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毫无疑问,手机和网络打破了知识垄断,让“博学”走下神坛,对普罗大众来说,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大脑对碎片化的“上瘾”。毕竟,1分钟就能获取一个信息增量,那又何必花3小时去研究呢?慢慢地,大脑就会对碎片化的信息“上瘾”。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人类大脑的“绝症”。“瘾”从何而来?首先就是对快感中枢的刺激。碎片化信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

2、大的快感。它会高频地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让多巴胺疯狂释放。而狂轰滥炸的多巴胺,正是成瘾的生理基础。除了快感中枢的刺激以外,社交目的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而倍速看剧,热搜看剧,都能帮我们高效地完成这一社交目标。于是,为了社交,我们不得不对碎片化信息上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数据营造的信息茧房。下面这种情况你一定也遇到过:刚刚在微信上和朋友讨论某某,淘宝立马弹出对应的链接;下午刚刚停留了半分钟的健身视频,晚上就堆满了推荐页。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好被不断计算,相应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个大网。而我们被困在这些“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信

3、息切碎了。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舒适区待着又有何不可?至少我很开心啊。的确,“开心”本身从来都没有错,但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里久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会被切碎。对此,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简言之,就是加工新信息必然要匀出一部分注意力。因此,信息爆炸必然带来注意力匮乏。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从12秒降低到了8秒。也就是说,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神经学家亚伯拉罕赞根通过实验发现: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的得分高了5%10%。

4、这种改变,甚至会体现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毕竟,相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事上,处理仅需8秒的碎片信息,显然更容易。慢慢地,大脑也学会了“走捷径”。而捷径走多了,往往就忘了正常的路该怎么走。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吗?不尽然。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写道:任何人都会成为瘾君子,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这个流量即是金钱的时代,其实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通宵达旦地工作。例如,某手机游戏的排位赛会在关键局中,自动匹配到胜率较低的队友。为了赢,玩家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会在你连败时,“恰好”让你抱到

5、大神的大腿,以此来让你继续战斗。而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会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被精准满足的我们,自然就会对此越发上瘾。这些产品分析着我们的心理,解构着我们的注意力,也毁坏着我们的自律。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仍旧有保护自己注意力的权利。注意力被切碎的反面,是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不妨利用那些原本来打算刷抖音的时间,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尝试一下主动娱乐。技术会一直进步,即使不是手机、游戏、短视频,也会有其他事物让人沉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在于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摘编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1. 根据原文内容,下

6、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目前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信息爆炸必定带来注意力的匮乏。B. 我们倍速看剧,热搜看剧的最大动力源于可以借此与周围人讨论相关的剧情和角色。C. 亚伯拉罕赞根的实验说明,智能手机的使用者较其他人更容易有注意力缺陷障碍。D. 各大互联网公司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共享用户的信息并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从现象出发,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析原因论危害,最后提出解决“上瘾”问题办法。B. 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绝症”“茧房”“大网”“保卫战”等用语增加了说理的生动性。C. 文章引用经济学、神经学、心理学

7、诸多领域专家的论述,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与说服力。D. 文章通过重点论证碎片化信息切碎注意力的问题,意在说明人们保卫注意力的艰难程度。3. 下列不属于“对碎片化信息上瘾”原因分析的一项是( )A. 碎片化信息对快感中枢有很强的刺激,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B. 了解碎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轻松加入热门话题的讨论,从而高效达到社交的目的。C. 我们被大数据营造的数据茧房困在“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抑或乐此不疲。D. 当我们开始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13题答案】【答案】1. A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8、的能力。B“最大动力”说法绝对,第二段明确说明“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可见应是“最大动力之一”。C“智能手机的使用者”扩大范围,由文中“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可知,应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而且“其他人”范围不明确,应是“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D“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共享用户的信息”错误,逻辑关系错误,“共享用户信息”是构建精准用户画像的途径而非结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意在说明人们保卫注意力的艰难程度”错误,由文章最后一句“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在于我们自己

9、,让我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可知,本文的重点论述意在呼吁打响注意力保卫战。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由第三段最后“因此,信息爆炸必然带来注意力匮乏。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从12秒降低到了8秒。也就是说,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可知,选项所说不属于原因,而是结果。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

