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_第1页
贵州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_第2页
贵州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_第3页
贵州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_第4页
贵州评价报告灌溉用水定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 刖百根据水利部“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的通知”(水农水2003 206号)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贵州省水利厅成立了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组,并委托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贵州 省编制工作小组实施编制工作。在省厅的领导下,省编制工作小组按照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要求,根据贵州的自然、地理、气象条件,结合旱灾发生频 率等特点及耕作习惯和农艺水平,将全省分为五个区:即I区为黔中温和中春、 夏旱区;II区为黔东温暖重夏旱区;III区为黔北温暖中夏旱区;IV区为黔西 北温凉重春旱区;V区为黔西南温热中春旱区。同时据各区的特点,每区选择 两个县、

2、市作为该区的典型县、市(详见附图1贵州省灌溉用水定额编制 分区图)。根据细则要求,对贵州省 2000- 2002年各典型县农作物灌溉用水、 生长期降雨、蒸发等的调查、分析、计算, 2001年为三年中的偏枯年份,按 省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计算,该年为我省的平偏枯年(%,与各典型县、市灌溉实际用水调查及分析、计算基本相符。故选定 2001年为我省此次灌溉用水定 额编制的代表年。根据编制组的调查统计并按贵州省2001年统计年鉴分析计算,确定我省前五种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和烤烟。在2001年各典型县分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和相关试验资料及参照 邻近省的灌溉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我省分区主要作物净灌

3、溉定额如下表:贵州省分区主要农作物净灌溉定额表单位:m3/亩分 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喷 沟 灌浇 灌非充分 灌溉喷 沟 灌浇 灌非充分 灌溉喷 沟 灌浇 灌非充分 灌溉喷 沟 灌浇 灌非充溉I区2705624910848195925959269n区273723011863614813412863613山区278532281104820602610804116IV区26977311518984349139151054217V区27364281017177291366123712912532288636145925959269全省269/27864311518984341366123136421

4、7根据各典型县、市分片区调查、实测分析计算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输水损失及田间渗漏水量(主要指稻田渗漏量),得出贵州省分区主要农作物毛灌溉用 水定额如下表:贵州省分区主要农作物毛灌溉用水定额表单位:m3/亩分 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喷 沟 灌浇 灌非充分 灌溉喷 沟 灌浇 灌非充分 灌溉喷 沟 灌浇 灌三腕分 灌溉喷 沟 灌浇 灌非充溉I区6446225101205020652610662710n区703803212953815903613953814山区725592391225121672711844317IV区664853416210844210141161104418V区6387129111

5、907738151642575311363859239953815652610662710全省/725/85/42/16/210/109/42/151/64/25/110/44/18以毛灌溉用水定额和贵州省2001年各主要农作物的灌溉面积计算结果,I区和III区求略大于供,II区、IV区和V区供稍大于求,全省总水量基本平 衡,到达了细则要求。本次编制的贵州省主要农作物即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的净灌溉 定额和毛灌溉用水定额,按细则)的要求,是以20002002年实际调查用 水量为基础,通过实测、计算和统计分析确定2001年(平偏枯水年)为我省灌溉定额代表年。该定额需经水利部审查和验收,由部

6、工作组返回我省各分区毛 灌溉用水定额、净灌溉定额及调节系数成果表后,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作为我省规划设计和指导灌溉的科学依据。一、基本情况贵州省位于祖国西南部,东连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靠四川和重 庆市。地处东径103o36109o35 ,北纬24o3729o13之间,东西长595km, 南北宽509km, 土地总面积176167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属亚热 带岩溶化高原山区。全省共辖9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特区,2001年末总人口万 人,人口密度218人/km2,其中非农业人口 542万人,占总人口的14.7%, 农业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85.3%。贵州

7、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 共 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省是一个经 济不发达的省份,贫困面宽,到 2001年年底仍有313万贫困人口。(一)自然、地理、气候1、地形地貌贵州的地势西北部高,中部为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由中部向东,南、北倾 斜。河流顺势流向湘、桂、蜀,渝四省(市)。西北部海拔15002800m,中部 1000m左右,东,南,北边缘的河谷地带在500m以下。最高点在西部韭菜坪, 海拔2901m,最低点在黎平县孟彦镇地坪水口河的省界处,仅148m。大范围的地貌结构为东西三级阶梯,南北两面斜坡。西部为高原,属滇东高原向东的 延伸部分的大斜坡地带。复杂多

8、样的地形地貌,构成我省山多平地少,全省山 地面 108740km2,占 61.7%,丘陵面积 54197km2,占 30.8%,坝地面积 13230km2, 占 7.5%。2、区域地质我省除黔东南部分地区,黔西南册亨、望谟和黔西北赤水、习水一带外, 均有岩溶发育。据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 中统计碳酸盐岩类分布面积占全4 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喀斯特景观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地层从板溪 群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大体分为四个区域:1)黔东南沅水清水河及珠江都柳江流域, 主要分布板溪群区域为变质的浅 海相碎屑岩;2)黔东北乌江水系北部及下游,广泛分布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为主的 古生代地层,以碳

