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犯罪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A.加洛法罗B.菲利C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D ) (p7)A.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C犯罪治理?D.犯罪预防.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 (p9)A.社会科学B.人文科学C.法学学科D.心理学科.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 (p19)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口越轨行为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 (p40)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
2、了(B) (p49)A.犯罪二原因论B.犯罪三原因论?C.犯罪四原因论?D.犯罪五原因论.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A ) (p51)A.犯罪人B.犯罪被告人C.犯罪嫌疑人D.犯罪被害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 (p61)A.消失B.上升C.下降D.发展变化.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A.阶级性B.相对性C社会性D.政治性.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 (p41)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C) (p114)A.内容体系B.
3、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着名的()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3.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 ) (p63)A.发案数?B相对日f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14.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15.19世纪 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 )A.社会控制论? 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 D亚文化理论.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D) (p114)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
4、口核心作用 TOC o 1-5 h z . 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 C )岁阶段(p209)A.14 35B.16 35C.18 35D.20 35.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着名理论是()A.生活方式麻痹理论B.生活方式暴露理论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放纵理论.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C)岁阶段(p67)A.14 25 B.16 25 C.18 25 D.20 25.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 A ) (p232)A.犯罪预测的内容 ?8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
5、空间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D )( p265)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一般预防的对象是(B)( p260)A.党政首脑机关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D.物资仓库.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D)( p51)A.被害人B.刑罚C.犯罪情境D.犯罪人.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 D.因素关系A.立案率B.破案率C.人犯率D.犯
6、罪率.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D ) (p110)A.违法性B.社会性C.形式多样性D.社会危害性.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B)(p16)A.规范性科学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C.概念性科学D.形式性科学.20世纪中叶以后,()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人类学B.生物学C.社会学D.心理学.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A.刑事侦查学B.刑法学 C.犯罪学D.罪犯矫正学.犯罪学研究中一般多用(A )( p63)A.发案数B.立案数C判决数D.绝对数.一
7、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P3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思想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A.犯罪根源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犯罪情境.依据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因素,可以将被害人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D )( p205)A.既然性被害人B.间接性被害人C.复合性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以匿名
8、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犯罪预防的终极目标在于(B )( p256)A.惩治犯罪B.控制和减少犯罪C.消除犯罪诱因D.消除犯罪.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D )( p49)A.刑罚个别化理论B.社会防卫论C.刑罚替代性措施说D.犯罪三原因论 TOC o 1-5 h z .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A.非必然的B.非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D.非必然的,而是必要的.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
9、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差异交往论.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A )( p16)A.事实分析法B.规范分析法C法律论证法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A.菲利B.托皮纳尔C.塔尔德D.加洛法罗.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A.法律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C该行为对社会造
10、成的危害D.刑罚. 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 )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 )是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A .动机 B .情绪 C .需要 D .性格.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野田鸠夫B.宫泽浩一C.小野正南D.宫本一雄A.发案数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恒比数 TOC o 1-5 h z .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11、中起着()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核心作用D.基础作用.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A.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差异交往论.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 )A.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B.精神常态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人格障碍的表现.被害人化理论是日本着名学者()提出的观点.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着名理论是(A.生活方式暴露理论B.生活方式疏忽理论C.生活方式放任理论D.生活方式麻痹理论
