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5课件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5课件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5课件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5课件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5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公元前2070年-1840年)高中历史复习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页,共25页。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早期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体制君权与相权地方体制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春秋战国: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行政制度分封制:国宗法制:家家国一体礼乐制度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3.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4.等级森严5.具有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公天下家天下;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尚未高度集中的王权高度集中的皇权;分封制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第2页,共25页。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

2、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哪一观念?(1)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积极、消极家国同构观念含义:影响:理解“家国同构”:第3页,共25页。考点1:中央体制 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萌芽(先秦)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创立(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发展(西汉)中外朝制度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宋朝)二府三司制 (元朝)中书省强

3、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顶峰(清朝)军机处总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第4页,共25页。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方式1、分割相权: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2、转移相权:汉代“中外朝制度”3、非制度化: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南书房、军机处”相权三分,职权分明,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节制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三公九卿制演化为执行机构中朝成为决策机构内阁是内侍机构,票拟权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第5页,共25页。考点2:地方体制 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总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朝

4、代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西周 分封制秦朝 郡县制汉朝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隋朝 州(郡)县两级制唐朝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宋朝 路州县三级制元朝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明朝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清朝 省府三级制第6页,共25页。(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1、夏:九州尚书禹贡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 州、梁州、雍州。2、西周:分封制其经济基础是井田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春秋战国:在楚秦两国首先设立直属国君的县,后在新征服地区设立郡,后郡的管辖范围扩大,将县囊括其中。郡县制的实施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5、,加强了国家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组织能力,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第7页,共25页。4、秦汉(1)郡县制普遍推行。(宋代废郡)(2)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推恩令”与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随后设立十三个“州”,设刺史加强地方监察。“州”最初作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5、唐朝道州县唐太宗依山河行势设立“道”,唐代的“道”为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玄宗时演变为全国十五道。但总体呈现“监察区”向“行政区”的过渡。(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第8页,共25页。6、宋朝路州县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粮草而划分的区域,带有监察区的功能,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

6、质。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当。元代的路,相当于州府。 7、元朝省路府州县本为官署名。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中书省,相当于中书省的办事处或中书省的行署,简称“行省”。中书省直辖晋、冀、鲁三省,即直辖“腹里”;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第9页,共25页。8、明朝省府州县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析分为三,后为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设巡抚和总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是因军事需要而设,后亦成为一级地方官员9、清朝省道府(州)县(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第1

7、0页,共25页。9、宋朝路州县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粮草而划分的区域,带有监察区的功能,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当。元代的路,相当于州府。 7、元朝省路府州县本为官署名。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中书省,相当于中书省的办事处或中书省的行署,简称“行省”。中书省直辖晋、冀、鲁三省,即直辖“腹里”;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第11页,共25页。变动的表现:1.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甚至四级制2.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逐渐萎缩3.监察区逐

8、渐演变为行政区4.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的表现:1.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2.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3.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单位的控制不变。(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第12页,共25页。秦、汉、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以夷制夷,承认当地夷人头目,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清代中央政府为了打击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将土司制度(羁縻政策)的赋予的政治权利加以限制,进一步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三)古代少数民族治理第13页,共25页。1、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

9、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唐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朝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第14页,共25页。4、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5、明朝在中央设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对边疆少数民族区域实行土司制度6、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南,清朝政府沿袭土官制度,雍正时期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

10、理。(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中的趋势第15页,共25页。1、选官制度世官制(夏商西周)贵族子弟继承祖权(血缘)军功爵制(秦)军功授爵、皇帝任命(军功)察举制(汉)官吏推举(品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品评管评定授官(门第)科举制(隋清)考试选官(才学)明清八股取士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家世门第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品评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制度化、公开化、体系化、公平化考点3: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服于帝王家的选官、监察制度第16页,共25页。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特点 :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

11、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第17页,共25页。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

1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第18页,共25页。2、监察制度先秦萌芽秦汉形成:御史大夫(秦)刺史(汉)隋唐成熟:门下省、谏议制度、御史台宋元强化:谏院(宋)元(御史台)明强顶峰:特务机构

13、、提刑按察使司(明) 都察院(清)第19页,共25页。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体系(2)对官吏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中,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4)监察机构权力来自皇权(5)结合天人感应论证监察的合理性第20页,共25页。借用天象的变化阐述监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西汉成帝时,御史中丞薛宣说:“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是监察官部刺史没有尽到监察职责,使得“臣下未称”所致。(见汉书薛宣传)皇帝也常常借此强调监察官要尽职尽责。如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发生日食,明帝要求监察官“详刑理冤,存恤鳏孤”。(见后汉书明帝纪)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这一年秋天大旱,皇帝下诏认为,是“妄拘无罪,幽闭良善”所致,要求监察官予以查处。(见后汉书和帝纪)第21页,共25页。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1)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2)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促进吏治清明。(3)封建统治的本质决定了古代监察制度作用是有限的,是帝王维护统治的工具。第22页,共25页。第23页,共25页。(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第24页,共25页。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族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