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_第1页
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_第2页
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_第3页
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_第4页
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第34卷第2期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Vo1.34.2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t.Sei.)Mar.2006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以国朝学案小识为中心覃晓婷(jE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关键词:唐鉴,道统论;程朱理学摘要:清代理学的总体走势是趋向没落,然而理学者们并没有放弃为弘扬理学而努力.至嘉庆,道光时期,社会危机和学术困境为理学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作为嘉,道年问理学大师的唐鉴应运而生,为理学在清代的复兴而力倡道统论.唐鉴富有特色的道统论在当时的理学界反

2、响很大,对晚清政局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分类号:B2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I2006】02021406TheRenaissanceofNeecofucimMsmintheLateQingDynastyandTangJLsns1.a0,TheoryQXis.oring(ResearchInstituteofHistoriography,BNU,Beijing100875,China)Keywords.TangJiamTs.otheoryNeoeonfucianismoftheCheugandZhuSehoolAbsWact,Althoughthegeneraltrendo

3、fNeointhisschoolhadnevergivenuptheireffortsincarryingforwardtheirtheory.Finally,attheageofEmper-orJiaQiugandDaoGus.ng,socialcrisisandacademicplightSprovidedaturningpointfortherenaissanceofNeoconfucianismattheageofEmperorJiaQiugandDaoGuaug,jUStemergedasthetimesrequired.HeadvocatedTaotheoryfortherenai

4、ssanceofNeoconfu-cis.nismintheQiugDynasty.HisTaotheorywithsomegreatcharacteristicsdidnotonlyevoketremen-dousrepercussionsintheNeoconfucianismcircle,butalSOhadadefiniteimpactOnthepoliticalsituationattheendoftheQingDynasty.尽管清代理学始终是国家的统治意识形态,但其总体走势是趋向没落的.然而,就在清末咸,同年间,理学却一度出现了短暂的.中兴.究其原因,除了清代统治者将理学立为基本

5、政治和文化政策,始终坚持扶植和推崇外,嘉,道年间一些学者为维护理学所做的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唐鉴作为当时的理学大师,以重续道统的形式表彰理学,对于复兴理学的意义,格外值得注意.唐鉴(17781861),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任浙江道监察御使,山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嫩稿日期:20051114作者简介:覃晓婷(1981一),女,广西南宁人,博士生.等.最后,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治学潜研性道,宗尚闽洛诸贤1】1.,是晚清着名的理学家,着有国朝学案小识,读易小识,朱子年谱考异,省身El课,易反身录等阐发理学的着作.其中,国朝学案小识是其道统思想的集

6、中体现.唐鉴生活的时代,无论是政治还是学术,都是一个即将发生嬗变的时代,这为他道统论的提出,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唐鉴生活在清代中后期,原先隐藏在王朝兴盛表象之下的内在危机已开始逐渐暴露.尤其是经过川楚白莲教起义(17961804)和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1813)的打击之后,清王朝开始呈现出各种衰世的迹象,如吏治腐败,道德沦丧,社会黑暗等.唐鉴长期任职地方,对第2期覃晓婷: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清王朝的种种社会弊端体察尤深然而,作为一个笃信程朱理学的封建官僚,唐鉴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危机有更深刻的认识,只能是循着传统儒家的思路,将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人心的浇漓,进而归结为学

7、术的不明,即学术非则人心异,人心异则世道漓,世道漓则举纲常,伦纪,政教,禁令无不荡然于设辞邪说之中也.坫.站在一个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唐鉴所说的学术不明,在当时来说应是不无道理的.自元明统治者将程朱理学奉为国家统治意识形态以来,原本富于社会批判精神的程朱理学逐渐流于空疏而丧失了创新能力,几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同时,它遭到崛起于明中叶的心学的批判.入清,程朱理学虽然依然被奉为国家意识形态,但其自身也遭受到了更大的危机.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高压文化专制政策的一再打压,在只能机械重复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转向以文献考据为特征的文史研究,即转向与作为统治意识形态之宋学相反的汉学的研究

