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lcbswh_第1页
电子邮件lcbswh_第2页
电子邮件lcbswh_第3页
电子邮件lcbswh_第4页
电子邮件lcbswh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子邮件: HYPERLINK mailto: 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103 (总第23期)2010年9月30日目录最新成果 TOC o 1-5 h z 论三星堆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的关系段渝刘弘(1)从考古资料看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李钢(11)成果推介中心学术丛书杨慎研究以文学为中心简介 (19)学术交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中江巴蜀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基地建设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十二五”(2011 2015)发展规划(摘要)(21)中心研究人员访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基地(23)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103论三星堆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

2、的关系段渝刘弘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星堆与西南青铜文化研究”(06JJD78000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成都610068。刘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68。古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和金沙青铜文化的重大考古发现 1,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古蜀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的 传统看法。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早在先秦时期,古蜀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一支拥有灿烂青铜文 化、大型城市和古蜀符号(文字)的高度发达而连续发展的的古代文明一一三星堆文明和金 沙文明。不仅如此,由三星堆文明

3、和金沙文明所深刻揭示出来的古蜀的独特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和悠久始源,使它们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学术地位,雄辨地证明了植根于四川盆地的古蜀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区系文明中具有显著地域政治特征和鲜明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从而为中国文明起源的 “多元论”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证据, 大大丰富了 “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形成发展”论断的理论内涵,取得了各个学科学者的普遍认同。古蜀文明是一支开放性的文化,它以其悠久雄厚的文化为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促进了其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南方丝绸之路是古蜀文明向外传播与辐射的最重要孔道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上诸青铜文化中包含的众

4、多三星堆文化因素,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与古蜀文明的联系,也凸现出古蜀文明在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化中的“文化高地”地位。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Von.Richthofen ) 1877年提出来的, 指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内容的东西方商路和交通路线。古代中国通往西方和海外的丝绸之路有四条: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蜀丝绸曾是这几条通道上的重要商品。 古蜀丝绸传播到西方,先秦时期的主要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汉代及其后从北方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丝绸中,也以古蜀丝绸为大宗, 而从草原丝绸之路输往北亚的中国丝织品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似乎也是蜀地出产的丝绸。由于在这

5、些商道上流通的各类商品中丝绸最为珍贵,最为众人瞩目,所以这些交通路线都被冠以“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也因此成为从中国出发纵贯欧亚大路的国际交通线的代名词。先秦时期,从四川经云南西出中国至缅甸、印度的国际交通线已初步开通。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翻越横断山区、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 古代的商贾们将以丝绸为代表的众多商品输 送到缅甸、印度、阿富汗,再继续西传至中亚、西亚。其实,商业活动只是人们在这条通道 上的活动之一,古代四川、云南与南亚、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和互动,都是经过这条道路 进行的。由于这条古老的国际交通线位于中国的南方,又由于这条位于中国南方的丝绸之路位于整个丝绸之路的南方,所以学术界

6、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2,简称南丝路,或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平原为初始点和发源地,自有其客观的条件与原因。 正如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说的那样:“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致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3正是四川古代文化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古蜀地区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的起点为古蜀文明的中心一一成都,从成都向南分为东、 中、西三条主线:西线经今四川双流、新津、邛味、雅安、荥经、汉源、越西、喜德、泸沽、西昌、 德昌、会理、攀枝花,越金沙江至云南大姚、 姚安,西折至大理,这条线路被称为“零关道” (或作“灵关道

7、”,东汉时又称“耗牛道”)。中线从成都南行,经今四川乐山、峨嵋、犍为、 宜宾,再沿五尺道经今云南大关、昭通、曲靖,西折经昆明、楚雄,进抵大理。东西两线在 大理会合后,继续西行至今永平,称为“永昌道”。从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经保山渡怒江,出腾冲至缅甸密支那, 或从保山出瑞丽抵缅甸八莫。东线从四川经贵州西北, 经广西、广东至南海,这条线路称为“群舸道”,或称为“夜郎道”。在这三条主线之间还有一些支线, 如经四川宜宾、雷波、美姑、昭觉到西昌的支线和从西昌经盐源、云南宁范、丽江、剑川而 抵大理的支线。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国际通道,它的国外段有西路、 中路和东路三条。 西路即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

8、道”,后又称“川滇缅印道”,从四川出云南经缅甸八莫或密支那至印度、 巴基斯坦、阿富汗以至中亚、西亚。这条纵贯亚洲的交通线,是古代欧亚大陆线路最漫长, 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中路是一条水陆相间的交通线,水陆分程的起点为云南步头,先由陆路从蜀、滇之间的五尺道至昆明、 晋宁,再从晋宁至通海,利用红河下航越南, 这条线路是沟通云南与中南半岛的最古老的一条水路,秦灭蜀后,蜀王子安阳王即从此道南迁至越南北部立国。东路,据水经叶榆水注和严耕望教授考证,应是出昆明经弥明, 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入越南河江、宣光,抵达河内。纵观整个南丝路,在国内形成了我国西南及南方地区的巨大交通网络,在国外则与

