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概论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1.gif)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概论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2.gif)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概论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3.gif)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概论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4.gif)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概论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1eb5b94e850dc8dc8eee78631cced09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101/106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讨论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3年9月5日目 录 TOC o h z HYPERLINK l _Toc795738191概述 PAGEREF _Toc79573819 h 1HYPERLINK l _Toc795738201.1 综合分析概念 PAGEREF _Toc79573820 h 1HYPERLINK l _Toc795738211.2 综合分析的目的 PAGEREF _Toc79573821 h 1HYPERLINK l _Toc795738221.3 适用围 PAGEREF _Toc79573822 h 1HYPERLINK l _
2、Toc795738231.4 名词术语 PAGEREF _Toc79573823 h 1HYPERLINK l _Toc795738242基本原则 PAGEREF _Toc79573824 h 3HYPERLINK l _Toc795738252.1 科学性原则 PAGEREF _Toc79573825 h 3HYPERLINK l _Toc795738262.2 代表性原则 PAGEREF _Toc79573826 h 3HYPERLINK l _Toc795738272.3 可行性原则 PAGEREF _Toc79573827 h 3HYPERLINK l _Toc795738282.4与
3、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原则 PAGEREF _Toc79573828 h 3HYPERLINK l _Toc795738293地表水质量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29 h 4HYPERLINK l _Toc795738303.1 现状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30 h 4HYPERLINK l _Toc795738313.2 质量趋势分析 PAGEREF _Toc79573831 h 14HYPERLINK l _Toc795738323.3 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PAGEREF _Toc79573832 h 18HYPERLINK l _Toc79573833参考资料
4、: PAGEREF _Toc79573833 h 24HYPERLINK l _Toc795738344空气质量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34 h 24HYPERLINK l _Toc795738354.1 评价项目 PAGEREF _Toc79573835 h 24HYPERLINK l _Toc795738364.2 评价标准 PAGEREF _Toc79573836 h 25HYPERLINK l _Toc795738374.3 现状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37 h 25HYPERLINK l _Toc795738384.4 污染趋势分析 PAGEREF
5、 _Toc79573838 h 43HYPERLINK l _Toc795738394.5 变化原因分析 PAGEREF _Toc79573839 h 46HYPERLINK l _Toc79573840附:例表、例图 PAGEREF _Toc79573840 h 51HYPERLINK l _Toc795738415声环境质量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41 h 51HYPERLINK l _Toc795738425.1 基本评价量 PAGEREF _Toc79573842 h 51HYPERLINK l _Toc795738435.2 现状评价 PAGEREF _Toc795
6、73843 h 51HYPERLINK l _Toc795738445.3 定性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44 h 53HYPERLINK l _Toc795738455.4 趋势分析PAGEREF _Toc79573845 h 53HYPERLINK l _Toc795738466地下水水质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46 h 54HYPERLINK l _Toc795738476.1 监测频次 PAGEREF _Toc79573847 h 54HYPERLINK l _Toc795738486.2 监测项目 PAGEREF _Toc79573848 h 54H
7、YPERLINK l _Toc795738496.3 评价标准 PAGEREF _Toc79573849 h 55HYPERLINK l _Toc795738506.4 地下水质量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50 h 55HYPERLINK l _Toc795738516.5 质量趋势分析 PAGEREF _Toc79573851 h 58HYPERLINK l _Toc795738527酸雨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52 h 59HYPERLINK l _Toc795738537.1 评价项目(监测项目) PAGEREF _Toc79573853 h 59HYP
8、ERLINK l _Toc795738547.2 评价标准 PAGEREF _Toc79573854 h 59HYPERLINK l _Toc795738557.3 酸雨现状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55 h 60HYPERLINK l _Toc795738567.4 趋势分析 PAGEREF _Toc79573856 h 65HYPERLINK l _Toc795738577.5 原因分析 PAGEREF _Toc79573857 h 67HYPERLINK l _Toc795738588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58 h 68HYPERLIN
