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_第1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_第2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_第3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_第4页
医学毕业考复习资料:口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1、物理化学因素: 1)、温度:微生物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及嗜温微生物,口腔菌丛对温度变化具有一定适应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经受较大幅度的温度变化。2)、氧张力:细菌代谢的能量来源为通过细菌的生物氧化作用而获得,需氧呼吸以游离O2为受氢体,厌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发酵以各种有机物位受氢体,细菌可分为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厌氧菌及微嗜氧菌,口腔主要是一个厌氧环境,所以口腔菌丛主要成员是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3)、PH:口腔内PH相对恒定在58,这个PH是通过唾液的缓冲系统和由唇、颊、舌所起的机械因素维持的。外源性物质的酸碱性、细菌发酵产生

2、H+、唾液的冲刷和缓冲能力能中和菌斑酸度,上述三个因素影响口腔PH。4)、营养物质的利用: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与其寄居部位有关,龈上菌斑营养依靠外源来的饮食和内源营养物质经唾液蛋白酶降解成的糖和氨基酸,龈下菌斑和牙周袋内细菌沐浴在血浆中,内源性营养物质是他们唯一营养来源。宿主的牙周组织本身也是龈下菌斑细菌的另一内源性营养来源。2、宿主因素1)、抗体:唾液中主要抗体为SIgA,有凝集口腔细菌的能力,龈沟液中主要为IgG,起调节素的作用。2)、唾液蛋白质:在防御细菌、病毒侵袭、调节微生物定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唾液粘蛋白对口腔细菌生长具有选择性,影响细菌粘附,血链菌为最早定植菌。还含许多非特异性抑制

3、因素,如溶菌酶、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唾液素经口腔细菌代谢产生碱性产物调节口腔酸碱度。 3、细菌因素: 1)、细菌的粘附:(1)钙桥学说:细菌以电荷间静电引力粘附,细菌带负电,与唾液中带正电的Ca2+与带负电的牙表面获得性薄膜相连。(2)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菌体表面的脂磷壁酸和葡聚糖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该受体将三者结合。(3)识别系统学说:牙或粘膜表面与细菌附着器起作用的分子称为受体,细菌表面的附属装置如菌毛等与宿主表面形成氢键或疏水键联结。 2)、细菌间作用:同种类型细菌间吸附为聚集,异种细菌间积聚为共聚集,通过聚集和共聚集作用在生态系中细菌互相协同、竞争、拮抗,维

4、持口腔生态系的平衡。 4、宿主可控制因素:1)、饮食习惯:糖消耗的频率、量及消耗方式。2)、口腔卫生:刷牙等可机械的移去牙菌斑。菌斑的形成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在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很快会吸附其上,形成一层结构均匀无细胞的薄膜。成分大致有粘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些成分能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粘附,起受体作用。唾液薄膜是细菌附着于釉质表面的必须条件,另个主要作用是其选择性吸附。细菌附着:1)、蛋白质:细菌本身表面蛋白与牙表面获得性膜上唾液蛋白通过蛋白质-蛋白质作用吸附。2)、多糖:促进链球菌在牙面定植的主要物质,通过植物凝集素-糖的机制聚集。3)、脂磷壁酸:细菌胞壁上脂磷

5、壁酸和葡糖基转移酶上均有葡聚糖受体,这三者结合成复合体。菌斑成熟:纤毛菌定植于菌斑后代替原先的链球菌,并与牙面成垂直排列,使菌斑内氧含量减少,有利于厌氧菌生长,形成栅栏状结构是成熟菌斑的标志,成熟菌斑结构包括1)、基底层为无细胞均质结构,为获得性薄膜2)、细菌层位于中间,丝状菌彼此平行,与牙面垂直,中间堆积有大量球菌和短杆菌3)、表层含松散的G+和G-菌,脱落的上皮,食物残屑和衰亡的细胞。由牙菌斑的形成简述生态连续1、牙菌斑的形成中,先形成牙面上的获得性薄膜:这是细菌附着于釉质表面的必须条件,它还有个作用是选择性吸附能力,薄膜中一些唾液分子与细菌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即粘附受体与粘结素之间的