9、酸盐类岩石为主;3)黔中乌江上,中游地区,以二迭系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4)黔南,黔西南地区,包括乌江及南北盘江源流区,以三迭系碳酸盐类岩 石为主。盘县,威宁,织金一带还分布有玄武岩。地震裂度一般为六度或小于 六度。3、气象水文贵州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同时又处在 青藏高原向东部丘陵平原过渡斜坡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地面起伏大,冷暖空气常在此交汇,全省秋冬春三季常在准静止锋的笼罩之下, 形成光热水同季,多 阴雨、少日照和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1)气温自西向东逐步增高、南向北降低,河谷高,山上低。各地年平均气 温在820c之间,大部分地区在1416c之间,南部红水河和北

10、盘江河谷地 区20c左右,是省内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东南部都柳江和赤水河河谷地 区在18CC左右,西北部12c左右,海拔2500m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 8c左 右。全省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46 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2226 C。 极端最高气温多在3436C Co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在69CC。 全省无霜期一般210330天。2)光照处于国内低值区,大致是黔西多于黔东,黔南多于黔北。各地日照 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大部分地区在1200小时左右,一年中夏季日照 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日照百分数仅 2340%,大部分在25%左 右。全省日平均总云量80%的阴天日数大都

11、在220240天之间。日平均总云 量20%的晴天日数大都在120125天之间。由于日照时数少,太阳总辐射量 较低,全省太阳总辐射量在80110千卡/Cm2之间,西南部在105千卡/Cm2 左右,北部地区在80千卡/Cm2。最多为西部威宁的116.7千卡/Cm2,最少 为北部务川的77.7千卡/Cm2,是全国太阳辐射量较少的地区之一, 对喜光植 物不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有效积温在 4500-5500C,热量仍是充足的。3)风:全省各地以偏北风居多,偏南风次之。全年平均风速 0.83.2m/s 之间,西部和中部在2.5m/s左右,河谷地区在lm/s以下,其余地区在1.5m/s 左右。全省以威宁最

12、大,为3.2m/s。4)降水:贵州省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区,距海洋不远,降水水汽来源主要是 西南季风,其次是东南季风,由于季风进退时间迟早不一和地貌条件的复杂多 变,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贵州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700mm之间,全省多数地区在10001200mm之间。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91mm, 其中长江流域为1134mm,珠江流域为1318mm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大于河谷地区,大山体的东南坡大 于西北坡。省内有三个多雨区和四个少雨区,三个多雨区分别是:(1)黔东北多雨区,以松桃县的寨英1769mm为最大;(2)黔东南多雨区,以剑河县

13、的白 道1623mm为最大;(3)黔西南多雨区,以盘县老厂 1762mm为最大。四个少 雨区分别是:(1)舞阳河河谷到乌江中游河谷地区,以乌江河谷的江界河966mm 为最小;(2)赤水河河谷地区,最小值在赤水河水文站,为714mm; (3)乌江上游与金沙江分水岭地带,年降水量在 800mm左右;(4)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河谷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000mm。全省实测年降水量最大的是盘县乐民水文站, 1979年降水量达2740.8mm。全省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雨量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雨量丰沛年份甚至可达 8085%左右。5)径流:贵州省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103

14、5亿m3,居全国第九位,约占 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9%。多年平土径流深为588mm,为全国平均年径流深 213mm的2.76倍。分布情况与降水情况相似,全省径流深在3001100mm之 间,大部分地区为500700mm,长江流域平均为577mm,珠江流域为607mm。 最高区位于梵净山东坡的锦江, 松桃河上游,为1100mm左右,最低区在威宁 县西部的牛栏江流域,为300mm。全省年径流深大于800mm的高值区有七处: 梵净山东坡,雷公山地区,都匀市西北面、织金县中部,务川县洪渡河中游, 盘县老厂附近,兴义市敬南附近。小于 400mm的低值区有四处:威宁、赫章 一带,赤水河中游地区,乌江中游

15、地区,南北盘江河谷地区。径流与降水的关系比较密切,除局部地区受岩溶影响外,径流的年内变化 基本上与降水的年内变化相应。丰水期在510月,该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 量的7580%,多数河流最大4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5673%。枯季一 般是11月至次年4月,东部地区为10月至次年3月,枯季径流主要由地下水 补给,比较稳定,其平均模数在 26L/skm2之间,全省平均约4.6L/skm2。全 年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枯水期,干旱年份 78月也出现过最小流量。6)蒸发:全省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6001400mm之间。由南向北递减, 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芙蓉江上游最小,为 600mm。北盘江下游河谷地区最高

16、达 1400mm。全省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的分布趋势与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基本相似,总的趋 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由西向东递减,变幅在0.461.41之间,多数地区在0.6 0.8之间。最大值在北盘江下游河谷地区,为1.11.4,最小值在黔东北为0.60 以下。全省陆地年蒸发量在 450750mm之间,西南部的南盘江河谷地区在 750mm左右,北部芙蓉江流域为 450mm,大部分地区在500700mm之间, 全省平均为603mm。全省总的变化趋势是南部大于北部,山的南坡大于北坡, 浅丘陵地区大于深丘山区。7)泥沙:贵州省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暴雨对坡面的侵蚀,洪水对河床的冲 刷及施工弃渣等,河流输沙主要集中在

