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议无效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当事人追求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按照私法自治的精神,原那么上法律该当认可其效能。但国家在制定法律时,为了某些社会政策的思索,也会回绝某些法律行为发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即在法律上规定某些法律行为无效。此在各国皆然。只不过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基于不同的社会政策,所作的详细规定不同;即使法律上的规定大致一样,其详细适用也有差别。一、我国民法关于无效法律行为的规定在我国民法,最早规定法律行为无效的是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以后的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承继法、担保法等以及诸多商事法律,对无效法律行为都有所规定。经济合同法第7条规定的无效合同包括:1、违反法律和国
2、家政策、方案的合同;2、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所签署的合同;3、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签署的合同或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本人或者同本人所代理的其他人签署的合同;4、违反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合同。此规定在1993年所作的修订,只是将“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方案修订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他的未作变动。不过按照当时的思索,是留待制定新的合同法时作斟酌确定。另外,该条还规定,无效合同确实认权归合同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1993年修订为合同的无效,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1985年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第9条规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但同时又规定,此种情形假设经当事人协商赞
3、同予以取消或者矫正,合同变为有效。这在当时是比较特殊的规定。另外,第10条还规定,采取欺诈或者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无效。1986年的民法通那么第58条规定的无效法律行为包括7种情形:1、无民事行为才干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才干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方案的;7、以合法方式掩盖非法目的的。1999年的合同法第52条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有: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
4、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方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迫性规定。另外,在第53条规定了合同中的两种免责条款无效;在第40条规定某些格式条款无效等。从以上关于无效法律行为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民事法律不断把违反法律(有时包括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欺诈和胁迫、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方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规定为无效。同时似乎也可以为,国家正在逐渐减少对法律行为干涉的范围。其标志在于对违反政策、方案的法律行为不再规定为无效,而对违反法律(有时包括行政法规)也加上了“强迫性的限制;同时取消了行政机关对无效法律行为确实认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
5、了我国社会从方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需求。2002年12月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民法典草案第67条关于无效法律行为的规定,根本上沿用了民法通那么第58条的规定,所做的变动有三:1、在“违反法律规定上加了“强迫性的限制词;2、在“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中去除了“乘人之危,同时加了“并损害国家利益的限制词;3、去除了“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方案的情形。二、民法上确定无效法律行为的目的(一)维护社会利益法律行为无效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平衡私法自治和社会利益之间能够出现的矛盾。多数情况下,这二者之间是同向开展、相互促进的。但放任当事人的意思有的时也会对社会利益产生负面的破
6、坏作用。作为一种矫正,法律行为无效制度首先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其出发点,制止或者制裁对私法自治原那么的滥用,修复滥用私法自治的行为对社会呵斥的损害。不过,社会利益是一个相对笼统、模糊,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形状的概念,无法予以详细的界定。不同的人群甚至个人,对社会利益能够有不同的了解。因此,社会利益这个概念有能够被滥用。而对“社会利益概念的滥用,会使私法自治原那么遭到极大的减弱,其最终结果那么是社会利益遭到损害。但这种结果往往需求较长的时间才干被认识,因此人们容易放松对其结果的关注。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合理界定社会利益。对其作类型化的界定虽然是一个方法,但也不大容易做得非常详细。而实务中假设不能有一个