6、键合决定细菌附着的选择性。2、细菌附着:当获得性薄膜覆盖牙面后,口腔中的细菌通过蛋白质-蛋白质、植物凝集素-糖、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等作用机制陆续附着其上,最早定植的是血链球菌,在菌斑形成26小时内血链菌明显增多,最早定植的称为先锋菌,先锋菌初始定植后,出现快速生长的态势,链球菌生长成链并开始与牙表面垂直,如此导致牙表面环境的改变,从而允许新的不同种属的细菌进入发育着的菌斑,这些后继菌中包括放线菌和韦荣军,此即为生态连续。如血链菌和黏放菌之间,通过植物凝集素-糖的作用机制特异性聚集,血链菌在两株互不起作用的细菌如放线菌和龋齿罗氏菌之间起搭桥作用,由此导致菌斑中多种属细菌的聚集。3、菌

7、斑成熟:纤毛菌定植后替代链球菌,并与牙面垂直排列呈栅栏状,遂使菌斑内氧含量减少,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菌层日渐增厚。成熟菌斑结构分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均质结构,系获得性薄膜;中间层为细菌层,丝状菌彼此平行,与牙面垂直,中间堆积大量球菌和短杆菌;表层为松散的G+、G-菌、脱落的上皮、食物残屑和衰亡的细胞。牙周病中牙龈胶原的变化1、胶原含量减少:主要为酸溶性胶原的下降,而盐溶性胶原无明显下降。有两方面机制:1)、在炎症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对胶原纤维的吞噬活性增强,胶原的破坏增加;2)、胶原的产生受抑制。2、胶原类型的变化:V型胶原含量上升,出现I型胶原三聚体,III型胶原含量

8、下降。原因:1)、不同类型胶原对胶原酶的敏感性不同,III型胶原敏感性高,故含量下降,V型胶原敏感性低,故相对增加。2)、炎症部位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行为改变,其分泌的胶原蛋白也有类似改变。3、参与胶原破坏的因素:1)、胶原酶:细菌来源、宿主来源的胶原酶降解胶原。2)、牙周袋内挥发性巯基复合物(VSCs),引起口臭的原因:抑制脯氨酸转运降低胶原合成,巯基(S)直接结合到胶原肽链上,增加胶原对酶降解的敏感性,促进胶原分解。3)、细菌内毒素:深入牙周组织,直接作用于成纤维细胞或间接通过所刺激产生的细胞因子如前列腺素、LT-1、肿瘤坏死因子等促进胶原吞噬和降解唾液对口腔菌群的影响(唾液的生物学作用)1

9、、消化及营养功能:1)、协助咀嚼和吞咽:唾液为咀嚼提供液体,使食物变成食团2)、直接参与消化作用:存在多种消化酶3)、维持味觉功能:唾液为化学物质的溶解提供了溶剂4)、提供各种营养来维持口腔软硬组织的代谢平衡:唾液中有水、电解质、蛋白等对软硬组织提供必要的营养。2、唾液的保护功能1)、润滑作用:唾液中黏蛋白起润滑作用2)、维持黏膜的完整:免受各种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黏膜3)、软组织修复作用:唾液内表皮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加快伤口愈合4)、清除作用:清除排泄口腔内物质,保持口腔相对清洁状态5)、调节口腔菌群平衡:唾液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子如溶菌酶、乳铁蛋白、过氧化物酶等,还有杀菌的化学物质如氟化

10、物、氯化物、硝酸盐等,另一方面,唾液中有聚集细菌的因子,如黏蛋白。6)、维护口腔缓冲能力:主要为碳酸氢盐和磷酸盐,维持菌斑PH。7)、维持牙齿矿化:唾液在牙表面形成一层获得性膜,为釉质提供保护,免于机械和化学损害,并且唾液对钙沉积及溶出过程有调节作用。3、唾液蛋白质功能:1)、保水作用2)、润滑作用3)、维持味觉4)、形成软组织表面膜5)、形成釉质获得膜6)、消化作用7)、软组织修复8)、保护和修复牙组织9)、调节菌斑PH10)、抑制微生物4、诊断作用:1)、口腔疾病:分泌量及成分改变,涎腺炎症、龋病、牙周病等2)、全身性疾病:流率和成分,舍格伦综合征、糖尿病、肝炎等3)、药物监测4)、测定激