17、汛期。全省河流输沙量西部高于东部。 西部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lkg/m3m3以下,东部地区则更小。在一年的河流 含沙量以59月较大,10月到次年4月较小。全省平均输沙模数为376T/km2。输沙模数分布规律是自西向东南递减, 最大在威宁草海、水城大渡口、盘县亦资孔一带,输沙模数高达1000-2000T/km2;最小为省的东南角荔波一带,仅为15T/km2,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00 1000T/ km2 之间。8)水旱灾害:贵州省境东侧是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气候区,是冬春干燥夏 季湿润的西南季风区,因此降水一般是丰沛的。但季风进退时间不一,控制时 间长短不同,山区地形也有差异。这势必影响到全省降水量

18、在地区上的分布和 时间上的分配。贵州有时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藏高压之间的切变区以及地 面的冷锋或静止锋的影响而形成连续暴雨;有时处于强大而又稳定的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而出现全省性的持续干旱。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 南退,并受经向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绵绵细雨。由于既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 强时弱的影响,又受西藏高压的控制,因此贵州有时暴雨频繁,有时少雨连晴,呈现出山区插花性水旱交替的特点(1)旱灾:贵州的旱灾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交替旱等多种类型,危 害程度最大的首推夏旱,其次是春旱。夏旱严重影响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 烤烟的生长和产量,出现频繁,范围广泛,是危害贵州农业最大的旱灾。

19、夏旱 从省的东北部向西南部有逐渐减轻的趋势。其中,发生在 6月份的“洗手干” 主要出现在黔东地区,平均每4年出现一次,7月份的“伏旱”一次。由于夏 季是我省大秋作物的需水高峰期,而降水减少一一蒸发增大一一需水量增多一 一供水量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使旱情加重。大旱可在全省2/3或更大范围同时出现,造成小河断流,泉井枯竭,部份地区人畜饮水都感困难, 建国以来发生的1959、1966、1972、1975、1981、1985、1990年大旱,受旱 面积均在1000万亩左右,粮食减产幅度 2025%。1990年的特大旱灾(相当 于P=97.5%),持续103天,旱情最严重的遵义一带水稻减产 80

20、90%,玉米 减产60%,有的田(地)块甚至绝收。春旱影响小麦、油菜的生长和夏、秋农作物的播种、塘库前期蓄水或打田 栽插,按地区来说,全省春旱自东部向西部逐渐加重, 黔西北和黔西南地区较 为常见.中等以上的春旱,东部边缘地区 30多年来未发生过,中部地区56 年有一次,西部边缘地区平均2年左右一次。春旱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全省范 围内的严重春旱,解放以来出现过四次,以 1978年为最严重。贵州省发生旱灾的主要成因是受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另 外,贵州坡耕地多土层浅薄保埔能力差, 河源地区水量少但耕地多,中下游地 区水量丰富但水低田高难于利用, 水利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严重,抗旱能力 低

21、等,是造成贵州易发生旱灾的原因之一。(2)暴雨和涝灾:贵州省内各地平均暴雨日在 0.85.2天之间,南部多于 9 北部,最多的普定县达5.2天,为全省之冠。贵州的洪涝灾害多由暴雨所致,可分为山洪型、内涝型和江河型三种类型。 即山洪型、内涝型、江河型。另外,贵州省的自然灾害除了干旱、雨洪外,还有冰雹、倒春寒、秋风低 温和秋季绵雨等。4、土壤1)黄壤:是贵州主要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黔中海拔 7001400m和黔西 南海拔12001800m的广阔地区。全省黄壤的分布面积 68167.4 km2,占全省 总面积的38.7%。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4%,该类土土层浅薄,土被多不连续,抗旱 性能

22、差。3)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8%4)黄棕壤:主要分布在黔西高原山地1800- 2200m高程区和黔北、黔东海拔14001600m以上的山地。以威宁、赫章、毕节、纳雍、水城、盘县一 带分布较多,面积约10005km2,占全省面积的5.9%。5)紫色土:是由紫色岩性发育而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贵州北部、南部、 西部地区。以赤水,习水、赫章,毕节较集中,桐梓、仁怀、遵义、金沙、惠 水等地也有分布。面积80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5%,是发展农业、牧业 和林业良好的土壤资源。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31 %左右。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18%.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06

23、%。9)水稻土:是贵州的主要耕作土壤,各地均有分布,以东部较为集中,其10次是黔中、黔北和黔南,面积占全省耕作土壤的32%5、农业生产条件耕地贵州省国土面积176167km2,据统计年报,2001年底全省耕地面积2653.50 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4%。在2653.50万亩耕地中有水田1136.70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42.85%,旱地1516.80万亩,占57.15% .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73 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1亩,人均耕地数量少,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后备耕地不多。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各项建设用地增加,耕 地数量呈下降趋势,能够开垦的耕地绝大部分已开

24、垦, 耕地的后备资源量已很 少,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全省另有茶园42.0万亩,果园58.8万亩,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 30.83%。贵州的耕地除少量分布在山间盆地外, 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地区,零星分散 且多为坡地,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 耕地的地形分布情况是:坝田 坝土占25%,梯田、梯土占31%,坡土占44%。耕地的地区分布大致是东部田多土少,西部,西南部中部,北部和南部田、 土大致相当,详见耕地地区分布表:耕地地区分布表单位:万亩耕地 地区耕地面积水田旱地备注全省本表根据贵州省 2002年水利统计 王要指标摘要各 地区水田、旱地计算出。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铜仁地区黔西南州

