2)的阻值,即可改变死区特性死区的宽度,随R1增大而增大。可利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测试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本实验步骤1,这里不再赘述。4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具有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完成该环节的静态特性测试;并改变参数,观测参数对静态特性的影响。参阅

29、本实验附录4,从图和图可知,利用实验台上的单元U5,将该单元中的拨键S4拨向下方即可获得实验所需具有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改变U5中的电容Cf的阻值,即可改变间隙特性线性部分斜率KK随Cf增大而减小。改变U5中的电阻R1(=R2)的阻值,即可改变死区特性死区的宽度,随R1增大而增大。可利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测试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本实验步骤1,这里不再赘述。请注意,单元U5不含运放锁零电路,为避免电容上电荷累积影响实验结果,在每次实验启动前,务必对电容进行短接放电。5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四附录1具有继电特性的非线性环节具有继电特性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即理

30、想继电特性如图所示。该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所示。所示。Uo*10kM0Ui|/|IVIUi10k-,+图Uo图继电特性参数M,由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与后一级运放放大倍数之积决定。故改变图中电位器接入电阻的数值即可改变M。当阻值减小时,M也随之减小。实验时,可以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进行静态特性观测。注意信号频率的选择应足够低,如1Hz。通常选用周期斜坡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时,选择在X-Y显示模式下观测;选用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时,选择在X-t显示模式下观测。2具有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环节具有饱和特性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即理想饱和特性如图所示:部分的饱和值M等于稳压管的稳压值与后一级放大倍数的积

31、,特性线性部分的斜率K等于两级运放放大倍数之积。故改变图中的电位器接入电阻值时将同时改变M和K,它们随阻值增大而增大。实验时,可以用周期斜坡或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进行静态特性观测。注意信号频率的选择应足够低,如1Hz。选用周期斜坡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时,可在X-Y显示模式下观测;选用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时,可在X-t显示模式下观测。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所示:所示:具有死区特性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即理想死区特性如图该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所示:斜率K为:k二Rf/Ro死区R215(v)=0.5R2(v),式中F2的单位为,且R2=Ri(实际死区还要考虑二极管的30压降值)。实验时,可以用周期斜坡或

32、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进行静态特性观测。注意信号频率的选择应足够低,如1Hz。选用周期斜坡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时,可在X-Y显示模式下观测;选用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时,可在X-t显示模式下观测。具有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具有间隙特性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即理想间隙特性如图541所示:该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542所示:图中间隙特性的宽度厶二旦215(v)=0.5R2(v),(实际死区还要考虑二极管的压降值),特性30CC斜率tgL,因此改变R1与R2可改变间隙特性的宽度,改变L可以调节特性斜率。实验时,CfCf可以用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进行静态特性观测。注意信号频率的选择应足够低,如1Hz。选用正弦信号作

33、为测试信号时,可在X-t显示模式下观测。注意由于元件(二极管、电阻等)参数数值的分散性,造成电路不对称,因而引起电容上电荷累积,影响实验结果,故每次实验启动前,需对电容进行短接放电。实验六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实验目的学习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熟悉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电路模拟研究方法。实验内容用相平面法分析继电型非线性系统的阶跃响应和稳态误差。用相平面法分析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系统的阶跃响应和稳态误差。用相平面法分析饱和型非线性系统的阶跃响应和稳态误差。实验步骤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未加校正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利用阶跃输入作测试信号,观测和记录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

34、轨迹,利用该相轨迹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和稳态误差,并与测得的系统偏差的阶跃响应作比较。参阅本实验附录1,从图和图可知,利用实验台上的单元U9U6U11、U15和U8可连成实验所需未加校正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利用周期阶跃信号测试该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和阶跃响应,下面分两种情况说明测试方法。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此时可将系统输入端r(t)连到实验台U3单元的D/A输出通道01或02(假设选择01),将运放的锁零G连到锁零信号G1,将X1(即-e)连到实验台的U3单元的A/D输入端通道