9、K l _Toc795738598.1 监测点位 PAGEREF _Toc79573859 h 68HYPERLINK l _Toc795738608.2 评价指标 PAGEREF _Toc79573860 h 68HYPERLINK l _Toc795738618.3 评价标准 PAGEREF _Toc79573861 h 69HYPERLINK l _Toc795738628.4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PAGEREF _Toc79573862 h 69HYPERLINK l _Toc795738638.5 质量趋势分析 PAGEREF _Toc79573863 h 71HYPERLINK l
10、 _Toc795738649生态质量评价 PAGEREF _Toc79573864 h 74HYPERLINK l _Toc7957386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分级技术规定 PAGEREF _Toc79573865 h74HYPERLINK l _Toc79573866一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PAGEREF _Toc79573866 h 74HYPERLINK l _Toc79573867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与评价分级 PAGEREF _Toc79573867 h 77HYPERLINK l _Toc79573868三术语解释(含义、数据来源、获取方法、计算单位) PAGEREF _To
11、c79573868 h 78HYPERLINK l _Toc79573869四实例 PAGEREF _Toc79573869 h 84HYPERLINK l _Toc79573870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 PAGEREF _Toc79573870 h 85HYPERLINK l _Toc79573871说明 PAGEREF _Toc79573871 h 85HYPERLINK l _Toc79573872一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 PAGEREF _Toc79573872 h 85HYPERLINK l _Toc79573873编制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目的 PAGEREF _Toc79573
12、873 h 85HYPERLINK l _Toc79573874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基本容 PAGEREF _Toc79573874 h 86HYPERLINK l _Toc79573875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原则与技术要求 PAGEREF _Toc79573875 h 86HYPERLINK l _Toc79573876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 PAGEREF _Toc79573876 h 87HYPERLINK l _Toc79573877第一部份环境监测工作概况 PAGEREF _Toc79573877 h 87HYPERLINK l _Toc79573878第二部份环境质量现状
13、PAGEREF _Toc79573878 h 87HYPERLINK l _Toc79573879第三部份总结 PAGEREF _Toc79573879 h 90HYPERLINK l _Toc79573880二五年环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 PAGEREF _Toc79573880 h 91HYPERLINK l _Toc79573881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目的 PAGEREF _Toc79573881 h 91HYPERLINK l _Toc79573882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基本容 PAGEREF _Toc79573882 h 91HYPERLINK l _Toc79573883五年环境质
14、量报告书的编制原则 PAGEREF _Toc79573883 h 91HYPERLINK l _Toc79573884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大纲 PAGEREF _Toc79573884 h 92HYPERLINK l _Toc79573885第一部份环境概况 PAGEREF _Toc79573885 h 92HYPERLINK l _Toc79573886第二部份环境质量状况 PAGEREF _Toc79573886 h 92HYPERLINK l _Toc79573887第三部份总结 PAGEREF _Toc79573887 h 95HYPERLINK l _Toc79573888三环境质
15、量报告书出版规定 PAGEREF _Toc79573888 h 95HYPERLINK l _Toc79573889环境质量报告书封皮格式 PAGEREF _Toc79573889 h 95HYPERLINK l _Toc79573890封字号 PAGEREF _Toc79573890 h 96HYPERLINK l _Toc79573891容 PAGEREF _Toc79573891 h96HYPERLINK l _Toc79573892插图、表 PAGEREF _Toc79573892 h 96HYPERLINK l _Toc79573893报告书尺寸规格 PAGEREF _Toc7957
16、3893 h 971概述1.1 综合分析概念综合评价技术系指在科学掌握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深度处理加工,结合污染源排放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区域自然状况、环境管理措施实施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与其变化规律的技术。包括数据处理技术、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环境质量表征技术等方面。1.2 综合分析的目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目的在于客观地描述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适时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可以检验环境管理的效果,为环境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分析各类污染源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为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依据;评价环境监测网络设置的合理性,为调整环境监测网络提供依据;检验环境