25、毕节地区11安顺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贵州土地质量不高,耕地中一等土地为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水利条 件较好的坝地,只占22%;肥力中等、坡度不大、土层不厚或土质偏粘,水 利化程度不高的坝地或低傍田、旱坡地,占 43%;三等耕地占35%,为肥力 低、土质粘重、土层薄、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和高傍田和冷、烂、 锈水田。一等耕地遵义和黔东较多,毕节和六盘水最少,其他地区介于两者之 间。(2)草场贵州的草场多数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处于起步阶段。据省农业厅、畜牧 局的调查资料,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 5438万亩。(二)社会、经济情况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的内陆省份,全省共分为九个地、州、市, 87 个

26、县、市、区。2001年末总人口 3699.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157.18万人, 占总人口的85.3%,非农业人口 542万人。城镇化14.7%。全省国土面积176167万平方公里,2001年末总耕地2563.501亩。全省现 有森林面积8143.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83%,人均森林面积2.14亩。全省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84.9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74.17亿元, 第二产业419.74亿元,第三产业390.99亿元。全省人均 GDP2895.00元,农 民纯收入1411.73元/人。地方财政收入99.75亿元,支出275.20亿元。粮食总 产1100.30万吨,农业

27、人口人均340kg。仍有300万人口未越过温饱线。2001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53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1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以交 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以“西电东送”工程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加 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 12个县城和4个城市供水以及3个城市污水处 理等一批项目;加强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了 7个大型灌区改造、6个城市防洪和26个病险水库治理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21.00 万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1.50万亩、封山育林307.50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 7197.00万亩,治理水

28、土流失面积165.50万亩。重点实施了 16县生态环境综 合治理,6个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9.00万亩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和5 万口沼气示范和长防、长治、珠防、珠治等工程建设。(三)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水资源特点贵州的水资源来源于天然降水,境内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珠 江两大水系。长江流域部分面积 117713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6.86%,珠江 流域部分面积58383km2km2,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428条。全省水资 源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03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588mm,每平方公里产 水量58.8万m3,径流系数0.49,按全省3836万人计算,

29、人均2698m3,耕地 亩均3901m3,均高于全国水平。丰水年(P=20%),径流总量1201亿m3,径流 深682mm;枯水年(P=75%),径流总量900亿m3,径流深511mm;特枯水年 (P=95%),径流总量735亿m33。径流在省内的时空分布与降水基本一致。地下水:由于我省岩溶山区的自然条件,地下水没有统一的含水层,而是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最终排入河道,成为河流的基流。这部份地下水有259亿m3,已计入河川径流中。131)贵州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有如下几点:(1)全省山区,集雨面积较小的溪沟一般都有常流水,尽管水量不大,但出 露点高,能分散开发利用,适宜兴建各种小型的蓄

30、、弓I、提水利工程、正常年 份基本能满足零星耕地灌溉用水的需要。(2)全省河川径流的年内变化与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水 稻生长需水量最大的57月,也就是河川径流量最丰富的季节,一般年份在 基流不能满足农田需水要求时,只要有适当的水库调节,就能增加较多的供水 量。另外,全省年径流的多年变化较小(年径流变差系数一般在 0.250.35), 在需要建多年调节水库的地方,其多年调节库容所占的比重较小,与北方在同 样的河流上建同等规模的水库相比较,贵州的水库有较大的调节效益。(3)全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分布与水田的分布基本一致,可利用水资 源能够满足当地现有农田的需水要求,一般不必远距

31、离调水。(4)全省大、中河流多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河道比降大,水能资源丰富。 由于峡谷两岸人烟稀少,兴建水库淹没损失小,对开发利用十分有利。2)贵州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有:(1)全省的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主要农业区与工业城市较集中的分布在分 水岭附近的中、小河流上,主要交通干线多沿分水岭附近修建, 这些地方水资 源量少,而用水量很大,矛盾较多,每逢干旱,用水矛盾就更显突出。需要在 局部地区内部调水调剂,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2)干旱年份降水的年内分配变化较大,在农业大量需水的季节,降水量很 少,造成旱灾。此时地表径流小,必须兴建水库调节水量,才能满足工农业生 产及城镇需水要求。但是,

32、缺水严重的地方,多是分水岭附近的浅丘地区,耕 地集中且人口稠密,难寻适当的建库地点。要就是淹没太大,得不偿失。或集14径流得不雨面积太小,不能满足用水的需要。还可能因地质条件差不能成库 到调节,供水保证率较低,以致干旱成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3)全省61.9%的面积为碳酸盐类岩,各种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地表岩层透 水性强,大量的地表水转入地下,而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贮存条件与运动规律十 分复杂,难以掌握,不易开发利用。(4)全省山区土层薄,蓄水保水能力差,而工农业集中地区,植被少,地表修养水能力弱。春、夏季节假设 20天左右无透雨,即显露旱象,如继续不降 透雨,将迅速发展成旱灾,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33、,甚至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5)大中河流作为工农业用水的水源,因扬程较高,引水渠道较长,困难较 大。2、开发利用现状解放后,贵州各族人民在各级党政领导下,经过近50年的艰苦努力,水利建设发展较快。m3(不含河道内的环境用水),占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8.5%。总的说来,贵州省是地表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但开发利用率低,干旱仍是威胁工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3、灌溉现状及特点1)灌溉现状2001年底,全省共有效灌溉面积991.95万亩,有效实灌面积756.86万亩, 旱涝保收面积818.22万亩,水利化程度39.52%。按工程类型分类:蓄水工程 20294处,总蓄水量27.50亿m3(未包括