8、,以求从中获得智力的施展和思想的自由,并于乾嘉时期达到极盛,以江南为中心逐渐影响于全国,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显学.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在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中,在某种程度不过被视为科考的工具而已.理学的学坛霸主地位,事实上在学术界已经难以维系,更遑论在学术上的创新和发展了.然而这种情况在乾隆末期,考据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却开始出现了一些转机.乾隆帝的好大喜功与和坤的弄权,使得极盛的清皇朝开始显现危机,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开始质疑当时的显学标榜汉学的考据之学,并试图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儒学传统.此后至嘉,道之时,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学术形势亦随之出现变化,强调纲常教化和社会责任的理学始呈现复兴迹象,流风所被

9、,除那些专擅考据之学的学者,开始采取汉,宋兼采的学术立场外,士人中研习宋学程朱理学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会此学术发展错综纷纭之时,道统的确立,实质也是谁是真儒,谁是儒学道统真正继承者的问题,即由谁来掌握思想话语权的问题.在唐鉴看来,正是道统不明导致纲常伦纪,政教禁令被被端邪说混乱,由此才引发出种种的社会危机,所以他利用内召为太常寺卿的时机,开始在京师讲学,宣扬道统.同时亦开始以自己的道统观点梳理清代学术思想历史,撰写国朝学案小识,旨在排斥非理学学派,巩固程朱理学正学地位.所谓道统实际是儒家学者,尤其是程朱理学家所宣扬的一个假想的儒家思想授受传承的统绪.其将程朱理学的渊流和古代圣王相联,意在强调理学

10、在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以排斥其他学说.而历经元,明至晚清,唐鉴撰国朝学案小识,再次从理学的立场,续述清代的儒学道统,其目的可以说与韩愈及朱熹提出道统论以张大儒学的旨趣具有一致性,即张大已在相当时期处于弱势的儒学.因为在唐鉴看来,儒学,确切说是程朱理学的不振,也正是当时种种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天下之患,莫大于不顾防检不敦,节概不修,礼义廉耻不遵3.所以表彰清代儒学的道统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重大举措.唐鉴强调的道统,实质正是程朱理学一系的授受统绪.唐鉴学宗程朱,对二程及朱熹极尽推崇之能事.在朱子学案目录序中,唐鉴称孔盂之道的精髓要义只有朱熹能尽得其精,孔子之学之精,非朱子不能及其蕴奥;孔子之德

11、之盛,非朱子不能仰其高深;孔子之道之大,非朱子不能及其分量,LJ1.唐鉴还把朱熹和孟子,子思子相提并论,谓朱子即孔子,吾不能也.谓朱子即曾子,子思子,孟子,似未远也.何也?周程而后集大成者,朱子一人而已L4j儿.由此,他的道统论的基本立足点自然也是程朱理学.唐鉴认为,程朱直接继承了从尧舜禹到孔孟代代相传的道,程朱理学也就是儒学的正统.因此,唐鉴衡量清代学者是否属于儒学道统的标准就是是否谨守程朱理学.他不遗余力地表彰程朱理学,极力突出程朱尤其是朱熹在儒学道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反复论及程朱是孔孟之道的正宗传人.然后,他以程朱理学为尺度来衡量清代的学者,遵循程朱理学的列在道统之内,背离程朱理学的排斥在

12、道统之外.唐鉴在推崇程朱的同时,力黜陆王.他认为陆王心学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有心无性,人非其人矣.世安得不乱哉?及其乱也,而究其所由来,归罪于学术则亦晚矣.吾于明季,未尝不唏嘘俯仰而重有感焉,r.2陆王心学既为乱世之学,清王朝要想长治久安,不仅断不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34卷能提倡,而且必须对其严加禁止.由此可见,唐鉴道统论的基本立场是尊朱黜王.就像朱熹选择周,程,张作为道统授受之主要脉络,而把汉唐以来诸儒排斥在道统之外一样,唐鉴的道统论是从孔孟直接到程朱再到清代诸儒一脉相承的体系.道就是儒学的正统思想.道圣圣相传,亘古不变.唐鉴在学案后序里说:道不变,而学未尝不变也.学未尝不

