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实践的需要四、理论研究的实质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五、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二、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维度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要观点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的定义和形式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黑格尔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的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主观活动客观所以,毛泽东说,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2、实践的形式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实践的形式毛泽东最先把它概括为三

2、大斗争:改造自然的活动改造社会的活动科学实验最先后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这种概括是一种新概括,前几年就见于教科书。但这里提“社会政治实践”还不全面,因为社会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治活动。(二)实践生存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的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这一命题内涵是: 第一,人不单纯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的存在物。而这种分离和结合的基础是实践。第二,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的活动,而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去,认为是纯物质的活动是形

3、而上学的。第三,人的本质的生成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二重化自己的矛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的我”和“应有的我”的转化。 不等同于物质本体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的问题。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本体论:人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一种状态 ,“在场”的存在也需要人的到场才能显现、澄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强调在实践中动态发展本体论内涵大约包含:1,最普遍、最抽象。2,最广泛包括一切是者,实际存在的、不存在的、观念性存在的。3,最高它包括存在,比存在更广更高,因此没有比它更多更高的概念,是不可

4、定义的。实践只是一种活动,实践所指向的必然是有一个前提性对象。实践只能具有功能性的作用。仅仅是“用”的规定,而非“体”的规定。实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不意味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世界观。感性世界之外的自在世界对于人类来讲具有重大意义,认为自在世界对于人来讲是“无”是错误的。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础,这一点是对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中:“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

5、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仅只有唯物史观?哲学史告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得以创立本身就是以他们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逻辑前提的,称之为“物质本体论”。“物质”是“实践”中的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实践”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这就是说,物质是整个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真正的本质。(三)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观点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展开来说,包括如

6、下五个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的起点。3、实践是认识的动力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实践是认识的标准。注:原来的教科书只讲1、3、4、5四点,现在有些教科书讲五点。 但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行先知后、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的关系。我们过去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绝对化了。 其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说。他认为,知先不明,则行必出现错误。“如人行路,不见如何行?今人多数践履,皆是立标致去教人。”(语类卷九)所以,他主张,在行之前,首先,必须痛下一番工夫,先把道理搞明。“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同上) 其二,王夫之既批判了朱熹

7、的“知先行后”说,也批判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提出了他的“行先知后”说。他批判朱熹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是在二者之间“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然以失据。”(尚书引义说命中二)他认为程朱是“先知以废行”,而陆王是“销行以归知”。 其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应该说,三者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其局限性。在认识论上,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的认识理论。 (四)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十七、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提出)2、人是自我选择

8、的产物。(萨特)3、人是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的观点: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4、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的关系。(“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我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是比较辩证的。而存在主义、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有合理性,但有片面性。 (五)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的标准 现在出现了三个标准,如何处理好三个标准,这是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时不能不搞清楚的问题。1、实践标准这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标准,包括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等。2、生产力标准这是检验社会实践行为的标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正确,最终要靠生产力标准来检验。3

9、、以人为本的标准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因而检验的标准是多维的。生产力是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标准。实际上,还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本标准。在价值观上,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把生产力的物的标准和以人为本的人的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在它们中间找一个平衡点。 (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式表达。邓小平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前加上“解放思想”,这就深化了实事求是的内涵。 1、“实事求是”的提出 “实事求是”原是一个成语。最早语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

10、留其真。”唐人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其原意是指忠史实,避免主观偏见面严谨治学态度。毛泽东于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这一成语进行了改造和升华,赋予它以崭新的哲学涵义。他说,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指导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 毛泽东首先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关键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这

11、个问题上,要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通过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而达到实事求是。不解放思想,头脑被教条主义的框框禁锢着,就会发生“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现象。因此,要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首先在观念上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但解放思想又必须立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从二者的关系来

12、说,解放思想是一种手段和途径,而实事求是则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二者又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要理论观点,但理论观点还不是方法。由理论到方法,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而且,其内涵也不完全一样。二、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维度请注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段话:“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维度是:1、是客体维度和主体维度的统一。也就是说,对一个事物,不仅要从客体的维度去

13、考察,而且要从主体的维度去考察。2、所谓从纯客观出发去考察事物,就是直观唯物主义,也是绝对主义。3、从纯主观出发,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所以,从实践出发的维度就是主客观统一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从客观实践出发。过去,我们只讲客体的客观,而不讲主体的客观,这是片面的。马克思指出,对自然界,我们尚且要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所谓“人化自然”就是如此。社会事物更是这样。如价值、道德、美等现象,离开人就不存在。三 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一,实

14、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回答实践推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 和各个国家的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

15、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1、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论研究的价值。2、对现实的疏离必然导致理论自身的贫乏。(1)“纯学术研究”(即学院派)就是离开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缺点在于:过于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沉溺于小格局、经院式的文本解读,热衷于“返本”而忽略了“开新”,习惯于从自身的学术框架提出问题,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躲在小楼成一统,满足于小圈子里“相濡以沫”。表现则是晦涩文风。社会科学研究要善于用朴实的文字

16、、清新的文风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要避免纯粹的思辨和连自己都不懂的术语,要杜绝用一些大家都不明白的话语来表达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深入深出假学问;浅入深出装学问;浅入浅出没学问;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2)“体系情节”,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放肆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3)受当前“凸显学术”这一范式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淡漠。 3、必须指出:其一,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性丝毫不意味着放弃甚至排斥学术性,真正具有现实性的思想必然具有学术性,真正的学术也应该体现现实性。其二,强调社

17、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性丝毫不意味着否定基础研究。其三,强调学术关照现实,但不是粉饰现实、追逐时尚。(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曾说,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所以,对于理论来说,关键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

18、、深入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的问题 所谓“问题”,一般地说就是指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这些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的真诚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重要的动力源,重要的方法论特征。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推动力量。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 决不是哲学家

