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_第1页
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_第2页
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_第3页
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_第4页
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任文京河北学刊200年33月第23卷第2期唐代边塞诗人常常在诗中以汉代唐,并多次提到汉代的军伍英雄,以往评论者多将此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或认为是诗人就一事而发感慨。笔者则认为,唐代边塞诗人对汉代情有独钟,既有唐代复杂的社会原因又有汉代军伍文化传承的原因。它虽然通过诗歌反映,但并不是语言现象,而是文化现象。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势强盛,疆域辽阔,都是刚刚结束纷争的局面而定都长安,同时又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汉代的边疆保卫战和开疆拓土常常被后人传为美谈,一大批

2、优秀的军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卫青、霍去病、李广、李蔡、张骞、傅介子、马援、班超、窦宪等人物,雄姿英发,战功卓著,成为功名的化身和人们崇拜的偶像。唐代开国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致使边塞战争不断,社会的尚武氛围相当浓厚。比较而言,唐代诗人比以往朝代诗人要活跃得多。他们关心国事,注目边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业建功立勋。在时代的呼唤下,他们摒弃了读经应考入仕的老路。因为他们大多出身寒微,仕途之路坎坷崎岖,“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1,“尚有芹心,无因见明主”1,“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1。边塞战争的兴起,使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军中将士的功业使他们跃跃欲试。在他们看来既然“无由谒天阶”

3、1,倒不如走军旅之路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军中主帅也需要文人到幕府中来,高适送董判官:“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1即是指此。于是,他们响应时代呼唤,放弃延续多年的传统老路,踏上了文人从戎的新路。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1,“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1,“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东走到营州,投身事边将”1。在军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驱使下,其尚武精神超出以往任何朝代诗人。上述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法国美学思想家丹纳说:“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

4、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这段话用来解释唐代边塞诗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是非常恰当的。确实。呐喊着从军边塞的并不只是诗人,整个社会的人都在憧憬着走这样一条路。除了张扬尚武精神外,整个社会都在从历史当中汲取精神资源,寻求可继承的历史文化。这样,汉代的军伍英雄便非常自然地成了唐代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史料看清当时整个社会是怎样把汉代英雄视为楷模,鼓舞着人们走向边塞战场,也可由此看出唐代边塞诗人产生汉代情结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我们首先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旧唐书魏元忠传曰: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

5、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此是仪凤年间,吐蕃犯边,魏元忠上书言用兵之事,举出汉代班超、魏尚、李广三名将,希望朝廷举贤用能。旧唐书解琬传称其“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以汉代出使西域立功边塞的张骞比之。旧唐书刘子玄传:“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伐,据鞍顾

6、盼。”也引出汉代名将李广、马援。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中记述郭虔璀等六边将事迹后评价道:“史臣日:郭虔璀、郭知运、王君龟、张守琏、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疆,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将唐代边将比做汉代英雄,评价是相当高的。下面,我们再来通过唐代墓志铭的记载,看看在唐代人的心目中,汉代的军事英雄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温彦博墓志铭称其“如傅介子之斩楼兰,暴胜之静渤海也”。杨顺墓志铭称其“昔霍去病以功深冠军,益封骠骑,今之此任,无替前规。(公)投笔以申班燕,弯弧而妙李猿,立事立功,以取富贵”3。“班燕”指班超,后汉书班超传:“相者指日: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李猿是指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

7、:“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韩逻墓志铭称其“慕班定远之绝域,慷慨口平;抱马伏波之殊勋夙兴忘寐”。王思讷墓志铭称其“君亦占募从戎,随广、陵以深入;投名壮籍,逐卫、霍而横行”。靖策墓志铭称其“捐躯许国,慕班超之投笔;向月弯弓,学王粲之从军”。苑玄亮墓志铭称其“战争必克,若卫青之开幕;蛮貊是服,信马援之南征3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尚武和边塞立功已不是个人兴趣与爱好,而成了大多数人要走的一条道路。据旧唐书载:张仲武“少业左氏春秋,掷笔为蓟北雄武军使”,李抱玉“少长西州,好骑射,常从军幕”,马炫“少以儒学闻于时,隐居苏门山,不应辟召。至德中,李光弼镇太原,辟为掌书记”,郑云逵