34、以发 电为主水库库容)灌溉456.38万亩,引水灌溉414.23万亩,提水灌溉136.71 万亩,分别占有效灌面的45.31%、41.12%、13.57%。152)水利灌溉特点贵州的水利灌溉特点概括起来是“三个为主”。贵州山区的地貌特点,决 定了贵州水利工程基本按小流域规划布局,极少有跨流域工程。工程规模不大, 形成以小型为主,中小结合的格局。贵州山区地理环境的复杂,使其工程型式 具有多样性,形成以蓄为主,弓I、提、排相结合,互为补充,因地制宜,多种 多样的工程布局特点。贵州山区水土资源的自然配置特点, 形成以自流为主的 灌溉方式。我省的农作物灌溉至今基本仍用传统方法, 水稻仍采用深水串灌方式

35、,无 田间渠系,既跑水又跑肥,还传播病、虫害亦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在目前的承 包制下,易引起用水纠纷。据我省的水稻栽培用水试验资料及省水科院研究分 析计算的中稻灌溉定额资料,水稻生理需水量每亩280300m3左右,全省平均净灌定额300m3/亩,而传统灌溉方法的供水量平均 535m3/亩,水量浪费较 大。在灌溉设施,而其余则为雨养的“望天田”,只能靠降雨维持水稻生长。烤烟、玉米一般种植在旱地,80年代后期开始修建水窖,开展集雨浇灌, 至2002年已灌溉109.5万亩。小麦、油菜,一部分是接秋收旱地作物种植,一部分接茬水田和玉米种植, 都不灌溉。即使有水利设施的水田小麦、油菜也很少灌溉。马铃薯、蔬

36、菜、小杂粮、茶叶、果树等一般用人工浇灌或完全不灌,近年 来实施的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县、市建设了部分喷灌、微灌。目前,我省的旱地灌溉仅是利用微型蓄水工程,如小水池、小水窖、小山 塘等“三小工程进行人工浇灌,或用抗旱剂一旱地龙抗旱保苗。3)灌溉发展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16(1)农业灌溉发展的制约因素我省的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工程性缺水严重、灌溉方式落后, 响灌溉农业的发展。自然因素贵州大多数土地的母岩是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层浅薄,旱地中76 %为坡地,修养水份的能力差,强度稍大一点的降雨即形成径流,连水带土流失,十 数日不降雨又会出现旱情。水土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贵州的中部、西部为主要 河流的河源地带,

37、河谷开阔,地形平坦,耕地面积较大,而水资源较少甚至匮 乏,东、南、北部处于河流中、下游,河谷深切,耕地分布高,水资源分布虽 然丰富但利用困难。水源工程不足2001年全省的水利工程年供水 m3m3m3,小型塘库就占57.3%,调蓄能力 差,且小(H )型以上工程的续建配套任务重(含渠道防渗)。传统灌溉方法我省农田灌溉均为串灌串排方式,跑水、跑肥,增产效果差。科学灌溉制 度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管理水平低,农民对科学种田的认识重点是种子和化肥, 对科学灌溉认识不足,推广困难。资金投入问题解放后近50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90多亿元,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发展 灌溉面积近1000万亩,水利工程总蓄水量小,这些

38、工程多是建在自然条件较 好、工程条件较简单,耕地集中成片的地区。现全省旱地基本无灌溉,还有近 25%的稻田尚未实现有效灌溉。要发展旱地灌溉,新增稻田的有效灌面,就需 增加新建蓄水工程。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制约,水利灌溉工程造价偏高。据分17 析,全省现有工程平均单位工程造价 900元/亩左右,目前新建工程造价已达 1500元/亩左右。工程造价不断增加,另外能新建较大的工程项目少,难于 列入国家的建设计划,故国家投入小;地方财政缺口大,支持力度有限;群众 收入低下投资匹配能力差,也是制约灌溉农业的发展的原因之一。(2)灌溉农业的发展趋势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省水利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

39、问题,灌溉农业的发展一是新建蓄水水源工程和渠道防渗配套, 增加有效灌溉面 积。二是推广使用经济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水的利用率。三是大力实施 旱地集雨灌溉工程建设,促进旱地灌溉发展。我省工农业发展较快,人口稠密,耕地相对集中成片的地区,大都是地形 比较平缓的河源或分水岭地带,应在这些地区兴建一批较大的骨干水源工程, 以缓解用水矛盾。加强对现有工程的管理、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开展以渠道防渗为主,发 展管灌,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加强田间工程建设,推行“薄、浅,湿、晒” 和“科蓄”等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我省的旱地零星分散,多为坡地,发展旱地灌溉,主要应发展“三小”集 雨工程,进行人工浇灌、喷灌、