12、69.在我国,被害人集中在()岁阶段A.14 35B.16 35C.18 35D.20 357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控制性预防D.重点预防. 在我国,犯罪人集中在( )岁阶段A.14 25B.16 25C.18 25D.20 25.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A.西南倾斜现象?B.东北倾斜现象C.西北倾斜现象?D.东南倾斜现象.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74.( )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犯罪空
13、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 TOC o 1-5 h z .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麻木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犯罪发展中危害最大、起作用最快的犯罪规律是()A.犯罪的辐射律B.犯罪的消长律C.犯罪的起伏律D.犯罪的转化律.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
14、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87.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社会因素B.心理因素C.行为习惯因素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88.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 )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 TOC o 1-5 h z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重要措施.生活方式暴露
15、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等人创立的A.斯帕克思B.克劳福德C.亨德兰D.谢尔顿.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A.内容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着名的()A.文化冲突论B.标签论C.遏制论D.挫折攻击理论.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A.侧重研究违法行为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不良行为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属于(? )A.社会性的属
16、性?B.政治性的属性C.历史性的属性?D.文化性的属性.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A.脑组织损伤说B.社会分化论C精神分析理论D.模仿论.( )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A.犯罪空间B.犯罪地点C.犯罪条件D.犯罪场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117.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一种()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A.巧妙应对状态的特性B.麻木状态的特性C.顺应状态的特性D.反抗状态的特性 TOC o 1-5 h z 11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
17、是()A.适度容忍B.零容忍C.强容忍D.饱和容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中,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A.首要环节B.积极措施C.战略性措施D.长远措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学者提出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A.体格性格分型说B.模仿论 C.中性化说D.智能低下理论.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126.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128.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A.法学观点B.心理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D.独立学科观点
18、TOC o 1-5 h z 131.犯罪类型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于1939年提出的着名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是()A.亚文化论B.亚文化群论C文化解组论D.文化冲突论140.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
19、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D.被害的受容性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A.犯罪根源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条件D.犯罪情境.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二、多项选择1. 犯罪学具体研究方法论包括( ACE )【 p23】A.思辩的研究方法B.经验的研究方法 C.实证的研究方法D.辩证的研究方法E.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建国初期,我国
20、基本禁绝了 ()A.烟毒灾害? B.暴力犯罪? C卖淫嫖娼? D.经济犯罪?E.赌博?.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 ?A.犯罪预防? B.打击犯罪? 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D.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E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预防为主原则B.人治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D.可操作性原则E.分散原则 TOC o 1-5 h z .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A.不良的认识观念B.畸形的需要C犯罪的动机倾向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E.消极的心理状态.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A.遏制论B.标签论C.中性化说D.差异交往论E.社会责任说.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
21、,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A.犯罪形式预测B.犯罪形态预测C.宏观犯罪预测D.微观犯罪预测E.犯罪手段预测.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A.机会性被害人B.直接被害人C.既然被害人D.职业被害人E.潜在被害人1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市场经济后的犯罪状况是()A.权利资本化犯罪突出B.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C.职业犯罪比重增加D.自发的群体性犯罪增多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A 青少年犯罪突出B 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D.女性犯罪突出E.惯犯、累犯多.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C.犯
22、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CDE )【 p52】A.时代背景的区别B.研究对象的区别C.研究方法的区别D.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E.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犯罪暗数产生的原因包括(ABCDE )【 p65】A.有的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B.有的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C.有的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不报案D.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E.有的是人为的工作失误,统计不准确26.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20.犯罪预测的特点有(ABCE )【 p226】A.现实性B.示导性C.结果的可变性
23、D.科学性E.复杂性.犯罪学研究过程包括(ABCD ) 【 p26】A.选题阶段B.研究设计阶段C.收集资料阶段D.资料处理和分析阶段E.归档阶段.犯罪现象的性质具有(BCDE )【 p60】A.相对性B历史性C政治性D.社会性E.文化性.犯罪行为具有(ACDF )特征(p110)A.传染性B.违法性C.违规性D.社会性E.形式多样性.犯罪原因特征主要包括(ABE )【p122】A.因素的释能性B.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 C.因素的多重性D.因素的可变性E.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被害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模式有()A.沉默B.激烈反抗C.顺应D.配合E.巧妙应对A.犯罪发生的根源B.犯罪发生的条件