10、梦。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

11、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

12、半。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被克隆的“我”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那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我”。原因在于,一个“我”的形成,不仅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遗传因素只能决定我们身体的性质,如肤色、血型、遗传缺陷(如各种遗传病)以及患各种病的概率,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思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东西,既不能“储存”到DNA中,也无法当作信息输入另一个人

13、的大脑中去。克隆能传递下去的只能是DNA所携带的信息。人一旦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外部刺激对大脑的“改造”就立即开始。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输入的信号不同,脑中所建立的联系也不同,这就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了。所以克隆的“我”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还有可能与我的想法和习惯格格不入。我的知识、经验、习惯、爱好,也无法“过继”给他。所以“他”只能有与我类似的身体,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这样来说,克隆技术就没有用了吗?克隆技术虽然不能复制真正的“我”,但应用前景还是很广的。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技术形成的人的多功能干细胞,有望修补和替代我们身体里已经处于病态和死亡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克隆技术虽然不能使我们“

14、永生”,却可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就像给老汽车换新部件能延长汽车的寿命一样,给我们换身体里已经“用坏”的“部件”也能使我们活得更健康。总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能用技术手段来打破的。(摘编自朱钦士克隆自己“长生不老”?)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古代的炼丹寻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都反映了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B.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冷冻保存细胞,这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的希望。C.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不完善,成功率低。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D. 在医学领域,克隆技术被用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使我们

15、活得更健康。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了克隆技术,当一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这样,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B. 如果克隆技术真的成功复制出人,那将导致人类世代的传承被打破,家庭伦理关系含混不清,会彻底搅乱代际关系和家庭伦理定位。C. 克隆的“我”不可能是真正的“我”,即便具有和我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但后天形成的思想、经验等也会把两者区别开。D.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果不加约束地强行用技术手段打破自然规律,有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尊严,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6. 作者认为克隆的“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我”,请结

16、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46题答案】【答案】4. C 5. A 6. 阐述目前克隆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暗示克隆真正的“我”技术不成熟,存在种种困难。以设问方式表明观点,从后天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经历问题角度阐述克隆个体不可能成为真正“我”的原因。最后,从应用前景角度阐述克隆技术不可能克隆真正的“我”,但在人类生活中仍有重要作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都反映了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错误。原文“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这种愿望”指的是“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B.“冷冻保存细胞,这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的希望”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中冷冻保

17、存细胞这种技术“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而真正带来希望的是动物克隆技术。D.“克隆技术被用来为身体的部件生产替补件”错误,未然变已然。从“克隆技术形成的人的多功能干细胞,有望修补和替代我们身体里已经处于病态和死亡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可知,只是“有望”进行器官替代。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这样,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错误。从下文“克隆的我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我,还有可能与我的想法和习惯格格不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不能用技术手段来打破的”等内容可知,作者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产生的。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18、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可知,阐述目前克隆技术尚未解决的问题,暗示克隆真正的“我”技术不成熟,存在种种困难。从“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可知,以设问方式表明观点,从后天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经历问题角度阐述克隆个体不可能成为真正“我”的原因。“这样来说,克隆技术就没有用了吗?克隆技术虽然不能复制真正的我,但应用前景还是很广的”可知,最后,从应用前景角度阐述克隆技术不可能克隆真正的“我”,但在人类生活中仍有重要作用。(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之乐(节

19、选)(法)阿兰读书与做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时候我们感觉做梦是愉快的,于是几乎就不去读书。而当做梦的可能性被某种原因破坏时,读书便成了补救的良药。当年,我的父亲由于债务累累,心中烦闷,于是便一头钻进书堆里以寻求解脱,嗜书如命,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他的行为使我受到了感染,这“感染”如今看来使得我比那些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得多。对我来说,如果我有意想学些什么,那一定是什么也学不进去的。即便是数学题,也只有等我像读小说一样地去理会它的时候,才能悟出其中的名堂。总之,读是最重要的。不过,像这样懒洋洋地读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手头也得有书才行。我所谓“手头有书”是说那书的位置一定要近在咫尺,