9、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连接成一个更大的世界性交通网络。李学勤先生指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放到欧亚文化板块这个国际文化大背景上去进 行。南方丝绸之路是从中国西南方向将中华古文明与世界古文明紧密联系起来的国际交通 线,也是欧亚古代文明相互联系的纽带。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这一巨大纽带,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联系起来,互动交流,由此奠定了古蜀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 纵贯了川西北、川西南山地、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这一广袤的地区自古便是中国南北民族的迁徙通道,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重要

10、交流孔道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地区就已初见端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各文化都陆续进入青铜时代,并发展出灿烂多姿的各类青铜文化。其中以三星堆-金沙遗址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发展水平最高,时间最早,形成了西南地区的“文化高地”,三星堆-金沙遗址文化自然成为西南地区各青铜文化的“龙头”,对西南地区青铜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各青铜文化也保持着自身鲜明的文化特 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西南地区青铜文化。整个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文化区和若干个亚区,与之相应的是当时活动在西南地区的三大民族族群。第一个文化区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

11、古蜀文化区,这个文化区的地域和青铜器群因时代早晚有所发展与变化。殷商时期,这个文化区主要位于成都平原范围内,重要的考古发现有广汉三星堆遗址5、成都金沙遗址6和彭州的窖藏7。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小青铜立 人、各式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面具、铜蜃、铜树、铜戈、铜铃和铜鸟、铜虎、铜蛇等各类动物 造型,伴出大量玉器、金器、象牙等珍宝是该期青铜文化的显著特征,整个文化溢露出浓厚的神权政治气氛。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古蜀文化区的范围扩大了数倍,北至川北的绵阳、昭化一带,西南以雅安、荥经为界,南抵峨嵋、犍为,东至涪陵、云阳,东北到了宣汉一带。这一时期的重 要考古发现有成都十二桥遗址8、商业街古蜀船棺9、百花潭古蜀墓葬1

12、0、新都马 家乡古蜀大墓11、什那古蜀船棺葬群12、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巴蜀船棺葬13、荥经同心村和南罗坝古蜀墓葬14、峨嵋符溪古蜀青铜器群15、宣汉巴蜀墓葬16、 犍为五龙古蜀墓葬17、涪陵小田溪巴墓18等等。战国时期,分布在川东的巴文化已 经与川西的蜀文化融为一体,可以称为巴蜀文化19。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组合相对三星堆时期有了较大变化,主要由柳叶形剑、三角形援戈、 弓形耳矛、“烟荷包”式钺、辫索状耳的鳌和釜、“古蜀图语”印章等组成,墓葬形制则流行船棺、独木棺。在巴蜀文化区内, 青铜文化的面貌比较统一,不能划出亚区。其周边受到巴蜀文化较深影响的有滇东北的昭通和黔西北的威宁两地区。第二和第三个

13、文化区是秦汉时期被文献称之为“西南夷”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西南民族,他们的青铜文化的繁荣期主要在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段。第二个文化区在地理上包括了川西北山地、川西南山地、横断山区和滇西高原。虽然这个文化区地域广大,区域内的诸青铜文化各具特点,众彩纷纭,但却包含着一些明显的共同因素。如铜器中的山字格剑、双圆饼首短剑、曲柄剑、弧背削、以鸡首杖为主的各式铜杖和 铜杖首、短柄铜镜、数量众多的各式铜镯和铜泡钉、各式铜铃等等。墓葬形制以石棺葬为主,还有与石棺葬有密切关系的大石墓和石盖墓,常见用马、牛、羊殉葬的葬俗。这个文化区青铜器种类不多,纹饰较为简朴,表现出一种朴实的风格。这个文化区从北到南可划为

14、四个亚区,每个亚区的青铜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一个亚区的中心在岷江上游河谷,向西延伸到了青衣江上游。此亚区青铜时代文化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有茂县、理县、汶川的石棺葬群,茂县城关、营盘山、另I列、勒石村的石棺 葬群20,牟托一号石棺墓21,理县佳山寨石棺葬群 22,巴塘、雅江的石棺墓23, 甘孜吉里龙古墓葬,炉霍卡莎湖石棺葬群24,宝兴陇东、瓦西沟口的石棺葬及汉塔山土坑积石墓群25。出土的铜器物以山字格剑、曲柄剑、手镯、泡钉为区域性组合。由于该 区域紧邻古蜀文化区,古蜀文化对其影响较大。根据文献记载,此地区秦汉时期的主要民族 为冉、雕,故此区域可称为冉雕文化区。第二个亚区为安宁河谷。主要的青铜时代文

15、化遗存为分布在安宁河谷两岸的大石墓26,出土铜器以山字格剑、弧背刀、束发器、发钗、铃、泡钉为基本组合,学术界基本认为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是文献所载的邛都夷的遗存,该区可称为邛都文化区,在邛都文化 中可看到一些古蜀文化的因素。第三个亚区为以盐源盆地为中心的金沙江与雅碧江交汇的巨大三角形地带。主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发现有盐源盆地的石盖墓27,宁范大兴镇的土坑木椁墓,永胜金官龙潭的青铜器群28,德钦石底、纳古、永芝的古墓葬、盐边县的石棺葬。出土的铜器物以铜鼓、覆 瓦形编钟、山字格剑、双圆饼首短剑、弧背刀、曲柄剑、细长形三角援戈、 直鎏钺、短柄镜、 各式镯、铃、泡钉、带饰和以鸟形杖首为主的各式铜杖铜杖首为基