11、素、毒物水平龈沟液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龈沟液的抗菌防龋作用1)、冲洗:通过缓冲作用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带出龈沟2)、存在有活性的白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吞噬抑制或杀灭细菌3)、存在抗体来调理、趋化吞噬细胞,以及激活补体系统来发挥抗菌作用2、龈沟液成分变化作为牙周病变的评判指数:虽然龈沟液成分较多,但是只有少数几种成分的含量与局部牙周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碱性磷酸酶、-葡萄糖苷酸酶、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前列腺素(PGE2)等。釉质矿化与牙本质矿化的区别:牙釉质生物矿化:机制:牙本质晶体诱导釉质晶体的釉质结晶,釉质基质的蛋白成分降解,有机质和水分排除步骤:1、成釉细胞分泌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HA

12、晶体产生,包在非釉原蛋白中,其外是连续的釉原蛋白,晶体长轴与釉牙本质界垂直延伸成釉细胞后退,留出空隙,釉柱在空隙中形成,长轴与空隙方向平行釉原蛋白减少,晶体成熟长大,最后留下非釉原蛋白作基质牙本质生物矿化:机制:成牙本质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形成前期牙本质,并以此为支架,发生矿物晶体沉积步骤:1、成牙本质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合成磷蛋白部分磷蛋白与胶原蛋白结合,部分降解磷酸钙与磷蛋白结合形成HA晶体,按胶原纤维排成有序结构外显子、内含子的概念及其与mRNA的关系1、外显子:基因中与成熟的mRNA相对应的DNA片段,它不仅包括为蛋白质编码的部分,而且包括5和3末端不翻译的前导序列和尾随序列。2、内含子:即插

13、入序列,它是位于基因的内部,能够被转录的一段DNA。但在转录之后,与之相应的那部分转录产物在拼接(剪切)中被去掉了。3、与mRNA的关系:转录后新生的mRNA中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的转录产物,但经拼接后,成熟的mRNA只有与外显子对应的部分,内含子的转录产物被剪切去掉了。粘蛋白的分类、结构、组成 1、MG1:1000kD,高分子量,有大量疏水结构,与HA(羟基磷灰石)有亲和力,结合牙面,参与获得性膜形成,覆盖牙面和黏膜,形成屏障,减少摩擦,保护口腔组织。2、MG2:250kD,无疏水结构,与HA亲和力不高,含大量神经氨酸,能与一些细菌特异性作用,促进细菌粘附集聚成团,有利于从口腔中清除;调节菌丛

14、,防止龋病和牙周病。PCR的应用分离已知基因:如果已知一条目的基因两外侧的DNA序列,可以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该基因,使原样本中微量的靶基因迅速增加至样本中的主要成分,避免了重组后海底捞针式的靶基因筛选过程。检测微量DNA:通过PCR技术可以对微量DNA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某特定序列大量扩增,并随后经DNA指纹或核酸杂交进行进一步检测。这种方法在古生物学及法医学上有着重要价值。遗传性疾病、肿瘤的诊断:有些人类遗传病和肿瘤与单一基因的突变有关,通过PCR技术将可疑基因扩增并进行分析,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什么是southern杂交1、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DNA片段2、用凝胶电泳分离3、然后在原位将

15、DNA片段转移至固相基质如硝酸纤维素膜上4、经变形及干烤固定,用核酸探针进行杂交5、经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结果6、Southern杂交的最大优点是能根据杂交带的位置判断待测样品中与探针杂交的DNA片段的分子量。中心法则物种的遗传信息及表型(即物种的多样化)是由DNA决定的。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并将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物种维持高度的稳定。以DNA序列为模板,“复制”多套mRNA用于蛋白质合成,在这一点上,DNA相当于遗传信息的储存原件,mRNA为可直接使用的“复印件”。以mRNA序列为氨基酸装配蓝图,合成特定蛋白质,通过后者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生命变形链球菌致龋性的测定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可

16、以构建特定基因失活的突变株,利用这些突变株进行动物实验,如果因该蛋白或酶的缺失而使细菌丧失或降低其致病力,则这一因子是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采用这种方法,目前已对多种变链菌可疑致龋因子进行了测试。GTFI、GTFSI、细胞内多糖合成酶在变链致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乳糖操纵子模型调节基因表达在无乳糖的情况下,调节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可以和操纵基因特异性结合,使RNA多聚酶不能结合至半乳糖苷酶基因启动子上而无法转录,结构基因被“关闭”。在作为诱导物的乳糖存在时,乳糖能与阻遏蛋白特异性地结合而改变阻遏蛋白的构象,使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解除对结构基因表达的抑制,于是基因被转录、翻译。乳光牙本质的