40、微灌等。4、灌溉试验我省因多种因素,多年来一直未建立固定常年的灌溉试验站。 仅为工作需 要断断续续的做了一些农作物灌溉试验研究工作。1)五十年代的玉米、烤烟灌溉试验五十年代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为了了解玉米、烤烟需水和干旱对产量的影响,采用人力挑水进行了小面积的非充分灌溉, 主要是在播种期和旱作物枯萎18 期进行,一般灌溉水量为810m3/亩。2)八十年代水稻灌溉试验及水稻、参考作物等值线图的制作省水利厅19801987年组织有关单位在花溪中曹、花溪农场、平坝羊昌 河、安顺猫猫洞、六枝白岩脚、遵义龙岩、铜仁谢桥等十五个灌区进行各种不 同品种水稻的坑、筒测灌溉用水量试验。同时在花溪农场、平坝羊昌河、余

41、庆团结、思南利民等十二个灌区进行了 湿润、浅灌、浅深浅、深浅等灌溉制度试验,在此基础上配以调查编制了全省 水稻灌溉用水量等值线图,并与邻省实现拼接。在同期通过调查、气象资料分析及邻近省份的旱作物灌溉试验资料,编制 了参考作物耗水量等值线图,也与邻省实现了拼接。3)水稻灌溉试验为缓解省内工程缺水的矛盾,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合理性,探求适宜我省 自然气候条件下水稻节水、增产、省工的灌溉制度, 1997年3月省水科院立 项在惠水县雅羊村开展了三年的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试验。试验的灌溉制度为“科灌”、“间歇灌”、“控灌”、“湿润灌”、“科蓄”(为 本省自己研究的一种灌溉制度。即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条件下,有降

42、雨时尽可 能的多蓄,以增加降雨的利用率)。试验面积260亩,采用水泵提水、水表计 量经水管直接送入每一块田。数据采集与记载均采用现行灌溉试验方式进行。1999年还在省内松柏山灌区、兴义、遵义、平坝、修文推广了 12945亩。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专家评审鉴定认为“科灌”和“科蓄”33(为灌入田中的净用水量)。效果明显,应在全省大面积推广。该试验成果获 2001年贵州 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4)九十年代的贵州旱作灌溉试验从1991年开始,省水科院根据省情,在全省开展了以小水窖供水为主的“三小”工程旱地非充分灌溉试验,9193年在全省建立了毕节松林、兴义 乌沙、铜仁谢桥、遵义新浦、黔南长顺等十四

43、个灌溉试验站,采用水池、水窖 集雨或提水对玉米和烤烟进行了浇灌试验,浇灌用水为6m316m3;毕节松林和遵义新浦两站采用大棚灌溉试验,灌溉用水为130m3160m3。5)仁怀市的旱地灌溉调查我省仁怀市9092年开展了 5000亩吨粮土试验工程,试验土地均为较平 整的土地,土壤为黄壤土,土层厚度一般均在 30cm以上,灌溉方式采用挑水 灌溉,三年试验结果为每亩每季平均浇水 250挑(当地每挑水约40kg),折算亩 浇水10m3。年产量亩均达1006kg。6)贵州旱坡集雨灌溉模式研究根据我省旱作耕地以坡耕地为主和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部分农民为提高 旱作物产量,开始学习外地的经验,建立小水窖集雨

44、灌溉农作物,获得了一定 的效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1997年省水科院在多年开展全省小水窖集 雨灌溉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贵州旱坡地集雨灌溉模式”。该“模式”采用小水塘或小水池拦蓄高于灌区的小坡地外表透流和浅层地 下水,被拦蓄的水用PVC管道送到灌区高程最高的水窖(水窖为浆砌侧墙、硅 防渗、钢筋硅顶盖,顶盖上留50cm有盖板的放水或进人孔),以PVC管将 均匀分布在灌区中的水窖由高到低串联。 遇到干旱即可打开取水孔盖板取水灌 溉。在此项目中我们拦蓄山坡地表经流面积按 150m3/亩,蓄水池、窖容按8 10m3/亩规划、设计。199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到达了有保证的水源;不漏、 少蒸发、

45、少淤的水窖;极少损失的输水系统;方便取水喷、浇、短管出流等灌20 溉形式,到达了设计的预期目标,建成后使灌区免受干旱灾害。运行四年灌溉 用水量为828m3(用水量较大的年份主要是降水量较丰,作物部分生长期使 用了喷灌)。该项目获2002年贵州省科学进步三等奖。(四)主要作物种植情况、发展趋势1、贵州的三类农作物贵州的农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三类。%,其中水稻占秋粮产量的%,玉米占秋粮产量的;夏粮产量仅占粮食 总产量的,其中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的。单位面积产量:水稻 409kg/亩、 玉米295kg/亩、小麦112kg/亩。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花生、甘蔗、蔬菜、瓜类等,单位面积产量

46、:油菜95kg/亩、烤烟96kg/亩、花生105kg/亩、甘蔗2404kg/亩。其他类作物有青饲料、绿肥等。2、2001年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含复种指数)1)粮食类作物:水稻1124.96万亩、玉米1082.69万亩、小麦780.74万亩、 马铃薯742.67万亩。2)经济类作物:油菜668.24万亩、烤烟273.57万亩、蔬菜557.81万亩。3)其他类作物:青饲料91.32万亩。种植情况详见下表:贵州省2001年主要作物耕种面积统计表单位: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名称名称面积名称面积水稻11249550棉花30000青饲料913200玉米10826900花生685500小麦7807350油菜6