17、监测的效能,为调整环境监测点位、项目、频次提供依据;与时发布各类环境质量报告,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知情权的需要。1.3 适用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环保系统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工作。1.4 名词术语干流、支流1:直接注入海洋或陆湖泊的河流叫做干流。直接注入干流的支流叫做干流的一级支流,直接注入一级支流的则称为干流的二级支流,其余依次类推。支流的级别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水系1:河流的干流与全部支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水系,又称河系或河网。与水系相通的湖泊也属于水系之。流域2:指江河湖库与其汇水来源各支流、干流和集体水域总称。流域片:若干个相邻的流域,其集水区域接壤或彼此交叉,使各个流域连成一片,
18、称为流域片。入河排污口2:指向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排放污水的直接排污口,包括支流、污染源和市政直接排污口。排污总量2:指某一时段从排污口排出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是该时段污水的总排放量与该污染物平均浓度的乘积、瞬时污染物浓度的时间积分值或排污系数统计值。污染物流通量:指某一段时间流经某监测断面的污染物总量。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噪声: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环境噪声:户外噪声的总称。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生活噪声和其它噪声。地下水水位:地下水上表面距海平面的距离。酸沉降: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形态、气态与颗粒物形态沉降于地面的过程称为酸沉降。其中以降水形
19、态沉降的称为湿沉降,以气态或颗粒物形态沉降的称为干沉降。酸雨:pH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酸雨频率:pH5.6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百分比。酸雨强度:酸雨的酸度和酸雨频率合称酸雨强度。离子平衡:降水中阴离子和阳离子克当量浓度基本相等(0.81.2之间)时的状态。海水各污染物浓度值: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平均值。海水水质超标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计算时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一类海水标准。2基本原则2.1 科学性原则所有的环境质量评价过程必须建立在科学地获取环境质量信息的基础上。即监测点位(断面)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采样、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
20、实验室分析符合有关技术规要求并满足质控要求。2.2 代表性原则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必须能反映评价对象的足够信息,即监测项目是齐全的,监测频次是满足规要求的,监测围足够的。2.3 可行性原则所确定的评价方法应该是普遍适用的,宜于操作的,且能与暨往的评价方法相联系的。2.4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原则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模式,力争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上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促进国际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交流。3地表水质量评价地表水质量评价是根据监测数据对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现状、变化趋势与其变化原因进行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一种单要素评价。是根据地表水体的用途,选定评价参数,按照水环境质量标准和
21、所选的评价方法,对水体质量或综合体的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的过程。3.1 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水体水质的现状进行评价。3.1.1 基本要求进行水质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项目、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段。对不同功能的水体选择的评价项目不一定一样,不同的评价时段对同一水体评价的结果也不一定一样。3.1.1.1 评价项目a地表水月报评价项目河流评价基本项目是: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水质较差时)、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汞、铅、挥发酚、石油类、粪大肠菌群12项。湖库在以上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总氮,共13项,当其它项目有超过 = 3 * ROMAN III类水质时
22、,应参加评价。b季度、年度评价项目河流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23项、湖库24项评价。c污染事故评价项目按事故的特征选择有关项目评价。d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评价项目:根据不同功能区水质要求,选择支持作用大的项目评价(另定)。3.1.1.2 评价指标指用于表征水环境质量的指标,如水质类别、达标率、综合污染指数、污染分担率等。3.1.1.3 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1.1.4 评价时段可分月、水期、季度、年度;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施周报。3.1.2 水质类别规定3.1.2.1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每个河流断面水质类别是根据断面的水质评价项目中污染最
23、重的项目所达到的水质类别来确定的。描述断面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达到”、“满足”、“为”等词语。3.1.2.2 城市河段水质类别城市河段一般设置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确定河段的水质类别,采用以下方法: = 1 * GB2 平均水质类别:将河段各个断面的各项污染物进行算术平均,取其污染最重的项目所达到的水质类别来确定该河段的水质类别。 = 2 * GB2 河长加权法:如果掌握各个断面代表的河段长度,则可以根据各级水质类别断面代表的河段长度之和占评价河段总长度的百分比来表征评价河段的水质状况。评价时需要指出河段的实际总长度和参加评价的河段总长度。3.1.2.3 河流水质类别河流的水质