35、I1,将X2(即-)连到实验台的U3单元的A/D输入端通道I2,然后连接设备与上位机的USB通信线。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台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按通道接线情况:选择第1路A/D输入I1作为环节中的采样信号X的输入端,选择第2路A/D输入I2作为环节中的采样信号Y的输入端,选择第1路D/A输出O1作为环节的输入端。不同的通道,图形显示控件中波形的颜色将不同。按上述说明硬件接线完成后,检查USB口通讯连线是否接好和实验台电源后运行上位机程序,如有问题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进入实验界面后,先对显示进行设置:选择“X-Y模式”和“X-t模式”同时显示,X-t

36、模式主要为了观测系统误差e(t)的阶跃响应。选择“T/DIV”为0.伯Z/10S;并在界面右方对采样通道X(AD1)选择“-1”(即反相),对采样通道Y(AD2)也选择“-1”(即反相)。进入实验设置:首先对实验参数进行设置,选择“测试信号”为“周期阶跃信号”,选择“占空比”为50%选择“T/DIV”为“0.4HZ/2.5S”,选择“幅值”为“6V”(根据实验曲线调整大小),设置“偏移”为“0”。以上除必须选择“周期阶跃信号”外,其余的选择都不是唯一的。要特别注意,除单个比例环节外,对其它环节或系统都必须考虑环节和系统的时间常数,如仍选择“输入波形占空比”为50%那么“输入波形周期”至少是环节

37、或系统的最大时间常数的68倍。所有必要的设置完成后,按照上面的步骤设置好信号后,点击“下载数据”按钮,将设置的测试信号发送到数据采集系统。按界面右下角的“Start”启动实验,相平面上的相轨迹得到显示,直至周期过程反应结束,实验也自动结束,如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系统(e,e)的相轨迹。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2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利用阶跃输入作测试信号,观测和记录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利用该相轨迹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和稳态误差,并与测得的系统偏差的阶跃响应作比较。再将此实验结果

38、与未加校正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相比较。参阅本实验附录2,从图和图可知,利用实验设备上的单元U9U10U6U13U11、U15和U8可连成实验所需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利用周期阶跃信号测试该非线性系统(e,e)的相轨迹和阶跃响应,具体测试方法请参阅本实验步骤1,这里不再赘述。3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连接一饱和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利用阶跃输入作测试信号,观测和记录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利用该相轨迹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和稳态误差,并与测得的系统偏差的阶跃响应作比较。参阅本实验附录3,从图和图可知,利用实验设备上的单元U9U7、U11、U15和U8可连成实

39、验所需饱和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利用周期阶跃信号测试该非线性系统的(e,e)相轨迹和阶跃响应,具体测试方法请参阅本实验步骤1,这里不再赘述。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四附录1.未加校正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未加校正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如图所示:图所示系统可用以下方程描述:TCC-KM=0TCCKM=0式中T为时间常数与e为相平面坐标,e=r-ce0e061)(T=0.5),K为线性部分开环增益,以及考虑M为继电器特性幅值,采用e(62)r二R1(t)-C(63)贝卩(61)变为TeeKM=0e0Tee-KM=0e:0该系统的相轨迹曲线如图6.1.3(64)所示:观察X1

40、即为一e,X2即为一e,取X1X2坐标下,变换可得(e,e)坐标。即为相轨迹(一e,e),进行坐标倒相2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如图所示:图其模拟电路图如图622所示:图设计此图时,为了满足负反馈的相位的要求,增加了一些倒相环节。观察图622,可见X1即为一e,X2即为一e。取一X1和一X2为X-Y坐标,以阶跃输入为测试信号,即可获得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该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曲线如图所示:图中分界线方程为:e-kse=O(6-5)式中ks为反馈系数,(图中ks=0.1),增加反馈电阻现象更明显。饱和型非线性闭环系

41、统饱和型非线性闭环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如图所示:图其模拟电路图如图所示:图所示系统可用以下方程描述Teee=0|e|:MTeeM=0syMTeeM=0e:MTeeM=0e:M(6-6)所示:同理观察相轨迹与时域响应曲线,该系统的相轨迹曲线如图10k图632实验七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实验目的学习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掌握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电路模拟研究方法。实验内容利用描述函数法分析继电型非线性三阶系统的稳定性。利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饱和型非线性三阶系统的稳定性。实验步骤继电型非线性三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研究参阅本实验附录1,用描述函数法分析继电型非线性三阶系统,求取极限环振荡的振荡频率与幅值。参考“实