8、“大历初客游两河,以画干于朱此,此悦,乃表为节度掌书记”,杜亚在至德初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时被辟为从事,哥舒翰任陇右节度使时奏充严武为判官。在这种时代气氛的熏染和感召下,边塞诗人走上军旅之路乃是非常光荣而自豪的事情。过去常有人说唐代诗人走向边塞是对社会的一种反叛,实际上,更为确切的说法是,他们的言行是对潮流的顺应,是唐代诗人放宽历史视野、开阔胸襟的反映。唐代诗人从军幕府或游边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罢官遭遣,心情愤郁,从军边塞改变环境另谋出路,如骆宾王被罢去东台详正学士以后,到西北边塞入裴行俭幕府;(二)仕途无进身之阶,只好从军幕府求取功名,如高适入哥舒翰幕府,岑参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张谓

9、入封常清幕府,李益入李怀光幕府;(三)漫游边地,访察军情,考察山川地理,“歌从军,吟出塞”,鼓吹呐喊,寻找机会,如王之涣、王昌龄等。汉唐相似的时代形势和边塞状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几百年前发生在不同时间而相同地域的战事以及那些叱咤风云的汉代英雄,他们认为边塞立功并非只属于武将,文人照样可以在边塞大有作为。唐代边塞诗人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汉代文人出塞者少而武将未留诗作,南北朝诗人边塞诗多而又未亲临边塞。唐代诗人既出塞又能写诗,目光和脚步移向了江山与塞漠,浓重的汉代情结也在心中萦绕。如果说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是属于与时代相和相应,那么,汉代情结则反映出诗人在渴望从

10、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说:“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顾。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1驻足凝望之际,思绪遥接汉代,以班超、霍去病的业绩来激励自己。岑参在银山碛西馆中感慨:“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1希望自己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立功边塞,青史留名。后汉书班超传载:“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的壮举在唐代诗人心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弃文从武成为盛行一时的风尚。崔融说:“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一方面效

11、仿班超投笔从戎,一方面又以窦宪为榜样要立功边塞。他们耻笑那些儒生,虽然他们也是文士,但心态和身份刚一改变,便对文士投去鄙夷的目光。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说:“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1;就连孟浩然这样的诗人也似乎体察到了时代的浓厚气息,在送人赴边从军诗中高唱:“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1,“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1。他们崇尚汉代的军伍文化,景仰汉代立功边塞的武将英豪,甚至对汉代的历史地理也颇感兴趣。岑参在北庭时说:“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汉代西域有三十六国,郑吉、张骞、赵破奴、李广利、王恢、傅介子等出师征讨西域,皆立功封侯。往事历历,神思悠悠,古今对比,更激发了岑参在西

12、域边塞施展抱负的决心。甚至见到边塞风物,也顿时令人想起汉代英雄叱咤风云的形象。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中回忆他在北游蓟门时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1思绪遥接汉代,暗含对现实不满之意。唐天宝年。高适在哥舒翰幕府时,看到武威的汉代军垒遗迹,也引发联想,“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这些英雄人物,已经在他们心中成了鲜活的形象。唐代边塞诗人凝聚的汉代情结,激发了他们的豪情,使他们在汉唐对比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路,重新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使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感染鼓舞,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唐代诗人的汉代情结,其意义并不在于仅仅反映了诗人本身的追求和渴

13、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情结,反映了唐代军中和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进行汉唐对比时则更加显而易见。汉代和唐代虽都是盛世大国,却又有不同处。汉代北有匈奴,但青藏高原的吐蕃尚未崛起,所以,汉军北击匈奴深入几千里,并无后顾之忧。唐代则不同,北方的突厥和回纥始终对唐王朝构成危胁,而吐蕃又迅速崛起。受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原的农耕文明受到了游牧文明的挤压,唐代的边疆危机要甚于汉代紧张危急的边塞形势,使诗人们忧虑万分。他们在诗中描述了战争的频繁和惨烈士兵的艰辛和无奈、将帅的无能和贪婪都令人深思感慨。唐代边塞诗人由军中的现实想到汉代,渴盼威震边塞、体恤士兵的汉代英雄似的将军再现。高适的燕歌

14、行写士卒冒死奋战,却受到非人待遇,边帅只关心自己升迁和欢乐,根本不管士兵死活。高适在诗的结尾发出呐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汉代李广率兵北击匈奴,与士卒同甘共苦,战时身先士卒。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汉唐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王昌龄出塞首句言“秦时明月汉时关”1,互文见义只是修辞方法,勾起汉代情结的还是唐代军中现实,所以,与秦汉相对的有一个没有在诗中出现的“唐”字。当然,这里不是围绕表面文字做文章。王昌龄呼唤的是泱泱大汉精神的复活。但是,那不求功名献身边塞的汉代军伍精神到唐代时似乎式