20、如果隔了两米远,我也就不会想起去读它了。所以也难怪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它毕竟不属于我呀!我于是拼命通读手头的书,而且做了不少笔记,尽管事后从不去翻检。对我来说,了解荷马意味着手头得有荷马的书。眼下我手头就有几本斯宾诺莎的书。过去我一向不知世界上还有梅恩德比兰,直到有一天一位相识将他的全集抱来放在我的案头,我这才晓得梅恩德比兰是何许人。而且,说句实话,我发现读他的书真好比啜饮琼浆玉液,百读不厌。我对孔德的了解也是通过同样的途径,很久以前我就已将他的十卷代表作买来放在案头了。我读孔德似乎同读巴尔扎克一样,从不去追究书中的道理。不过,我更喜欢巴尔扎克,而且也只满足于做巴尔扎克不倦的读者而已。什么叫读

21、书呢?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这不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有不少读者跟我一样,读前一页的时候总要附带地偷眼看一看下一页讲的什么,甚至也顺便浏览一下后边的情节,好像饥饿的乞丐觊觎一块馅饼。我想大概可以这样断言不过也许为时过早读者的想像力恰似笼中之鸟,永远无法摆脱书中字词以及作品原义的束缚。当然,熟练的读者用不着咬文嚼字,不过我还做不到这一步,我虽不至于嚼字,句子总还须咂一咂的。我读书就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惟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有趣的是,我仅以这种方式去读体面的出版物。至于日记之类,我以为价值不大,不必认

22、真去读。手稿就更不必说,它总使人觉得不可靠,因为它只不过是书的雏形而已,可以随意增删改动。一本书的分量就不同了,特别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就更不允许你去怀疑。甚至可以说,巴尔扎克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禁锢你的想像力。真的,读他的书谁也不用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只有规规矩矩,按他的路子走这便是优秀叙述体小说的风格:作者预设圈套让读者去钻。巴尔扎克历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反复阅读比只读一遍收效更大的原因。由于我对自己的经验十分自信,所以很想在这方面做些探讨。你熟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辨析出命运的颤音和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要知道,一场音乐会、一场戏或一段朗诵是不能任意中断的

23、,它促使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但作为读者有这个自由。只不过读者往往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去回味读过的内容,或臆测未来的情节,而是中断小说情节的发展,以腾出时间来咀嚼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重新回到作品中来的时候总是要略微复习一遍前面的内容,仿佛想要再度积蓄起自己的兴致。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若有所失,觉得失掉了前面的内容。的确,优秀小说是不容许随意抽取片断的,不论手段多么巧妙,即便是配以分析也总不能被人接受。不是吗?优秀小说本身就杜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化或综述。相反,劣等小说却恰恰像被阉割过似的,只剩下事件和线索的罗列,一切似乎是为了向读者解释,唯恐读者理解

24、不了下文。其实,我读书的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追索。(有删改)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开篇从比较读书与做梦的不同切入,引出作者关于读书是补救人生困境的良药的观点。B. 作者认为自己比“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得多”,是因为他不是为功利目的而有意读书。C. 优秀的叙述体小说会设置圈套,禁锢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引领读者进入自己创造的艺术天地。D.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通过对比,突出优秀小说是完整的艺术品,不容简化概括。8. 本文标题是“读书之乐”,作者认为读书之乐有哪些?请简要概括。9. 王佐良的散文上图书馆叙述了“上图书馆之乐”,他写道“在这方面

25、,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本文作者却认为“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79题答案】【答案】7. C 8. 精神解脱之乐:读书可以帮助人从书中寻求人生困境解脱。共享共情之乐:读书能丰盈精神,令人如啜饮琼浆玉液,乐而不疲;能让人结识更多的作者,并跟随他们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体味人生之乐: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腾出时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追索思考之乐:读书可以追索阅读沿途的风景,追索人生的意义。 9. 从文本分析:作者认为“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是因为图书馆的书距离自己太远,而手头有书就可以更加方便地阅读,并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体味;作者并非否定“

26、上图书馆”阅读,而意在强调自己的读书是一种深受“感染”的、随性的、沉浸式的阅读,而且还会通过反复阅读收获更多的乐趣等,而手头有书就会更容易满足这种需求。结合自身看:“手头有书”可以方便自己随时查阅、还可做笔记、方便日后随时翻检;“手头有书”可以在读书时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以通过复习重温再度积蓄自己的阅读兴致。【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禁锢读者的想象力”曲解原文,“禁锢读者的想象力”是巴尔扎克写书的目的,能否实现不一定;文中是以巴尔扎克为例说明优秀叙述体小说的风格,并不能说明其是优秀小说的必然共性;且文中“甚至可以说”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理解,并

