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_第1页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_第2页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_第3页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本文作者讲究选词,善于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难度,教学这篇文章需要化解这一难度。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阅读,询问学生对物种起源绪论有哪些了解,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列出物种起源的目录以后,可以让学生清晰了解本文一个主要内容,询问学生作者在物种起源这一本书里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可以有效使文章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的障碍就消除了。然后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者学术品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一、实践过程(一)用“大家”对达尔文的评

2、价导入新课。(二)问题:问时间。设置问题:1、物种起源是哪一年出版的?【明确答案】:1859年。2、为什么那一年发表?(即为什么物种起源要提前出版?)【明确答案】: 关键词:“因为”、“又因为”、“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3、是那一年的研究成果吗?(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是怎样的?)【明确答案】:不是。写作经过如下:“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打动”;“归国以后”:“想到”;“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扩大为结论的纲要”;“1859年工作已将近结束”:“发表”。(三)问题:问性质。设置问题:1、物种起源一书的性质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

3、词回答? 【明确答案】:“摘要”(或“纲要”),词语在第1、2、3、7自然段都有出现。2、既然物种起源有这个性质,作者认为此书“完善”吗?【明确答案】:“不完善”3、作者又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物种起源的“不完善”?【明确答案】:第一:一些叙述未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第二:注意证据的确凿但错误难免;第三:列举的是一般结论,说明只用了少数的事实。(四)问题:问观点。设置问题:物种起源一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对这个问题有哪些主要观点?【明确答案】:物种起源的问题。主要观点:第一,每一物种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我充分相信”相关内容(或回答第5自然段:物种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第三,“自然

4、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五)问题:问内容。设置问题: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尝试为物种起源列一个目录。【明确答案】:目录绪论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第三章 生存斗争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第八章 本能第九章 杂种性质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第十一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第十五章 复述和结论(说明:此目录依据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商务印书馆)原书目录而立

5、,除所列外,尚有索引等三目次,因无法与文章的内容对应,不予收录;另第六到第十章的目录供参考)(六)小结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一部引起一场革命的名著,让我们敬仰,给我们科普,正我们的态度,引我们的探究。(七)板书物种起源五问:一问作者;二问时间;三问性质;四问观点;五问内容。(八)导入“绪论”。同学们,我们的标题是:物种起源绪论,上一节我们五问物种起源,对物种起源的作者、成书时间、过程、性质、观点、甚至目录都比较了解。我有一个疑问:问什么我们没有阅读物种起源的原书,却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原来是读了物种起源的绪论这篇文章。那么何为绪论?(1)绪论: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现代汉

6、语词典(第5版),1540页)(2)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作品。(教参资料,2页)(3)绪言:即“绪论”。指著作前用于概述著作或说明作书经过和意图的文体样式。绪言与绪言有所不同:绪言多用于概述著作,而序言既可以概述著作,也可以对单篇文章和作品作出概说;绪言多用于理论著作,而序言也可以用于非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中国文体学辞典,朱子南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55页)(九)文章中重难点语句讲解。(学生提,老师问和点)例析:(1)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

7、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第1段)【讲解要点】:抽取主干,找结构。问:达尔文作为学者在南美考察时,是什么打动了达尔文,以致后来写成物种起源?“被所+动词”,该结构用了“所”,动词不能再带其他成分。双音节动词前“所”可省。该结构中的“被”可以改为“为”。(参见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9年,68页)(2)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第9段)【讲解要点】:转换句式。至今还有

8、许多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不能解释,是因为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3)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第7段)【讲解要点】:上下推敲,按图索骥。“这种理由”是什么理由呢?或者问为什么达尔文选择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作为研究物种变异呢?这里第7段的问题,需要在第6段找答案。参考:原因是如下:这是我一开始就想到和采用的方法,是被结果证明能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的研究方法,是“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的研究方法。(十)抽查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结合文本分析。问题1: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9、。附带2:(1)文章第1段作者交代物种起源的写作过程,第2段分析自己为何提前发表发表“摘要”,第3段解释“摘要”不完善的原因分别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第3段“不完善”的第一个原因的表述是否精当,怎样修改能让三层在句式上更统一,逻辑上更严密?【明确答案】: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建议把“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改为“但我觉得自己的论述是正确的”(修改的句子参见物种起源中译本,舒德干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2)文章第5段作者为了说明自然学者对变异原因的归纳不合理时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明确答案】:举例子。(3)说明文语言要求严密准确,请同学们找出一些句子来揭示这一特征。(参

10、见教材12页文本研习第2题)例子如下:句1: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要点】:副词“当时”使用准确。“当时”与“现在”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两层意思:这确实是当时的认识水平,现在的认识又有所发展。句2: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要点】:“从上来说”去掉怎样?“狭隘”换成“广泛”怎样?句3: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也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要点】: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最”?“指导”为什么不说提供带规律性的结论之类?

11、(十一)小结这篇绪论属于阐释性说明文,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尤其是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征;这篇又是翻译的科普理论性质的文章,语言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提示我们要掌握语言分析的一些方法,如压缩找主干,句式相转化都是提取信息的有益方法。(十二)板书绪 论:主旨,内容,概括。说明文:顺序,方法,语言。(十三)作业1、完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练习题。2、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二、收获与体会回顾课堂教学,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我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进行了深度阅读,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按照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态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不仅读懂文章,也读懂了达尔文的人品,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三、问题与建议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