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_第1页
教是为了不教_第2页
教是为了不教_第3页
教是为了不教_第4页
教是为了不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安阳县崔家桥镇二中学 琚有民“教是为了不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学原则的一种宏观理解,具有透辟的哲理性和朴实的警示意义,也不失为一种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倡导的思路。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便是为师之本分,当然无可非议。然而,就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而言,在教学方法上“破一破程式化”(徐振维语),使学生在“道”、“业、”的建树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使学生”不教“而学成,该是现今教师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了。笔者根据新教材的体例和编写思路,以“不教”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提高学生求知欲、形成良好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做

2、了一些探索,现在此就教于同仁。一、整体感知学生初涉课文,往往不得要领,甚至有畏难情绪。他们总希望教师讲得越具体越好,最好能提炼出重点、难点和现成答案,省得再去动脑筋思索。我不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每篇课文均由教师这样详尽地讲解,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显然,这对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不利的。我要求学生在接触课文时,要养成一种“整体感知”的自悟习惯,即通过浏览、速读、默读或诵读,粗略感知课文的写作意图、主旨及显著的语言特色等,形成某些感情上的共鸣,而不求其甚解。通过这种自读训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如阅读威尼斯一文,原文较长,但学生三五分种内便得出如下众多的感悟

3、:“威尼斯是个美丽的城市,课文显示了它的西洋文化和欧洲风情”,“课文语言通俗,比喻形象,写出了威尼斯水城的特色”,“课文介绍了威尼斯的美丽风景和文化史,给人知识和启迪”等。这种感悟虽属肤浅,但无疑已有所得,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整体感知习惯的形成,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广泛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这种整体感知阅读的过程中,会有错觉和失误,但这并不奇怪,也无可厚非。值得指出的是,这是一种感悟过程的训练,而不是唯一结论的追求。这种在结论上的有所“失”,并不等于感悟、运思过程的无所得。学生可以从中逐渐提高感悟能力,养成阅读时思维高度集中、勤于思考的认知习惯。其意义就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语文学习了。阅读浩如

4、烟海的文学作品,这种大略感知、整体反握阅读材料的习惯和能力,在提高阅读水平方面,是比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学生死啃书本等更为有效的。诚然,不求甚解的整体感知,还只是支课文的一种浅层涉猎,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教材中的“单元要求”,如主旨的把握、语言的鉴赏等,对这些“单元要求”的理解和探究,本身就是一种“甚解”的过程。但要使学生真正去“甚解”,华裔靠教师的喂哺是难以奏效的。教师的范例点拨可以起到启迪、导读等作用,却无法替代学生的咀嚼、汲取以求甚解。因此,在学生整体感知习惯形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求“甚解”的方法和途径。二、筛选择优这里所说的“优”,并非教师确认的课文的优胜之处,也

5、不强调学生的共识,而是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时的一种“兴奋点”。“啃”书是必要的,至于“啃”书中的什么内容作为汲取的营养,则不妨让学生自己去作一番尝试。在每篇课文或每堂课的教学中,笔者总是留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课文咀嚼后“择优”,取其一二,或作标记、搞记诵、写批注、抒感受,或品味、理解、鉴赏,不拘内容和形式,只求有所得即可。教师只以“单元要求”作适当点拨提示,并在课内外提供适当时间和形式予以交流。对此,学生是兴趣盎然的,每个同学对课文都会有几处不尽相同的品味、理解和鉴赏,多数学生也都有自己所喜爱或深悟的句、段成诵。对有些课文甚至会有十数处、十数种不同的欣赏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去求“甚解

6、”的自觉性。虽然,在“筛选择优”习惯形成阶段,学生的所得有时不免粗陋(指品味、鉴赏等),有些还回避了课文中的难点或深层义意,未必比教师反复选择的优胜之处精彩,但毕竟激发了求知的热情,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摄取、通过自己咀嚼消化、汲取精华的习惯和方法。这种习惯和方法,使资质较好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对提高资质较差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也起到了“破冰解冻”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这是不必依赖于教师的举措,久而久之,离开“不教”也就不远了。三、质疑探究这是“筛选择优”的互补,是一种更具理生的“甚解”。如果说,“筛选择优”只是学生对自己所偏爱的“食物“的一种摄取,那么,“质疑探究”是对

7、难以消化的“食物”营养的汲取。教学中,引导学生 “质疑探究”难度较大。因为一质疑就是难点,多数学生无力“甚解”,更谈不上释疑。若反复讨论,费时费力,得一失十;若干脆教师答疑,则难以形成深入探究的习惯。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质疑?笔者以为,可引导学生先从“无疑处”设疑,以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如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教学中,同学们都认为,“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一句,语意显豁,情理通达,无有疑问。我点示学生要从构词、情感、褒贬等方面,深入探究遣词用意。即有学生质疑:“浊流”一词似有损长江黄河形象,以“浊”来拟“雄健国民”的魄势难解。这个疑质得好。讨论之后,终于得到了深一层的体会:“浊”固然有泥沙俱下之意味,而“成其魄势”之过程,“浊流”是贴切的。“浊”更意味着“大浪淘沙”之深层含义。这一理解,大大丰富了该句的警示意义。以上的一些做法和认识,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权学生重视思维,养成主动咀嚼、汲取等习惯和方法,不止于此,如朗读感悟、点评诠释、教学反串、答辩讨论等都是可以尝试的。课外则更有可探讨广阔天地。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应当是探讨课堂教学方法的一条重要思路,是教师切不可忽视且值得付出辛勤劳动的一种探讨原则。诚然,这种思路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