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课件】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课件】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课件】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课件】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礼”的本质是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乐记认为,音乐源于人心之动。“感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而把音乐演奏起来,加上拿着“干戚羽旄”等道具的舞蹈,就成为“乐”了。音乐能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一个国家的音乐是民心的象征,所以通过“审声”可以知音,通过“审音”可以知乐,而通过“审乐”可以知政。也就是说,音乐和国家的政治兴衰密切相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注在金属

2、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随后晋国大夫赵鞅“铸刑鼎”,郑国邓析做“竹刑”,成文法纷纷出现。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郑人铸刑书”,由于郑国执政者子产是一位卓越的改革者,他“铸刑书于鼎”,打破了“临事制刑,不豫设法”“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六年 ) 的旧传统,对贵族们任意“化无罪为有罪,变有罪为无罪”的擅断权是一种剥夺。 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激烈反对。叔向说:“今吾子相郑国,铸刑书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左传昭公六年 ) 对于叔向的谴责,子产坚定地回答说 :“吾以救世也。” 就是在大变动的时代潮流面前,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向。 这实质是一场新

3、旧势力的权力之争。 左传记载“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意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刑书刻在竹简上,由贵族掌握施行。贵族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解释。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统治恐怖和神秘。 “刑不上大夫”,西周法律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据周礼小司寇,贵族犯罪可受特殊处理,即所谓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

4、其跪拜自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周礼秋官小司寇“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德治: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

5、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韩非子,战国儒家集大成者荀子的弟子儒家 VS 法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用政令来治

6、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材料二:孟子提出“定于一”, 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

7、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而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灋f 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灋f,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灋f: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 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中国古代裁决法律的神兽獬豸(xi zh)。相传黄帝曾用这一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来决断疑狱。古代法庭上用它来辨别罪犯,它会攻击无理者使其离去。法:法治,韩非子主张立法于君,“

8、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不阿贵”。术:君主统治的手段。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势:主要指君王手中的权势、权威即君主统治所依托的权力和威势。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秦孝公与商鞅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秦律6篇,历史上称为“改法为律”。律字原意指定音的竹笛,后来也指音乐的旋律、节拍,主要含义是稳定。商鞅用“律”字代替了“法”字,主

9、要是为了阐明法律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把法律解释为一种稳定的必须普遍遵守执行的条文。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部分条文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秦律十八种:共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 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

10、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 赀(罚)徭三旬(三十天)。完城旦(无期徒刑,筑城),以黥城旦诬(诽谤)人,何论?当黥。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原文释文甲(盗),臧直(值)千钱,乙智(知)其,受分臧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论。甲(盗)不盈一钱,行乙室,乙弗觉,问乙论可(何)(也)?毋论。其见智(知)之而弗捕,当赀一盾。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乙论可(何)(也)?毋论。士五(伍)甲(盗)一羊,羊颈有索,索直(值)一钱,问可(何)论?甲意所(盗)羊(也),而索系羊,甲即牵羊去,议不为过羊。誉适(敌)以恐众心者,翏(戮)

11、。翏(戮)者可(何)如?生翏(戮),翏(戮)之已乃斩之之谓(也)。甲盗窃,赃值一千钱,乙知道甲盗窃,分赃不满一钱,问乙应如何论处?与甲同样论处。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士伍甲盗窃一只羊,羊头上有绳,绳值一钱,问应如何论处?甲所要偷的是羊,绳是拴羊的,甲就把羊牵走了,不应以超过盗羊议罪赞扬敌人而动摇军心的人,应戮。什么叫戮?先活着刑辱示众,然后斩首。秦朝的刑罚种类大致有8大类30余种。包括死刑、肉刑、流放刑、徒刑、笞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

12、。秦朝的死刑主要有(1)绞刑。(2)枭首。(3)腰斩。是将犯罪人拦腰斩断的酷刑。(4)磔(zh)。是将犯罪人支解分尸的酷刑。(5)车裂。就是用马车拉扯,将犯罪人身体扯裂而处死的残酷处刑方式。(6)戮。陈尸示众。戮刑是既剥夺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罚。秦朝的戮刑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戮后杀,二是先杀后戮,即戮尸。(7)弃市。是在闹市之中将犯罪人当众处死的刑罚。(8)族刑。族刑也称夷三族,即将犯罪人三族以内的亲属全部一同处死的酷刑。(9)具五刑。是对应处族刑的主犯同时施以黥刑、劓刑、斩趾等肉刑后再处死的酷刑。“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群禁。”李斯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

