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前司:(八0八)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 和班委会o(n_n)Q0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绪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
2、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你的补充: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你的补充:二、简答题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适宜的温带气候波澜壮阔的大河一一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封闭式大陆一一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你的补充:(2)社会环境农业自然经济一一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家族宗法制度政治大一统你的补充:(3
3、)外来文化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一一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一一印度佛教文化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你的补充:第1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2、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一一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2)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3)推崇入世的处世哲学一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3、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一一自己总结第一章文字与图书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战国晚期吕氏春秋韩非子有“仓
4、颉作书”的记载,还有两种传说:“绳结说”,“八卦说”。2、商代汉字已经成熟,目前已经发现的性质明确的汉字资料,时代最早的是殷墟甲骨文。3、古文学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把隶书(最为重要的一次文体变革)以后的文字称为近代文字。二、汉字的形体演变1、古文学通常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把隶书(最为重要的一次文体变革)以后的 文字称为近代文字。2、古文字和近代文字最根本的差异是由象形变的不象形。4、对汉字改革的思考: 自己总结第二节古代书籍的发展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你的补充:一、简牍制度1、竹木是我国最早的书籍材料。2、用竹制简,有青皮的一面称“蔑青”,另一面
5、称“蔑黄”。烘干水分叫“汗青”、“汗简”,也叫“杀青”。二、卷轴制度1、卷轴制度包括帛书和卷纸书两种形式。2、帛书是写在绿帛登丝织品上的书籍或文章。3、卷纸的形制:由卷轴形式发展到经折装,旋风装三、册页制度1、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2、包背装始于北宋末,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3、线状起源于唐末哦,盛行于明代中叶。第二、三章科学技术第一节天学(一)仪器1、浑仪2、浑天仪(浑象)一一演示天体运行3、)表一一测日影、正四时第2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4、漏壶 计时(二) 阴阳历与二十四节气1、阴阳历(1)阴历一一以朔望月为单位
6、(2)阳历一一以太阳年为单位(3)阴阳历一一以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基本单位2、二十四节气(三) 天体理论:天圆地方一一天如车盖一一浑天说第二节地学(一)地理1:自然地理研究一一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山海经禹贡2:水道研究一一最早三国时期水经,其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3:地理总志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二)地图一一裴秀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奠基人(三)地矿一一中国是近代三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最早发现者开采者和使用者第三节农学1、农具一一公元前 6世纪,铁犁大量使用起来2、农作物3、农业技术一一辨别土壤;用天养田;选种与栽培;田间管理;时令的利用和研究4、农学研究一一齐名要术最早的农学专著;农政全书伟大文
7、献第四节医学1、医学理论一一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名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杲一、张从正、朱震亨2、药学理论一一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集大成著作3、临床技术一一针灸学第五节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一、材料技术 1、青铜冶炼,铜是最早出现的金属,一直作为区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准 2、冶铁,主要是块炼铁和生铁 3、炼钢技术:块铁渗碳钢,铸铁脱碳钢,炒钢,百炼钢,灌钢等 二、制造技术1、古代瓷器(1)青瓷(最早)(2)白瓷(其次)(3)彩瓷(最后)(一)造瓷先秦一元代(流行时期)产生于北朝,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产生于北朝晚期 2、唐代(中国瓷器全面发展时期)(
8、1)青瓷:越窑产品最佳(2)造瓷业的基本格局:南青北白3、宋代(1) “南青北白”的格局解体(2)北方:青瓷(“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南方:浙江的龙泉窑独擅瓷窑:章氏兄弟的“哥窑”(灰黑似铁)和“弟窑”(轻盈如玉)第3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4、明清(青瓷时代 f彩瓷时代)(1)青花瓷器为主流(2)彩瓷的发展:a发扬传统色调b创新色釉:胭脂水、珊瑚红、秋葵绿、乌金釉、天蓝釉等(二)铸造1、铸造:把加热溶化后的液态金属倒入模子里,使其冷却凝固为特定器物的技术。2、最杰出代表:商代的司母戊鼎、战国的编钟(三)纺织1、是人类摆脱草味状态的一个明显标志。2、在一定意义上,古代纺织史