47、68235021马铃薯7426650芝麻6750高粱280800甘蔗270900大豆2089350烤烟2735700谷子61500蔬菜5578050杂粮3641550瓜类251550合计43383600合计16240800合计913200注:摘自贵州省2001年统计年鉴3、农作物种植趋势1)退耕还林、还草对旱耕地的影响2%,是全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中自然条件最差的区域。现有旱耕地万亩中, 大于25。%。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大于 25o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将会 影响作物种植的变化,目前已开始实施。2)灌溉对作物种植的影响我省现有水稻田1136.70万亩,其中有近200余万亩的望天田(没有灌溉设

48、施农田,靠降雨维持水稻生长),这部分水稻田随着旱作物单产的不断增加、 价格的提升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逐步变为旱耕地。3)科技和市场经济对种植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省人均0.5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建 设。农作物的单产不断提高,农作物中的粮食作物面积将会逐渐减小, 经济作 物和花卉、经果林、药材种植会逐步增加。4)趋势从贵州的经济发展趋势,总人口应控制在 5000万以内,城市化率40%, 农业人口将有3000万人。从自然环境、粮食安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要 求。根据相关规划和部分专家分析,贵州耕地应在2000万亩左右,其中有灌22溉设施的高产稳产农田为15001600万亩。耕地

49、的复种指数由现在的2.08提高到2.5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低于3000万亩(含复种)。二、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一)组织机构、组成人员、组织形式1、组织机构根据水利部“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的通知”(水农水2003 206号),省水利厅决定编制全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并成立了以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为 主有关单位参加的“贵州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小组”,负责全省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调查、汇总分析和编制工作。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的编制及实施, 是实现节水型农业技术的基础,将进一 步加快和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可持续的利用。 为使我省此项编制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请各地(州

50、、市)、县(市)水利 局及各有关水库、灌区、试验站、水文站及被确定的调查典型县,安排专人或 成立编制小组协助、支持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小组的工作, 认真、及 时提供有关资料,使我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顺利完成。2、组成人员1)贵州省水利厅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组顾问:杨朝晖(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组长:周登涛(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副组长:李晋王玉萍吴春杨春友成员:王群陈世文何光熹陈德军郑毓正方小宇黄恒冉茂桑李军吴海宽232)编制工作小组组 长:王玉萍(贵州省水科院院长)副组长:王 群(贵州省水科院总工程师)成员:陈世文陈德军郑毓正黄恒 方小宇冉茂桑李军吴海宽3)典型县编制组修文县编制组组长:

51、敬昌平 副组长:罗凯张俊勇成员:王学理明成强福泉市编制组组长:邵林林(福泉市水利局局长) 副组长:杨明兴(福泉市水利局副局长)成员:杨时林宋朝将铜仁市编制组组长:彭显贵副组长:姚志双成 员:杨红霞田庆榕江县编制组组长:韩文林副组长:韦韬金德梅樊孝平金先才陆卫峰罗小琴龙富银刘发权田仁平苏永烈沈国昌赵顺杰24成员:林顺杰杨斌龙家桥正安县编制组组长:秦恩华 副组长:戴忠伦李树明简祖波成员:苏小波林朝光金沙县编制组组长:徐志强副组长:申万炎胡德勇赵庭觉蔡胜伟刘宗淑成员:罗学栋申刊毕节市编制组组长:吴荣勇 副组长:薛朝明成员:蔡明惠余应华敖正平韩成张弛威宁县编制组组长:孙嘉仕副组长:孔凡满人员:孙嘉贤兴

52、义市编制组组长:高续昌副组长:王本友成员:齐顺富丁学军邓书平王泽鹏余其春姚蓉张燕陈大顺蒋帮鑫余顺祥喻福敏尚爱华罗甸县编制组25组长:赵福尧副组长:黄保良成员:黄燕书罗绍能付连喜范跃东刘军王周勇王光川3、组织形式1)省编制组省编制组有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及农水处、水资源处、管理局等有关处室 领导参加,主要任务是领导编制工作,审核编制小组的工作计划、编制方法, 指导编制小组工作及协调省、地、县相关方面的工作,为组织领导机构。2)省编制工作小组为具体的编制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全省用水定额编制工作,指导、审 核典型县调查和典型县编制的报告。3)典型县编制小组为典型县编制工作的工作机构,在省编制工作小组的指

53、导下负责本县的灌 溉分区资料调查及典型县报告的编制。(二)确定分区以及各分区的主要特点1、分区的主要原则经召开水利、农业、气象专家咨询会,进行深入研讨,确定出分区的主要 原则1)我省的自然、地理、气象条件(特别是降雨分布、蒸发卜旱灾发生频率 及水利设施建设情况。2)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生育期及降雨、灌溉对产量、产值的影响。3)耕作习惯、灌溉管理的水平。264)全省划分为五个分区I区:黔中温和中春、夏旱区。该区主要包括贵阳市、安顺市的平坝 县、普云县、西秀区、镇宁,黔南州的惠水县、长顺县、龙里县、贵定县、瓮 安县及福泉市,黔东南的麻江县。II区:黔东温暖重夏旱区。区内有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除麻江)

