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课件-2-2_第1页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课件-2-2_第2页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课件-2-2_第3页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课件-2-2_第4页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课件-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 关于“社会治理、国家统治”方式争论最激烈,内容最丰富的时期?为什么?1先秦时期儒法之争(1)成文法的出现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史料1 鲁昭公六年(编者注: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将刑罚条文铸于鼎上公布了刑书。对这一惊动朝野之举,在洞悉世事变迁、原本与子产非常友好的晋国叔向看来,无异于末世来临,引起了他的极大不安与愤怒,于是专门去信予以激烈反对。 魏晓立先秦时期“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史料2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编者注:三代时犯罪)之刑(编者注:刑法),皆叔世(

2、乱世)也 。 魏晓立先秦时期“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先秦时期儒法之争(1)成文法的出现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史料3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编者注:成文刑法),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国将亡,必多制。 魏晓立先秦时期“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问题设计:问题1.根据材料1指出晋国叔向对好友郑国子产“铸刑书”的态度是什么?问题2.根据材料2和材料3,概括叔向这种态度的理由有哪些?问题3.你认为子产和叔向分别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

3、益,你如何看待这一辩论?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宋元至明清夏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儒家法家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背景德治(礼治)法治主张人性境遇 史料1 儒家和法家都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其分别只在于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思想主张:儒家 法家 社会秩序礼上下等级 尊卑有序仁亲亲为大家庭本位法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国家本位君民关系君臣父子民贵君轻德政仁政有限君权无限君权法 术 势严刑峻法法刑 史料3(教材“史料阅读”)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4、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史料2“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权制独断与君则威” 商君书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宋元至明清夏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儒家法家王室衰

5、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背景德治(礼治)法治主张人性境遇孔:礼治德政孟:仁政,宽刑严刑峻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术势人性善人性恶各国变法原因:富国强兵,加强君主权威焚书坑儒 关于“社会治理、国家统治”方式争论最激烈,内容最丰富的时期?儒法之争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 “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其一:法本身的发展:史料1春秋时期的法律形式主要有誓 、诰、命 、令、盟 、典 、常、制 、则 、法 、礼 、刑等 12种 。其中并没有律这种形式。史载商鞅变法时,挟法经入秦 ,而改法

6、为律。 刘笃才古代法制的生成及其演进逻辑以事制为中心北方法学2016年第3期史料2唐代还进一步建立了由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组成的完整体系。“令者 ,尊贵卑贱之等数 ,国家之制度也 ;格者 ,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刘笃才古代法制的生成及其演进逻辑以事制为中心北方法学2016年第3期问题设计:问题1.根据材料1、2,结合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在秦汉时期的发展?问题2.根据材料2,指出唐代在法律的形式上有哪些发展?儒法之争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其一:法本身的发展:法秦汉:律 令唐朝:格 式 其二:律令的儒家化:汉:以经注律史料1 “

7、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汉书史料2 西汉以后,儒学进居统治地位并发挥了实际作用,儒生不断涌入官吏队伍他们逐渐熟悉政事与法律,自然以儒学精神来改造现行法律。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首先是经义决狱,由于多援引春秋之义,故称“春秋决狱”武树臣“春秋决狱”新论一种法文化的视角摘自人大法律评论2018年卷问题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治国思想有什么变化?问题2.根据材料2,春秋决狱的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原因有哪些?史料3案例:拾道旁弃养以为子案情:甲没有儿子,在路边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乙,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乙长大后

8、,犯了杀人罪,把杀人的事情告诉了甲,甲把乙藏起来不告诉别人下落。甲应该怎么判?判决:根据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证明养父子关系等同于生父子关系。又根据春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证明藏匿罪犯不适用于父子之间。 该案例先用诗经来证明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合法的,再用春秋来证明父子之间不适用藏匿罪。因此甲被判无罪。 据史料整理:赵复强,杨金元著古代判案评析问题3.根据材料3,你认为这一判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判决?原心定罪: 实质是强调根据犯罪动机、目的、心态等主观方面的因素来定罪和量刑。犯罪者的“心”:主观动机法官的“心”: 道德伦理先秦时期宋元至明清秦汉至隋唐 “贾时时前说称诗、书。

9、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其一:法本身的发展:法秦汉:律 令唐朝:格 式 其二:律令的儒家化:汉:以经注律唐:礼法结合唐律疏议 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都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其三:提倡礼治教化: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以礼入法先 秦 时期:儒法之争秦汉至隋唐: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问刑条例先 秦 时期:儒法之争秦汉至隋唐:以礼入法宋元至明清:法律的发展?法律进一步发展:律例合编先 秦 时期:儒法之争秦汉至

10、隋唐:以礼入法宋元至明清:宋明理学:北宋:周敦颐南宋:二程;朱熹 史料1朱熹可能是最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世俗化、生活化,进而形成实际制度的一个学者。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曾经相当细致地对吕氏乡约进行修订,朱熹最重要的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应确定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问题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理学和儒学的关系是什么?理学有什么突出特点?其一:理学向基层渗透(家训、族规、乡约)注重理学对全社会的教化功能史料2: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

11、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 “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问题2.根据材料2,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变化?其二:族规、乡约与法律合流 儒学教化功能日益强化(法律)一:先 秦 时期:儒法之争二:秦汉至隋唐:以礼入法三:宋元至明清: 儒学教化功能日益强化 法律:律例合编一:先

12、秦 时期:儒法之争二:秦汉至隋唐:以礼入法三:宋元至明清:礼法融合德治 法治 对立德治 法治 并用 德治 法治 融合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 积极: 1: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 2: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消极: 1: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 2: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 史料1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与宪政历

13、史的价值总结及反思:1: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关于“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呢? 史料2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 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法学季刊1987年第二期2:今天的中国是否有“德治”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史的价值总结及反思:国家层面:富强 民主 文明 和

14、谐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个人层面: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拓展延伸资料:问题探究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加焉。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朱无璋 大语,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 箴言六章 材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 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

15、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如无信。 (选自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注释谒:告发 。 上:君主,这里指荆王。直躬:人名。 执:这是指抓获。 诛:杀。.之:直躬的父亲。 信:诚实 【若】 在有的版本里为【如】且:既。编辑本段 楚国有一个名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直躬将这件事报告荆王,荆王派人捉拿直躬的父亲并打算杀了他。直躬请求代替父亲受刑。直躬将要被杀的时候,他对执法官员说:“我父亲偷了别人的羊,我将此事报告给大王,这不也是诚实不欺吗?父亲要被处死,我代他受刑,这不也是孝吗?像我这样既诚实又有孝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