16、本组合。该区域还出土一 些造型十分特殊的器物,如双柄刀、一人双兽枝形器、羊首杖、蛇形杖、铜燕等。文献记载, 战国至西汉时期活动在此地区的民族主要是窄都夷,故该区域可称为窄都文化区。第四个亚区是滇西高原的洱海地区。主要的青铜时代考古发现有剑川海门口遗址29、祥云检村的石棺墓30,祥云大波那的木椁墓,剑川鳌凤山的土坑墓群31,大理洱海地区的青铜器群32、楚雄万家坝墓葬群等。出土铜器以铜鼓、覆瓦形铜编钟、羊角编钟、 山字格剑、双圆柄首短剑、凹刃矛、弧刃戈、“V”字形领钺、靴形钺、尖叶形锄、六畜模型和主要以鸡和鸟形杖首为主的各式铜杖首为基本组合。战国至秦汉时期,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为昆明,故该区可称为昆明

17、文化区。第三个文化区包括滇中高原和滇东地区。墓葬基本为土坑墓,出土铜器的种类非常丰富,以铜鼓、贮贝器、编钟、葫芦笙、尊、壶、枕、案、一字格剑、蛇头剑、伞盖、针线盒、绕 线板、尖叶形锄、长鎏斧、宽叶矛、窄叶矛、新月形刃钺、啄、狼牙棒和种类繁多的戈、以 斗兽纹或狩猎纹为主的扣饰、各种杖首等基本组合。铜器上饰以繁缗的纹饰,多双旋纹、编 织纹、辫纹、三角齿纹、蛙纹、人形纹等,器身上多阴刻鸟、蛇、鱼、虫、虎、熊、豹、鹿 等鸟兽图案,造型生动活泼。在器物上焊铸各种立体人畜是该区青铜器最显著的特征。第三个文化区的青铜文化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由于在晋宁石寨山6号墓中出土了金质的“滇王之印”,印证了文献上所记载

18、古滇国的存在,所以这种青铜文化被称为滇文化。滇文化区可分为两个亚区。 其中一个亚区主要位于滇中高原的滇池四周,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晋宁石寨山滇墓群33,呈贡天子庙滇墓群34,江川李家山滇墓群35,昆明羊 甫头滇墓群36,安宁太极山滇墓群37等,该区是滇文化的中心区。另一个亚区位于 滇东的曲靖盆地,重要考古发现有曲靖珠街八塔台墓葬和横大路墓葬38等。此两个亚区的青铜文化存在一些差别,故后一个亚区的青铜文化也被称之为滇文化一一八塔台一横大路 类型。除此而外,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还存在一些小的青铜文化区,如昭通盆地39、保山盆地40、城河流域等。 四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西南地区各种青铜文化大多

19、形成于春秋战国时 代,在战国末至西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其文化则多与其北面的巴蜀文化尤其是古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考古资料揭示,在西南地区的各种青铜文化中,存在着以三星堆和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因素的历时性辐射所带来的程度不同的影响。通过这些文化因素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的分 析,可以看到三星堆古蜀青铜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凝聚、传承和创新。由此可以进一步探索先秦时期中国西南广大地区青铜文化的来源、影响、传播、互动等整合过程,探索以青铜文化为表征的西南各族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族群和族群之间的关系,探索西南各族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文明演进程度。并通过战国秦汉时期巴蜀对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影响 所引起

20、的西南各族文化的深刻变迁,探索秦汉时期中央王朝通过巴蜀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整合进中国文化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格局在西南地区的具 体表现。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西南地区各青铜文化的辐射与影响最明显的影响表现在众多的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 41。这些文化因素都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不同程度地向南传播, 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三星堆和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诸青铜文化的青铜器,直观地反映了这个过程。例如,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些青

21、铜文化都有单个的青铜人物造型和群体人物造 型。三星堆的单个人物造型有青铜立人、跟坐人等,滇文化则有单个的跪坐执伞俑和持棍俑。三星堆的群体人物造型有神坛上的群神,滇文化的贮贝器与铜鼓上的群体人物造型则是滇青铜器最具特点的风格之一。此外,笔都文化的青铜器也有群体人物造型的风格。古蜀多见用鸟兽鱼虫造型装饰青铜器的手段,常见有鸡、凤、鱼凫、龙、虎、牛、鹿、 鱼、蝉等造型。这种方式被西南地区诸文化所接受、所承袭。滇青铜器上装饰的鸟兽鱼虫种类繁多,大到马、牛、熊、鹿,小到蜜蜂、甲虫、娱蚣;天上飞翔的孔雀、犀鸟、鹰隼,地 上奔跑的虎、豹、豺、狼,都被装饰到滇青铜器上。昆明文化、笔都文化、冉雕文化中也多 见各