42、验三”,可利用上位机的“软件仿真”功能得到该系统线性部分G(j3)的开环频率特性(Neguist图)。参阅本实验附录中的图与图,利用实验台上的单元电路U9U6U13、U11、U15和U8,设计并连接一继电型非线性三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利用阶跃输入作为测试信号,观测和记录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与e(t)的阶跃响应。并从观测结果中获取极限环振荡的振幅和周期。测取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与e(t)阶跃响应的方法可参考“实验六”的有关步骤,注意在本系统中,图中的X1仍与一e对应,而X3则与e对应。故X1仍与“通道I1#”和采样信号X对应,且要反相;而X3则与“通道I2#”和采样信号

43、Y对应,且不要反相。其余操作方法雷同,这里不再赘述。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饱和型非线性三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研究参阅本实验附录2,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饱和型非线性三阶系统,求取极限环振荡的振荡频率与幅值。参考“实验三”,可利用上位机的“软件仿真”功能得到该系统线性部分G(j3)的开环频率特性(Neguist图)。参阅本实验附录中的图与图,利用实验台上的单元电路U9U7、U13、U11、U15和U8,设计并连接一饱和型非线性三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利用阶跃输入作为测试信号,观测和记录系统在(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与e(t)的阶跃响应。并从观测结果中获取极限环振荡的振幅和周期。测取系统在(e,

44、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与e(t)阶跃响应的方法可参考“实验六”的有关步骤,注意在本系统中,图中的X1仍与一e对应,而X3则与e对应。故X3仍与“通道I1#”和采样信号X对应,且要反相;而X1则与“通道I2#”和采样信号Y对应,且不要反相。其余操作方法雷同,这里不再赘述。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参阅图722,通过增大R1或R3,减小线性部分增益,用上述实验方法测量极限环振荡的振幅和周期,直至该振荡现象消失。.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附录1.继电型非线性三阶系统R(s)R(s)一匚丁-1-0.2S+10.5S+1LsC(s)图继电型非线性三阶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如图所示.其模拟电路如图所示:已知

45、理想继电型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为N(a)二,线性兀a部分的传递函数为G(s)。则为了用描述函数法分析上述继电型非线性三阶系统的稳定性,可在复平面上分别画出图所示系统曲1的-轨迹和G(j)轨迹,如图所示。从两者是否有N(a)交点A可判断出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振荡。-1/NAG(jw)Re如有交点,即表示存在极限环振荡,可令lmG(j.)=O,求取振荡频率a,即振荡周期为TOCo1-5hz2兀iTa;并由ReG(a)二Xa求取振荡幅值aA:aN(aA)1_二aA_xN(aA)4MA于是,在得到交点A的xA后,就可以得到振荡幅值4MaAXA测量系统相轨迹,方法同实验六,根据该曲线可以判断是否有极限环振

46、荡。从阶跃响应可以获取该振荡的振幅和周期,用于和描述函数法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从图可见,限于继电型非线性环节描述函数的特点,如减小该系统线性部分增益(可通过增大图中的R1或R3实现),只能缩小极限环振荡的振幅,而不能消除振荡。2饱和型非线性三阶系统饱和型非线性三阶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如图所示:图其模拟电路如图所示:其模拟电路如图所示:图已知饱和型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为N(a)空larcsinMA心aaN(a)轨迹和Re图给出图所示系统的非线性环节的系统线性部分G(j)轨迹,从两者有无交点可判断出系统是否存在极限环振荡。如有交点,即有极限环振荡,可以采用与上述相同方法求取振荡周期与幅值。如图所示,如不

47、断减小线性部分增益(通过增大图中的Ri、Rb的阻值实现),可以使系统的非线性环节的轨迹和系统线性部分轨迹不相交,即意味着减小线性部分增益可以使极限环消失,使系统变为稳定系统。根据实测的相轨迹与阶跃响应,可以分析与读取振荡周期与幅值,并与计算值比较。实验八极点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用极点配置方法设计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方法。2用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方法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二实验内容1设计典型二阶系统的极点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并进行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2设计典型三阶系统的极点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并进行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三实验步骤1典型二阶系统(1)参阅本实验