17、致病基因情况染色体4q21基因所在的关键区域内存在4个已知的牙本质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骨桥素基因(OPN)、骨唾蛋白基因(BSP)、牙本质基因蛋白1基因(DMP1)、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DSPP)OPN、BSP为仅在骨、牙本质等少数矿化组织中特异表达的磷酸化蛋白,DMP1为酸性细胞外基质磷酸化蛋白,主要见于成牙本质细胞虽然对SSP1、IBSP、DMP1三个候选基因外显子编码区的突变筛查排除了这三个基因为致病基因的可能,但上述定位工作为最终克隆DGI-II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础。DSPP主要见于成牙本质细胞,在前成釉细胞中亦有短暂表达。牙本质发育不全患者牙本质磷蛋白DPP含量减少,提示DSPP可能与

18、牙本质发育不全相关,我国科学家用连锁定位法分析了一个DGI-II家系,选择4q21位点附近的4个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将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同一区域即4q21.根据定位候选原则,他们对家系中所有患者的DSPP基因进行了突变筛查,最终在外显子3检测到一个无义突变,该突变使得编码谷氨酰胺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DSPP编码的部分牙本质涎蛋白DSP和全部牙本质磷蛋白DPP截断缺失。DSPP基因含5个外显子编码区,同时编码两个与牙本质发育密切相关的蛋白:DSP、DPP。对中国一个DGI-II家系的DSPP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发现所有患者的外显子3第45位密码子由CT的突变,使得正常的Gln(谷氨酰胺

19、)突变为终止密码子,突变产物仅含极少部分DSP蛋白,丢失了全部DPP蛋白和大部分DSP蛋白免疫防龋概念和分类免疫防龋:运用人工接种方法,使机体产生或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达到防龋的目的。分类:人工自动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for caries):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接种抗原物质 (变链菌或其抗原物质) 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人工自动免疫产生免疫的时间长,免疫力长久,能产生交叉反应。 (1)、防龋疫苗: 灭活疫苗:灭活的变链菌。 活疫苗:由毒力高度减弱或无毒的变链菌制成的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去除病原菌中对机体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的免疫原成分所制成的疫苗,

20、如变链菌GTF、Pac。 多肽疫苗:化学合成的肽抗原与适当载体和佐剂结合制成的疫苗,如抗(变链菌)独特型抗体疫苗。 基因重组疫苗:将编码特定抗原的基因片段引入细菌、酵母菌或动物细胞的基因中,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只含免疫原性的纯化疫苗,包括基因引入、重组、克隆、体外表达蛋白。 核酸疫苗:编码抗原的外源性基因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诱导对目的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的免疫反应,包括基因引入、体内表达蛋白以及针对蛋白产生免疫,GTFPac。 (2)主要免疫途径:肠道接种、鼻腔接种2、人工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for caries):直接给机体输入由其他个体产生的免疫效应物质(抗变链

21、菌相关抗原的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短时间即可获得大量抗体,免疫力不持久,免疫排斥。 (1)异种免疫:用防龋疫苗接种奶牛(主动免疫),在牛奶或乳清中出现抗变链的抗体,给机体输入该抗体,食用或含漱。 (2)、单克隆抗体:抗变链GTF或表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牙面涂抹。 (3)、IgY:鸡蛋黄抗体,用变链菌免疫母鸡,在鸡蛋黄中含有的抗变链菌抗体,防龋牙膏或含漱。 (4)、转基因植物抗体:将表达特异性抗体分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中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抗体(烟草、番茄、盐藻)。 口腔特异抗原的分类口腔非特异免疫系统的组成 1、唾液防御 (1)、黏蛋白:MGI与口腔黏膜紧密联结,捕捉唾液防御物质,构