13、变,而道终未尝变也.千古一孔子而已矣,千古一颜曾子而已矣,千古一子思,孟子而已矣,千古一程子,朱子而已矣.此数圣人数贤人者,天以之成其天,地以之成其地,人以之成其人.由此可见,唐鉴认为儒学之道从孔子传到颜渊,曾子,再传到子思子,孟子.而在汉唐,没有传承儒学道统的圣人.到了宋代,二程和朱熹才重新承接中断的道统,并把儒学发扬光大,缔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即程朱理学.从这时起,程朱理学就代表着儒学的正统,清代学者非尊崇程朱理学不能列入儒学道统之中.这就是唐鉴的道统论的基本内容.关于怎样才能紧紧追随程朱从而传承儒学道统,唐鉴也有具体明确的做法.朱熹为学有四纲,即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穷理以致其知,反

14、身以践其实61.概括起来,就是格致诚正,居敬穷理.唐鉴认为朱子为学之四纲是求道的方法和途径.他说:圣人之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而已.离此者畔道,不及此者远于道者也.21.又说:夫学圣贤者,未有不由格致诚正而得者也.EzH这是唐鉴对求道之法的具体解释,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背离此法就是背叛儒学之道,实践的程度不够就是离儒学之道还有距离.在国朝学案小识中,被唐鉴列入儒学道统的共有67人,这些人基本上都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治学的根本.其中,各人实践的程度不同,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接近程度从而有层次差别.对此,唐鉴有精心的安排,他把清儒学者们按传道,翼道,守道三个部分分别排列.这三个部分的儒学者地位呈阶

15、梯状,传道者地位最尊崇,其次是翼道者,再次是守道者.在国朝学案小识中,这三个部分的人数依次递增,叙写的详细程度依次递减.唐鉴将清儒学者们如此排列的依据则是他们遵守,维护程朱理学的程度,也就是他们的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接近程度.唐鉴这种将儒学者三分法的道统观较为独特,在整个儒学道统发展史中属独创.唐鉴认为,道的最高代表是孔孟程朱,因此,传道也就是传孔孟程朱之道.然而,孔孟程朱之道晦涩深奥,必须加以阐发,道才能明于世,永世流传.承担阐明孔孟程朱之道者就是传道之人.唐鉴在学案提要中对传道如此表述:传何由得其道乎?日:孔盂程朱.道何由而传得人乎?日:述孔孟程朱.述孔孟程朱何由遽谓之传乎?日:孔孟程朱之道晦

16、,而由斯人以明孔孟程朱之道.废而由斯人以行孔孟程朱之道,何由而遽明遽行乎?日:辩之严,异说不能乱;行之力,同志服其真.虽未必遽能大明大行,而后之学者可由是进乎明,进乎行也.可见,唐鉴所谓的传道之人就是继承,阐明孔孟程朱之道的人.同时,他们身体力行将道施行于世,排斥理学之外的其他学说,也就是正人心,熄邪说.一句话,就像程朱直接继承了孔孟之道一样,传道者也直接继承了孔孟程朱之道,而且持此道于不变,将孔孟程朱之宗旨昌明于世.这样一来,道论辩严明,异端邪说就没有紊乱道统的可乘之机.因此,传道者地位最高,可与孟子,朱子并称.世有欲正人心以熄邪说者,即谓之孟子可也,即谓之朱子可也.道之传也,非斯人其谁与归

17、?,.1.这是对传道者的颂扬.因为传道者的地位非同一般,所以唐鉴对传道之人的挑选非常严格,符合唐鉴的传道标准的清儒学者如凤毛麟角.然而斯人也,或千载一见,或数百年一见,或百年数十年一见,或一人见而数人随之见,或见仅止一人.故传之者少,而亦未尝绝伊川,表明道先生之墓也L3l.可见传道之人的难能可贵.备受唐鉴青睐而居传道之位的仅清初四位大儒,他们是陆陇其,张履祥,陆世仪,张伯行.其中,又以陆陇其,张履祥最为重要.作为清代儒学道统的传道之人,四位大儒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严格遵守程朱理学,一言一行无一违离.他们治学严谨,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上倾注了毕生的时间和心血,堪称清代的真儒,可以作为其他学者治学求道