24、C.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D.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E.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层次有(ACD )【 p21】A.方法论 B.社会调查法C研究方式D.具体方法及技术 E.基本步骤.刑事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BCE )【 p38】A.托马斯莫尔 B.贝卡里亚C.边沁D.孟德斯鸠E.费尔巴哈三、判断正误并改错1.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犯罪原因围绕犯罪条件发生作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广度远远大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0.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便利作用。().犯罪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非独立的学科,是新兴的边缘学科。(错)【
25、是社 会科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学科】.犯罪条件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一般而言,杀人、强奸犯罪,绝大部分是犯罪人单独作案。( V ). 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 ).犯罪被害人总体上以女性居多。().天生犯罪人论是塞林提出的观点。(错)【意大利的龙勃罗梭】.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广度远远大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菲利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 )【英国边沁】.犯罪人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小。(错 )【越大】.犯罪人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错 )【越小】.新中国第一次犯罪高峰出现在1955年。( 错)【 1950年】.一
26、般而言,杀人、强奸犯罪,绝大部分犯罪人是共同作案。(错 )【单个作案】23犯罪被害人总体上以男性居多。( V )【p208】.加罗法洛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意大利加罗法洛提出的是“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犯罪学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易实施经济犯罪。(错)【暴力犯罪】.犯罪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新兴的边缘学科。( V )28新中国第一次犯罪高峰出现在1950年。(,).犯罪被害人总体上以女性居多。(错 ).天生犯罪人论是塞林提出的观点。(错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广度远远大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菲利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
27、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 )【边沁学说】36.加罗法洛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错)【边沁学说】错)【文化程度37.犯罪学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易实施暴力犯罪。(低】39. 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 )40天生犯罪人论是龙勃罗梭提出的观点。( V )四、名次解释 TOC o 1-5 h z .犯罪特点P6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所表征出来的犯罪的特殊性或者共同性。.犯罪现象P5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各种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规律P6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犯罪量升降变化和犯罪人变化的趋势。.犯罪数量P63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的总和。.犯罪率P63
28、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TOC o 1-5 h z .暗数P63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绝对暗数P63是指没有被发现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相对暗数P63是指已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犯罪起伏率P90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中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发展变化。.犯罪消长率P90这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犯罪辐射率P90这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犯罪原因系统P123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
29、罪发生的原因,由多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TOC o 1-5 h z .模仿论P152(由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是指人受暗示的刺激发生的类似行为。.犯罪社会原因P159是指与犯罪有关的诸种社会因素的总称,也就是指社会中那些决定、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亦即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影响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犯罪个体原因P181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心理和生理).人格障碍P199又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畸形人格。.犯罪被害人P202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或潜在承受者。.潜在被害人P
30、204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具备被害因素的人。 TOC o 1-5 h z .机会性被害人P205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人,如恐怖袭击中的无辜被害者。.职业型被害人P206是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目标的被害人。.犯罪预防P254是指为消除或减少犯罪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或机会而采取的防止犯罪发生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犯罪预测P225就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物防P264专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
31、碍犯罪顺利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技防P264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五、简答.简述犯罪学的功能。P12 14答:( 1)认识犯罪(2)指导刑事政策的制定(3)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 4)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 5)促进刑事科学的发展.简述现代犯罪学的研究概况。P5557答:1)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2)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 3)广义犯罪学成为犯罪学的主流( 4)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在衰落之后又开始复兴( 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简述年龄与犯罪的关系P67答 1)人的犯罪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2)