22、种动物造型,如昆明文化中的鸡、鹤、鹰、燕、马、犬、牛、羊;笔都文化中的虎、马、 蛇、鸡、燕、鹰;冉雕文化中的犬和鸟等。三星堆出土的华丽精美的金杖说明古蜀文化曾经存在过用杖习俗,三星堆金杖是宗教和世俗权利的代表物。而铜杖和铜杖首却在西南诸文化中大量出现, 这种现象至少了说明两个 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古蜀的用杖习俗在西南地区得到了承袭,其二是用杖的社会面比古蜀文化有所扩大。三角援铜戈是古蜀青铜文化影响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又一个范例。从总体上讲,西南地区的铜戈都属于三角援戈, 属于一个大的系统。尽管不同的区域的戈拥有各自的独特风格, 但它们都以蜀式戈为“祖形”,与蜀式戈存在着“血缘”关系,这种关系又随

23、着该区域与蜀 地的远近和与蜀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而有所变化。与蜀近邻的地区,蜀式戈直接传入了这些地区。与蜀相隔较远地方的则发生了变化,演变出各式各具特点的铜戈,共同组成了西南地区青铜戈的“大家庭”。如冉雕文化区,因与蜀地紧邻,该区域内的三角援戈基本为蜀式戈。 窄都文化区与昆明文化区的铜戈则发生了变化,带上了地方文化特色, 滇文化区的铜戈在形制上变化最大,种类也最丰富,但它们与古蜀三角援铜戈的“血脉”关系还是一目了然的。在滇文化分布区的南边,还有一个受古蜀文化影响的地区,即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分布于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与滇文化相似,已是学术界共同的认知。 东山文化的铜戈基本上属于滇文化的石寨山类型,也

24、就是说仍然属于蜀式戈的大系统。就目前所知,越南北部是古蜀文化向南延伸到的最远的地区。古蜀青铜文化的南传, 基本上是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传播的,南方丝绸之路是古蜀文明的文化传播线,而古蜀文明的南传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稳定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五南方丝绸之路不但是古蜀文化向南的传播路线,同时也成为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间相互影响和文化传播的路线。一些颇具特点的青铜器在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出现,勾画出若干条文化传播路线。如山字格铜剑,这种颇具特色的器物基本分布在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沿线,从北到南的分布点有茂县、宝兴、西昌、盐源、宁范、永胜、丽江、德钦、佥U川、弥渡、楚雄、大理、 保山、昌宁等地。另一种双圆饼首铜短剑

25、也分布在茂县、宝兴、盐源、宁范、永胜、德钦、 剑川一线。分布在这条线上的还有曲柄铜剑、短柄铜镜等青铜器。这些器物的传播经过了冉雕文化区、邛都文化区、笔都文化区和昆明文化区,出土地点都位于南方丝绸之路的零关道和博南道上。西南地区最富代表性的青铜器一一铜鼓,基本上也是沿着南方丝绸之路进行传播的。考古资料证明,目前发现的铜鼓当数滇中楚雄万家坝出土的最早,故楚雄应是铜鼓的发源地。铜鼓以楚雄为中心向四方传播,目前出土战国至西汉时期铜鼓的地点有:楚雄、昆明、呈贡、晋宁、江川、文山、大理、祥云、弥渡、保山、昌宁、云县、曲靖、丽江、盐源、会理等地。出土铜鼓的地点都分布在南方丝绸之路上滇文化区、昆明文化区和窄都

26、文化区内,且位于零关道南段、五尺道中西段和博南道上。还有一类器物也体现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功能,即靴形铜钺。西南地区的靴形钺集中出土在滇中地区, 然后沿着博南道和零关道向西和向西北传播,大理、保山都出土了不少靴形钺,在滇中的西北的盐源盆地也是出土靴形钺的又一个区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北方草原和中亚、西亚的某些文化因素,如金杖、铜杖、金面具、 双马形器、侧头展翅的鹰、双圆饼首铜短剑、人形茎铜剑、曲柄铜剑、弧背铜削等具有中亚、 西亚和北方草原文化风格的器物出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这一现象已经向人们透露出南方丝绸之路还有更大的文化背景即欧亚古代文明这一更加广阔深厚文化背景的重要信息。以三星堆和金沙

27、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各青铜文化构成了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主体, 而南方丝绸之路则是是联系西南诸青铜文化的纽带。由此,中国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交融、整合得以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进行和完成。参考文献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 所:金沙一一21世纪的考古新发现,五洲出版社,2001年。2段渝:略谈南方丝绸之路,光明日报1993年5月24日“史学”专栏。3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第85页。4李学勤先生在“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四川广汉,2007年4月。5四川省文物考古

28、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6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I区“梅苑”东北部地点发掘一期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2),科学出版社,2004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遗址国际花园”地点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4),科学出版社,2006年。7四川省博物馆、彭县文化馆:四川彭县西周窖藏铜器,考古1981年第6期8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9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商业街船棺、 独木棺墓葬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 (2000),科学出版社,2002年。10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