24、状况通常以百分比的方式来表示。 = 1 * GB2 断面类别比例:根据评价河流中各级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表征评价河流的水质状况。 = 2 * GB2 河长加权法:如果掌握河流各个断面代表的河段长度,则可以根据各级水质类别断面代表的河段长度之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百分比来表征评价河流的水质状况。评价河流的总长度不一定是河流的实际总长度,它是该河流中所有参评断面所代表的河流长度的总和。评价时需要指出河流的实际总长度和参加评价的河流总长度。3.1.2.4 水系水质类别同河流水质类别。3.1.2.5 湖库水质类别 = 1 * GB2 平均水质类别:将湖库的各个点位的各项污染物
25、进行算术平均,取其中污染最重的项目所达到的水质类别来确定该湖库的水质类别。 = 2 * GB2 面积加权法:如果掌握湖库中各个点位代表的水域面积,则可以根据各类水质类别的点位代表水域面积之和占评价水域总面积的百分比来表征评价湖库的整体水质状况。评价水域面积不一定是水域总面积,它是该湖库中所有参评点位代表的水域面积的总和。评价时需要指出湖库的水域总面积和参加评价水域总面积。3.1.2.6 湖库富营养化程度4湖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 1 * GB4 评价指标: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 = 2 * GB4
26、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式中:TLI()综合营养状态指数;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以chl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m评价参数的个数。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ij与rij2见下表。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的相关关系rij与rij2值参数chlaTPTNSDCODMnrij10.840.820.830.83rij210.70560.67240.68890.6889:引自金相灿等著中国湖泊环境,表中rij来源于中国2
27、6个主要湖泊调查的计算结果。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 = 1 * GB2 = 2 * GB2 = 3 * GB2 = 4 * GB2 = 5 * GB2 式中:叶绿素a chl单位为mg/m3;透明度SD单位为m;其它指标单位为mg/l。 = 3 * GB4 湖泊营养状态分级: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分级:TLI()30贫营养(Oligotropher)30TLI()50中营养(Mesotropher)TLI() 50富营养(Eutrtropher)50TLI() 60轻度富营养(Light Eutrtropher)60TLI() 70中度富营养(Middle Eutrt
28、ropher)TLI() 70重度富营养(Hyper Eutrtropher)在同一营养状态下,指数值越高,其营养程度越重。3.1.3 地表水水质达标评价3.1.3.1 断面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断面监测结果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 = 3 * ROMAN III类为标准进行衡量,计算断面达标频次之和占监测断面总频次的百分比。计算公式:3.1.3.2 河流、水系水质达标率 = 1 * GB2 断面比率法:评价河流达标断面数占监测断面数之百分比。 = 2 * GB2 河长(面积)比率法:达标河长(面积)占监测总河长(面积)的百分比。3.1.3.3 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 = 1 *
29、GB2 功能区达标率:单个功能区达标率按评价时段不同分月、季度、年度计算达标率。计算方法是将断面监测结果按相应水体功能区标准衡量,评价时段断面达标频次之和占断面监测总频次的百分比。计算公式: = 2 * GB2 河流、湖库功能区达标率:方法一:评价河流或湖库功能区达标率时,按已有各类功能区的监测断面(点位)的达标个数计算各类功能区和总功能区的达标率。方法二:按达标的各类功能区的河流长度(湖库面积)占总河长(湖库面积)的比例为达标率。 = 3 * GB2 地表水功能区达标城市评价:城市地表水功能区达标个数占全部功能区个数的比例达到85%以上时,该城市地表水功能区达标。3.1.4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30、3.1.4.1 污染分担率法根据各项污染指标的污染分担率大小来确定主要污染指标。将污染指标的分担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取分担率之和占60%以上的前若干项污染指标作为该河流或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河流或水或水系的综合污染指数与污染分担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加权综合污染指数: (当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时)污染分担率: 式中i评价指标个数,i=1,2,3,nj评价断面个数,j=1,2,3,mPa河流或水系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P河流或水系的污染指数Pijj断面第i项污染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Pi第i项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Pj第j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Cijj断面第i项污染指标的年平均值,mg/lCi0第
31、i项污染指标的评价标准值,mg/lKi第i项污染指标在河流(水系)诸污染指标中的分担率3.1.4.2 加权污染分担率以断面代表的河段长度(点位代表的水域面积)占评价河流总长度(评价水域面积)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各项污染指标的加权污染分担率。将污染指标的分担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取分担率之和占60%以上的前若干项污染指标作为该河流或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河流或水系的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与加权污染分担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加权综合污染指数: (当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时)加权污染分担率: 式中i评价指标个数,i=1,2,3,nj评价断面个数,j=1,2,3,mRjj断面代表河流长度占评