32、不同年龄的人犯罪类型倾向不同3 犯罪人的年龄存在着区域差异4)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开始违法犯罪的年龄越小,再犯的可能性越大.简述犯罪行为的特征。P110 111答:( 1)社会危害性(2)形式多样性(3)传染性 (4)违规性(5)社会性 ( 6)生物性.简述犯罪原因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P131 133答:( 1)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2)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性作用( 3)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 4)犯罪的相关因素与犯罪原因的联系对犯罪产生只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简述国外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观点。P143
33、 157答:( 1)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 2)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3)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 4)犯罪心理学理论观点.简述重性精神病人的特点。P198199答:( 1)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不能客观地评价周围事物,以病态信念歪曲现实,常出现各种妄想( 2)不能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 ( 3)人际沟通出现障碍,如语言,行动使人无法理解,正常人的语言,行动,病人也不明白( 4)缺乏疾病意识如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病,不主动求医,不接受治疗.简述变态人格的特征。P199 200答:( 1)自童年或少年开始,人格偏离后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 ( 2)心理紊乱不定,但无智能缺陷( 3)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
34、,对别人不负责任( 4)意志失控,自制力差,好盲动( 5)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和措施都难以矫正.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216 217答: 1)防卫过当型2)报复型3)认同型4)堕落型5)双重角色型( 6)暴力循环型 TOC o 1-5 h z .简述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P233236答:( 1)可知性原理(2)系统性原理(3)连续性原理(4)类推性原理(5)因果性原理(6)矛盾可转化原理(7)可控性原理.简述犯罪预防的特征。P255256答:( 1)犯罪预防是犯罪治理对策的组成部分(2)犯罪预防的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各种犯罪诱因和机会( 3)犯罪预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
35、个人( 4)犯罪预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5)犯罪预防的措施具有超前性和综合性.简述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P258 260答:( 1)可操作性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3)科学决策原则(4)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5)法制化与规范化原则(6)预防为主原则(7)人权保障原则15.简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本原则。P286 28713.简述犯罪预防的类型。P260 264答:( 1)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2)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3)普遍预防、重点预防和特定预防( 4)人防、物防和技防( 5)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14.简述情境犯罪预防理论。P273275答:
36、所谓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的机会而预防犯罪。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情境预防的关键在于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抑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之决断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采取情境犯罪预防措施目的有三个:一是增大犯罪的代价;二是增加犯罪的风险;三是减少犯罪的收益为达到三个不同的目的分别采取以下预防犯罪的措施:1.增大犯罪代价的措施2.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3.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答:( 1)“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4)谁主管
37、,谁负责原则16.简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手段。P289 291答:( 1)政治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4)经济手段(5)文化手段(6)教育手段六、论述.论述犯罪现象的性质。 P60 63答:(一)历史性 ( 1)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2)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二)政治性 (三)社会性( 1)导致犯罪的发生、发展不是自然的产物和生物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2)犯罪在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 (四)文化性.试述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确立市场经济后的犯罪状况P8389。答:( 1)犯罪数量大幅度增长,社
38、会损失严重。 19851989年,犯罪数量一般在50万90万起上下浮动(2)权力资本化犯罪突出(3)公有财产已成为掠夺的对象(4)自发的群体性犯罪增多(5)犯罪组织活动公开化,一度控制着部分区域(6)犯罪运作的市场化(7)犯罪手段更加残忍,丧失人性3.试述商品经济消极因素对犯罪的影响。P168 169答:1.商品、货币的诱发作用2.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3.商品竞争激发犯罪4.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会使一些人的消费心理畸形发展5.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泛化和滥用.试述私有经济消极作用对犯罪的影响。P169170答:1.私有经济与剥削现象密切相连2.私有经济产生的剥削,激化了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犯罪大量产生3.一些私有经济的业主,由于受唯利是图思想的驱使,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经常干出违法犯罪勾当,破坏法律、蔑视道德 4.有的私有经济的业主,由于有了钱财,就开始追求奢侈生活,骄奢淫逸,嫖娼纳妾,进行犯罪活动5.一些私有经济的业主,由于有钱缺权,便采取以钱开路的手段,腐蚀国家干部,导致社会腐败风气的盛行.论述文化与犯罪的关系。P171173答;文化对犯罪的作用,一般与文化的功能特点直接相关,即:人文性、民族性和悖逆性。文化与犯罪的关系往往以传统道德习惯、法律、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为基础。其表现,主要是由文化冲突造成的,文化冲突一般又是文化规范的冲突:一是随着文明发展而发展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五一商家促销活动方案策划
- 医疗医学项目汇报与总结计划
- 2025年防汛应急处置方案
- 织袜机工作原理及维修分析
- 2025年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9校联考高三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江苏省吴江市青云中学初三下学期五校联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沈阳工程学院《英语阅读(4)》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重庆市七校联考高三第四次模拟综合试卷含解析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电路基础实验(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食品安全进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流程图
- 2024年天津开放大学《机械制图》阶段性考核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结构设计合理性分析
- PICC相关静脉血栓护理查房案例
- (正式版)JBT 5300-2024 工业用阀门材料 选用指南
-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测试四-国开(HB)-参考资料
- 2011年10月自考00567马列文论选读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 膜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开展阅读分享会课件
- 瓶盖自动封装机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