7、详细和明晰的处置规范,滥用就无法防止。与社会利益类似却又有着模糊区别的一个概念是“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利益作为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大约是我国法律的特例。其含义也不大容易把握。国家作为国际法上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拥有领土和人民的主权实体。在国际事务中,当然有国家利益存在,而且十清楚确,例如领土完好、国家平安等。在国家的内部生活中,国库的平安、国防的平安、国家的维护,当然也属于国家利益。但国家财富,特别是交由企业运营的财富被民事主体的法律行为损害,能否足以使该法律行为无效,那么需求仔细研讨。(二)维护第三人利益对第三人利益的维护,主要经过侵权行为法、物上恳求权等制度处置。但是,在他人利益的损害是因法律
8、行为所引起时,就需求对行为人的法律行为做出法律上的评价,即能否成认该法律行为的效能。在此方面,我国法律不断将其作为无效法律行为对待,即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无效。按照人们对于无效法律行为的描画,无效者,是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绝对无效,且任何人均可主张无效。通常情况下,是裁判机构(法院或者仲裁庭)在处置争议时发现有损害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时,依职权做出法律行为无效的裁判。假设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或者不将争议提交裁判,那么第三人要主张法律行为无效,在民事诉讼法上能够缺乏制度支持。因此,引入法律行为相对无效的制度,赋予遭到他人法律行为损害的第三人以主张法律行为无效的
9、权益,也许是一个处理的方法。(三)维护行为人利益此所称行为人,是指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的人。假照实施行为的人不具有正常的心智,其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会对其本人不利。因此各国民法均规定无行为才干人(包括年幼者和心智丧失者)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限制行为才干人实施的与其意思才干不合的法律行为无效。但这只是普通规定。现实生活中,有些法律行为的实施不需求较高的识别才干和意思才干,四五岁的儿童完全可以实施。假设一概规定无效,会呵斥法律与生活脱节。因此可否在法律上无行为才干人实施的行为无效做例外规定。(四)维护相对人利益为了救援法律行为相对人利益遭到的损害,各国民法均设立法律行为的撤销制度
10、,即赋予相对人在遭到欺诈、胁迫或者处于危急形状时接受显失公平的条件时,主张撤销法律行为的权益。在此种情形,自然不适用法律行为无效的制度。但在现代社会,对于弱者利益的维护曾经成为各国民法关注和需求处理的艰苦问题。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损害劳动者、消费者等弱者利益的行为无效,不仅是一种政策上的宣示,对弱者利益的维护也较进展个案裁判更为有利(合同法关于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的规定,也有这样的思索)。虽然对弱者的维护通常都交由特别法(例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维护法等)规定,但民法典中完全没有反映,能否妥当,尚值研讨。三、对民法典草案关于无效法律行为规定的认识民法典草案关于无效法律行为的规定直接脱胎于民法通那么并稍
11、做修正,大约有其特别的缘由。针对如今这个草案,提出假设干意见:(一)取消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规定民法典草案第60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该当具备三个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才干;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的强迫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而后在第67条规定法律行为无效的6种情形以及第69条的可撤销法律行为的假设干情形。从逻辑上讲,法律规定了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就意味着凡符合该条件的行为,均为有效;凡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该条件的行为,均为无效(至少其效能上有瑕疵)。二者必居其一。而法律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无效的法律行为,就意味着凡法律行为属于无效范围者,即为无效;凡不在其列举范围的
12、,即为有效。二者同样必居其一。但上列两种规定的逻辑是不一样的,而且前后并不能完全对应。例如,第60条规定的第一个条件,对应了第67条的第1、2种情形;第二个条件对应了第3种情形;第三个条件对应了第5种情形。而第67条列举的第4种情形(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和第6种情形(以合法方式掩盖非法目的)似乎在第60条中没有对应点。还不仅仅是逻辑问题。法律规范的重要功能,是作为行为和裁判规那么。就行为人而言,其参照不同,对本人行为的判别将会不同。就裁判者而言,其根据不同,对同一行为就能够做出完全不同的认定。故此,他国民法少有明确规定法律行为有效要件者。在民法领域,该当更多地贯彻私法自治原
13、那么,实行法律不制止的即为合法的断定规范。因此建议参考合同法的规定,仅对无效法律行为做列举性规定。凡不在其范围内的行为,一概认定为有效法律行为,以利人们判别和决议本人的行为。(二)不再运用“国家利益的概念,将其一致到“社会利益之中民法典草案第67条第4项把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并列,并不代表国家在民法上与其他主体同其位置(第2条参照),但它却是在民法上受维护的特殊主体。由于国家利益含义的不确定性,将其作为判别法律行为能否有效的规范就容易被滥用;而且将其与社会公共利益并列也令人费解。而把社会公共利益作扩展解释,把国家利益包括进去,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说得通,特别是在我国不断声称国家在根本利益上代表全体