9、=古代服饰文化史3、石染:用矿物原料着色,如赤铁矿、朱砂染红色、石璜染黄色、石青染蓝色等4、商周:缗、帛、素、练、纨、缩、绢、绮、罗、锦等秦汉:素纱织物“薄如蝉翼”唐代:以绫和锦为主,织锦(“锦金”之称)宋元:纱、罗、锦、缎等织造方法和提花技术达到空前水平。5、通过“丝绸之路”和东南沿海港口,远销西亚、欧洲和非洲(四)造船1、秦汉: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船只种类多、规模大、船舶动力和系泊设施相当完备2、隋唐:与南北大运河及其他河湖水系的运输有关,与当时军事战争的需要和统治者的物质享受密不可分3、宋元明:又一辉煌发展时代,内河航运及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第六节动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一、动力
10、技术1.火力:火药(硝石,硫磺,木炭),火器,爆竹,烟火。火药和火器的发明, 是人类从冷,兵器时代向使用火器的全新时代过渡的主要开端,也是把燃烧的热能转化为机械动力的一次非凡的技术进步。补充: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水力:水车(又名龙骨车)、水排水排,东汉杜诗发明,一种利用水力推动革囊鼓风的冶铁装置。3。风力:风帆(平底帆船的四角帆最好)、风车(扬谷器,农业器械)、风筝。4能源开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煤(古称石炭、石墨、石涅)为燃料的国家,二、信息技术(一)造纸术:1、文献最早提到是汉武帝时期。2、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3、东汉末年,有名品纸,文房三宝(佐伯纸,韦诞墨,张芝笔)4、造
11、纸术4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I。(二)印刷术1中国古代印刷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雕版印刷(隋代人)和活字印刷(宋毕昇)。2印刷术的传播:中国雕版印刷术最先传播到周边近邻,中国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4世纪传入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入欧洲I。印刷术的西传,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和反 封建斗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三)指南针1.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的空间形式的一种伟大发明。第4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2用途:自宋代始,指南针的一项伟大成就就是应用于航海。传播: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之手,于公元12世纪下半叶传入欧洲(四)
12、地动仪东汉人张衡于132年创造出全世界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一一地动仪,第七节传统科技的基本特点:实用性、直观性、整体性(具体的由自己总结补充)第五章史学第一节悠久史学.现在确知的中国最早 文字是殷代的 甲骨文;甲骨文之父一一王懿荣。.为什么说甲骨文还不能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答:(1)甲骨文过于成熟,说明它不是最原始的文字;(2)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后,考古界在探索文明起源方面获得重大收获:在史前古城址中,文字符号系统已经诞生;(3)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录(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一一荀子解蔽篇、韩非子无蠹篇、吕氏春秋君守篇、世本作篇。) 你的补充:.四大史体:编年
13、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共同特点:自有源流,自成系统,互 相补充,彼此印证。)一、编年体.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之后,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等史书纷纷问世.编年体是以事系年、以年月陈述史事的一种史书,。.宋元明清时期编年体的繁荣昌盛二、纪传体1.纪传体以人物为纲反映历史,这种体裁的文献有正史和非正史之分,它们的体例主要包 括本纪、史表、史志、列传、论赞等形式。(1)本纪通过记帝王,以编年形式反映一朝国政大事;(2)史表的重要功用:。1条理清晰。提要纪传遍网罗遗漏;(3)史志反映国典朝章及自然、社会历史的专篇,史记中的“八书”和汉书中的“十志”极具代表性;(4)列
14、传通过专传、合传、类传等形式,记录了除了天子以外的各种社会代表人物;(5)论赞是纪传体中评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一种体例,以篇前论、篇末论或夹叙夹议等形式表明观点。2.“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是纪传体文献中的佼佼者。三、纪事本末体出现于先秦,当时有两个特点:记事比较简单;多以单篇形式散见于其他史书。例:尚书中的金滕、顾命、康诰;隋刘知几 史通 四、典志体.典志体亦称政书体,是专记社会典章制度的史书。大体分为两类:“书志”;典志体专著。.典志体专著首创于唐代刘秩政典 ,最早的通史体著作通典。“三通”一一通典、 通志、文献通考。中国史学的发展.秦汉时期:我国史学奠定基础。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第
15、一步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是中国实录史著作的榜样,成为中国正史的专用体例和“二十四史”的开端。另外荀悦的汉第5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纪开编年体断代史的先河,而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则是中国目录学的最 早作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官修国史成为制度,刘知几的史通和典志体开山著伯、杜佑的通典。.宋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高峰,除正史外,还有当代史、金石学、方志学、编年体通史和纪 事本末体的的创造。.明清:明代官方史学走向衰落,私家修史盛极一时,野史上千家,小说笔记成为新史料。清代考据学是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整理和总结,历史考证方面: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和钱大昕的廿二史
