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江南录》阅读练习_第1页
王安石.读《江南录》阅读练习_第2页
王安石.读《江南录》阅读练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安石.读江南录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读江南录王安石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 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咒 徐氏录为得焉。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 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 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 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久然那么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2、及得 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同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 闻佑所以死那么信。然那么李氏之亡,不徒然也。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 何也?予甚怪焉。假设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那么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 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 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 铉又不能力净,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 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3、。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乂可知矣。噫!假设果有此,吾谓铉 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注】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 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 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9.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徐氏录为得焉 得:恰当、适合B.然那么忠臣国之与也与:结交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D.然那么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10.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然吾闻国之将亡

4、必有大恶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向B.一举而胜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吾以情得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铉又不能力净,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A.B.C. D.以下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 于历史创作的

5、“实录”原那么。B.作者直言国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 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 到达弹劾同僚的目的。.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4分)(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3分)答案:9、答案B(与:名词,依赖的人)10、答案A (助词,用于

6、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C介词,趁机;介词,依靠。D介词,根据;介词,因。)11、答案B12、答案D (“是为了到达弹劾同僚的目的”错,文中“故”字说明徐铉已死,“弹劾”无 据。)13、翻译(10分)(1)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3分。“信”、 “匿”、句意各1分。)(2)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情。(4分。“大凡” “毁”“胜”、句意各1分。)(3)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 用其它罪名诬蔑他。(3分,“耻”、“善”、状语后置各1分)参考译文已故的

7、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 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 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 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 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 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 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

8、才 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那么 国在,忠臣被杀那么国家也跟着灭亡。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 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 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 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 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 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 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 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 妒是由已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 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 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 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