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与司法审判研究》_第1页
《公众参与与司法审判研究》_第2页
《公众参与与司法审判研究》_第3页
《公众参与与司法审判研究》_第4页
《公众参与与司法审判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摘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我党建设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审判权运行的生命所在,是实现司法为民、和谐司法的重要途径。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彭宇案、许霆案、药家鑫案,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我国目前的参与制度,距离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仍有差距。深入有序的公民参与司法审判机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多管齐下,各负其责,分工协作,逐步建立深入有序的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机制。关键词: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公众参与司法的思想发源

2、于古希腊,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在西方社会生活领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近代以來,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及法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成为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之一,是当今审判实务和法学理论界,极具时代特色且在世界上影响广泛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论题,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外,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均一直持续不断的思考、改革和创新公众参与司法审判制度。如在日本,国民参与司法裁判活动经历了“陪审制”、裁判员制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被推崇为借鉴对象的美国陪审团制度,由于辩诉交易等制度的广泛实施,被提交到陪审团面前的案件越來越少,人们惊呼陪审团正在“消失”!再加上陪审团评议的秘

3、密性和其本身的沉默性,陪审团成员不会对案件审理作出任何解释,所以对陪审团制度的质疑声越來越大。在我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就非常注重民众参与司法审判,推广著需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实行巡回审判、就地审判,在审判中依靠群众,解决并纠正疑难案件,受到群众欢迎。建国初期,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十五届五中全会确认了“公民”及公民参与”的概念,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有相关内容。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政策,保障公民的司法参与权,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制定并发布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审判机关在审判实践亦进

4、行了大量工作,例如:全国各级法院扎实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开展审判“五进”和征询旁听公民对裁判意见活动,试行“人民参审团”制度。可以说,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公民参与司法审判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参与热情和比,我国目前的参与制度仍然存在参与深度不够、缺乏制度指引、引导手段和方法不多等问题,距离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仍有差距。这种状况,导致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渠道不畅、参与局面混乱、实际效果不佳,与参与的目的一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设和谐社会不相符合。因此,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是必要的、必需的。二、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概述1

5、详细论述参见刘树全、董芳芳:公民参与司法在我国当前司法改革中的落实,载陈卫东主编公民参与司法研究,2011年11月,第1版,165页。=详细论述参见牟绿叶:口木国民参与司法审判活动的概况,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49-51页。3郑曦:平民参与审判制度之比较一以美德为镜论非职业法官参与刑事审判,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4期,第89页。(-)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涵义最早提出公民参与这一概念的是二战前后研究比较政治的西方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政治参与”、“人民参与”、“基层参与”、“社区参与”、“公共参与”、“民间参与”、“公众参与”等名称。在借鉴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6、,笔者认为,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是公众参与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指的是公民和群体组织直接参与到法院的司法审判活动,对法院的司法审判过程中的行为产生影响和制约。从词语构成來看,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由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等三个词组构成。公众是一个合成词。公指公民,内涵基本与人民群众等同。众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群体组织,主要指的一些非官方的社会组织,如人民团体、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另一方面意为“众多”,指不特定的多数主体,如“网络水军”、“网络社区”等。所谓参与,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集体或个人意愿的活动。在司法审判领域,指公民的诉讼参与与非

7、诉讼参与,一切能够对司法审判产生影响的行为。包括直接参与审判、提出意见和建议、行使监督权等。具体有参与案件的起诉、调解、审判等诉讼活动;对案件的起诉、受理、审判、调解、仲裁等司法活动所进行的报道、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表达与介入、监督的行为;参加与法院组织的有关活动,如“群众开放日”、民意调查等。在学界的理解,广义的司法指适用法律,凡是适应法律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司法,包括检察权、审判权和侦查权等;而狭义的司法仅指审判权。本文将研究范围定在狭义的司法一司法审判,不包括检察行为和公安行为。司法审判涵盖审判机关(法院)所有的司法审判行为,包括审判、取证、调解、征求意见和建议等司法行为,也包括司法审判机

8、关的某些行为、某项工作,如法院组织的参观、座谈、庭审观摩等。(二)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理论基础公众参与司法审判并不是强加给司法审判一道“枷锁”,其具有坚实的政治学、法学理论基础。许多学者对参与司法审判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本上一直认为,公民参与司法的基础理论是人民主权理论4和权力制约理论5。公民参与司法审判的法理学基本理论有正当程序、司法民主、司法公正等理论6。(三)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法律依据4详细论述参见采俊慰:公民司法参与问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第8页。5详细论述参见孙红玲:公民司法参与权的价值理念和依据,载陈卫东主编公民参与司法研究,2011年11月,第一版,