16、考史为代表,史论方面:章学诚文 史通义。第二节史学著作一.常用纸质文献常用纸质文献按“四分法”可以分为三类:史部文献;经、子、集部文献;非四部文献 (“四部”指经、史、子、集)。.史部文献:在“四部”中史部排序第二,是专门著录传统历史文献的固定区域。可以按体裁,时间或空 间区分。.经、子、集部文献:依照传统观点,所谓史籍专指四部中的史部文献,其实,群经、诸子和集部之中也不乏珍贵 的史料和特定意义的史籍。如:春秋、诗经、书经、易。.非四部文献主要包括有以下六类: 档案,地方志,类书,表谱图录,地下新发现史料,少数民族文献。 二.常用非纸质文献甲骨文,陶泥文献,金石文献,竹木文献,绿帛文献,声像文
17、献。三.日益丰富的史目1、在正史中首开史籍目录先河者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该书中没有为历史文献单独设类,一是因为“经史同科”,史籍可以作为经书分支出现;二是因为当时史籍数量有限,不 宜区分门类。2、隋书经籍志是第一部为史籍设立类目的正史艺文志。3、无论官藏还是私藏, 都呈现出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势,在数量增长和类目创新上很有特点。这种趋势是社会进步和学术发展的需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籍日益增长的客观现象。第三节史学传统中国史学形成了许多突出的传统:官私并修、崇尚素质、会通古今、经世致用。一、官私并修1、官修的长短处:(1)长处(修史所需的文献资料可通过官方各种渠道轻易取得;因国家和政府出面组
18、织,各类专家济济一堂)(2)短处(影响个人才学的发挥;官方组织,强调体现官方意志,因而削弱人民性)2、私修的长短处:长处(利于独断之学有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利于统筹全局,出自一人之手,文风连贯,相互照应)短处(文献资料有限;才学限制)你的补充:二、崇尚素质你的补充:第6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三、会通古今“会通古今”是中国古代史家治史的一大优良传统,主要是指史学家在运用历史知识时,要有高屋建领、融会古今的见识。你的补充:四、经世致用1、经世致用,以史学知识为当代社会服务,是中国古代文学又一优良传统。2、经世致用体现:1.以古为镜,资治当代2.详今略古,重在近世。(史记、资治通鉴)你的补充:
19、综述: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一一自己总结第六章典章制HT第一节官制(一)古代官职一、夏1、中央行政制度最高官职是“后”最有权利的官职是卜筮官2、地方行政制度二、商1、中央行政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王”内服:商王直接统治区;外服:封臣统治的地方2、地方行政制度三、西周1、中央行政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天子”内服职官系统统称为卿事寮,首领是师、保2、地方行政制度:国野制四、春秋1、中央行政制度基本承袭西周官制,南方楚国、西边秦国较特殊,职位最高是“卿土”2、地方行政制度:出现县一一为战国郡县制取代国野制、瓦解贵族统治奠定基础五、秦1、中央行政制度:皇帝制度;三公 (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事;
20、御史大夫掌图籍秘书, 监察百官)九卿制2、地方行政制度:分郡县两级(1)郡设守、尉、监(御史)(2)县,万户以上(下)设令(长);县下有乡,乡下有里,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六、汉1、中央行政制度:汉承秦制;设“刺史”监察百官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与分封并存七、魏晋1、中央行政制度第7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一一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一般不参与国政;宰相:中书监、中书令; 尚书:执行机构西晋一一尚书:执行诏命,统领百官,处理政务;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备 顾问,掌封驳2、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八、隋唐1、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出命)、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奉行)六部:吏部、户
21、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地方行政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乡里、坊是最基层的政权九、宋1、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设中书门下,宰相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关枢密院,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三司一一盐铁、度支、户部,主管财政御史台,专管监察2、地方行政制度:道(路)、州(军)、县十、元央行政制度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统率百官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监察机构国用使司,总理财政2、地方行政制度:省、路、府、州县十一、 明1、中央行政制度(1) 1380年,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2)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 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
22、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3)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 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 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十二、清1、中央行政制度军机处,处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六部,执行政令都察院,执掌监察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事务2、地方行政制度:省、府、县Y制不断调整的政治目标(具体的由自己总结补充)(1)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第8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2)实现中央各机构的制约(3)建立正常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选官制度1、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
