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_第1页
“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_第2页
“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_第3页
“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_第4页
“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现在社会上盛行赏识教育, 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待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失误 : 认为只有赏识教育,才能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忽视了必要的批评和惩罚。赏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在赏识的同时,也需要惩罚。我们强调正面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上存有误区 : 认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 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 因而对孩子实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结果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我们强调正面强化,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赏识,并不意味对学生没有批评,没有处分。恰恰相反,对学生的批评与处分不但存有,而且是必要的。该惩不惩,一味姑息迁就,对学生有害无益

2、, 我们教育的良知何在?批评与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它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协助学生提高理解,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次作业课上,我发现有个学生心绪不宁,在那里乱涂。我缓步到他桌旁,那个学生脸红了,低下头,等待老师的呵斥。我没有当众兴师问罪,而是埋头轻声对他讲: “如有什么心烦之事,下课可向老师倾诉,上课时间不多,快写作业吧。”他感动地点点头,随后拿起笔,全神贯注地写起了作业。这次迂回战术很管用,既保护了一个学生的自尊,又给了他下台阶的机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要和学校密切配合,达成一致,要牢固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彻底抛弃“棒下出孝子”, “严师出高徒”的惩罚教育,积极地实行赏识教育,促动

3、孩子的成长。我们不 妨将责备的话语变成和风细雨的询问、 沟通交流, 这必将引起学生心灵深处质的变化。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注重、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 ”“你很出色! ”“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水平的2 0 % 3 0 %,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水平是激励前的3 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有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但也要防止走入误区,不能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

4、隘的成功,如第一名、考重点大学等,而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发展的新人。总来说之,赏识教育具备精投入、低消耗、高效益、优产出的功能,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希望更多的教师、父母能够注重赏识教育、尝试赏识教育,使更多的孩子能在赏识教育的氛围中走向自信,走向成功。一提到惩罚教育有些人便想到的是虐待暴力,有这样敏感想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育暴力的存有确是不争的事实, 例如有许多学生仅仅由于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 : 用手铐铐学生者有之,罚 “吃苍蝇 ”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 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 不管

5、老师的出发点是“恨铁不成钢” ,还是喜优厌劣,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的行为是坚决不允许的, 是应受到法律的严惩的。 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例并不能代表教育的主流,或惩罚教育的全部内容,惩罚仅仅是手段绝非教育的目的所在。 对天性顽皮或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假以惩罚教育, 只要方法适当, 就会起到其他教育方式难以起到的作用。 而现在的舆论普遍倡导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 “不” 。这个 “树枝子 ”怎么长都不能锯掉,没有锯,更没有拿锯的人。萧伯纳说: “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水准就越高。 ”我们中国人传统上就强调反省、自律,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问一问现在的教育,有多少内容要求学生

6、反省自己行为, 对自己说出一个 “不 ”字和能够听进别人对他说的 “不 ”字。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在家成为几代人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有求必应,当我们看到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一批批极端自私、缺少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孩子走向学校的时候,教育,是该深刻反省一下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了。如果在学校能严格管教也行,家教不足学校补,但家庭的教育间接的影响或直接的干涉着学校的教育, 众多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纠纷将学校推向了一个困惑和尴尬的境地, 究竟是迎合家庭对教育的要求, 还是坚持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方针把教育引向未来社会需求的方向?使许多学校陷入了两难选择。 没有家庭支持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学校, 同时没

7、有把教育瞄准未来需求的学校更是一个走不远的学校。 毋庸讳言, 家长不是教育家, 都不能理性地审视教育过程中利与弊, 如果用一种非理性的甚至 是无知的观点影响或者试图改变教育, 或者教育为了生存而迎合这种 要求,这无疑是降低教育的高标。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则的低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误人子弟, 最终会偏离教育的目的, 在人们大谈文化媚俗的时候, 教育也在媚俗, 不论这种媚俗实出无奈的被动还是投其所好的主动, 文化的媚俗让文化迷失在低俗之中, 那么教育呢?这正是担忧之所在。 可现在的学校也成了娇惯学生的地方。 学生不仅成了家庭的宝贝,也成了学校的宝贝,有的学校居然提出了 “学生是上帝”的口号。 鲁迅先

8、生曾撰文批评教育上的 “棒杀 ”和 “捧杀 ” , “棒杀 ” 固然令人痛恨,但 “捧杀 ”更具有迷惑性,它是扼杀教育的一把软刀,同样应引起警惕。三, 惩罚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但赏识教育也非灵丹妙药。我国教育界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 惩罚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也就有了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说。怎样对学生实施积极、 有效的惩罚?华东师大的李伯黍、 燕国材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给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惩罚目的, TOC o 1-5 h z 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 避免 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 惩罚; (2)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 (

9、3)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4)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5)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惩罚教育要慎之又慎, 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在轻重和方式上有所选择, 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感情用事,稍有不当,都有可能失之偏颇,与初衷相去甚远。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惩罚教育的落脚点必须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去认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高明的惩罚, 说到底就是教育艺术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够多掌握一些教育艺术,诱导学生把外部的惩罚转化为积极的、

10、内在的自我矫正、自我激励、自我鞭策, 使得受罚的学生不但没有遭到身心上的摧残,反而如同迈克劳德一样跃马扬鞭自奋蹄 , 那么, 这样的惩罚就善莫大焉。我们也认识到赏识比惩罚更具正面的教育作用,赏识教育,提出了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 和生命的需要相符合, 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人格的对等,而非传统观念的传道,授业解惑。不论何种教育, 都是一种心态, 它外化为教育形式就会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 赏识教育源自爱, 缘于爱, 主张注意学生、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接近学生,这是一种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一种平和、欣赏的心态,相信学生;从一个平等、全新的角度认识学生。可是,

11、在实践上或许出现一些偏差,赏识本身是学生最渴望的精神需求, 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 于是走进了误区 为赏识而赏识。 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同时赏识教育也非灵丹妙药, 一些学生很少受批评或处罚,常听的是溢美之词,时日长久,就有如长期在温室里的娇嫩花朵, 不能忍受温室外的骄阳和暴雨, 他们的心理脆弱得承受不了批评。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我定位的能力,被赞扬得飘飘然,稍受责备,就觉得自尊心受损, 要他人百般劝慰安抚。他们走出校园后如何能应付苛刻的,犀利的批评或责难?电影冲出亚马逊它的看好不仅仅是激烈战斗的场面 ,而在于它从一个侧面解决了一个教育问 题,面对

12、狡猾冷酷的贩毒组织,没有严厉的甚至残酷并充满惩罚的训 练方式,练就应对一切复杂情况的能力,就难以在后来的战斗中保全 性命,更不要说战胜贩毒组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 才,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就应该 更科学的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教育方式。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被误解的惩罚教育就变成了野蛮行为, 同时被误解的赏识教育也就成为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提倡文明也提 倡科学,文明的赏识教育辅之以科学的惩罚教育, 教育的困惑就会少 了许多。用赏识和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是必要的,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但是我认为,在提倡表扬、赏识、奖 励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批评、训诫、惩罚在教育中的特殊的积极作 用。对此一些教育学专家也都予以赞同,比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主任孙云晓就曾说过: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 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 扬、批评,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