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言诗文教学杂谈文言、文学、文化及语文教学 孙 宗 良一、案例: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
2、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则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课堂一: 学生随笔画堂春两首 引出秦观、纳兰性德各一首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
3、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解题:“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及其关系 用四字成语概况标题:良辰美景、赏心悦事精神家园 读诗,找出韵脚:九个小节相当于九首绝句 四句四句分析:(首四句) 生:平,把整个画面放得很大,是作者思念情的一种舒放 生:生,有动态感,活生生地生长出来,有生命力 (分析了十二句下课) 课堂二: 音乐伴奏、画面衬托的一段优美的导入语 音乐伴奏中教师诵读诗歌 作者通过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美的景色,美是月光,忧郁而美丽的情感 找出表现月光变化轨迹的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 初升朗照斜月落月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析:神秘,落隐落现 展示一组月色图片(音
4、乐),你想到什么?思念 分析“扁舟游子”和“楼台思妇” 情感升华: 人们不能只有一个“小我”,而要有一个“大我”;有现代思想的我们,如何拉长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你会怎么做? “两节不同时代的课”: 作品定位的理解不同:文化的与时代的; 诗歌阅读的视角不同:古典诗歌和优秀文学; 诗歌内涵的解读不同:“具象”的和“抽象”的; 教学过程的追求不同:过程的和结果的; 课堂教学的基点不同:“怎么”和“什么”; 课堂呈现的形态不同:共同品味和“完型填空”; 课堂过程的走向不同:浸润体验和获取启迪; 由此,课堂的成效和学生的感悟是不同的。其核心,则是教师的学科理解、认知习惯、综合素养和教学理念的差异,导致
5、对文本解读和课堂定位的差异。 教师主体 知识为本 块状结构 讲授为主 注重结果 二、今天文言诗文的课堂追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到的全部知识,现在可以全部储存于一枚几百日元的记忆卡中。换句话说,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其市场价值充其量只有几百日元。 目前问题做大的是三四十岁的人群。这些人过多地接受体制内的教育,只磨练出极高的应试技巧,却从未受到过“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锻炼。 他们在读书时都有从后面开始看的习惯,若是没有发现答案就会大失所望。 21世纪绝非对答案死记硬背的时代,而是需要主动探寻争取答案的时代。 大前研一即战力 回归原点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训练永远正确吗?
6、雅斯贝尔斯:“训练”既可以针对人,也可以针对动物,但“教育”却是人所独有的。 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余光中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 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充满情趣的“青灯白发夜读图”:“独喜”、“有味”,“寒意”“迫睡期”的秋夜,“一杯山药”如“进琼糜”: 因为:他在阅读中发现了生命的无穷乐趣,在“遗编”中体悟到了知识的真谛; 因此:诗中只是一种轻松和愉悦,一种与环境和年龄不相一致的奋发与童真; 因此:终身执著如一、并为我们留下了近万首内容丰富、风格豪迈、语言
7、精练、气象雄浑的不朽篇章之根本原因。 可见:培育并发现生命的乐趣,是陆游生命焕发光彩的最大动力。 三、文本解读的价值层面 1.“规定性”的认知价值:有助于形成认知层面的基本积累。如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文本中涉及的其他知识,其所涉及的相对宏观意义上的基本概念等; 2.“类”的能力养成价值: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内容与形式,有助于实现“类”的认识与把握,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形成“类”的解读能力。如关键词句背后意义的品读和挖掘,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等; 3.“个性”独具的审美价值:文本独特的情感、思想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在语文教师的阅读中往往上被忽略,却实际上可能是语文学科最核心的价值。 关于“教
8、材仅仅是个例子” 仅把文本作为某种知识的载体 仅把文本作为某种思想的载体 仅把文本作为写作的示例 仅把文本作为解题的训练材料 教材可以是例子;教材不仅是例子,教材更是以文化化育学生的重要凭借 1、作品地位的独特:“赋”与“宫体诗”的流变 评论:“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评论:“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
9、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春江花月夜的个性价值试析: 2、景情关系的独特:既非“有我”亦非“无我”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绝对的“无我”是不存在的。
10、那么,无我之境的“无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我”,乃是审美主体“我”,“无丝毫生活之欲存”,“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自然而然的融入外物之中,与外物俱化的优美境界,因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3、作者审美观照视角的独特:欣赏者(旁观者) 评论:“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我们能否从诗里读出这个来?) 4、诗歌中作者思维
11、流程的独特:由“天上”到“人间” 评论:“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评论:“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 (一般思维的景、情、理与张若虚的景、理、情) 四、不同维度教学价值的融合 窦娥冤教学价值与课堂视角: 文体知识价值(杂剧的形式特点、杂剧的表现功能、杂剧各要素关系、杂剧的传承与发展) 文学审美价值(情
12、节建构、形象塑造、人物解析、悲剧美感、文学鉴赏) 思想认识价值(作品的批判意义、人物的时代局限、给今天的启示) 文化思辨价值(文化背景、民族特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课堂一: 比较学生改编的小说,认识杂剧的形式特点:宫调、曲调、曲词、宾白、科范 复述剧情,了解唱词和宾白的:前者抒情形式,后者叙事形式 本剧的矛盾冲突在哪两者之间展开窦娥与官吏;窦娥与张驴儿梳理基本情节 分析窦娥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怨、忍、愤 三桩誓愿: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今天所获得的启示 课堂二: 比较学生改编的小说,认识杂剧的形式特点:宫调、曲调、曲词、宾白、科范 如果删除唱词,将宾白组合,故事是否完整梳理情节 为何
13、要有唱词:宾白重在叙事;唱词重在抒情 节选部分三段情节唱词和宾白各自所占分量情况:指斥天地以唱词为主;相见婆婆以宾白为主;三桩誓愿两者并重 指斥天地的文化叛逆和三桩誓愿依赖天地的冲突 相见婆婆情节的作用:感天动地窦娥冤 再次比较小说与剧本:杂剧、市民文化与关汉卿 1、多元目标的有机整合:目标的一元和多元;课堂的块状结构和链式结构;课堂的层次性 2、课堂过程的逻辑建构:文本内在的行文思路;文本解读的联系意识;教师课堂的逻辑进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3、课堂生成的即时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判断能力和追问意识;课堂过程的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指导 4、师生地位的正确定位:课堂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与作用;课堂评价与学生学习心理优化 由花木兰动画导入 介绍汉乐府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给诗歌划分层次 分析每个层次中木兰的性格特点 概括花木兰人物形象 赞颂古诗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欣赏诗歌的写作特点 五、古诗文的学习路径的确定 六、文言诗文有效课堂的建构 1、学生的认知起点; 2、课堂过程的主线; 3、课堂环节的逻辑联系; 4、课堂环节的切入点; 5、学生的思维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东海县2025年初三下学期统测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徐州市六校-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七校联考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大学英语(5)》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校2025年高三历史试题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河源市重点中学2025届下学期高三数学试题高考仿真考试试卷含解析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朝鲜(韩国)语视听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海洋大学《行动学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碑体楷行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金乡县金育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4辽宁能源集团所属能源投资集团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马铃薯种薯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合作合同4篇
- 《退役锂电池清洁循环利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 夜间安全施工培训
- 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
- 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方案及保障措施
- 花粉购销合同范例
- 大学生就业规划西部计划
- 柑橘品种改良研究
- CSMS助力教师构建中职数学高效课堂的案例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