27、非绝对事实。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作者认为的读书之乐,从文中第一段“当年,我的父亲由于债务累累,心中烦闷,于是便一头钻进书堆里以寻求解脱,嗜书如命,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可知,作者通过举出自己父亲读书的事例,指出读书可以帮助人从书中寻求人生困境的解脱,所以读书有精神解脱之乐。从第一段“对我来说,了解荷马意味着手头得有荷马的书。眼下我手头就有几本斯宾诺莎的书。过去我一向不知世界上还有梅恩德比兰,直到有一天一位相识将他的全集抱来放在我的案头,我这才晓得梅恩德比兰是何许人。而且,说句实话,我发现读他的书真好比啜饮琼浆玉液,百读不厌”“要知道,一

28、场音乐会、一场戏或一段朗诵是不能任意中断的,它促使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作者通过列举了自己所读过的几个作者,指出读书能丰盈精神,令人如啜饮琼浆玉液,乐而不疲;能让人结识更多的作者,并跟随他们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所要读书有共享共情之乐。从第三段“不过读者往往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去回味读过的内容,或臆测未来的情节,而是中断小说情节的发展,以腾出时间来咀嚼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读书,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腾出时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体味人生之乐。从第三段“其实,我读书的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追索”可知,读书可以追索阅读沿途的风景,追索人生的意义。享

29、受追索思考之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作者认为“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从文中“读是最重要的。不过,像这样懒洋洋地读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手头也得有书才行。我所谓手头有书是说那书的位置一定要近在咫尺,如果隔了两米远,我也就不会想起去读它了”可以总结出,作者认为图书馆的书距离自己太远,而手头有书就可以更加方便地阅读,并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体味。从文中“我于是拼命通读手头的书,而且做了不少笔记,尽管事后从不去翻检。对我来说,了解荷马意味着手头得有荷马的书。眼下我手头就有几本斯宾诺莎的书。过去我一向不知世界上还有梅恩德比兰,直到有一天一位相识将他的全集抱来放在

30、我的案头,我这才晓得梅恩德比兰是何许人。而且,说句实话,我发现读他的书真好比啜饮琼浆玉液,百读不厌。我对孔德的了解也是通过同样的途径,很久以前我就已将他的十卷代表作买来放在案头了”,作者更强调自己的读书是一种深受“感染”的、随性的、沉浸式的阅读,而且还会通过反复阅读收获更多的乐趣等,而手头有书就会更容易满足这种需求,所以作者并非否定“上图书馆”阅读。对于自身的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进行解答,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手头有书”可以方便自己随时查阅、还可做笔记、方便日后随时翻检,或者“手头有书”可以在读书时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以通过复习重温再度积蓄自己的阅读兴致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

31、(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岳渎,改元,大赦。帝欲改正朔,侍中辛毗曰:“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帝谓侍中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幕,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嘿然。帝召东

32、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时有诏赐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至,帝问以所闻见,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帝即遣追取前诏。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曰:“今徙,既失

33、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有删改)注帝,这里指魏文帝曹丕。山阳,汉献帝在禅位后被奉为山阳公。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B. 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C. 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D. 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

34、当与山阳/共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禅位,禅让帝位,即把帝位让给别人,这里指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B. 左氏传春秋左氏传,与诗书礼易合称“五经”。C. 敦煌,地名,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邑,莫高窟就诞生于此。D. 陛下,宫殿的台阶下,也指对帝王的尊称,这里是对魏文帝的尊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文帝想要重新颁布历法,辛毗反对。辛毗认为魏文帝不能效仿商汤和周武王,辛毗认可“夏朝的历法,最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的说法。B. 魏文帝想要得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认为如果魏文帝广施教化和威德的话,自会有人送来

35、珍珠,向人要求才得到的珍珠就不再珍贵了。C. 魏文帝曾赐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诏书,委以重任,随他作威作福。蒋济认为诏书的说法不妥,他说尚书中将“作威作福”写作戒律。D. 魏文帝想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去充实河南郡,在面对朝臣的反对和辛毗的进谏时他态度坚决,最终没有听取朝臣的意见。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2)毗曰:“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1013题答案】【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魏王曹丕三次呈上文书推辞,才在繁阳亭筑起高坛,辛未日,(魏