29、第3期。11四川省文管会: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2年第1期。1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那文管所:什那市城关战国秦汉墓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13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14四川省考古所 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15陈黎清:四川峨嵋县出土的一批战国青铜器考古1986年第11期1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达州地区文物管理所、宣汉县文物管理所: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文物2004

30、年第9期。17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犍为巴蜀墓,考古1983年第9期。18四川省考古所、涪陵地区博物馆、涪陵市文管所:涪陵市小田溪9号墓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19林向:巴蜀文化辩证,巴蜀文化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 2006年。20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茂汶羌族自治 县文化馆:四川茂汶营盘山的石棺葬,考古1981年第5期;茂汶羌族自治县博物馆蒋 宣忠:四川茂汶别立、勒石村的石棺葬,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第9辑;叶茂林 罗进勇:四川汶川县昭店村发现的石棺葬,考古1999年第7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成都考

31、古发现(2000) ,科学出版社,2002年;四川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物管理所、汶川县文物管理所:四川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四川文物2004年增刊。21茂县博物馆、阿坝州文管所: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简报,文物1994 年。22四川省文管会、阿坝州文馆所:四川理县佳山石棺葬发掘清理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2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棺葬,考古1981年第3期。2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炉霍卡莎湖石棺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25宝兴县文化馆:四川宝兴出土的西汉铜器,考古1978年第2期;宝兴县文化馆:四

32、川宝兴县汉代石棺墓 考古1982年第4期;四川省文管会、雅安地区文管所、宝兴县文管所:四川宝兴汉塔山战国土坑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第3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宝兴县文化馆:四川宝兴陇东东汉墓群,文物1987年第10期。26礼州遗址联合考古发掘队:四川西昌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0年第 4期;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米易弯丘的两座大石墓,考古学集刊1期;安宁河流域 联合考古队: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第5期;西昌地区博物馆:西昌河西大石墓,考古1978年第2期;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四川凉山喜德拉克公 社大石墓,考古1978年第2期;凉山州博物馆:四川普格小兴

33、场大石墓,考古与文 物1982年第5期;凉山州博物馆:四川西昌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 3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州博物馆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2004年西昌洼埴、德昌阿荣大石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2期。27凉山州博物馆、西昌市文管所、盐源县文管所:盐源近年出土的战国西汉文物,四 川文物1999年第4期。28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云南永胜金官龙潭出土青铜器,云南文物。29云南省博物馆:剑川海门口古代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肖明华:云南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早期遗址,考古1995年第9期。30大理州文管所、祥云县文化馆:云南祥云检村石椁墓,文物1983年第

34、5期。31云南省考古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32杨益清:云南大理收集到一批汉代铜器,考古1966年第4期。3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云南 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 ,考古1959年第9期;云南省博物馆:云 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9期。34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云南省博 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 3集;昆明市文物管 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 ,考古1984年第3期。35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

35、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36云南省考古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 年。37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葬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9期。38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39葛季芳:云南昭通闸心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考古1960年第5期;云南省 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马厂和闸心场遗址调查简报 ,考古1962年第10期;游有山:鲁 甸野石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云南文物18期,1985年;营盘发掘队:云南昭通营 盘古墓群发掘简报,云南文物41期,1995年;40保山地区文管所:昌宁县大田坝

36、青铜兵器出土情况调查 ,云南文物1983年6 月,总第13期;云南省博物馆、昌宁县文化馆: 近年来云南昌宁出土的青铜器,考古 1990年第3期;云南省考古研究所:云南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文物2005年第8 期。41参考段渝:商代中国西南的世界文明一一论商代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四次年会暨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论文,河南淮阳,1989年11月。段渝: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东南文化 1993年第2期。从考古资料看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李钢作者简介李钢,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长、文博副研究馆员,云南香格里拉6744000内

37、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云南和青藏高原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茶马古道”兴起前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前,有一条连接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古道就已经存在。这条古道自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延续不断、连绵不绝,为后来茶马古道的兴起创造了重要条件。关键词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渊源;考古研究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的从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之际,是连接和沟通云南、四川与西藏等省区之间一条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茶马古道的 兴起和发展,促进了祖国内地与西藏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为加强汉藏及各民族团结合作, 开发

38、祖国边疆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茶的角度而论,我们所谈的这条“茶马古道”兴起的时间要晚得多,但是从滇、藏、川与周边相关地区考古文化的联系中看出,在“茶马古道”兴起前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这条连接亚洲东西和我国南北的古道就已经存在了,由于汉文史籍从甲骨文算起不过3700年,藏文创制更不到1300年,因此,这条古道的史前史一直隐藏在茫茫迷雾中,成为“茶马古道”研究着墨最少的一环。在此,本人想借助近几年来的考古材料,对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 渊源作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敬请学者方家不吝赐教。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水系,沿着横断山脉的峡谷自北而南,成为沟通我国西北、西