15、微了。这种时代危机并不是仅仅出现一个李广似的人物就能解决的,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所以,这里的“飞将”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不能单从字面上狭隘理解,或囿于某一个人物,因为唐代确也有如李广似的将军如王忠嗣、封常清等,但以他们个人之力仍不能改变整个军中状况和边塞形势。唐代边塞战争给士兵和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唐贞观年间始,至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尤其是府兵制破坏,募兵制实行后更是令人民叫苦不迭,由边塞战争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唐代边塞诗人耳闻目睹,自然会感慨良多,汉代情结自然会强化。唐代边塞诗人喜欢将唐代将帅和汉代英雄相比,或颂其英雄业绩,或寄托殷切希望。岑参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中赞美封常

16、清的功绩说:“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1而李白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认为哥舒翰是国家“英才”和他相比,“卫青谩作大将军。这倒不是诗人瞧不起汉代的卫青、霍去病,而是借卫、霍来颂扬封常清、哥舒翰。有人曾讥其为阿谀之词,但平心而论,封常清、哥舒翰的边塞功绩史有记载,不能抹杀。唐代诗人看到边塞将帅有如汉代英雄,心花怒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可以理解的,并非是违心的功利性颂扬。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说:“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是他感慨“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的现实而产生的渴盼,应该说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愿,也代表了时代的需求。东汉窦宪追匈奴刻石勒功于燕然山,唐代将军也应如此方不愧为盛世英豪。追忆历史

17、往往是受到现实的触发,怀念历史人物往往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但这追忆和怀念本身不是消极,也不是重古轻今,恰恰相反,这是诗人对现实太关注了,以致于总希望历史上一切优秀的人物都能在今天出现或复活。高适看到边塞军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强烈反差,才发出“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感慨!看到身先士卒、重视实际策略的浑惟明,他又以李广和卫青相比,寄予深切的希望,“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1。岑参诗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在“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的边塞,却有“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的场面,可知在荒凉的边地,将军生活多么奢侈,随军有歌妓已是司空见惯。

18、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中写军中无事欢娱的场面:“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胪。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风将雏。”如果不看诗题和上下文,怎么也不会相信这场面是在“黄沙万里白草枯”的玉门关。当然,军中主帅骄奢淫逸的生活已不是个别现象,因而这样的享乐就不分边塞和内地了。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写辽东将军在都城长安的豪宅中举行宴会,命美人吹芦管,“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窕窕欺横笛”1,声音美妙无比,“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醉生梦死的将军哪管身负的重任和边塞的安危!唐代边塞诗

19、人在时代潮头面前,不甘心平庸,不甘于做小事,而是要做大事。科考之路难行,不是灰心丧气,“归卧故山丘”,而是勇于开辟人生的另一个战场。这正是汉代情结的一个重要内涵。旧唐书高适传称其“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此举酷似班超投笔从戎出西域。若无大志,很难做出此种选择。本传中还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其他诗人也多以汉代英雄为榜样,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李昂说:“匈奴未灭不言家”1,刘希夷大喊:“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I储光羲说:“尝思骠骑幕,亦逐嫖姚兵

20、,祖咏说:“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表示自己虽非如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却仍渴望像汉代终军那样建功立业,不负圣朝。读上述诗歌,能使人精神振奋,感受到一种海雨天风的逼人气势。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王昌龄少年行诗下评曰:“少伯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而所谓“义勇”,即是指游侠少年在“单于寇井陉”的民族危难关头,视死如归,赴边参战,所谓“谁顾燕山铭”即是指明“赴难”并无任何功利目的,既以窦宪自许,显然又高于窦宪。诗中传达出的上承汉代的精神或日气势,颇能感染人心,催人奋发。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又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说的也

21、是这个道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刘湾诗说的更明白:“尤得边塞之思。逆子贼臣闻之,宜乎皆改节矣。”认为边塞诗传达出来的精神凛然不可侵犯。王昌龄边塞诗中多处提到汉代武将,如李广、霍去病、班超、冯异、李陵等,而刘湾在仅存的三首边塞诗中,一首写李陵、苏武这一传统的汉代题材,一首写唐军征南诏而败,另一首揭露军中“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的现实,而即使“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边塞仍不安宁,“仍闻左贤王,更将围云中”埘,与汉代将帅的境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汉代情结,我们仍能感觉到。正是这种情结,才使诗中“传出义勇”,使人感激奋发。盛唐诗如此,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又如何呢?中唐边塞诗人李益自称“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人,率皆出乎慷慨意气。”这当然可以说“生活造就诗人”,有什么样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