18、的楷模.唐鉴把陆陇其视为朱熹的传人,认为就理学思想之纯正而言,当首推陆陇其.陆陇其在清初儒学道统被陆王心学败坏之际,守程朱之嫡传,第2期覃晓婷: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辟异端学说,格致诚正以卫道,深得程朱理学之精髓.陆陇其去世后第二年,被尊以千秋理学正宗的名义入祀文庙.唐鉴评价说:有宋之朱子即有今之陆先生也.与先生同时诸儒以及后之继起者,间多不及先生之纯.,L.lJ1又称:自平湖陆先生始重传道也.,2唐鉴还在国朝学案小识?传道学案中评价陆陇其:先生之于学也,思之慎而辨之明,得之深而言之切o-1其次是张履祥张履样肆力于程朱理学,格物穷理,无一念,无一事非学问.晚年评阳明传习录,条分缕析,详揭

19、其阳儒阴释之弊.唐鉴评价他:穷理居敬,宗法考亭;知行并进,内外夹持;无大无小,无粗无精;无一念非学问,无一事非学问.盖所谓言有教,动有则,书有为,宵有得,瞬有存,息有养者是也.,5再次是陆世仪.陆世仪学以程朱为归,体道之纯,卫道之正,与陆陇其,张履样无甚差别.同时,他亦不薄陆王,又持经世之学.唐鉴对他的评价是:笃志圣贤,谨守程朱.家法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程,以居敬穷理省察克己治为工夫.,L8J1最后是张伯行.张伯行力主程朱,谨守宗旨,治学求道循序渐进.唐鉴称他:学以程朱为准的,不参异说,不立宗旨.主敬以端其本,穷理以致其知,躬行以践其实.以圣人之道为必可学,以圣人之功为必不可蹴而致.循序渐进.

20、,8总而言之,传道者代表清代儒学道统的宗旨,地位最尊崇,是清代孔孟程朱的正宗传人.关于翼道,唐鉴认为翼道与传道关系非常密切.翼道,顾名思义就是翼卫传道者所传之道.也就是说,翼道者对道起保护的作用.儒学之道必须依仗人的力量才能立于现实之中,即天地非人不立,道非人不存.人顾不重乎哉?31.然而,传道者少,力量微薄,不足以扞卫儒学道统.翼道者人数较多,凝聚的力量大,翼道者所起的作用可以避免儒学道统由于处在孤立的境地而被异端邪说紊乱的危险.对此,唐鉴在学案提要中有表述:传道者少,未尝不为道忧.翼道者众,又未尝不为道喜.非翼道之重于传道也,翼之则道不孤矣.道不孤则乱道者不能夺其传矣.此外,唐鉴还具体描述

21、了翼道的功能.他在学案提要中写道:而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学术正而人心端,教化肃而风俗美.人道与天道,地道并立矣o-E3118由上述文字我们可以明了传道和翼道两者的关系.即传道和翼道相辅相成,唇齿相依,传道是根本,翼道是保障,两者共同维系儒学道统的纯正和完整,在儒学道统中缺一不可.正所谓传与翼安足为有无乎?,319被唐鉴列为翼道者的共有19人,包括汤斌,顾炎武,张而岐,王夫之,胡承诺等.相比二陆二张四大传道者,这19名翼道者的理学思想的纯正程度稍差,他们研习,推究理学要义的工夫也稍逊一筹.而且,他们中有些人不排斥王学,在理学和王学之间摇摆,甚至有些人的思想与程朱理学相去甚远.但是,大体来讲,他