54、,黔南州的都匀市、三都县、独山县和荔波县。III区:黔北温暖中夏旱区。本区以遵义市为主,加毕节地区的金沙县。IV区:黔西北温凉重春旱区。该区以毕节地区(除金沙)、六盘水为主, 黔西南的普安县和晴隆县。V区:黔西南温热中春旱区。包括黔西南大部分(除普安县和晴隆县), 安顺市的关岭县和紫云县,黔南州的罗甸县和平塘县。各区范围详见:附图1贵州省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分区图。2、各分区的主要特点1)I区地处全省的中部,为浅丘,海拔高程在 1000m左右,气候温和,雨 量中等,为省内重春旱向重夏旱区过度地区,中等程度的春旱56年有一次。 主要土壤为黄壤发育而成的耕作土壤。水稻种植面积与旱作物种植面积相当, 耕

55、作水平一般。该区以贵阳市为中心,城郊农业是该区的农业发展方向。2)II区地处全省的东部,自北向南与四川、重庆、湖南和广西接壤,海拔 较低,但区内有高山丛立如梵净山、雷公山均在此区内,该区为我省板溪群分 布的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气候温暖,降雨较丰,我省的三个多降雨区,有 两个在此区,但分布不均易出现夏伏旱,为我省重夏旱区,6月份的“洗手干” 平均每四年依次,平均1.11.25年发生一次夏伏旱。水利设施较多,我省最 大的灌溉工程鱼塘水库灌溉工程就在此区, 区内水稻种植面积较大,耕作水平27 铜仁地区高于黔东南和黔南部分。3)111区处于全省的北部,北靠四川,西南较为平坦,北部为中、低山区, 气候

56、温暖,降雨除赤水河沿岸较少外,其它地区一般,但降雨分布不均,易出 现夏旱,为省内中夏旱区,但1990年遵义市出现过特大旱灾(的持续103天无 雨,耕作水平较高,水利设施较多,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产品。4)IV区处于省内西北部,北靠四川,南邻云南为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 地带,为我省高海拔最高地区,区内垦植率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是长防、珠防重点治理区。气候温凉,降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该区的南部 少部分区仍是我省多雨区。因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较晚,一般晚于全省一至 一个半月。故春旱平均2年一次,易出现早春旱,为我省重春旱区,水稻种植 面积较小,水利设施较少。5)V区处于全省的西南部,与云

57、南、广西交界,区内为中、低山区,受南、 北盘江深切,山高水低,石漠化区较多,区内海拔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气 候温热,由于降水北高南低,加上分布不均,同时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易出现 早春旱,为我省中春旱区,一般 56年有一次中等春旱。水稻种植面积仅为 旱作物的一半,种植生产水平一般,但罗甸县在蔬菜种植上到达了较高水平, 为我省早熟蔬菜的供给基地。(三)工作开展情况1、典型县的选定1)选择典型县的原则在选择典型县时,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在本区内有代表性的县、市作为该 区的典型县、市。(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耕地土壤条件;28(2)气象及降雨分布,农作物受干旱灾害的程度及特点;(3)主要农作物种植

58、结构的布局;(4)耕作和农艺水平;(5)现有灌溉设施及灌溉技术。2)选定的典型县(1)1区:修文县、福泉市修文县处于I区的西北部,与III、IV相接,为贵阳市的郊区县,按上述 选择原则,该县可代表区内的西北部县、市。福泉市在本区的东部,按上述选择原则,该县可代表区内的东部县、市。(2)II区:铜仁市、榕江县铜仁市位于II区的东北部,处于梵净山的东侧,雨量充分,从种植结构、 耕作水平、受旱频率、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可代表该区东北部的县、市。榕江县处于II区的南部,雷公山南侧,属珠江水系都柳江流域,县内森 林覆盖率高,山地面积大,种植以水稻为主,水利设施建设一般,耕作农艺措 施较为落后,可代表该区的中

59、、南部区域。(3)III区:金沙县、正安县金沙县行政区虽属毕节地区,但与遵义市南部的浅丘较为平坦的区域相 连,近年来通过灌区配套改造,水利设施状况有明显提高,种植结构、耕作水 平可代表该区的南部。正安县位于III区的北部,靠四川,有芙蓉江通过,河谷气候明显,水利 设施、耕作水平一般,可代表III区北部地区。(4)IV区:威宁县、毕节市威宁县处于IV区的西北角,是我省海拔最高的县份,深入云南境内,属29 云贵高原部分,气候条件、种植结构等与云南相近,但水利设施较差,旱地面 积大,耕作较粗放,可代表IV区的西部。毕节市位于该区的北部,是毕节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利设施和耕作水平一般,可代表

60、该区的东南部。(5)V区:兴义市、罗甸县兴义市位于V区的西南部,为黔西南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利 设施较多,海拔高度高于东南部,可作为西南、北部的代表县、市。罗甸县在本区的东南部的河谷低海拔区,气候温热,有贵州天然温室之称,是我省的蔬菜生产基地,代表本区的河谷低海拔区域。3)典型县选定的过程(1)专家论证在典型县选定前省编制工作小组召开了全省的水利、农业、气候专家咨询会,确定了选择原则。具体选定后又分别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2)与选定县、市协商典型县选定后即时的通报省水利厅农水处并与各典型县、市协商,均得到了各县、市的大力支持。(3)报批及备案典型县、市落实后报水利厅审核,批准后报水利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