9、189191页。其不仅论述了正当程序理念,还论述了权力制约、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理念。6详细论述参见胡弘弘、邓晓静:公民的司法参与权研究,载现代法学,2007年11月,第32页。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规定了公民的另一项基本权利一监督权。这些规定是公民的司法审判参与权在国家根本大法上的依据。在国家的基本法律中,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均较为全面细致地对公民如何参与司法审判活动作出了规定。除此之

10、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布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许多相关司法解释,诸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也为公民行使司法参与权提供了可依据的规范。这些法律规范正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政策依据在我国,公民参与这一概念在本世纪开始出现在党和国家制定的治国方针政策中,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2000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认了“公民”及“公民参与”的概念,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事

11、务的管理”。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尊重和保障民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民主政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参与司法审判,但民众参与是对政治生活、政治制度的参与,是对公共权力的参与,审判权作为公共权力之一,当然也是公众参与的范畴之一。与此同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在司法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好群众路线。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

12、年改革纲要(20092013),明确要求“司法体制和司法机制改革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着眼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这表明最高人民法院一直注重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公民参与,这也为公民参与司法提供依据。三、我国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相关制度和主要形式1、人大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宪法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和“两院”工作。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可以针对法院工作提出议案和建议,对法院工作进行评议,监督法院审判工作。根据政治协商会议条例、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政协

13、会议、政协委员具有讨论本地各种重大事务的权利,当然可以对法院审判工作提出建议。在实践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参与是经常的、广泛的,对促进法院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人民陪审员制度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选任程序、任期、参与庭审的方式及职务免除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些规定形成了我国的

14、人民陪审员制度。3、旁听制度诉讼法所确立的公开审判制度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外,一律公开进行。公开审判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群众公开和对社会公开。前者要求公开审判的案件允许群众对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和判决的宣告进行旁听;后者要求公开审判的案件允许新闻媒介釆访报道,将案情和结果公诸于众。4、审判“五进”和征询旁听庭审公民意见制度征询旁听庭审公民意见制度在学界被表述为“公民代表制度”和“人民陪审团制度”,其和西方国家釆用的“陪审团”制度是不同的。目前,主要是在陕西、河南等省份以省高级人民法院文件的方式在该省推行。2008年10月,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推出了关于征询旁听庭审公民代表对

15、案件裁判意见和建议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辖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以邀请公民代表参加旁听,在法庭审理结束后对裁判以书面形式发表意见,作为法官评议和裁判案件的重要参考。2009年6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推出关于刑事案件中施行人们陪审团制度的试点方案(试行),在刑事案件中首先推行人们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的意见对于法院裁判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河南省人民陪审团参加审理案件已经从刑事审判领域扩大到民商事和行政案件。5、协助调解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16、3条进一步指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请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并有利于促成调解的个人协助调解工作。”尽管立法强调协助调解是一种义务,但是公众一旦参加到法院的调解工作中,也就是司法活动的参与者。6、信访制度虽然在许多学者论述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文章中,均没有提到信访制度,但信访制度是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国务院发布的信访条例是我国信访制度的渊源。自信访制度确立以來,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成为法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在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所

17、做的人大工作报告中,这样表述“涉诉信访是听取当事人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推进“诉访分离”工作,畅通权利救济渠道;各级法院共接待群众信访79万人(件)次,同比下降25.9亂”可以看出,有许多社会公众通过来信來访等形式参与到司法审判当中。7、媒体监督我国学者在研究媒体监督和司法审判的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在一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媒体监督具有正当性、合法性,新闻媒体具有监督司法审判工作的权利;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在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对司法个案和司法审判结果的关注;司法审判机关有抗拒媒体监督现象,媒体监督存在监督不当和自律不够的现象;应该尽快对媒体监督进行立法,对双方的权利义务

18、进行明确规定8、网络舆论:关于媒体监督的详细论述,参见冀建峰:试论我国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的监督,中央党校2001级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4月。16张福秦侯向锋:媒体监督与审判权冲突探析,载安东主编新视觉下的审判实践辨析,2009年第1版,第473482页。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网络舆论是指网民、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表现出來的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公众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和建议是公民参与司法