36、王)登坛接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2)辛毗说:“我说的话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对)国家的忧虑,您为什么对我发脾气呢!”(3)(张衡)被推荐为孝廉,他不去应荐,屡次被官府征召,他也不去就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大臣们都称颂魏朝的功德,大多贬损汉朝;散骑常侍卫臻却阐述禅让的大义,称赞汉朝的功绩。魏文帝看了卫臻几次说:“普天下的珍宝,我要和山阳公共同享用。”“群臣”作主语,“颂”作谓语,“魏德”作宾语,应在“魏德”后停顿,排除A、B;“当与山阳共之”省略主语“我”,“共”作谓语,“之”作宾语,“当与山阳共之”中间不停顿,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

3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春秋左氏传,与诗书礼易合称五经”错。与诗书礼易合称“五经”的是春秋,不是春秋左氏传。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最终没有听取朝臣的意见”错误。根据原文“帝乃徙其半”可知,魏文帝部分听取了大臣的意见,只迁徙了五万户。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辞让”,推辞;“坛于繁阳”,状语后置句,在繁阳亭筑坛;“升”,登。(2)“私”,个人利益;“非也,乃也”,判断句;“安”,怎么,为什么;“怒”,对生气。(3)“举”,被推荐;“不行”,不去应荐;“连”,屡次;“辟”,被征召;“

38、就”,就职。参考译文:十月乙卯日,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祖先,将自己要做的事报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玺绶以及诏书,要让位给魏王曹丕。魏王曹丕三次呈上文书推辞,才在繁阳亭筑起高坛,辛未日,(魏王)登坛接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全国。魏文帝想要重新颁布历法,侍中辛毗说:“魏朝遵循虞舜和夏禹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顺应天命,合乎民心;只有商汤、周武王,依靠武力征伐统一全国,才会更改历法。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左氏传说:夏朝的历法,最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我们为什么要和它相反呢?”魏文帝称赞并采纳了辛毗的建议。当时大臣们都称颂魏朝的功德,贬损汉朝;

39、散骑常侍卫臻却阐述禅让的大义,称赞汉朝的功绩。魏文帝看了卫臻几次说:“普天下的珍宝,我要和山阳公共同享用。”魏文帝对侍中苏则说:“以前攻破酒泉、张掖的时候,西域曾派使臣至敦煌,贡献直径一寸的大珍珠,可否再让他们来做买卖而得?”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以教化润泽全国,威德远及沙漠,不求珍珠,也会有人送来。向人要求才得到,已无珍贵可言。”魏文帝沉默不语。魏文帝征召东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当时曾有诏书赐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说:“你是我非常信任的重要将领,特别委以重任,随你作威作福,有杀人和赦免人的特权。”夏侯尚把诏书拿给蒋济看了。蒋济抵达京城,魏文帝问他有什么见闻,蒋济回答说:“没有什么可称道之处,只听到

40、了亡国之音。”魏文帝听后很生气,脸上立刻变了颜色,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蒋济如实回答说:“作威作福,尚书中清楚地将它写作戒律。天子无戏言,古人对这一点非常慎重,还请陛下明察!”魏文帝立即下令追回给夏侯尚的诏书。魏文帝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充实河南郡。当时天大旱,又闹蝗灾,百姓饥馑,朝廷各部门都认为不可以,而魏文帝态度却很坚决。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请求觐见,魏文帝知道他们要劝谏,板起面孔等着,大家见他脸色不好,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要迁徙士兵家属,理由是什么?”魏文帝说:“你认为我的做法不对?”辛毗回答说:“确实不对。”魏文帝说:“我不和你讨论。”辛毗说:“我说的话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41、而是(对)国家的忧虑,您为什么对我发脾气呢!”魏文帝没有回答,起身要进内室。辛毗在后面赶上并拉住他的衣襟,说:“迁徙民众,既失人心,又缺少粮食,所以我不得不力争。”魏文帝于是只迁徙了五万户。(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辛弃疾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注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

42、焚,而迁居瓢泉未果。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B. 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C. 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D. 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15. 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1415题答案】【答案】14. D 15. 以家具少于车的夸张语气调