22、们治学也以理学为本,这部分人对保障儒学道统在清代的流传和发展功不可没.唐鉴对此有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把这19人置于翼道学案,地位次于传道者.在国朝学案小识中,唐鉴只奖彰他们尊崇程朱理学的一面,其他方面则略过不谈.以汤斌,顾炎武为例.汤斌学自孙奇逢,本为王学.由于王学不为当道所重,于是进退于朱王之间,后来成为程朱派的信徒.但他始终不排斥陆王,而且他的某些观点与程朱不合.例如,他认为人事外无天,实为对程朱的天理人欲说的反击.然而总的来说,在清初讲理学而能言行相顾的人中,汤斌属于佼佼者.唐鉴对他的评价甚高,称他潜心圣贤之学,尽性尽命,一以诚正为本,一以忠孝为先.尚力行,不尚讲论,9J.对此,我们不难看

23、出,唐鉴的评价有一厢情愿的嫌疑.再如顾炎武,他为学博大通达,而归于崇实致用.他力主经世致用的实学,开启清代汉学的先路,实际上已与理学分流,甚至是清代反理学的先锋.只不过,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锋芒首先指向陆王心学,没有明显地批判程朱理学,而且往往还扬程朱之学以排斥陆王.于是,唐鉴也把顾炎武列为翼道者.唐鉴称他为通儒,在内不在外,不在制度典礼而在学问思辩,LJ3.唐鉴如此褒扬他所谓的翼道者,完全是出于弘扬程朱理学的需要,体现了他的学术史观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论及守道,唐鉴赋予儒学之道具体化的社会现实内容,他明确表述儒学之道是人们救时的原则和依据.道赐予人正直,刚健,壮严,端悫等凛然正气的力量.道就好比

24、战胜邪恶的武器,握道在手,就可以斩妖除魔,正社会之风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34卷气.因此,.守道者成为社会正气的化身,是道德教化的楷模.唐鉴说:今夫救时者,人也.而所以救时者,道也.正直可以慑回邪,刚健可以御强梗,壮严可以消柔佞,端悫可以折侵侮,和平可以息横逆,简易可以综繁赜,抱仁戴义可以淑心身,周规折拒可以柔血气,独立不惧可以振风规,不折不回可以识定力,守顾不重乎哉?,l=3由此可见守道的重要性.在纲纪败坏,道德沦丧,世风El下的社会背景之下,守道者愈加显得可贵,因为他们所守与时异,不为世人理解.而儒学之道也通过守道之人愈加明朗,即得所守而道益明也2.被唐鉴列为守道者的共有44人,包

25、括于成龙,魏裔介,李光地,陈廷敬,熊锡履等.这些人遵循,探究程朱理学的程度难以和传道者,翼道者相比,在学术思想上的成就亦不大.然而,在他们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治世功能这些守道者大多为朝廷命官,或位居中央要职,或掌地方实权.如魏裔介,李光地,陈廷敬,熊锡履都官居大学士,于成龙由知县历两江总督.他们上影响着最高统治者,下主宰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他们以程朱理学的纲常伦理为原则,以此治国治民,这恰恰是弘扬程朱理学的重要一环.唐鉴将他们尊为守道之人,仅仅从理学的角度去评价,不吝褒奖之辞.如唐鉴称魏裔介守周程张朱正脉身体Di.,称李光地谈经讲学一以朱子为宗u5.实际上,熊锡履和李光地在当时被讥为伪

26、道学,熊,李二人本为师生却因争宠而倾轧,为世人不齿.唐鉴对此不加考虑,只因他们号称以程朱理学为宗,于是把他们列为守道者.这样的主观判断在唐鉴的整个道统论中是屡见不鲜的.韩愈在提出道统论之时就开始赋予了道实实在在的内容,道其实就是一个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学术文化,政治经济系统的存在,有了它就能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就能稳定和发展封建社会,8.唐鉴尊崇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本身就是哲学,政治,道德三位一体的体系.因此,唐鉴虽然将韩愈排斥在道统之外,他却同样把道和社会政治紧密结合,今夫礼乐,兵农,典章,名物,政事,文章,法则,度数,何莫非儒者之事哉?,l也就是说,礼乐,兵农,典章,名