19、的新形式,新途径,但也是参与数量最多、信息量最大、最为方便的方式。目前这种参与形式有以下特点:公众更加关心个案的审判结果;以集体宣泄的方式对司法行为提出批评和质疑;意见的表达具有非理性化、广泛性、主动性、无序性9。学者也一致认为,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良性的、理性的、有序的网络舆论参与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相反,则会导致司法的混乱和对民主的破坏。四、我国目前公民参与司法审判机制存在的问题(-)深入有序的公民参与机制的理想状态按照阿恩斯坦市参与的阶梯理论,将公民参与公共权力、政策过程分为类似的三个阶梯和八个层次:其一为深入参与,包括公众控制、授权、合作等三种参与形式;其二为象征参与,包括展示、征

20、询、告知等三种参与形式;其三为非参与,包括训导和操纵等两种参与形式。借鉴这一理论,深入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与数量的要求,到底有多少公众参与到司法审判当中,要保证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到司法审判活动之中。二是参与质量的要求,包括以下儿个方面内容:公众能够参与到司法审判之中,并且能够影响或者控制司法审判的过程和结果;公众参与和司法审判之间存在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司法审判要积极主动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听取并釆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序,乂称秩序。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秩序的原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是“无序”的相对面,真正含义指社会中

21、人的行为是统一和合乎规则的。有序的参与机制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意思:一是要有思想上的共识,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社会公众要充分理解司法独立和公众参与、司法精英化和司法大众化的关系,寻找契合点,为彼此留够足够的空间。二是要有完整的制度体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化对主体的社会行为既是一种设置,也是一种裁切;前者引导合理性行为,后者则是对非合理性行为的禁戒”。”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实体规定、程序规定,及责任的设定。三是要有切实可行的引导机制、互动机制,通过沟通、引导,审判机关能够用主流道徳观念、群体思维和主话语权,引导公众用理性的、道徳的、法治的思维客观分析司法审9相关论述参加:陈发柱:

22、网络环境下我国公众参司法参与的制度构建,唯实,2010年第6期,62-心页:陈发桂:网络环境下公众司法参与的理性化构建探析,岭南学刊,2010年第5期,60-61页。10杨育民:略论“制度化”,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6月,第56页。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判行为。(二)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机制存在的问题1、公众对司法审判参与深度不够,无法充分的参与和影响司法审判的过程和结果在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制度中,能够直接参与和影响司法审判的制度就是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

23、权利”。但在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在合议庭中一般占少数。如果陪审员在合议庭中人数少、比例低,是少数派,就易成为“摆设”,难以发挥应有的独立作用S另外,当前人民陪审员中党员、国家机关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人员占一定数量,人民陪审员制度代表民意的广泛性受到质疑。笔者所在市目前共有210名人民陪审员,其中党员170人,其他40人,党员占81%;党政机关工作人员55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人,工、青、妇组织干部16人,村居干部81人,其他27人,其他人员仅占13%。如果人民陪审员的流动性较小,党员和公务人员乂占多数,谁能保证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不会成为“一丘之貉”,官官相卫,以一种看似民主的形式來欺骗社会

24、公众的感情?2、审判机关对公众参与回应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互动关系在以往的司法审判中,在媒体上、网络上出现大量关于案件审理的报道、信息和评论,也许审判人员己经阅读并且采纳了其中的一些观点,但其没有回应和解答,没有表明对公众意见和建议的采用情况,社会公众认为审判机关漠视其意思表达,从心理上对司法审判过程、结果产生抗拒和不信任,无法与司法审判和谐统一。3、部分公众参与方式缺少制度规范,权利义务、参与程序均不够明确以媒体监督司法审判为例,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第41条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中的

25、相关规定主要有:1985年中宣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当前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儿个问题的通知,在第二条规定:“对于正在侦查、起诉或审理的案件,以及尚未作出终审判决的案件,不要登报刊、上电视。”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中华11详细论述参见:刘计划:中国陪审制改革之检讨,载陈卫东主编公民参与司法研究,2011年11月,第1版,504页。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SS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条规定:“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1999年

26、,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但是对于媒体报道司法审判的具体程序、方法没有规定,法院应该如何配合也没有详细规定。4、有的制度不能够与时俱进,缺乏改革创新以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信访制度为例。195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规定“为便于人民参与审判,法院应视案件性质实行人民陪审制。”1954年制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使陪审制成为新中国司法的一项基本制度。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