22、成一种屏障;MGII阻止某些细菌的定植。 (2)、溶菌酶:水解G+菌胞壁上的肽聚糖,导致细菌溶解。 (3)、乳铁蛋白:干扰需铁离子的微生物的生长,如口腔念珠菌、变链菌、放线菌等。 (4)、唾液过氧化物酶:增加细菌对其他抗菌成分的敏感性。 (5)、富组蛋白(HRPs):对白念菌和变链菌有杀伤作用,HRP-5有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蛋白酶的作用。2、口腔黏膜防御 (1)、黏膜完整性构成物理屏障。 (2)、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防御素,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起免疫防御机能。 (3)、黏膜上皮生理脱落,使细菌无法大量长期定植。 (4)、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有相对不游走的常住免疫活性细胞,黏膜中还有免疫球蛋白。 (5)

23、、口腔黏膜表面寄居着大量正常菌群,它们可降低PH、竞争营养等方式抑制潜在致病菌生长。 3、口腔淋巴组织 (1)、口外淋巴组织:颌下、颏下、颈深上及咽后淋巴结等,外来抗原侵入固有层后,可直接经淋巴管或由吞噬细胞携带进入相应引流淋巴结,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 (2)、口内淋巴结:扁桃体、唾液腺淋巴样组织、牙龈淋巴样组织、粘膜下弥散的淋巴样细胞,与黏膜局部免疫密切相关。口腔免疫应答的特点 1、不仅有体液免疫,还有细胞免疫,还有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疾病存在。2、口腔是个有菌环境,口腔常驻菌对人体无致病性,但当细菌数量、寄居部位或机体免疫应答发生改变时,这些细菌可称为致病菌。3、口腔健康与口腔黏膜完

24、整性有关,它构成了阻止细菌入侵的物理性屏障。4、口腔中各种分泌液如唾液、龈沟液等有冲洗、稀释细菌及其致病力的作用,这些分泌液中含有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白细胞以及其他杀菌成分,能抵抗、阻止细菌入侵,起局部免疫功能。5、口腔免疫应答场所主要位于口腔局部,它所引起病变主要以局部病变为主,但也可影响到全身其他器官,参与的免疫应答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应答,及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口腔黏膜疾病如天疱疮、白塞病等是全身系统疾病在口腔的表现,其发病往往与全身免疫系统有关。6、在牙髓病、根尖周病以及牙周组织病中,细菌或细菌代谢产物、细菌胞壁成分等作为抗原物质引起根尖周和牙周免疫应答,这些免疫应答是使病变局限的保护

25、性反应,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根尖周和牙周组织的损伤。因此只有彻底去除根管内感染物质和牙周袋内的细菌和菌斑,才能彻底清除抗原、控制感染,使破坏组织修复。SIgA的口腔局部免疫功能黏膜免疫:1)、与黏蛋白在口腔黏膜和牙齿表面形成一种保护性被膜(屏障)2)、凝集细菌,减少细菌或菌斑在口腔组织表面的粘附3)、增强溶菌酶等其他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4)、中和病毒的细菌毒素2、抗原调节和免疫排斥 1)、调节黏膜对抗原的摄取 2)、通过免疫排斥调节IgE的产生,过敏症与IgA缺乏有关3、口腔耐受:机体血清免疫对经口腔摄入的抗原的不应答性,机体接触此种抗原,血清IgG和IgM不会升高,但局部SIgA反应仍在,发

26、挥黏膜免疫功能4、IgA介导的抗原分泌:抗原进入黏膜下,IgA与之结合形成复合物,被转运至黏膜表面发生抗原清除,这种作用也可以导致抗体促进的上皮感染。例如,IgA选择性缺乏征患者易发生反复口腔溃疡和疱疹;唾液中SIgA含量低,患龋率高;鼻咽癌放疗后的猛性龋;口干综合征(自身免疫疾病):唾液分泌减少,可能导致龋病、牙周病、口腔白念菌感染增加。口腔免疫的功能1、唾液防御 (1)、黏蛋白:MGI与口腔黏膜紧密联结,捕捉唾液防御物质,构成一种屏障;MGII阻止某些细菌的定植。 (2)、溶菌酶:水解G+菌胞壁上的肽聚糖,导致细菌溶解。 (3)、乳铁蛋白:对铁离子有高亲和力,螯合铁离子,干扰需铁离子的微生