27、物,政事等事务都是儒学者的责任所在,道正是通过他们的行为和现实发生联系.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唐鉴道统论之守道的用意何在了.唐鉴道统论的提出是传统正宗儒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清代嘉道年间特定政治和学术条件下的产物.唐鉴的道统论在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的同时,反过来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首先,唐鉴的道统论对晚清理学的一度复兴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清代理学本已处于沉沦的过程,珀4,然而,这沉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回光返照,这就是咸同时期理学的中兴.理学中兴的基础就是唐鉴道统论的提出唐鉴辨析清代儒学的道统并且编纂成书,就像是竖起了这样一面大旗理学是清代的正学,是清代学术的主体.这个接续道统的工作使得理学衰微的躯体

28、得以注入新的能量,理学的生命因此得以延长了.此外,唐鉴号称理学大师,在当时的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因此他的道统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应者如云.唐鉴在京师讲学,宣扬道统,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向他询道问业,有倭仁,吴廷栋,曾国藩,窦序,何桂珍,吕贤基,邵懿辰等.师生陋室危坐,精思力践11.,致力于讲求程朱正统理学.一时间,形成了一个讲求道统的学术群体,讲求程朱正统理学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风尚.这种现象又促使清最高统治者多次鼎力奖掖理学.因此可以说,唐鉴的道统论奏响了咸同时期理学中兴的序曲唐鉴京师讲学不仅对于集结全国的理学力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19,而且对晚清理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倭仁,师从唐鉴后,从王学转

29、向理学又如曾国藩,经唐鉴指点后,茅塞顿开.他在日记中写道:听之昭然,如发蒙也.坫.倭仁,曾国藩两人堪称晚清理学的代表,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唐鉴对晚清理学的影响.其次,唐鉴的道统论对晚清政治有间接的影响.唐鉴提出道统论本身带有强烈的政治现实目的,他是企图通过昌明清代儒学道统,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道德力量,以此改变清王朝道德沦丧,人心涣散的局面,从而解救清王朝的内忧和外患.因此,唐鉴的道统论得到了为清廷效命的士大夫们的认同.而且,唐鉴的呼声很快得到了清最高统治者的回应.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黪一第2期覃晓婷:晚清的理学复兴与唐鉴的道统论府遭受了一番政治上的打击之后,清统治者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具有政治

30、教化功能的程朱正统理学.在学术上再次抬高理学的同时,在政治上提拔重用学宗理学的大臣.如曾国藩在短期内被授予两江总督,掌握着对太平天国用兵的指挥权,成为权倾一时的地方大员.又如倭仁在1862年一年之内升至文渊阁大学士,并被派充同治帝的师傅,掌管翰林院,成为清王朝的最高理论权威.这些人感戴清王朝的重用之恩,竭尽全力为清王朝效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平定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帮助清王朝化解了这场灭顶之灾.唐鉴的道统论在儒学道统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完整严密,不仅明确了清代儒学的道统.而且把清代学者按传道,翼道,守道排了顺序,使道统之内井然有序,轻重先后秩序明了.这种三分模式在儒学道统发展史上属独创,丰富了儒学道统的形式.唐鉴是第一个清理清代儒学道统的人,他使儒学道统从孔盂到程朱到清代的二陆二张连接成完整的一脉相承的体系,弥补了儒学道统中缺失的清代一环(仅指唐鉴之前的清代儒学道统).唐鉴所着的国朝学案小识名为清代学术思想史,实为理学在清代的发展史.这是唐鉴对整个理学发展史所作的贡献.当然,唐鉴的道统论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思想.他先是根据自己的标准衡量清代的学者是否属于儒学的道统,然后,再根据他认为的与程朱理学的接近程度把理学者们依次列在传道,翼道,守道三部分之中.其中难免有主观牵强,不符合客观之处.这在翼道,守道中体现最明显.而且,唐鉴的门户观念很强,他将心学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