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

2、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能

3、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四、教学

4、设想: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

5、互相介绍鉴赏心得。一、沁园春 雪【教学思路】沁园春 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

6、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 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 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 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连堂2课时。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教学步骤】一、引入: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二、新课1毛泽东:(学生介绍,老师概括)。展示其书法作品。2本词写作背

7、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3字词:多音字:分、数、汗、还、朝难字:莽、娆、竞、骚4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予以更正。6分析(1)上阕。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2)详细分析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

8、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极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而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

9、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4)详细分析下阕: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明确:一个

10、“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

11、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5)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6)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1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

12、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三、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的该课练习。2、抄写本课生字词并连词成句。四、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毛泽东上阕:自然画卷纵横千万里大视野大气磅礴下阕:历史画卷上下几千年二、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思路】: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

13、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对话,实现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意。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3、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

14、特征进行描写。【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2、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

15、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我们的话语。(板书课题和作者)二、作家作品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

16、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三、写作背景: 雨说是他在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四、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把握“雨”的形象。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3、思考: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

17、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雨说中诗人赋予雨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地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4、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明确:副标题是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

18、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作业布置:熟读诗歌,抄写课后生字词并连词成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

19、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二、齐读诗歌。三、新课讲授: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明确:第一节: 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 第三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第四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第五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第六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第七、八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第九节:交代最终的归宿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

20、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体现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明确: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说:只要孩子们能自由地快乐地笑着,幸福地成长着,春雨就算完成了使命,为此她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4、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全诗主要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让自然界的春雨赋予一种人的感情,一种生命的灵性,通过“雨”的“温声细语”,谆谆教导,让儿童们在笑声中成长。诗中那些人格

21、化的“鱼儿”、“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等,她们各具情态,各有特色,很适合儿童心理。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读来更亲切,更感人,更有吸引力;使全文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讨论、明确: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排比: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6、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明确:在诗中“雨”象征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

22、的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课堂小结: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郑愁予 “雨” 在白云襁褓中笑着长大 “教你们勇敢地笑” (爱的使者) (拟人手法) (祝福儿童,祝福中国) 满怀爱心探访四月大地 三、星星变奏曲【教学思路】本

23、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

24、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3、通过对诗歌重

25、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星星点灯,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并描述歌手的内心情感。导语: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江河:“朦胧诗

26、” 运动的主将。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

27、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于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并用心感受月夜星空的情景。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3、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简要评点。4、齐读全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第一节: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营造出温情、浪

28、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第二节: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5、总结星星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四)品读诗歌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2、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示例】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这里比喻。“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

29、、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地揭示了“光明”的美好。“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这里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五)问题探究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

30、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结构上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节16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都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相近。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化。语言上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起有变化,“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成“谁愿意”的否定式。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

31、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六)课堂小结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

32、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七)课堂作业仿照诗 “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例:如果我们不用准备那些枯燥的考试 如果我们都可以升入理想的大学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 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在夜里叹息 在寒冷的冬天寂寞的煎熬寻觅妈妈收缴的童年 在酷热的夏日苦苦的等待谁不愿意 谁愿意每天 一年又一年都是一首歌 总听到唠叨的话每个同学都是青春飞动笑声连连【板书设计】三、星星变奏曲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情境:温馨美好 -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内容:向往光明 - 否定

33、现实四、 外国诗两首【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2、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2、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4、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型】课内自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

35、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三、配乐范读,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谈感受.四、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发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 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落实问题:1、感情基调:明朗欢快。 2、主要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3、对蝈蝈“乐音”、蛐蛐“鸣叫”的赞美五、个别朗读,找出

36、不理解的诗句。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找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师生共同解答)落实问题:A.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虽然景物特点不同,但全诗情感前后一致:明朗欢快,热爱、赞美自然。B.对比烘托:昏晕飘扬 寂寞宁静弹起C.照应,点明主旨;末尾通过联想将两幅画面叠印,生动地表达“大地诗歌永不死亡”的主题。D.选材以少胜多,大自然的其它歌声也不断,留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