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记 -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
2、得其意,并得其法。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3
3、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4一、解题: 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与苏轼为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筼筜谷,地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此谷盛产一种叫筼筜(yndn)的竹子, 偃竹,仰斜的竹子。 文
4、同知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此时文同已去世。元丰二年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同赠予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这一篇情真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5二、生僻字 筼筜(ydng) 蜩(tio)腹蛇蚹( f ) 兔起鹘(h )落 轮扁,斫(zhu)轮者也持缣(jin)素而请者斤斧何曾赦箨(tu)龙 没通殁(m)于陈州 三、熟悉课文,理解文意6四、 疑难句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2、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3、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7 五
5、、赏析文章劈头这一段议论,提出十分精彩的画竹主张。人所共知的“胸有成竹”的著名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议论又不能发挥过多,否则便离开了追怀、悼念逝者的主题。所以下面紧接着指出:“与可之教予如此。”点明被追怀、悼念的筼筜谷偃竹图的作者文同。是文同这么告诉苏轼的,文同的主张,实际上也是苏轼的主张 。 8苏轼还在腊日游孤山诗中说过“作诗火急迫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认为写诗要像追赶逃犯那样紧急,迅速把眼前情景描绘下来,略有迟缓,景象一消失,就没法描画了。这如同画竹的“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一样,必须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时加以表现。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只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画法
6、主张“胸有成竹”,然后挥而就,则是力求神似,通过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现出竹子的神态来。从这些艺术见解来看,苏轼这篇追怀、悼念文同的文章,无异就是一篇文艺短论。苏轼的散文、小品,往往具有这种特点。9苏轼曾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一诗中描写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画的过程,“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龟壁。”意思是说喝了酒后,情绪兴奋起来,引起了作画的兴致,好像肚子里生长了竹子、石头,横七竖八地往外冒,非表现出来不可,于是就把它们画在友人雪白的墙壁上。这是在讲“胸有成竹”,而且有创作冲动,灵感所至,不能自已。 10当然,苏轼很谦虚,他说这些艺术见解是文同告诉他的。而且,他还说:
7、“ 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也”,表示自己虽然懂得了文同所说的道理,但在实践上还做不到。为什么呢?苏轼这样解释:“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内”,指人的意念,心里所想的,懂得了某种道理;“外”指人 手里所画的,按照理解了的原则去做,把通过观察、构思而形成的形象,再见之于笔墨。11想的与做的统一不起来,就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其原因在于“不学”,即缺乏锻炼与实践。这就是下文说的“操之不熟”。苏轼紧接着指出:“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有见于中”指心中有所理解,“操之不熟”,指做起来不能运用自如。“有见于中而操
8、之不熟”,其结果必定是“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12苏轼从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学”而“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那言外之意,还是在肯定文同的艺术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肯定其艺术实践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文章总是紧扣着追怀、悼念文同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苏辙赞扬文同的话来加以印证。“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13在这篇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来比喻文同,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苏轼引用苏辙这几
9、句话,是把文同画竹的得心应手、挥洒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来认识,而不停留在绘画技巧本身。不过,苏轼还指出:“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14。”因为苏辙不会作画,所以他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评论,而苏轼自己也是画家,他除了通过画竹了解文同是“有道”之人外,还能掌握文同画竹的方法。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结了前面关于画竹的议论。以上是第一段,高度评价文同的画竹主张和画竹实践。15 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叙写作者与文同关于画竹的书信、诗歌往来的故事,进而高度评价文同的画品、画德,并且归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上来。 