27、物的生长,如口腔念珠菌、变链菌、放线菌等。 (4)、唾液过氧化物酶:与唾液中H2O2和SCN-构成抗菌系统,过氧化物酶利用H2O2将SCN-氧化成OSCN-,OSCN-氧化细菌蛋白的巯基抑制细菌生长,增加细菌对其他抗菌成分的敏感性。 (5)、富组蛋白(HRPs):对白念菌和变链菌有杀伤作用,HRP-5有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蛋白酶的作用。 (6)分泌型IgA(SIgA):1)、黏膜免疫:SIgA与黏蛋白结合,形成保护性被膜;SIgA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决定微生物增殖和生存,减少微生物在口腔表面的粘附;此外,SIgA还增强溶菌酶和乳铁蛋白杀菌作用;还有中和病毒和细菌毒素的作用。2)、抗原调节和免疫排斥作

28、用:调节黏膜抗原摄取;通过免疫排斥调节IgE的产生。3)、口腔耐受:机体血清免疫对经口摄入抗原的不应答性。4)、IgA介导的抗原分泌 2、口腔黏膜防御 (1)、黏膜完整性构成物理屏障。 (2)、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防御素,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起免疫防御机能。 (3)、黏膜上皮生理脱落,使细菌无法大量长期定植。 (4)、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有相对不游走的常住免疫活性细胞,黏膜中还有免疫球蛋白。 (5)、口腔黏膜表面寄居着大量正常菌群,它们可降低PH、竞争营养等方式抑制潜在致病菌生长。 3、口腔淋巴组织 (1)、口外淋巴组织:颌下、颏下、颈深上及咽后淋巴结等,外来抗原侵入固有层后,可直接经淋巴管或由吞噬细

29、胞携带进入相应引流淋巴结,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 (2)、口内淋巴结:扁桃体、唾液腺淋巴样组织、牙龈淋巴样组织、粘膜下弥散的淋巴样细胞,与黏膜局部免疫密切相关。龋病与免疫的关系1、唾液中非特异性物质与龋 1)、唾液的有机物:粘蛋白、溶菌酶 无机物:碳酸盐、磷酸盐 2)、缓冲作用:中和牙面上细菌代谢糖类产生的酸性物质 3)、清除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4)、减少牙表面理化反应性2、SIgA与龋: 机体对致龋菌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全身免疫、口腔局部免疫) 口腔局部特异性免疫主要由SIgA介导 血清抗体:龋病发生时,抗变链菌IgG和IgM升高,治疗后IgG和IgM降低,SIgA浓度上升 唾液中抗变链菌S

30、IgA:SIgA水平低,患龋易感性和患龋率增加,患龋时SIgA浓度增加,龋病活动期增加显著黏膜的免疫功能1、口腔的健康首先取决于黏膜的完整性,正常情况下,口腔黏膜呈连续性,构成一种物理屏障。2、口腔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黏膜上皮细胞在病原物刺激下产生具有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的防御素,防御素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及辅助天然免疫和激活获得性免疫的作用。3、黏膜上皮细胞生理脱落:黏膜上皮有一定更新周期,一般1014天,上皮的更新脱落使细菌无法在黏膜上大量、长期定植。4、黏膜上皮及固有层中有相对不游走的常住免疫活性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等。还存在免疫球蛋白,以IgG最多,这些抗体

31、可通过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以减少抗原穿通上皮。5、口腔黏膜表面寄居着大量正常菌群,它们可通过降低PH、降低氧化还原电势、竞争营养成分、占据空间及产生多种抗菌物质抑制潜在致病菌生长。成骨细胞形态和功能形态:单层排列,立方状单核细胞,直径2030m,胞质嗜碱性,含大量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功能活跃,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强阳性功能:1、合成膜结合型碱性磷酸酶,与矿化过程有关合成骨基质分子:I型胶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如骨钙素、骨涎蛋白、骨桥蛋白、蛋白多糖、激素及生长因子受体破骨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形态:位于骨吸收陷窝内,多核巨细胞,胞体变异大,直径10100m,无固定形状,胞