39、南地区交通的天然走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条走廊上活动, 这已在40多年前“丽江人”发现时就得到了证实。1960年在丽江漾弓江木家桥发现了三根人类股骨,其中只有一根石化程度很深,是古 人类遗骸1。1964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了人头骨一个,属少年女性。头骨具有一定的原 始性,表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属于晚期智人,定名为“丽江人”2。与丽江人一起出土的动物化石有鹿、牛、云南早已灭绝的剑齿象和犀牛等,这个地层的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3。在丽江人出土地点还先后发现了28件石制和一件钻孔鹿角工具。旧石器有石片、刮削器、砍斫器、石球、石核等,属旧石器晚期遗物4。近年来,省内的文物工作者又在木家桥、

40、蛇山等地采集到了一批细石器5。1993年又在海拔3384米的云杉坪采集到 10件石制品,其中有石片、砍斫器和石核等6。与丽江相临的香格里拉县近几年在旧石器考古发现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10月和1999年7月,迪庆州文管所、博物馆和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古人类室等单位组成联合考 察队,先后对迪庆境内的旧石器遗存线索进行了两次考察。在海拔3340米到3910米的大小中甸草原西部的高原面上,共发现了 19个旧石器地点,采集了 21件典型的打制石器。石器 的主要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盘状器、石片、石核等。由于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 这批旧石器还缺乏相应的地层关系,目前还不能确定它们的绝对年代

41、,但就其相对年代来讲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则大致不误7。滇西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打下石片一般不经加工即予使用,经过第二次加工的石器很少,打片用锤击法8,具有我国华北旧石器常见的特征9,其中“丽江人”遗址出土的“10多件多面体球状器十分引人注目,它们的形状和制作技术等特点与华北地 区丁村、许家窑等地的同类制品很相似”10。还有“丽江人”的蒙古人种特征,说明滇西北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与外界已有密切的联系。青藏高原的旧石器考古发现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6年7-8月,中国科学院的地质专家在那曲以北的长江源头首次发现了十几件打制石器11。1966年至1968年,中国科

42、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在定日县东南的苏热山南坡发现了数十件人工打制的石片以及用石 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12。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先后在申扎、双 湖、日土、普兰、吉隆等县采集旧石器168件,主要器形有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13。1982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滨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器,石制品种类有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石钻、砍斫器等14。“根据碳14测定和地层对比,这批(石)制品的年代距今大约3万年”15。青藏高原发现的旧石器在石器类型和制造工艺方面着重表现在:石器类型中,石片石器占有很大的数量,石片石器均用锤击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并保留砾石

43、面;石器工具的组合则以砍器、 边刮器、尖状器三种器形最为普遍,这些都是华北早石器常见的特征16。尽管目前所掌握的旧石器时代的材料还比较有限,但是从已有的成果可以看出,滇藏之间以及两地与黄河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着很明显的共同文化因素,似乎可以说明我国华北与西南的远古居民在种族来源上有着共同的根子,而且相互之间的氏族、部落群体之间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7。还有“丽江人”头骨化石的蒙古人种特征,从人类学方面证明 滇西北与北方等地的联系。 毫无疑问上述旧石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通过一条通道的连接而 实现的,茶马古道研究学者陈保亚教授称这条贯穿于我国西北与西南的古道为“晚期智人古道”18。新石器时代滇西

44、、滇西北和金沙江中游地区曾存在着三种新石器文化类型,即:戈登村类型、白羊村类型和大墩子类型19。这些文化遗存既带有鲜明的本土地方特色,又包含了黄河流域的氐羌文化因素和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戈登类型。“滇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戈登类型为代表。该遗址系1958年在维西县戈登村一洞穴内发现,出土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石器有斧、铸、刀、链、针、石球等33件。陶器以高领、宽耳器为特征,纹饰有绳纹、树叶纹、水波纹、网状方格 纹等等,以树叶纹为特征”20。“其上限不超过卡若,下限不晚于白羊村。”21年代当在4000年左右。1959年在中甸县小中甸乡区哇顶北山坡发现新石器遗址一处,出土磨制石 器

45、和陶片一批,器形与戈登遗址的器物非常接近22。1978年在宁范永宁发现新石器遗址一处,出土石器和陶器28件,器形与戈登遗址出土物极为相似23。云南维西戈登村遗址的陶器无论从质地、器型上说都接近寺洼、卡约文化,说明滇西北新石器文化与古代羌族有 关24。白羊村类型。该类型遗址遍及洱海地区的大理、宾川、佥U川、洱源、祥云等县,1980年在宾川县白羊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居住遗址,同时还发现了24座墓葬,据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 377085年。白羊村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共 516件。 陶器有:罐、铸、缸、杯、带耳和三耳器等。石器有:斧、刀、凿、锥、镰、纺轮、石球等, 其中开刃于“弓

46、背”的新月形石刀最为典型25。这种新月形石刀直到今天还被藏族喇嘛和纳西族东巴收藏,作为护身符或法器。1957年在剑川县海门口发现了一处铜石并用的文化遗存,其总体上讲仍然属于新石器 时代范畴26。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角器和铜器。陶器有罐、豆、纺轮、砺石及装 饰品,石刀作新月形,与白羊村相同;铜器有斧、钺、刀、凿、鱼钩及手镯等14件。2008年对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 ,共发掘面积1395平方米,清理出的遗迹有“干栏”式房屋建 筑架构、柱洞、火堆、人骨坑木桩和横木等。出土文物约3000余件,有石器、陶器、骨器、 牙器、木器、铜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存等27。这次发掘遗址文化堆积清晰,可分为十