16第二段一开始就说:“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10、。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材”。 这几句是说文同对自己的画竹,开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请求,就答应为之作画。其后四面八方拿着绢绸求画的人脚踩着脚,越来越多,文同便厌烦了,把绢绸投掷在地,说是用它来做袜子,表示极端轻视。 17 苏轼通过求画人的“足相蹑于其门”,写出文同画竹技巧的高妙 ,又通过文同把缣素“投诸地而骂”,写出文同不肯自居于画匠,以画竹作世俗应酬,沽名钓誉。文同不肯轻易为人画竹,却同苏轼开起了玩笑,要人们去找苏轼画竹。苏轼是这样叙述的,“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佘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11、。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18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的冬天,文同在洋州知州任满之后,回到北宋都城汴京。而这时苏轼正在彭城做知州。文同从汴京写信给彭城的苏轼,说自己告诉当时的文人,官僚,他的墨竹一派画法,最近传到了彭城。文人、官僚要墨竹画,可去请求苏轼。这样一来,做袜子的材料绢绸就集中到苏轼那里去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由此却可以看出文同与苏轼之间关系的亲密,而且说明了苏轼对文同的精于画墨竹确实是“并得其法”的。 19苏轼略举文同信后附诗的两句,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鹅溪绢,是鹅溪出产的绢绸。鹅溪在四川盐亭县,那里出产的绢绸洁白、均匀、细致,很适宜于作画。扫取
12、,是挥写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经冬不凋的长长的竹枝。这两句诗体现了文同的墨竹画法:竹子是一挥而就的,即“扫取”,画在短短的一段绢绸上,却具有直节云霄之势,所谓“万尺长”。苏轼也故意跟文同开玩笑,“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20意思是画万尺长的竹需要二百五十匹绢绸。 苏轼告诉文同:知道您懒得提笔作画了,那就把用来画万尺长竹的二百五十匹绢绸送给我吧。“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哉?”文同承认自己说错了。世间并没有万尺长竹,当然用不着那么多绢绸来画,于是这些绢绸苏轼也就要不到手了。但苏轼找理由硬是要,“余因而实之, 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
13、庭空影许长。 21苏轼抓住文同所说的“万尺长”来予以证实,认为世间确有七八千尺长的竹子,你看偏西的月亮照着竹竿,那留在空庭中的竹影不就有这么长吗?言外之意是二百五十匹绢绸还是该给的。这样,文同更是答不上来了,便采取近于抵赖的方法。“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他承认辩不过苏轼,但这二百五十匹绢 你也休想得到,我要留着购买田地以备自己退休养老。苏轼原先提出不要竹画,只要绢 绸,现在文同不给绢绸,只能给苏轼一幅墨竹画。 22“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文章至此点出筼筜谷偃竹这幅绘画的来历。两人之间,为二百五十匹绢绸的玩笑,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
14、宣地谈论着画竹的艺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与“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其精神实质完全一致,都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源与流的关系,说明了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23因为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对这个地方作一交代。但苏轼不是孤立地进行介绍,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24 全诗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样遍地都是,竹笋被用斧头砍去了,想来清贫而贪吃的洋州太守文同吃了这些竹笋,那大片土地上的竹子就全都装进了他的肚子里去了。这也是开玩笑的话。当时文同正与妻子在筼筜谷烧竹晚餐 ,拆信阅读,不由大笑,口中饭喷了一桌子。25。这一段简短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动,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现了苏轼同他的亲密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贫”,以竹笋为食,是写其廉洁;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是写其旷放,而“渭滨千亩在胸中”,则又照应前面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议论,以诙谐的笔调,通过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写出他的画竹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合作协议2篇
- 2024供应商货物供应详细协议
- 2024体育场馆看台防水施工及维护合同
- 2024专业协议书样张高清图像格式版A版
- 闪存卡适配器产品原材料供应与需求分析
- 足球训练行业研究报告
- 萎凋机制茶工业用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 2024合同模板技术引进合同范本
- 2024年合同担保的伦理问题探讨3篇
- 超声探伤仪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 村庄规划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安全管理考试题库附答案
- 山东开放大学《集装箱班轮运输业务与法律》终结性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的理论
- 静疗专科护士进修汇报课件
-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维服务投标方案
- 叶酸车间的工艺流程及危险源控制
- KTV文明服务承诺书
- 遵守社会规则单元教学设计
- 《严以律已+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主题班会教育》
-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单元复习课件(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