48、附录1,对一已知二阶系统(见图)用极点配置方法设计全状态反馈系数。见图和图,利用实验设备上的电路单元U9U11、U12和U8,按设计参数设计并连接成系统模拟电路,测取阶跃响应,并与软件仿真结果比较。(3)改变系统模拟电路接线,使系统恢复到图所示情况,测取阶跃响应,并与软件仿真结果比较。以上两步骤中,测取阶跃响应以及系统软件仿真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和3,这里不再赘述。(4)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完成实验报告。2典型三阶系统(1)参阅本实验附录2,对一已知三阶系统(见图)用极点配置方法设计全状态反馈系数。(2)见图和图,利用实验设备箱上的电路单元U9U11、U12、U1

49、5和U8,按设计参数设计并连接成系统模拟电路,测取阶跃响应,并与软件仿真结果比较。(3)改变系统模拟电路接线,使系统恢复到图所示情况,测取阶跃响应,并与软件仿真结果比较。以上两步骤中,测取阶跃响应以及系统软件仿真的具体操作方法请参阅“实验一”的实验步骤2和3,这里不再赘述。(4)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完成实验报告。四附录典型二阶系统全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1)被控对象状态方程与能控性所示系统为若被控系统(A、B、C)完全能控,则通过状态反馈可以任意配置极点。取图实验系统:将系统开环传递函可见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取图中x1,x2为状态变量,S(0.05S+1)数表示为被控对

50、象状态方程S(A,B,C),可以得:故有Rank讽=RankB|ABRank0一1可见状态完全可控。(2)理想极点配置期望的性能指标为:超调量期望的性能指标为:超调量Mp25%,峰值时间tp空0.5从Mp二-0.25选择=0.707选择n=101/S于是可以得到理想极点为:于是可以得到理想极点为:P1=7.07+j7.07,p2=7.07j7.07理想特征方程为:理想特征方程为:s22fS;二s214.14s100状态反馈系数确定加入全状态反馈后系统的特征方程为si-ABk二si-ABk二s20k1-20sk2二s2(20k2)s20k220K=0配置理想极点,则有s2(20k2)s20(k1

51、k2)=s214.14s100于是可计算出K=K,k2丨|口0.9,-5.9所示。按极点配置设计的具有全状态反馈的系统结构如图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如图所示:图中参数Rx1,Rx2分别为18k,33k,注意反馈电路的连接。加状态反馈前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分别如,所示。X1C(s)图图图典型三阶系统全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典型三阶系统如图所示图其开环传递函数为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100S(S5)(S2)闭环传递函数为W(S)二G(S)1G(S)10032s37s210s100可以用劳斯判据判断该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选取图中X1,X2,X3为状态变量,系统开

52、环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被控对象状态方程S(A,B,C):X=AxBuy=Cx其中0100、0、A=0-22B=00-5i5因Rank讽=RankB,AB,A2B=3,故状态完全可控。理想极点和理想闭环特征方程考虑系统要求后,选择理想极点为Si=9,S2=2+j2,S3=2j2,由此可得理想闭环闭环特征方程为闭环特征方程为S313S244S72=0(3)全状态反馈系数设计取X1,X2,X3为状态变量,带全状态反馈的典型三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求取加全状态反馈后的闭环特征方程,可以得到:si_(A+BK)|=s3+(7_5k3)S2+(10_10k2lOkJSIOOK=0令其与理想的闭环特征方程一致

53、,可以得到全状态反馈系数,k仁0.72,k2=2.2,k3=1.2。全状态反馈的典型系统的模拟电路如图所示。Rx1,Rx2,Rx3阻值分别为270k1,91k,150k。加全状态反馈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分别如下图823和图826所示:匚图图实验九采样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的混合仿真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混合仿真方法研究采样控制系统。2深入理解和掌握采样控制的基本理论。二实验内容1利用实验设备设计并实现已知被控对象为典型二阶连续环节的采样控制混合仿真系统。2改变数字控制器的采样控制周期和放大系数,研究参数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三实验步骤1采样控制系统的混合仿真研究方法