23、统一,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2、察举征辟制汉武帝时建立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选官制度,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 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 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的腐朽居面。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
24、的中正官, 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 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科举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 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
25、时务策,设明法科;明朝、清朝由于八股取士的实行,科举制度走向衰落,至IJ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设立学部。资料补充:明、清时期履行“科举制度”,凡考中“进士”的,须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 层层甄别考试,最后考中者才称为“进士”。所以“进士”是科举制度的最高人才。一般都是皇帝亲自主 持的。兹分别介绍如下:凡正式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考(考官为知县),府试(考官为知府),院考(考官为学政也称学院,俗称学台)。(一)县试:由县官主考,合格者才得参加府试。(二)府试:由知府主考,合格者称童生,得参加院试。(三)院试:由省学政官主考,也可在府城举行,合格者称“生
26、员”,俗称“秀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四)乡试:三年一次,在省举行,由生员(秀才)应考,合格者“举人”。(五)会试:三年一次,在京礼部举行,由举人应考,合格者称“贡生”。(六)殿试:皇帝主持,由贡士应考。分三甲录取:一甲称“赐进士及第”,即一名状元,二名榜眼, 三名探花。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殿试4 6名称二甲,以下称三甲)。第9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第二节教育制度1、官学制度据古籍记载,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官学,西周时官学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是专为高级贵族子弟设立,皆由官府兴办,教师也有官员充任。乡学,其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小贵族子 弟。“学在
27、官府”、“官师合一”为西周官学的特征。春秋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聚众讲学,产生了所谓的“私学”。直到秦汉时期官学才 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秦朝严禁私学,推崇“以吏为师”的教育方式。汉代的官学制度建立于汉武帝时期,学校共分五级,中央设太学,地方按行政等级设学、校、痒、序四级。太学属于大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的“五经”西晋初年,晋武帝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入国子学,这是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国子学之始。北魏时,在太学与国子学之外,又设立四门学,并遍置州郡学。三国时期设刑律,培养 专门的法律人才。晋武帝立书博士及弟子员,教习书法,这是中国古代书法学校的开始。南 朝宋文帝时开设医学,培养医学
28、人才。隋朝的教育得到蓬勃发展, 隋文帝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官学,在中央设立国子寺, 置祭酒,专门管理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国子寺下,设国子学,四学,太学,算学五学。唐朝建立了庞大的学校体系。中央直属的学校有所谓的“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书学、算学、律学。唐朝尊崇道教,中央及地方都建立了崇玄学,专门学习道经。宋朝时期国子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央官学的主要形式。 宋朝的地方官学也比较完善,凡州、县两级皆设官学。元朝学校制度带有鲜明的特色。中央官学分为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三种。 国子学的管理实行积分升斋法与贡生法。元朝按路、府、州、县四级设立学校。诸路皆设提 举学官管理教育。明朝
29、的教育制度因于元代,中央官学为国子监。国子监诸生按程度分为六堂。明朝的国子监扩大了教育范围,地方学校较以前更为发达。清朝的官学皆沿自明代,变化小。2、私学制度春秋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聚众讲学,发表政见,产生了所谓的“私学”。秦统一后禁绝私学, 但秦丞相李斯等人在文化统一方面所进行的基础建设,对后来私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汉从汉武帝开始, 在系统建立官学制度的同时, 也逐渐恢复了战国时期的私学,东汉时私学盛行一时,汉代蒙学的最重要读物是 “三苍”(仓颉、爱历、博学)和急就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私学与家庭教育非常兴盛,各地额名儒经常聚徒讲学。私学教育的 兴盛,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文字诞生
30、。元宋时期,私学依学习程度的不同分为“蒙学”与“经馆”二类。蒙学教材出现了百家姓、三字经等书,这两本书加上千字文,成为中国最普及最流行的蒙学读物。(3)书院制度书院是大体形成于唐末五代, 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与官学、私学构成三足鼎立局面。北宋初年,官学适量有限,私人书院乘势发展起来。南宋时,书院继续发展,数量超过北宋,并且,书院的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得以确定下来。元朝书院在政府的重视与扶植下继续发展,官府向书院拨充院田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元朝的书院逐渐实现官学化。明代前期,朝廷重视官学,书院迅速衰落,直到成化以后,书院才又兴盛起来。 晚明时期, 书院自由讲学的风气,使得书院成为清议的堡垒。第1