47、个层位,延续时间长,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铜器时代。该遗址出土了稻、粟、麦 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已经延伸到滇西北地区28。大墩子类型。遗址多分布在龙川江流域,其中元谋县境有大墩子、下马云登、张二村、 马大海、新发村、大那乌、下棋柳29。禄丰县境有大田、盐丰30,永仁县境有菜园子 31、磨盘地32,姚安县境有方家屯、菜家山等 13处33。元谋大墩子遗址系一村落 遗址,文化内涵包括陶、石、骨、角、牙蚌器和各种动物骨骼,并发现住房、灶坑、窑坑和 墓葬等遗迹。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多罐、瓮一类平底深腹大器; 纹饰以绳、篮纹和素面为主34;葬式有竖穴土坑葬

48、、圆坑墓和瓮棺葬等35。大墩子遗址的年代约距今 3000-4000年36。上述遗址在房屋建筑、瓮棺葬、陶器刻符、圜底钵、尖底瓶陶器等考古学文化特征上均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相同,随着2008年剑川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时粟米的发现,有力地说明了云南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及滇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古氐羌族有较多的关系37。“滇西和滇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显然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有关。特别是通过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的发掘,看得愈加明显”38。西藏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藏东河谷区卡若遗址为代表的卡若文化,以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曲贡村遗址为代表的曲贡文化和主要分布于藏北高

49、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 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39。其中的卡若文化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西藏原始文化遗存之一40。卡若遗址1977年和1979年的两次发掘,共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28座,出土打制石器 6000多件、磨制石器511件、细石器366件、骨器400多件、陶片二 万多件,还发掘出了大量粟类农作物和动物骨骼41。根据碳14测定,出土文物分三期,早期的绝对年代在距今 5300-5100年间;中期在 5000-4800年间;晚期在 4500-4300年间, 各期之间有间隔,说明其上的居民不是连续居住,而是经过多次迁徙,前后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42。以卡若遗址为代表的卡若文化虽然具有较

50、浓厚的地方特点,但是,它与同时代黄河流域文化和稍晚的云南滇西、滇西北等地原始文化的渊源关系更值得关注。从打制石器的形状、 磨制石器的类型、平底陶器、出土粟米和房屋建筑等的文化特质上看,以卡若遗址为代表的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卡若文化早期阶段受黄河流域氐羌系统原始文化影响较深,甚至有可能有一部分氐羌系统的民族群体迁移到这里,后来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43。综上所述,新石器时期滇西、滇西北地区的原始文化通过西藏东部与黄河流域之间有一 条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通道,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新石器古道” 44,而有的则称其为“西部游牧走廊” 45。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滇西北地区发现了大

51、量的“属同一风格、同一文化”46的古代岩画,这批岩画被定名为“金沙江岩画”。在长约100公里、宽约6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分布有岩画 51处47,而且还在不断有新的发现。岩画分布于香格里拉、丽江、宁范 等县的金沙江两岸,大多绘画于岩洞或岩厦的石壁上。岩画的技法主要有彩绘和凿刻两种, 彩绘岩画颜料以赤铁矿为多,有一部分可能使用了动物血。凿刻岩画推测用尖硬的石头在岩 面上凿刻而成。彩绘岩画95%以上的图像都是野生动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野牛,其次是鹿、野羊、猴、虎、人物及一些抽象的图案和符号,其中人物形象很少48。凿刻岩画为抽象的人物和图案,风格和内容与贺兰山岩画极为相似。金沙江岩画绝大多数绘画在离水

52、源较近、向阳采光好、前方较为开阔的岩洞或岩厦上,有几处崖画点的下方还发现有灰烬层、 陶片、磨制石器等文化遗存, 有的灰烬层厚达1米多。虽然目前对岩画与这些史前文化遗存 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作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但是两者间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应予高度重视的。有的研究者推测岩画为人类穴居时代的作品49,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原始艺术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50。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艺术考古专家杨天佑认为:这些岩画与法国等西欧发现 的岩画相似,可能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年代较早的岩画之一51。所以,将金沙江岩画的年代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是站得住脚的。2009年,迪庆州文物管理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相

53、 邻的羊拉乡的金沙江边发现了一处古岩画点。岩画使用敲凿法和磨刻法,在一块21平方 TOC o 1-5 h z 米的黄色砂岩上刻有 12只盘羊、鹿等动物,其图像风格和技法与贺兰山岩画如出一辙52。西藏地区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发现岩画以来,迄今共发现古代岩画地点近六十处53。已发现的西藏岩画绝大部分分布在藏北地区,零星分布在藏南河谷地带,而藏东只发现了两个点54。西藏岩画90%以上的图像都是动物,在所有动物中,出现数量最多的是耗牛, 其次是鹿、羊、马、鹰、狗。西藏岩画的制作手法分为凿刻类岩画和涂绘类岩画两种55。据专家研究与实验测定,西藏最早的岩画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为青藏高原早期金属时期