54、(1)参阅本实验附录1(1)以及图和图,利用实验设备上的电模拟单元电路U9和U11,设计并连接已知传递函数的连续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2)将实验台上的U3单元D/A输出端01与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的输入端(对应图的r(t)端)相连,同时将该U3单元A/D输入端口I1与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的输出端(对应图的c(t)端)相连。再将运放的锁零端“G与电源单元U1的“-15V”相连。注意,实验中运放没有锁零,而模拟电路中包含“电容”,故每次实验启动前,必须对电容短接放电,以免影响实验结果。(3)接线完成,经检查USB通讯线是否接好,再给实验设备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采样控制),进入主界面。界面上的操作步

55、骤如下:通道接线设置”:将环节的输出端Uo接到U3单元的A/D输入端11,U3单元的D/A信号发生端01接到环节的输入端Ui。硬件按上述接线完后,检查USB通讯连线是否接好和检查实验设备电源是否正常后,如果有问题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进入实验界面后,先对实验类别进行设置(选择实验九或实验十),通过对界面下边开关来选择,点击开关向上(对应紫色信号灯亮)即选择采样控制混合仿真研究(即实验九);点击开关向下(对应绿色信号灯亮)即选择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混合研究(即实验十)。选择“采样时间”为“200Hz/5ms”。完成实验类别设置,然后设置“测试信号设置”框内的参数项,设置“信号幅值”为“1”(根据实

56、验曲线调整大小),设置“采样时间”为“200Hz/5ms”,“采样开关T”为“1mS,然后选择“采样控制系统混合仿真研究”,此时数字控制器是一比例放大器,可先设置Kp=1。注意允许的采样周期最小值为1ms=小于此值即不能保证系统运行正常。以上设置完成后,按“启动/暂停”键启动实验或暂停实验,动态波形得到显示,如上述参数设置合理就可以在主界面中间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按实验报告需要,将图形结果保存为位图文件,操作方法参阅软件使用说明书。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研究在上位机界面上,重新调用“采样控制”,固定采样时间和采样开关T,改变数字控制器的放大系数,观测放大系数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

57、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本实验步骤1所述。在上位机界面上,重新调用“采样控制”,固定放大系数,改变数字控制器的采样时间和采样开关T,观测采样控制时间和采样开关T的变化对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参照本实验步骤1所述。对以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实验报告。四附录1采样控制系统的混合仿真研究方法(1)已知的连续被控对象传递函数及其电路模拟已知连续被控对象系统结构框图如图所示:此系统传递函数为:50G(S):(9-1)S(S+2)此连续被控对象可用图所示电路模拟:r(t)200k1uCTl+R1100k500k11c(t)图(2)采样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块图及其实

58、现图采样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块图如图921所示。图中虚线框内部分,包括测试信号、比较器、采样开关、数字控制器和零阶保持器等,由上位机和数据处理系统实现;而框外部分,即连续被控对象则采用电路模拟实现。因为该仿真系统,既有模拟部分,又有数字部分,故称之为“混合仿真系统”用混合仿真系统研究采样控制系统,比用电路模拟系统或全数字仿真系统都优越,因为它更接近实际系统。其电路连接图如图所示:2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1)采样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断对于图所示采样控制系统,在采样周期和放大系数确定后,可以用离散控制的基本理论来判断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先将模拟对象离散化,图所示闭环采样系统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59、为:G(z)=ZTS1-e悬-50(z1)Z1S2(S2)12.5(2T-1eT)z(1-e-2TeT)(z-1)(z-0)(92)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为:故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D(z)二KpD(z)G(z)1D(z)G(z)12.5Kp(2T_1+eT)z+(1_e/T_2TeT)z212.5Kp(2T-1eT)_(1eT)z12.5Kp(1-eT-2Te)eT(93)得到闭环特征方程z212.5Kp(2T-1eT)-(1eT)z12.5Kp(1T2TeR)e=0(94)对二阶系统,可直接从闭环极点分布判断系统稳定性,如果极点在单位圆内,则系统是稳定的。数字控制器放大系数对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图所示采样控制系统,当采样周期保持不变时,可以利用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求保证系统稳定的临界放大系数。可以看出,不同于二阶连续系统,放大系数太大只是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差,而不致于不稳定;而对于离散系统,则当放大系数太大时,系统将变不稳定。采样周期对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类似地,可以分析当放大系数保持不变时,增大采样周期将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变差,直至不稳实验十采样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的混合仿真研究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用混合仿真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