32、价河流总长度的比例Qa河流或水系的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Q河流或水系的加权综合污染指数Pijj断面第i项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Pi第i项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Qjj断面的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Qi第i项污染指标的加权综合污染指数Cijj断面第i项污染指标的年平均值,mg/lCi0第i项污染指标的评价标准值,mg/lKi第i项指标在河流(水系)诸污染指标中的加权分担率3.1.5 定性评价3.1.5.1 断面污染程度的确定根据断面的水质评价,使用下列表征方法:清洁、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地表水水质分级 = 1 * ROMAN I = 2 * ROMAN II类水质清洁 = 3 * ROMAN I
33、II类水质良好 = 4 * ROMAN IV类水质轻度污染 = 5 * ROMAN V类水质中度污染劣 = 5 * ROMAN V类水质重度污染3.1.5.2 河流、水系污染程度评价在描述河流、水系整体水质状况时,按照断面类别比例法或河长权重法进行评价,得出各个水质类别所占的百分比。使用下列方法表征污染程度:地表水污染程度分级 = 1 * ROMAN I = 2 * ROMAN II类水质比例80%清洁 = 1 * ROMAN I = 3 * ROMAN III类水质比例80%良好40% = 1 * ROMAN I = 3 * ROMAN III类水质比例80%轻度污染劣 = 5 * ROMA
34、N V类水质比例30%中度污染劣 = 5 * ROMAN V类水质比例50%重度污染3.1.5.3 水系主要水质类别的确定对地表水水质进行归类,可以划分为 = 1 * ROMAN I = 2 * ROMAN II类、 = 1 * ROMAN I = 3 * ROMAN III类、 = 2 * ROMAN II = 3 * ROMAN III类、 = 4 * ROMAN IV = 5 * ROMAN V类、劣 = 5 * ROMAN V类。 = 1 * GB2 当某一个或二个水质类别比例占60%以上(含60%)时,则可以指出该水系以某类水质为主。如“以 = 2 * ROMAN II = 3 *
35、ROMAN III类水质为主”,“以 = 4 * ROMAN IV类水质为主”,“以劣 = 5 * ROMAN V类水质为主”等。 = 2 * GB2 如果掌握各个断面代表的河段长度(点位代表的水域面积),当水系中某一类或某一具体类别的断面代表河段长度之和(点位代表的水域面积之和)占评价河流总长度(评价水域总面积)的60%以上(含60%)时,则可以指出该水系以某类水质为主。3.1.6 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评价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评价是将各个河流(水系)按照污染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以说明河流(水系)的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河流(水系)污染程度的排序方法:按照各个河流(水系)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或加权综合污染指
36、数进行排序。3.2 质量趋势分析3.2.1 基本要求进行同一水体、河流、水系与前一时段比较、与前一年同期比较或多时段趋势比较时,必须满足下列二个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 1 * GB2 评价时选择的污染指标必须一样; = 2 * GB2 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样本和样本数必须一样。3.2.2 不同时段定量比较不同时段定量比较是指同一断面(河流、水系)的水质状况与前一时段比较、与前一年度同期比较或进行多时段趋势比较。比较方法有下列几种:单因子浓度比较、综合污染指数比较、水质级别比较和功能区达标比例比较。多时段趋势比较的方法见本章3.2.3节。3.2.2.1 单因子浓度变化就某一断面(河流、水系
37、)的某项污染指标的浓度值进行不同时段比较,表征该项污染指标浓度变化的方法如下: = 1 * GB2 当指标浓度值的升高或降低没有导致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变化,则可以说明该指标的浓度无明显变化; = 2 * GB2 当指标浓度值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较小,但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变化,则可以说明该指标的浓度略有升高(上升)或略有降低(下降); = 3 * GB2 当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较大,并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一个级别的变化,则可以说明该指标的浓度升高(上升)或降低(下降); = 4 * GB2 当指标浓度值升高或降低的幅度较大,并使该指标的水质类别发生了多级的变化,则可以说明该指标的
38、浓度明显升高(上升)或明显降低(下降)。3.2.2.2 水质类别比例变化在对水系整体水质类比比例进行不同时段比较时,表征方法如下: = 1 * GB2 变化不大、基本持平 = 2 * GB2 略有变化:包括水体污染程度略有改善或略有好转;水质略有下降。 = 3 * GB2 有所变化:包括水体污染程度有所改善或有所好转;水质有所下降。 = 4 * GB2 明显(显著)变化:包括水体污染程度明显(显著)变好、明显(显著)改善、明显(显著)减轻或明显(显著)好转;污染程度明显(显著)加重、明显(显著)恶化。 = 5 * GB2 重大变化:包括水体污染程度大为改善;污染程度严重恶化。判断标准:设G为后
39、时段与前时段 = 1 * ROMANI = 3 * ROMAN III类水质断面百分点之差:G=G2G1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 = 5 * ROMAN V类水质断面百分点之差:DD2D1G和D可正可负。变化方向的判定:GD0水质变好GD0水质变差变化程度的判定: = 1 * GB2 当,变化不大、基本持平 = 2 * GB2 当,略有变化 = 3 * GB2 当,有所变化 = 4 * GB2 当,明显(显著)变化 = 5 * GB2 当,重大变化例1: = 1 * ROMAN I = 3 * ROMAN III类水质增加了10.0个百分点,G为+10.0劣 = 5 * ROMAN V类水质减少了
40、5.0个百分点,D为5.0整体变化为:整体水质有所好转。例2: = 1 * ROMAN I = 3 * ROMAN III类水质增加了10.0个百分点,G为+10.0劣 = 5 * ROMAN V类水质增加了15.0个百分点,D为+15.0整体变化为:整体水质变化不大。3.2.2.3 功能区达标比例变化对某一河流(水系)的功能区达标比例进行不同时段比较时,直接指出达标比例增加(上升)或减少(下降)的百分点数值,以说明达标比例的变化情况。3.2.3 水质趋势定性分析水污染趋势定性分析应在污染指标月度、季度、年度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趋势分析是为了了解污染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作出相应的结论。衡量趋
