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总论_第1页
传染病学 总论_第2页
传染病学 总论_第3页
传染病学 总论_第4页
传染病学 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学基础-总论 要点 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 感染与免疫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 定义: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菌感染人体或动物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性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定义: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者才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传染病学传染病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学科, 其重点在于研究疾病的发 病机制,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疗方法, 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

2、究。目的:掌握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和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它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某些老的传染病或消灭,如:天花、人间鼠疫 新生儿破伤风等;或得到控制,如:脊髓灰质 炎、流行性脑膜炎等。但某些老的传染病却变得 突出,如:结核病等。 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 第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感染的概念感染为人与病原体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 感染

3、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与免疫*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人体病原体 不同临床表现感染过程 环境等因 素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 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 )所清除。(二)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根据发

4、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暂时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 慢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携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三)隐性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损害轻微,因而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四)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

5、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 不易再发病。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五)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成为传染源。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数量-同一传染病,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引起疾病的最低

6、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侵袭力毒力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应答 * 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 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 变态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致敏性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 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体液免疫致敏的

7、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 .化学结构分为IgG,IgA,IgM,IgD, IgE,各具不同功能。感染过程中人体和病原体的斗争病原体的致病力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机体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病原体人 体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组织损伤发生机制(三种)病原体作用-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内、外毒素免疫机制-特异、变态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免疫性 都有特异的病原体。

8、与感染性疾病共有特点 ,区别于其他疾病。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此为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1、流行性: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2、地方性3、季节性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带虫免疫-再感染、重复感染、复发、再燃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常见症状与体征 临床类型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四个阶段)复发与再燃后遗症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自病原体侵入至开始出现症状从起病初期至典型症状出现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几个名词解释:复发 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或痊愈期,病原体又开始繁殖,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见于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等。 再燃

9、 当病程进入缓解期后,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 发热等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称为再燃. 后遗症 恢复期结束后, 身体功能仍长期未能恢复,称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脊髓灰质炎,脑炎等。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中毒症状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皮疹分为充血性和出血性;斑,丘,疱疹;皮疹出现时间,顺序,分布,形态,退疹后改变对出疹性传染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瘀点传染病的临床类型依据:临床病程长短,轻重及临床特点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典型,非典型第五节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

10、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为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 气象 生态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状态 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1、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患者 2隐性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传播途径有五种: 呼吸道传播 空气、飞沫、尘埃 消化道传播 水、食物、食具 接触传播 污染

11、的水和土壤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虫媒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 血液、体液传播 血液、体液、血制品 垂直传播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易感人群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 自然因素 地理、气象、生态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状态 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 疫源地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乃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

12、,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地理 气象 生态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状态 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疫源地第六节 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综 合 分 析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详尽的病史;细致的查体; 流行病学资料 地方性,季节性,既往史,年龄、职业 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当地的发病情况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一般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 病原体分离培养(注意标本采集)3. 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原 抗体检测 (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查

13、,IgG(双份血清) 免疫功能检测(皮肤试验、免疫球蛋白检测)4. 分子生物学检测:特异性核酸检查5. 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临床资料详尽的病史;细致的查体;流行病学资料地方性,季节性,既 往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当地的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病原体;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综合分析诊断 第七节 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综合治疗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一般及支持治疗 隔离护理心理支持病

14、原或特效治疗 对症治疗康复疗法中医中药治疗第八节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综合措施,不同传染病应有所侧重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病人的管理;对接触者的管理;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对消化道,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其主导作用的措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提高特异免疫力(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7种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6h内、农村12h内上报乙类: 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12h内、农村24h内上报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 监测点按乙类报告 传染病报告制度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原是三类35种,甲类2、乙类24和丙类9修订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