14、人民的认识形状环境中,容易被人们接受。当然,对该当遭到民法维护的国家利益,也需求详细的界定。(三)欺诈、胁迫的法律行为,一致规定为可撤销行为此种意见已有许多学者在制定合同法时提出,但当时思索到民法通那么将其明确规定为无效,合同法不好违反,故在第52条和第54条将欺诈、胁迫分别情况规定,即损害国家利益的为无效,其他的为可撤销。做为对民法通那么的修正,当属权宜之计。但现实上,此种做法并不妥当。例如有人就把国有企业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以为属于国家利益受损害的无效合同,而国有企业欺诈、胁迫非国有企业那么似乎属于第54条规定的可撤销合同。假设制定合同法时还有民法通那么问题的话,如今制定民法典应该不再
15、有所顾忌。建议采用多数学者的意见,把欺诈、胁迫做同一规定。(四)把“违反法律强迫性规定修正为“违反法律制止性规定违反法律的强迫性规定(或称强行性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在不少国家的民法上都有规定。我国合同法对以前法律上规定的“违反法律的行为无效做出修正,添加了“强迫性规定的限制,是一大提高。但何为强迫性规定,却无法详细界定,学者的意见也不尽一致。实务中出现了不少对强迫性规定(特别是行政法规中的强迫性规定)做扩展解释的情形,扩张了无效合同的适用范围。按照学者的解释,强迫性规定可以分为命令性规定(在法律中通常表述为“该当、“必需等)和制止性规定(在法律中通常表述为“制止、“不得等)。在我国的法律中,
16、违反命令性规定并未明定为无效,其法律后果能够是使行为人承当一定的行政责任。意大利民法第1418条规定:“与强迫性规范相抵触的契约无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台湾民法第71条更规定:“法律行为,违反强迫或制止之规定者,无效。但其规定并不以之为无效者,不在此限。此种规定可资自创。但思索到现实,似乎可以略微退一步,规定违反法律制止性规定者无效。还想指出的是,民法典草案仅规定违反法律强迫性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而不再包括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行政法规中的强迫性规定,该当说是一种提高。由于在我国,利用行政法规限制人们权益和意思的情形比较常见,此种做法显与法治社会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该当矫正。不过需求指出的
17、是,此所谓法律,当仅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五)采用法律行为相对无效的实际,适用于因法律行为使他人遭到损害的情形(包括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形)。此时,受损害的人(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弃用“集体这个社会学上的概念)有权主张该法律行为无效。另外添加关于双方虚伪表示的法律行为无效,但其无效不得对抗好心第三人的规定。(六)对无行为才干人实施的法律行为,规定除外条款,即无行为才干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但未超出其识别才干和意思才干,或者使其纯获利益的行为除外。(七)自创德国法第140条关于“转换(即对法律行为重新解释)的规定,对某些法律行为虽然可认定为无效,但假设该行为符合其他法律行为的要
18、件,当事人也情愿以其他法律行为确定他们之间的权益义务,可以按照其他法律行为认定其效能。例如,违反物权法定原那么创设新的物权的行为,假设符合债务行为的要件,经双方当事人赞同,可以成认其债务行为的效能;不交付标的物的质押无效,经双方当事人赞同,可以成以为动产抵押。(八)自创“禁反言原那么,明确规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呵斥法律行为无效的,该方当事人不得主张该行为无效,以维护社会老实信誉。最后,建议弃用“民事行为概念,一致运用“民事法律行为,为此,需修正第58条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删除其“合法的限制词。其理由已有许多学者进展了非常详细的论证,在此不赘。我以为,这至少可以使第三节的节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能与紧随其后的第67条“以下民事行为无效建立逻辑联络。四、结语法律行为的无效制度,是以社会利益对私法自治的限制。此种限制该当是必需的和适度的。由于虽然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共生共存的性质,但社会利益居于强势位置,私法自治居于弱势位置。而且在我国历史上,社会利益不断被不适当地强调和夸张,私法自治的观念至今尚未完全确立。打着维护社会利益的旗帜,限制人们的私法行为,甚至进犯私人利益的景象至今仍屡见不鲜。在制定法律时,人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对无效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血肿的应急处理
- 应收会计年终总结
- 2023年气相色谱仪资金需求报告
- 病例讨论周围神经病
- 3.3.3离子反应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背影教案反思
- 好玩的冰说课稿
- 开展我为同学办实事活动
- 神经病学临床案例分享
- 安全生产变更索赔管理细则
- 诺如病毒的护理查房
- 2024年高考真题-文综政治(全国甲卷) 含解析
- 建筑物拆除人员安全教育考核试卷
- 关注合规经营的年度措施计划
- 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之八年级第三单元简单物联功能实践
- 【团体标准】TDZJN 77-2022 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
- 期中模拟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2024年江苏苏州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招聘座席代表人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石料仓储合同范本
- 第1-4单元期中核心素质检测卷(试题)-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