41、势分析的统计意义通常要作出断面污染指标浓度与其出现时间序列间的关系。通常用折线图来表示。在此推荐常用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该方法要求具备足够的数据,一般至少应采用四个期间的数据。具体方法是:给出时间周期Y1Yn,和其相应数值C(即月均值、季均值或年均值C1Cn),将C从大到小排列好。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di变量Xi和Yi的差值Xi周期1到周期2按浓度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号Yi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序号将秩相关系数rs的绝对值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统计表(见附表1)中的临界值Wp进行比较。当rsWp则表明变化趋势有显著意义:如果rs是负值,则表明在评价时段水质变化呈下降趋势或
42、好转趋势;如果rs是正值,则表明在评价时段水质变化呈上升趋势或加重趋势。当rsWp则表明变化趋势没有显著意义:说明在评价时段水质变化稳定或平稳。附表1秩相关系数rs的临界值(Wp)NWp显著水平(单侧检验)0.05显著水平(单侧检验)0.150.9001.00060.8290.94370.7140.89380.6430.83390.6000.783100.5640.746120.5060.712140.4560.645160.4250.601180.3990.564200.3770.534220.3590.508240.3430.435260.3290.465280.3170.448300.3
43、060.4323.3 水质变化原因分析水环境质量主要受到两大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条件和变化的影响,包括地质、水文、气象、土壤等;二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河道的改变、人工调控等。自然条件的改变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3.1 气候条件的变化分析如气候变暖,会使冰雪融化,对河流有补给作用。气象条件中对地表水影响因素最大的是降水量,它直接影响地表径流的流量。3.3.2 水文条件的变化分析3.3.2.1 微观分析将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水生生物的生长与水文参数结合起来,研究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在水体中发生的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扩散、混合、稀释、
44、沉降作用)。3.3.2.2 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研究水质与水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域来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其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水环境质量变化时结合流域来水量的变化有助于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通过长期的观测还可以研究断面污染指标浓度与断面流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研究水量和水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同时,水质与水量结合的研究也是水环境容量确切评价的依据。水质监测与水量监测应结合起来。在每个流域选择合适的和一定数量的监测断面作为固定的水文测流断面,在监测水质的同时测量水文参数。水文站的设置除了要与监测断面相吻合外,对于面积较大的流域,如长江、黄河等,水文站还要在整个流域的上、中、下全面
45、设置。3.3.2.3 水体的人工调控程度对水质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主要江河上均设置有大小不等的水库、闸坝,这些人工控制设施通过调节水量达到防洪、蓄水、发电的目的。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和水量的变化对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体的自净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水体的人工调控程度也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反之,在对水体进行人工调控的同时应考虑到水质的状况,保证河流中应有的生态水量。3.3.3 断面污染物通量分析断面的污染物通量直接影响到断面的水质状况。河流中污染物通量为在一定时间某种污染物通过某一断面的总量,在实际测量中,污染物浓度的测定和流量的测定均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一般采用一定时间间隔的平均浓度乘以
46、平均流量的近似方法求得污染物的通量。以月为单元的通量计算公式为:式中:Lm污染物的月通量(单位:kg)Cm污染物的月平均浓度(单位:mg/l)D测量月份天数(单位:d)Qm河流的日平均流量(单位:m3/d)流量测量参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HJ/T912002)7.7节。断面污染物年通量为月通量乘以12。3.3.4 入河、入湖污染物总量分析在一段时间水质的变化与其间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将不同时段的入河、入湖污染物总量变化与河、源的水质变化结合起来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可以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的容有:各排污口年、月、日污染物排放量,最高排放量;日排废水
47、量,月排废水量,年排废水量;日排废水中污染物平均浓度,月排废水中污染物的算术平均浓度,日平均最高浓度;月排废水日数,年排废水日数。3.3.5 污染物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通常用年万元GDP产值污染物的排放量来表示,该指标的某个污染物在某种生产工艺下的单位产值排放量,主要评价该生产工艺清洁生产的程度。污染物排放量是指报告期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到水、大气外环境的污染物的总量。公式:污染物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量(吨)/当年GDP(现价,万元)3.3.5.1 工业排放强度分析 = 1 * GB2 工业排放强度工业排放强度是指万元工业增加值(原来多用工业总产值来表示,现多用工业增加值表示)某种工业污染物
48、排放量。公式: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量(吨)/当年工业增加值(万元) = 2 * GB2 工业排放强度比较某种污染物的工业排放强度年际间大小的比较,可用来比较该生产工艺是否得到改进。公式:设某一工业污染物今年的排放强度为Q1,该工业污染物上年的排放强度为Q2,则今年该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比上年增大或减小(Q1Q2)吨/万元。 = 3 * GB2 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同一种工业污染物年际排放量多少的比较,可用来评价在生产工艺未变的情况下产品产量的变化,或者反映了生产工艺的改进。公式:设某工业污染物今年的排放量为P1,该工业污染物上年的排放量为P2,则该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今年比上年增加(或减