19、头脑中主观自生的问题, 而是客观地存在 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的问题。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密切关注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能否理解、把握和切中社会现实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前沿问题。要真正把握住社会现实就要请教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在解答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也是在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而,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首先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践出发, 实事求是地面向当代中国问题。1、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正在于以

20、“问题”为中心。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源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答问题,它的停滞是因为忽视问题,它的创新是因为面临老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它的生命力在于准确把握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它的使命始终指向人类的生存和命运问题。这既是问题展开的内在逻辑,也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这是波普的名言,也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我们理论决不是无病呻吟,离开问题来谈理论。无问题意识的理论是无意义的理论。一个时代之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有大问题、小问题、全局性的问题、局部性的问题、主要问题和非主要问题、表层的问题和深层的问题、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还有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

21、问题等等。我们要把捉的是贯穿在这些林林种种问题之中的那个全局性的深层的根本问题。所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的活的灵魂。2、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3、背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既无益于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无益于中国社会的理性塑造。贯穿在我们这个改革时代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是这个问题支配着我们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的逻辑。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民群众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四、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

22、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邓小平:“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经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过程,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23、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过程。2、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3、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超越经验主义,也要超越理性主义。(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的研究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

24、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总要碰到原则和现实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研究问题不能没有原则,但原则又不能脱离现实。这好像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从时间的先后上去分辨这个问题,而是认识的源泉上来认识这个问题。 恩格斯的这段话包括如下几个要点: 1、什么是原则和现实。这里所讲的原则,是指思想的原则和理论的原则。这里的现实,是指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内的客观存在。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现实的本质就是蕴含于现实中必然性。2、认识自然和社会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原则出发,人主观意

25、志出发。3、原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主观自生的,它来源于客观现实。这样的原则才是科学的原则。4、检验原则是否正确就看它是否符合现实。5、正确处理原则和现实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在,制约着我们改革前进步伐的还是如何处理好本本上的“原则”和现代化实际的有关系,是从马列的本本出发搞建设呢?还是从实际出发搞建设?是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呢?还是在生产力基础上来谈论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26、“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面向工人阶级 如果说“实践智慧是一种有关实践或 行为的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那么毛泽东的实践智慧就集中体现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等重大实践问题上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上。 毛泽东实践智慧凝结着中国革命经验特别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总结、反思、提炼和升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既是实践论的辩证法,又是辩证法的实践论,既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的认识规律,又展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

27、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实践智慧。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和思想。 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成功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失败经验是我们引以为戒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 从现实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价值中立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一种方法论原则。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

28、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坚持客观性原则,防止主观随意性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并不是否认研究主体的基本立场和价值选择。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是纯粹的理论思维,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 3、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研究方法是从事实出发,从现实到思想,从经验到理论,从个别到普遍。叙述方法则不同,它是从事物的内在结构出发,按照逻辑的顺序安排范畴体系。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1、调查就是在实践中搜集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 研究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找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

29、性认识。2、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3、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4、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5、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而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五、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回归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是追求社会问题的相对真理的活动,其成果应该符合相对真理或尽量接近相对真理。否则,就是一种没有真正社会价值的东西。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应该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任何理论的根本 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指向实践的理论, 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 了

30、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反复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社会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以及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刚刚经历的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的金融危机,都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1、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2、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所

31、谓不确定性,首先是指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无法摆脱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其次,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实践本身是需要反思的。3、研究者除了坚持实践标准之外,还应正确看待其他标准:逻辑证明、文本检验、经验证实、时间标准、有用标准、权力标准等。(1)逻辑证明。即运用已知的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运用已经证实的经验事实命题、公理、定理和定义,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逻辑证明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但合逻辑的不一定合事实。逻辑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和过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逻辑证明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归根到底也是

32、实践决定的。(2)文本检验。即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这里的文本专指各个学科领域内公认的经典。文本的权威是实践赋予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但另一方面,任何经典文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前人认识成果的记录,无法避免历史的局限性,也不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文本自身的真理性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科学研究既要尊重文本的权威,更要尊重实践的权威,始终坚持实践权威高于文本权威的原则。 (3)经验证实。即以经验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要严格区分“客观实际”和“经验事实”的异同。经验事实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实际,通常加入了主体的主观经验,因此,以经验事实作为理论真理性的标准是

33、不完全可靠的。经验标准相对于实践标准而言,不可靠性还表现在:经验标准往往根据已有的现成的经验来检验今天的理论,其实过去的经验对于今天乃至未来而言,只具有或然性的意义,而不具有必然性的意义。(4)时间标准。即以时间作为衡量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标准,也即现代意味着科学、有用,传统意味着不科学、过时。时间标准是不能成立的。不能以理论产生的时间先后来判断理论的真理性。 (5)有用标准。即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科学,主张凡是有用的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真理是有用的,而有用的未必是真理。(6)权力标准。认为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掌握了真理;谁垄断了权力,谁就垄断了真理;谁的权力大,谁的真理就多。职务可以给人以权力,但

34、不能保证给人以智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应该服从真理的裁决。4.理论为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也是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果仅从学理上分析或者仅停留于精英分子中的头脑而没有“化大众”,这是不够的。因此,彻底的理论除需要切实地掌握群众,还需要经历由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由精英信仰转化为大众信仰的认同过程。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要,就能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正是在回答现实问题中显示出来的。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社会科学变为生产力,需要一个转

35、化过程。这个转化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社会科学知识要被劳动者所掌握。如果将科学理论置于象牙塔尖,仅供研究者自我欣赏,就无法产生推动生产力的作用,因而需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二是要能将它运用于实践。问题在于,如果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作出回答和解释,又如何用它来指导实践呢?(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理论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始终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会迸发出智慧之光,征服群众,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品格。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