43、侃自己家中的寒窘;以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因病止酒遣散歌者故交疏离的冷清;以白鹤飞来又忽去戏谑自己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D.“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错误,由注释“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可知,辛弃疾乔迁新居,未能实现,因此不可能“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情感、语言特色的能力。此处的“戏作”有戏谑、调侃、自嘲之意,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的体现。“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写诗人乔迁新居,借了别人的车来拉家具,却发现家具比车还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44、法,来写自己“家徒四壁”的寒窘。“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用典,结合注释可知,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写诗人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搬家之时没有歌、没有舞、没有酒,“故人疏”的冷清之感。“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写诗人想要与他人畅叙幽情,却发现只能与飞来的白鹤交流,结果白鹤又飞走了,用戏谑的语言表达诗人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江涛雄奇壮阔的句子是:_,_。(2)送东阳马生序中“_,_”两句展现出作者抄书完毕后还书时的情形和

45、坚守信约的精神。(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出躲避廉颇的原因是:_,_。(4)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_,_”两句,描写了山间四时中春夏两季的美丽景致。【16题答案】【答案】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 . 吾所以为此者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涛”“逾”“繁”等,要通过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

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是刚健的,君子 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 ”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善于、乐于和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提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国、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 ,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

47、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长安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空缺部位,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效法 海纳百川 络绎不绝B. 。” 效仿 包罗万象 不绝如缕C. ” 效法 包罗万象 不绝如缕D. ”。 效仿 海纳百川 络绎不绝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乐于、善于和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提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B. 中华民族敢于、善于和乐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C. 中华民族善于、乐于和敢于吸取外来的文化,提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D.

48、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固有的文化与之相结合,中国特有的禅学形成B. 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C. 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中国特有的禅学形成D. 中国固有的文化与之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1719题答案】【答案】17. A 18. D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和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对标点的辨析,需要考生掌握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对近义词的辨析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

49、,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个独立句,意思又完整,所以句末句号放在引号里面,可排除C、D。“效法”意思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一般不指坏事),或者学别人的长处。“效仿”指一般意义上的模仿、仿照、照着做。总而言之,效法一般学好处;而效仿是单纯的模仿,没有情感色彩。后文语境是“天道”,相比效法更好;“海纳百川”本义指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比喻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由后文“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可知应选“海纳百川”; 可排除B、C。“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不绝如缕”多形容

50、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根据前文语境“许多国家的使臣”可知应选“络绎不绝”。可排除B、C。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本题原句中的错误是“善于、乐于和敢于”语序不当,“提取”和“营养”搭配不当。“中华民族吸取外来的文化”,从逻辑上来讲,应先“敢于” 然后“乐于”最后才能“善于”;“营养”对应的谓语须用“吸收”。A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C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

51、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根据前文语境“佛学传入中国以后”可知,这句话的主语是佛学,“中国固有的文化与之相结合”则偷换主语,所以可排除A、D;“中国特有的禅学”作宾语,如果作主语,则转移了话题,可排除A、C。故选B。【点睛】此类试题是将标点、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和词语(包括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词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

52、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为了杀菌消毒,人们一般会在伤口上涂抹酒精,酒精通过让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酒精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它穿过外膜进入细菌内部后,_,导致细菌也失去生物活性,从而杀死细菌。生活中常见的酒精产品包括工业酒精、白酒和医用酒精。工业酒精因为含有杂质甲醇,所以不能用来消毒;_,因为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酒精含量都低于65%,仅可用于缺乏消毒药物的情况;医用酒精是专业杀菌药物,它的酒精浓度控制在75%,该条件下的杀菌效

53、果最理想。当酒精浓度低于75%时,酒精的杀菌效果随浓度降低而降低;浓度过高时,酒精会使细菌外膜的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一层保护膜,_。【20题答案】【答案】 . 使内部的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 . 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 . 无法进入细菌内部杀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面可知,此句承前主语是“酒精”,是介绍酒精“穿过外膜进入细菌内部后”杀毒的过程,结合后一句“导致细菌也失去生物活性”中的“也”可知,前面应是说使什么“失去生物活性”,再结合语段第一句中“酒精通过让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可知,应是使“使内部的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第二处,由分号前面“工业酒精”以及下一个分号后的“医用酒精”可知,此处是介绍“白酒”,结合后面“因为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酒精含量都低于65%,仅可用于缺乏消毒药物的情况”可知,此处是说“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第三处,材料最后一大句是说明医用酒精浓度与杀菌效果的关系,此处是说“浓度过高”时的情况,结合前面“酒精会使细菌外膜的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一层保护膜”可知,后面是说结果,即“无法进入细菌内部杀菌”。四、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