49、少) (P1P2)吨,该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今年比上年增长、上升(或下降、降低) (P1P2) / P1100%。 = 4 * GB2 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是指某一生产工艺下单位产品工业污染物的产生量,可用来评价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的大小。公式: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吨)/产品产量(吨)3.3.5.2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强度分析 = 1 * GB2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强度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强度可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系数来表示,指城镇居民每人每天排放生活污水的数量,该指标主要用于生活污水方面的评价。公式:人均日生活污水排放系数=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用排水折算系数人均日生活用水量采
50、用城市供水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用排水折算系数可采用城市供水管理部门和市政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计算,一般为0.70.9,计算公式为:用排水折算系数=污水年排放量/供水总量 = 2 * GB2 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较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较是指同一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年际比较。公式:设某一生活污染物今年的排放量为S1,该生活污染物上年的排放量为S2,则该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今年比上年增加(或减少)(S1S2)吨,该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今年比上年增长、上升(或下降、降低) (S1S2)/S1100%。3.3.6 污染防治措施与投资分析 = 1 * GB2 污染防治措施污染防治措施是指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51、噪声污染与其它污染采取的措施。 = 2 * GB2 污染治理投资污染治理投资是指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与其它污染投入的资金。 = 3 * GB2 污染防治措施与投资分析水、大气、固体废物、噪声与其它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和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投资额的相关分析,可用相关系数r来表征。公式:式中:Xi为某种污染物年际排放量Yi为治理该污染物所投入的资金参考资料:1:水文与水资源学 俊民、余新晓 中国林业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HJ/T91200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3: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HJ/T92200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4:关于印发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
52、价方法与分级技术规定的通知总站生字2001090号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4空气质量评价4.1 评价项目4.1.1 统一评价项目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与其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项目评价。4.1.2 特殊评价项目无动力被动式采样监测项目,如降尘、硫酸盐化速率等,应对其结果与其影响进行评价,但考虑到缺少统一的标准限值,可不作达标评价,不参与空气质量级别评价。在方法操作条件可比的情况下,进行时间序列或不同区域污染程度的比较,以反映现阶段城市空气污染特征。评价分析光化学烟雾或臭氧污染、交通环境空气质量时,增加NOX和NMHC(非甲烷烃)。为了环境管理需要、反映当地空气污染特征
53、或变化,可增加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规定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区域性特异污染项目。4.2 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执行以下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与其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浓度限值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分级限值: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综字2000026号)。4.3 现状评价根据空气监测数据与其统计指标(污染物浓度水平与分散度、超标或达标情况、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与污染负荷等),分析评价空气污染物的污染状况、空气质量达标等情况。4.3.1 评价指标以下为空气质量评价的一些基本评价指标,可根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具体情况选取或增加使用。 =
54、 1 * GB2 测点/城市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污染物浓度水平:平均浓度与浓度围、浓度频率分布图、百分位浓度、达标或超标比率、最大超标倍数。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与达标情况、达标天数比例。污染特征分析:计算污染指数与污染物的污染负荷,确定主要污染物。 = 2 * GB2 区域/城市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污染物浓度水平:统计围各城市污染物的浓度均值的围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浓度频率分布图、百分位浓度、各污染物浓度达标或超标城市比例。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与不同空气质量级别城市比例。污染特征分析:计算污染指数与污染物的污染负荷,确定主要污染物;计算分析以不同污染物为主要污染物的城市比例。4.3