31、0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清初沿袭了明代的政策,继续抑制书院的兴办。到雍正时期,才可兴办,但是私学兴办较少,绝大部分是官府兴办。第三节法律制度演变:原始社会晚期的习惯法阶级社会成文法目的:(1)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2)为各个统治政权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证和有效的管理手段1、法典夏:出现系统的刑法。罪名:昏,墨,贼刑名:墨,鼻I ( y i ),宫,大辟商:定型化,规范化(荀子曾有“刑名从商”的说法)西周:出现所谓“九刑”;周公所作刑书九篇周穆王时:司寇吕侯著吕刑一一表明立法渐趋成熟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沿用西周的法律后期: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鼎率先公布成文法,是法治运动的进步。于
32、是 各国陆续公布成文法。战国:李悝(kui)魏国人,制定的法经六篇是最杰出的代表。篇目: 1.盗法2.贼法3.囚法4.捕法5.杂法6.具法秦:商鞅制定秦律,其反映了 刑无等级“信赏必罚”“以刑去刑”为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汉:萧何制定九章律,即:盗,贼,囚,捕,杂,具,户,兴,厩九章。三国:“新律十八篇”即魏律。这是中国传统法典编纂的一次重要变化,其结构更为合理,内容与条文更加统一。西晋:晋武帝泰始三年完成晋律又称为泰始律。正式将礼制的有关内容写入法律。成为法律儒家化的一个标志。晋律为南朝所沿用。北朝:北魏律北齐律是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重要法典。出现新的法律形式:格。又称“麟趾格”隋:开皇律大业律。
33、唐:高祖武德四年:武德律。李世民:贞观律高宗李治时,以武德贞观二律为基础,完成永徽律。为阐明永徽律的法意演精神实质,又完成了对全部律文统一的注释一一律疏。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成为唐律疏议。法律形式:令,格,式,敕。宋: 太祖建隆三年: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简称宋刑统。这是北宋第一部正式的法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雕版印刷的法典 。宋朝经常性的立法活动是编敕。元:世祖时,完成至元新格;仁宗时,完成风宪宏纲英宗至治三年,完成大元通制,同时又编成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明:大明律的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开山工六篇。清:顺治三年:大清律集解附例一一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乾隆五年:大清律例,简称大清
34、律一一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 。它集 历代法律的大成,严密周详,无所复加。在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过渡的过程中,其产 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第11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2、罪名(回看书本)夏商:昏,墨,贼,不从誓命,弃灰于道。古代罪名卜恶:来源北齐律的重罪十条 隋唐“十恶”:3、刑名(一)、象刑(二)、肉刑:是指以残害犯人肢体和损害犯人生殖机能的刑罚。夏:1墨:五刑中最轻。以面或额头为受刑部位,将其皮肤刻破,再渗入墨汁2 鼻IJ:割掉鼻子3能:斩足 4宫:使男女丧事生育能力5大辟、:死刑商:将能改为非即能秦汉:墨改为繇,肉刑更多的是与鬼薪,白粲,城旦舂等劳役刑结合并用。汉文帝:正式废除肉刑
35、。从而使两千多年的残酷肉刑终于被抛弃,推动了中国的法治摆脱野蛮,走上文明的道路,但汉代废除肉刑并不彻底。(三)、新五刑:始源于隋朝后正式列入唐律笞:分五等。由汉朝的笞刑演变而来。汉朝笞刑用竹,唐朝用楚。五刑中最轻。杖:分五等。分五等。犯人需带钳或枷劳动,地点是官府工地。分三等。死:分绞,斩二等。 五刑属唐代的主刑。第七章社会习俗第一节家族一、家族的结构与职能1、家族因人口、规模的不同有大小之分:小家族通常三世同堂,是最普遍的家族结构;大 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或更多代人同居共处,大家族受舆论的推崇被称为“义居”或“义 门”,大家族存在的前提是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并得到官府的有力支持。2、家
36、族的职能:(1)物质生产职能:一方面要从事农业活动,另一方面要发展副业和手工业;(2)生育后代的职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承担养老的职能:家族是发挥养老职能的处所。3、中国的家族结构,决定了家庭职能的多样化(对国家来说家族履行职能的意义)二、家礼1、家礼是指维系家族尊卑等级关系的各种礼制规范,既包含约定俗成的习惯又包含家族特 别制定的规矩,以“三纲五常”为指导思想你的补充:2、家礼的类别:祖辈之礼;父子之礼;婆媳之礼;夫妻之礼;兄弟之礼,三、家谱与家范1、家谱,又叫宗谱,族谱,家乘,是记载一个家族血亲延续的基本文献第12页共14页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2、(1)家范,又称家训、家诫、家规、家约等,是家长为后辈子孙或族中成员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居家治生的原则,是一种诫训活动,也是一种文献。家范是家长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生物样本库建设与运营合同
- 半导体照明光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 美术组教学工作计划
- 关于坚持高二记叙文作文
- 小学三年级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 形容噩梦的诗句
- 国培个人研修参考计划范例
- 钢筋材料运输合同
- 出租车大包租赁合同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
- 【8地RJ期末】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4年公安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三创赛获奖-非遗文化创新创业计划书
- 教你成为歌唱达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分娩镇痛ppt课件完整版
- 酒店水单模板
- SCI论文写作课件
- 典型6B燃机技术协议书A_Rev_0527
- 曲式分析演唱技巧情感运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