27、度的决定。同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颁布了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至此,对人民陪审员产生、任期、权限以及陪审审判适用的范围等作出具体规定,关于陪审制的立法基本完成。在国家层面,从50年代至今,人民陪审员制度在逐步完善,但和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至于信访制度,从信访制度制度确立以來,关于信访制度的存废、改革、创新就一直争议不断,尽管在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信访制度的质疑很多,但是,不可否认信访制度促进司法公正,尤其是在个案公正中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也对司法既判力和公信力形成巨大冲击,与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5、司法机关对公民参与司法审判

28、的引导力度不大、手段不多公众参与与司法审判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面公众发表对司法审判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另一方面,审判机关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主动引导公众尽量以法治、法律的思维看待司法审判,理解和支持司法审判。但目前的情况是,司法机关多是“事后补救”,被动接受公众的意见。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网络“舆论领袖”和“舆论水军”都会发表大量意见,却没有看到司法审判机关通过新闻媒体、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发表声明、作出回应,法院“只做不说”,导致网络意见“人云亦云”,其至让一些与世界法治思想发展趋势不相符的言论占据主流。在李昌奎案中,云南高院以本案系民间矛盾激化引发,且存在自首情节为由,改判

29、为死缓,与政法部门近年力推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相悖二与“废除死刑,减少死刑”法治思想相符。但人们纷任法思:少杀憤杀:法官一要坚持,二要解释,2011年7月9口。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纷质疑:“药家鑫死了,李昌奎凭啥活着?”还有网友感慨“药家鑫真冤”!这些说法和声音明显是落后的、残暴的,有违人道主义。五、建立深入有序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机制的建议深入有序的公民参与司法审判机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既包含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也包括建立媒体监督、网络舆论规范制度等方面,需要相互结合,相互联系,多管齐下,方能达到目的。1、完善、创新人民陪审员制度,让社会公众能够充分

30、参与并影响司法审判的过程和结果学者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有大量论述,着重从扩大人民陪审员的参审范围、选任、考核、任期、抽取方式等方面做了论述,这些都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益做法。但是从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现状来看,仅仅是这些改进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借鉴法国重罪法庭的设置,规定重大疑难案件组成合议庭时,人民陪审员在人数必须占据绝对多数,对判决的结果要有充分的能力。另一种是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团制度。司法人员的内心确认对于定罪量刑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汹涌激荡的网络舆论面前,司法人员不可能不闻不问、无动于衷。人民陪审员制度能够使

31、司法人员减轻、脱离公众舆论压力。19世纪的刑法史学家史蒂芬这样说:“维持陪审团制度对法官比其他社会成员更重要,它把法官仅根据自己的意见来决定被告人有罪无罪的责任中解救出來一对许多人而言是一种不堪忍受的沉重和痛苦。”河南省法院推行的“人民陪审团”,以“司法民主”作为根治腐败、提振民众信心的良药,无疑是找对了方向诃。通过“人民参审团”参审案件,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后,做出司法判决,可以使判决更加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2、要创新和推广成功的公众参与司法审判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司法审判当中安东院长在接受中国法院网记者釆访时说:“司法民主的首要含义就在于社法国重罪法庭山3名法官和9

32、名陪审员构成,在法庭评议时,凡是对被告人不利的决定,最少需要8票的多数。u刘晓辉:从网络环境下的公民参与看司法公信力,载于载陈卫东主编公民参与司法研究,2011年11月,第1版,244页。15魏晓娜:解读“人民陪审团”,载于载陈卫东主编公民参与司法研究,2011年11月,第1版,532页。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人民法院在扩大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人员范围、数量上做了许多努力。在本文开头材料中讲述的陕西省、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做法院,扩大了社会公众的参与范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南方日报上整版刊

33、登T2011年度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采取网络票选方式,使得更多公民参与其中;让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得益彰。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赏2010年3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出台了特约监督员制度,该市12劣社会各界人士,成为该院首批特约监督员;4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聘请14名记者为特约新闻观察员,并颁发了由省高院院长签发的“新闻监督护照”,一时引发舆论热议。这些做法均扩大了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人员范围,保障了公众的参与权,提升了审判机关公众知晓率和满意度。但是,仍然有许多人民群众无法参与到司法审判之中,应该不断创新和推广这些做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司法审判当中。3、尽快完

