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_第1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_第2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_第3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_第4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有4个选项,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在捍卫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后来他找到的“新力量”是()A地主阶级 B西方列强 C共产党与工农阶级 D国民党2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2、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3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4孙中山说:“譬如坐汽车的与开汽车的,坐汽车的是主人,他有的是权,不必有能开汽车的是雇员,他有的是能但是他并没有开到哪里的权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出一个目标来,就像坐汽车的一般。”此话反映了孙中山()A主张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 B宣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C主张国家的主权属于民众

3、 D主张发展经济改善民生5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C林则徐、孙中山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领袖 D他们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先进代表 6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

4、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7“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8“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是()A领导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

5、策,迫使袁世凯下台92012北京西城区期末 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10.(2013辽宁五校联考)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11.(2014东莞调研)民报主要撰稿人朱执信(18851920年)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把“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其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思潮B

6、.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C.宣传社会革命D.阐释新三民主义12.(2013汕头二模)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D.拥护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政策13 2012海南卷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

7、的战略14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15 2013安徽卷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

8、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162013广州海珠区模拟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172013长沙模拟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反映出()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D推翻帝

9、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182013辽宁五校联考 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192013杭州模拟 20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202013平顶山模拟 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

10、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这反映了新三民主义()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以下为选做题1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即将实现的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民主权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A B C D2(开封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

11、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从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3(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A民主主义者 B民族主义者 C亲共产主义者 D三民主义者二 非选

12、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12013泰兴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

13、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1919)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924年4月20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的。

14、 (3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22 (2012盐城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材料2: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

15、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同盟会宣言材料3:“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国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国人管理关税以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国民党“一大”宣言请回答:(1)材料1、2中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

16、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6分)(2)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3)材料3中的“中国”与材料1、2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3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6分)选做题【武汉市2014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