54、的文化遗存56。由于西藏岩画在描绘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与金沙江岩画有诸多的相似性,同时,金沙江岩画和西藏岩画所反映的题材都是猎牧文化,所以,“西藏岩画兼有北方系统和南方系统的特色”57。而有些学者直接就把金沙江岩画纳入到“青藏高原岩画系统”58,在这里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与滇西北高原,以至于两地与西北之间在远古的时期已经存在一条“岩画走廊”,这条走廊上的民族群体甚至可能与欧州的远古文化有了某种联系59。进入青铜时代,藏东和滇西北高山纵谷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是石棺葬。石棺葬的分布,从总体来看是以横断山区中心向四面展开,向四周辐射到滇、藏、川、青均有石棺 葬。这些石棺墓的年代为“春秋战国一直

55、到两汉晚期”60。据初步调查,石棺墓葬是滇西北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古代文化遗存,目前已知的 石棺墓葬点有上百处数千座。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滇西北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德钦石底、永芝、纳古,香格里拉克乡、奔东、比虾、禹崩、车轴、 虎跳峡、江边,丽江茨可、红岩、石鼓、大具、长水等地共发掘清理石棺墓葬100余座,出土了一批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贝饰等遗物61。青铜器有:佥U、刀、徽、斧、匕、杯、镯、圆形饰牌、鹿头和马头杖头饰等。青铜器中的山叉格兵器类较为复杂,有较多的外 来文化因素,其中曲茎剑、双圆饼剑首剑和刀背呈弧形的铜削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点,而螺旋纹柄三叉格剑

56、和铜柄铁剑与滇西青铜文化的同类器相似。陶器主要有陶罐和陶纺轮,陶罐“多有宽耳连于口沿,从单耳到三耳,即所谓的安福拉式”62。石器只见柳叶形和锥形两种箭链。大黎耳陶罐和柳叶形石链在戈登新石器遗址中多有发现63。“总的说来,(滇西北)青铜文化是在本地新石器文化基础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土著文化” 64。同时“这批石棺墓和云南青铜文化关系是密切的但它和西北地区远古文化的关 系更值得注意” 65。另外,在对这些石棺文化进行研究时发现了藏族原始苯教流传于滇西 北地区的迹象66,这无疑为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苯教的渊源关系找到了根据。近年来,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及藏东峡谷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葬遗存。这些石棺墓葬主

57、要分布在藏东昌都的芒康、贡觉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林芝、乃东、拉萨、朗县、 加查等县,共计20多处,2000余座墓葬67,考古界称其为“吐蕃石棺墓”。其上限可追 溯自吐蕃王朝以前,下限则延至吐蕃王朝时期,即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7-8世纪期间68。吐蕃石棺墓中出土的器物有磨制石器、陶器、骨器、铜器和铁器等。“吐蕃石棺墓中的主要器物,如大双耳罐、单耳罐、乳丁纹陶罐、三叉青铜剑等,有可 能来自滇西,受滇西青铜文化的影响”69。“相皮类型以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石棺葬中最具特色的陶罐口部俯视呈尖核桃形或椭圆形是从寺洼文化的双耳罐中的马鞍 形口沿发展而来的” 70。由此可见,吐蕃石棺墓与横断山脉

58、地区的石棺墓存在着较为密 切的联系,首先,二者在文化特征上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其次,吐蕃石棺墓在年代上晚于横断山区,所以,吐蕃石棺墓葬式,有很大可能是由横断山脉地区传入71。这条石棺葬文化传播路线被称为“石棺葬走廊”。 五滇、藏、川大三角地区史前相对稳定和寂静的历史进程在青铜时代被完全打破了,这一时期各民族的迁徙和交往异常活跃,众多部落和族群沿着自旧石器时代业已形成的“古道” 和“走廊”,“北下”、“南上”,“东进”、“西出”,在这里与当地的土著先民汇聚、融合后更 加频繁的移动。至此这条历经千万年沧桑和数不清先民们踩踏而成的古道迎来了它最重要的 一个转型期,在公元 7世纪中叶随着吐蕃势力的南下

59、,茶马古道的兴起便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18266265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云南省博物馆:云南丽江人头骨的初步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97年15卷 2期。3林一璞、张兴永:云南丽江木家桥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和旧石器,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卫奇、黄慰文、张新永:丽江木家桥新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3 卷3期。54651李育群:新编丽江风物志。6胡绍锦:云南旧石器,元谋人 发现30周年纪念暨古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丽江云杉坪发现旧石器,春城晚报1993年5月8日第3版。7本人参与考察,石制品曾经宋兆麟、郑良、高峰、

60、王波等专家初步鉴定。李钢:迪庆境内发现旧石器地点群,迪庆报。9卫奇、黄慰文、张兴永:丽江木家桥发现的旧石器,人类学报1984年第3卷3期。10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11邱中郎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年第2-3期。12张森水西藏定日新发现的旧石器,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第四纪地质,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13西藏发现大量古人类石器,甘肃日报1980年5月21日。14黄慰文:柴达木盆地发现旧石器,人类学学报1985年4卷。15贾兰坡、黄慰文: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16396871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