34、善信访制度,是规范公众参与司法的重要内容关于涉诉信访问题的研究在过去儿年,在司法实务界曾是一个热点,许多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完善的意见和建议S以下几个论点比较可行:一是司法审判机关要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提高办案质量、办案能力和责任心,加强司法廉洁建设,不断提高“案结事了”的能力和意识。二是从一般信访中抽离涉法涉诉信访,构建相对独立的司法解决机制。要充分考虑到涉诉信访的特殊性,用法律的方法解决法律问题。三是现有的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破坏了司法的终局性,应建立司法终结机制。我国应坚持司法程序穷尽原则,改变现有的申诉类信访案件行政化信访处理的模式。对于被确定为无理上访的,由相关责任人提供相关复查材料,报上级法

35、院、党委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终结涉诉信访程序。4、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媒体监督规范媒体监督,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闻媒体监督法律制度。纵观世界各国的新闻立法,西方国家的新闻立法大多严格限定了媒体在司法审判方面的报道内容及报道的方式和手段等。如美国、加拿大通过藐视法庭罪调整新闻自由对司法独立、公平审判的影响,但是适用标准及其严格。我国应该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法规建设界定新闻媒体与司法市判机关的权利义务,平衡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关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司法审判制度,16谢晓尧:案例是法律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人民法院报,2012年5月3口,第2版。17关于完善信访制度的有关论述详

36、见张晓建、杨成哲、雷勇: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问题的制度对策研究,载构架和谐社会背衆下的司法机制研究,宋龙凌主编2008年第1版,307-315页;徐秀红、邹世发:和谐社会背最下的涉诉信访应对机制研究,载法制于社会,2011年第11期,第47-48页:等等。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为媒体监督提供便利。要落实审判公开制度,提高司法透明度,并通过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畅通信息提供机制,不但可以避免媒体监督司法审判行为失范带來的消极影响,还能为媒体监督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5、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是建立有序的公众参与的关键虽然网络舆论有无序性、不可控性等特性,但如果通过

37、制度进行规范、积极的引导,完全能够使其与司法审判良性互动,促进司法运作良性发展。一是要创建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秩序。要改变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状态,减少非规范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制定网络法律是当务之急。二是司法审判机关对网络舆论要进行归纳总结,并将主要观点向社会公众公布,对于合法合情合理的观点要充分考虑,对于不符合现代法治思想和主流道徳的观点,要委婉的进行批评指正。通过网络评论员对一些案件的评论,合理引导舆论;对一些疑难新型社会案件,在一定场合下还可以引进专家学者的意见,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引导。三是要引导网络舆论从对司法审判结果的关注,转变为对程序的关注。网络公众远离案件发生、审理的现场,无

38、法完全了解案件事实真相,其依据掌握的信息“裁判”的结果,和审判机关的判决结果完全吻合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判决结果的关注的意义不大,但对程序的关注可以促使审判机关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依法审判。6、审判机关要“既做又说”,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既做乂说”指的是司法机关要和公众充分沟通,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网络微博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及对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一是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制度。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推行了裁判文书上网、案件信息查询等做法,北京市一些法院在网络上通过视频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及时公布,这些都是不错的做法,应该在全国法院进行推广。二是完善沟通

39、制度。无论面对媒体监督还是网络舆情,确保司法公正、加强司法公开、及时沟通回应皆是法院实现与媒体、网络良性互动的主要途径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在调解、审理准备、开庭审理不同阶段应,对公众参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总结,向社会公众公布,同时应表示会充分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在司法判决公布后,应对社会公众参与情况,审判机关采纳情况进行说明。在许多案件中,审判机关沉默反而会让社会公众认为存在“猫腻”。18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第86页。”杨治: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一以司法个案的分析为视觉,法律适用,2009年第1期,第45页。徐昕:法律底线之上的

40、阳光一怎么看推进司法公开,人民法院报,2012年3月2口,第2版。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研究一一以建立深入有序的参与机制为目的7、对于重大疑难案件,要保证各种参与形式齐全,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出司法判决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司法审判形式是多样的,发表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多样的,要对儿种形式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影响力进行综合分析注并将分析结果在司法判决中体现出来。对于那些己经,或者可能在社会上引起重大轰动、高度关注的案件,合议庭成员要有一定数量的人民陪审员,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普通群众组成“人民参审团”旁听庭审,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及时和网络舆论沟通,公众参与一定要全面、深入,在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出的判决,才能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如果公众参与形式单一,或者仅组成“人民参审团”旁听庭审,或者仅考虑网络舆论,或者不分析其影响力大小,模糊的、片名的釆纳一方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司法判决肯定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薄谷开來、张晓军一案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案从案发到侦破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但案件的审判结果却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扩大了社会公众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