32、质嗜酸,电镜下有皱褶缘与清晰区,与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功能:1、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与骨表面附着,细胞发生极化,形成皱褶缘和清晰区,进行物质交换胞膜形成封闭区,使骨吸收陷窝与周围骨基质相对隔离,构成骨吸收的局部微环境 2、对矿物质降解:破骨细胞内酸性分泌小泡不断与皱褶缘的胞膜融合,同时将胞内酸性物质分泌到骨陷窝中 3、对骨基质中的有机质降解:通过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进行。皱褶缘、清晰区超微结构与骨吸收的关系1、皱褶缘(ruffled border):指行使骨吸收功能时破骨细胞与骨表面相对的部分细胞膜高度折叠形成皱褶状,这部分细胞膜上有质子泵等结构,主要承担细胞

33、内外的物质交换。2、清晰区(clear zone):指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细胞质内存在的一个没有细胞器的区域,在电镜下由于电子密度低故称之为清晰区。清晰区内存在大量微丝、微管,起支撑细胞形态、传递细胞内外信息、控制细胞运动的作用。3、清晰区相对应的细胞膜与骨基质紧密附着,在破骨细胞与所附着骨面间通过整合素形成封闭区,在这进行物质交换,4、皱褶缘为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所特有,当破骨细胞离开骨表面,这一形态便消失,皱褶缘扩大了破骨细胞与骨接触的面积,皱褶缘胞膜上存在质子泵,可以进行物质交换。5、封闭区使骨吸收陷窝与周围骨基质相对隔离,形成一个微环境,在此PH可降至3,在酸和各种酶的作用下,

34、骨基质被降解,形成骨吸收陷窝。前列腺素与骨吸收及骨形成的关系骨吸收:1、前列腺素促进破骨细胞的产生和骨组织的改建 2、前列腺素是机械力引起细胞代谢变化的重要介质3、前列腺素食其他细胞激肽、生长因子引起骨吸收的中间介质骨形成:1、前列腺素低浓度(10-9mol/l)时,促进人的成骨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复制 2、在高浓度(10-6mol/l)时,抑制细胞分化 3、前列腺素受体存在于成骨细胞表面,而不是破骨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1(IL-1)对骨组织的作用 1、是目前发现最强的骨吸收促进因子2、通过两种方式促进骨吸收:1)、诱导破骨细胞前体分化2)、作用于成骨细胞,使其分泌某种生物活性物质,间接作用于

35、成熟破骨细胞,活化其功能3、IL-1的所有生物学作用都是通过I型受体实现的,II型受体消耗体内I型受体,阻断其发挥生物学作用。肿瘤坏死因子(TNF)对骨组织的作用 1、存在、两个亚型,为骨吸收促进因子,可抑制骨胶原合成2、TNF可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破骨细胞分化3、但TNF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必须通过成骨细胞介导4、TNF存在I、II两种受体,均可发挥生物学作用转化生长因子1(TGF-1)在骨形成及骨吸收中的作用TGF-1是涉及骨沉积及骨吸收偶联过程的关键细胞激肽之一。TGF-1是重要的结缔组织改建的调节剂,它通过促进基质蛋白(胶原、纤维黏连素)的形成,蛋白酶抑制剂的

36、生成及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达到促进组织基质形成的目的。TGF-1可导致成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的形成及骨吸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对骨组织的作用 1、有I、II两型2、成骨细胞表面存在IGF受体,IGF促进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加强成骨细胞活性3、IGF与破骨细胞的关系是间接作用,通过成骨细胞介导,促进单核的破骨细胞前体分化,并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对骨组织的作用 1、成骨细胞经FGF处理24h,可促进其胶原合成2、但持续长时间的FGF处理,可以抑制成骨细胞I型胶原的合成能力3、FGF促进破骨细胞分化与PGE有关,F

37、GF是一个骨吸收的局部调节因子成骨细胞分化基质成分的名称1、膜结合型碱性磷酸酶2、骨基质分子:I型胶原,多种非胶原蛋白如骨钙素、骨涎蛋白、骨桥蛋白、蛋白多糖,以及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成骨细胞在骨改建中的作用 1、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关系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附着的调节:成骨细胞表面有许多促进骨吸收因子的受体,如前列腺素受体、IL-6受体等,而破骨细胞表面则没有。成骨细胞受到骨代谢调节因子作用后,从矿化的骨表面移开,分泌蛋白酶消化骨表面类骨质,使矿化的骨表面暴露,为破骨细胞的附着提供条件。成骨细胞合成骨唾酸蛋白和骨桥蛋白,可与破故细胞结合,提供破骨细胞与骨基质附着的位置。成骨细胞合成破骨细