55、.2 数据统计方法4.3.2.1 单测点平均浓度值计算 = 1 * GB2 点日均浓度,该点位一日的污染物平均浓度;24小时连续监测结果获得点位日均浓度。数据有效性满足:SO2、NO2、NOX、CO监测每天至少有18小时的采样时间;TSP、PM10、Pb、B(a)P监测每天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空气自动监测系统TSP或PM10每天至少有18小时的采样时间。 = 2 * GB2 点周平均浓度:该点一周的日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数据有效性满足:每周不得少于3个日均值。 = 3 * GB2 点月平均浓度:该点一月的日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数据有效性:SO2、NO2、NOX、CO监测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
56、的12个日均值;大流量采样器监测TSP、PM10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每月至少有21个日均值。 = 4 * GB2 点季平均浓度:该点一季的日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数据有效性:SO2、NO2、NOX、CO监测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3个月,大流量采样器监测TSP、PM10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3个月;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每月至少有21个日均值3个月。 = 5 * GB2 点年平均浓度:该点一年的日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数据有效性:SO2、NO2、NOX、CO监测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大流量采样器监测TSP、PM1
57、0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每年至少有252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21个日均值。 = 6 * GB2 监测样品浓度低于监测分析方法最低检出限时,该监测数据以1/2最低检出限的数值记录并参加平均值计算。上述平均浓度计算的数据有效性要求为最低统计数据量,全部有效监测数据均应参加平均值统计计算。4.3.2.2 城市(多测点)平均浓度 = 1 * GB2 城市日平均浓度:城市全部趋势监测点位同一日的日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2 * GB2 城市周平均浓度:城市全部趋势监测点位的周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 3 * GB2 城市月平均浓度:城市全部趋势监
58、测点位的月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 4 * GB2 城市季平均浓度:城市全部趋势监测点位的季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 5 * GB2 城市年平均浓度:城市全部趋势监测点位的年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 6 * GB2 省(自治区)和全国围不计算污染物的日均、周均浓度。 = 7 * GB2 计算城市(多测点)围的日、周、月、季、年平均浓度值,应先计算统计围各监测点相应时间周期的日、周、月、季、年均浓度,再求各点位浓度的算术均值。各点位等权计算。城市(多测点)平均浓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城市平均浓度Cjj测点的浓度均值m参加平均计算的测点数目统计计算城市的日平均浓度、周平均浓度时,具有监测数据的监测
59、点位数应占城市市区所有趋势监测点位数的50%以上;计算城市的月、季、年浓度平均值时,具有监测数据的监测点位数应占城市市区所有趋势监测点位数的90%以上;清洁对照点一般不参加全市均值统计计算,若清洁对照点在城区,且代表区域占城区面积的15%以上,并经批准的方可参加计算。若清洁对照点远离市区、点位认定批准文件未明确规定参与全市均值统计的、或清洁对照点代表区域不足城市面积的15%,不参加统计计算。4.3.2.3 超标倍数超标倍数按下式计算:式中:C污染物监测浓度Cs污染物浓度标准限值计算中执行哪一级标准应予以说明;同时注意标准限值的取值周期与污染物浓度统计时间周期相一致。4.3.2.4 日均值超标率
60、点位或城市污染物日均值超标率,以二级标准评价。计算公式如下: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有效数据总样本数。未检出(低于最低检出限)的数据计入有效监测总样本数中。点日均浓度按4.3.2.1节、城市日均浓度按4.3.2.2节计算。第95百分位第90百分位第75百分位第90百分位中位数第25 百分位第10百分位第5百分位4.3.2.5 百分位数浓度 = 1 * GB2 百分位数的表示法百分位数是用于表示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有关统计指标分布状态的一种较为常用的简单方法。环境质量报告书中一般给出第5、第10、第25、第50(中位数)、第75、第90和第95的百分位数的数据,以与平均值。第5、第10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租赁合同(含税费计算)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物流保险合同规范
- 二零二五年度IT行业专业猎头服务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高端住宅小区全装修总承包服务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远程派驻服务合同范例
- 2025-2030全球铝合金坯料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四活塞全铝卡钳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外币借款合同跨境支付流程规范
- 跨境物流驾驶员合同范本
- 印刷行业销售居间合同样本
- 2025年度高端商务车辆聘用司机劳动合同模板(专业版)4篇
- GB/T 45107-2024表土剥离及其再利用技术要求
- 2025长江航道工程局招聘10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1598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执行总经理岗位职责
- 《妊娠期恶心呕吐及妊娠剧吐管理指南(2024年)》解读
- 《黑神话:悟空》跨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
- 《古希腊文明》课件
-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投标文件
- 长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招聘普通雇员笔试真题2023
-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满分范文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