13、虽伤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终身为官府服役)。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父母殴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殴笞辜死,令赎死(交纳钱物而免除死罪)。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董仲舒决狱曰: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主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

14、: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汉代的统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外儒内法(儒表法里),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儒学讲究伦理教化,而法家重在政令刑罚,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以不相顺,故君子重之也。春秋繁露精华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宣帝来自民间,比较注重实际,不过多考量意识形态,并以严法治理国家。宣帝的做法受到太子的质疑。

15、太子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熟读四书五经,“柔仁好儒”。史载,太子看到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因而建言日:“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每家

16、有数十万字。 到魏明帝对,常用律例共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余字,律例繁乱如此,人民一举手一动足都有遭遇被杀被罚的危险。魏明帝删节汉律令,制定魏律(治民)十八篇,州郡令(治地方官)四十五篇,尚书官令(治朝官)、军中令(治军)合一百八十余篇,比汉律令大为减省。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

17、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也称唐律疏议。 斋戒。主祭者须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示诚敬。如皇太子主祭共需

18、斋戒五日,前三日于别斋,后两日于正殿且需沐浴更衣,从享官员也需斋戒五日,其余近侍、监官、学官、学生等斋戒一宿即可。斋戒期间可照常办事,唯独“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法,不预秽恶”。白雪松:浅谈大唐开元礼中的释奠礼名词解释:中华法系 法系是法学上的用语,有时也称法族,是指由若干个国家的法律所组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制度内容、共同风貌特征以及共同话语体系的法律体系。自公元前2100年前后在两河流域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法系苏美尔法系以来,世界上已先后出现了埃及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等众多的法律体系。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

19、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 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 中华法系在唐朝臻于成熟,在宋元明清时期也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在清末修律以及民国初年从西方移植新的法律制度之后,逐渐解体。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2)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3)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4)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5)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 唐朝宰相崔祐甫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

20、,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显然,传统社会的家庭教化包括家风、家训、家法,它们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家庭之兴衰,也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唐代士人编撰家训的风气很盛。 杜甫作宗武生日,劝勉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韩愈劝诫子弟:“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元稹训诫子侄“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千万努力,无弃斯须”古代训诫类蒙书之代表太公家教云:“事君尽忠,事父尽孝。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孝子事父,晨省暮参。” 柳玭(pn)家训云:“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

21、朱仁轨诲子弟言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lin)。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 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乡甲会图(明乡约仪式) 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 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退

23、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 礼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 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清仁寿县志法律教化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儒家社会引领者法家社会督促者夏朝商朝西周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朝元朝清朝春秋唐朝明朝法治教化禹刑汤刑九刑铸刑书韩非子法治战国秦律九章律尊卑亲疏量刑唐律疏议宋刑统、天圣令援引唐律大明律大清律令礼乐制度叔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德治焚书坑儒尊崇儒术律令儒家化大唐开元礼、家训吕氏乡约乡约六谕乡约“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

24、成)-中国古代“法礼结合”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先秦德治:西周“敬天保民”春秋战国儒家的仁、礼法治:春秋“铸刑鼎”战国法家“法、术、势”秦唐秦汉:改法为律,律、令皆法魏晋: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宋清法治:明清律例合编教化:宋代理学、乡约组织 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有了法律。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据此可知,先秦时期A法家法治思想成为当时治国共识 B法律体系建立并走向完备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D国家治理日益走向规范化D.解析:由禹刑、汤刑、九刑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这说明先秦时期中

25、国已经注重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管理,故D正确;法治思想成为当时治国共识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法律体系走向完备也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礼法结合,故C错误。巩固练习2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为九章,称作九章律。这反映了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法律上汉承秦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其所创设的制度体系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所以西汉

26、很多方面沿用秦制,故选B;汉初统治者深刻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故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汉初缺乏法律方面的思想资源,故排除D。3“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D亲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B.解析:材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对法律的影响,B正确;A说法与材料冲突,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非是法家思想,C排除;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B。4.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