38、胞骨吸收刺激因子:成骨细胞受机械力作用后,产生PGE2,促进破骨细胞骨吸收,存在于骨基质的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也来源于成骨细胞,促进破骨细胞骨吸收,外源性PDGF又可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大量PGE2和IL-6这两种新的骨吸收促进因子。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调节:成骨细胞膜上存在诱导破骨细胞前体分化的因子,破骨细胞前体分化成熟的过程中,与成骨细胞的胞体接触是必不可少的。牵张成骨术的生物学基础 1、骨切开阶段的生物学反应:骨皮质的连续性被破坏,激活了骨折愈合过程,包括成骨细胞的聚集,骨的断端形成血痂,血痂逐渐被机械强度更好的层板状骨替代 2、间歇期的生物学反应:骨被离断到开始加力前

39、,1)、血管断裂,形成血肿,聚集血凝块2)、骨断端出现细胞坏死,新生毛细血管开始向血肿中侵入恢复血供,大量细胞增殖,类似炎症反应,血凝块逐渐被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替代3)、进入软痂期,术后5天在骨折线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一些成骨细胞前体聚集在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样组织,替换炎症组织,软骨逐渐形成,软骨起暂时支撑断端的作用 3、牵张期的生物学反应:1)、生长刺激作用:刺激结缔组织中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生物合成2)、塑性作用:改变成纤维细胞的形态,使胞体肥大,发生极化,形成胶原,沿施力方向排列,纺锤状的成纤维细胞液以相同方向排列在胶原之间。新生毛

40、细血管迅速向纤维性骨痂中心生长,毛细血管末端迅速由纤维组织填入提供低分化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牵张期第2周,编织骨形成,成纤维细胞分泌类骨质,类骨质矿化。牵张期骨断端中心矿化度低,是牵张力最大的区域,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沿牵张力方向排列,纤维组织和软骨组织交织存在,说明既有膜性成骨,又有软骨成骨。 4、固定期的生物学反应:停止牵张到去除牵引器,新生的组织完全钙化。 5、改建期:骨组织行使全部功能以完成新骨的改建,骨皮质和骨髓腔恢复,哈弗系统形成,大约需1年。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鉴定 1、生化鉴定:1)、碱性磷酸酶:在组织分离过程中去除软骨和骨髓,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认为是成骨

41、细胞的一个特异性标记。2)、I型胶原3)、骨基质中的非胶原蛋白,如骨黏连蛋白、骨桥蛋白、骨钙蛋白等4)、观察其对钙调节激素的反应2、形态学观察:鉴定的补充手段,注意区分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3、骨形成能力观察:形成骨组织中有机成分和矿化物质的能力,是鉴定成骨细胞的指征组织培养细胞的生命期: 1、原代培养期:称初代细胞,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培养到第一次传代的阶段,一般14周。可见细胞分裂但不旺盛,细胞与原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上相似,细胞群是异质的,细胞相互依存性强,独立生存能力差。初代培养细胞多呈二倍体核型,此期是检测药物较好的实验对象。 2、传代期:一经传代后就称细胞系,此期持续时间最长,为保持

42、二倍体细胞性质,应在初代培养期或传代后早期冻存,传代3050此后,细胞增殖减慢以至完全停止。 3、衰退期:细胞仍然生存,但增殖很慢或不增殖,细胞形态轮廓增强,最后衰退凋亡。培养细胞的一代生存期: 1、潜伏期:细胞接种培养后,先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为悬浮期,此时细胞回缩,胞体圆球形;接着细胞附着或贴附在底物表面,为贴壁。细胞潜伏期时有运动活动,基本无增殖,少见分裂象。 2、指数生长期:细胞增殖最旺盛的阶段,指数生长期是细胞一代中活力最好的时期,是进行各种实验最好和最主要的阶段,细胞不断增多,生长空间渐趋减少,最后细胞相互接触汇合成片,细胞相互接触后,能抑制细胞的运动,这种现象为接触抑制。恶性细胞无接触抑制。 3、停滞期:细胞数量达饱和密度后,细胞停止增殖,此时细胞数量持平,也称平台期,仍有代谢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