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_第1页
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_第2页
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_第3页
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_第4页
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唐代以后,原本为山地民歌的“竹枝词”成为多受文人重视的诗体。诗人文士记事咏物抒怀,往往采用这种文句平易朴实、风格活泼清丽的形式。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的最初源起,不能不说到三峡。可以说,“竹枝词”的发现、记录和传播乃至仿作,都自三峡始。三峡“竹枝”在文化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迹,是唐代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如果从历史地理考察的视角分析这种文学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有意义的发现。而交通地理对于文化的意义,或许也可以由此得到说明。唐代文人的三峡行旅与“巴歌”体验在政治昌盛和经济繁荣的形势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地位的上升,循长江航道上

2、下,成为唐人行旅的热线。三峡,于是在唐代文人行旅生活体验中保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峡纪行诗成为唐诗中颇为多见的篇什。除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外,很少有哪些地域如三峡这样受到唐代诗人如此的关意。李白“远忆巫山阳”,“泪向南云满”(寄远十二首其五),白居易“两岸滟滪口”,“巴峡声心里”(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等诗句,都说明行经三峡的经历,可以成为永久的人生记忆。与一般描画山水记叙行旅的诗作不同,唐代三峡诗更多地表现出苍郁悲凉的意韵。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说到“逼迫走巴蛮,恩爱座上离” 。李商隐初起诗亦有“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句。不过,我们所看到的以三峡为主题的唐诗,似乎多有超越一般离情

3、乡思的意境。唐诗中记录的三峡印象,首先是其地貌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惊人险恶。李白曾经作上三峡诗:“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戴叔伦巫山高诗写道:“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势逆将覆船。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陆行巉岩水不前。”又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来。”李贺入蜀:“望空问真宰,此路为谁开。峡色侵天去,江声滚地来。”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

4、百里。苒蒻竹篾,欹危楫师趾。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 诗人“恐”的心态,又与“愁”的情绪相交织。如王维送贺遂员外外甥:“南国有归舟,荆门泝上游。”“樯带城乌去,江连暮云愁。”李端送郑宥入蜀迎亲:“剑门千转尽,巴水一支长。请语愁猿道,无烦促泪行。”若仍以白居易诗为例,说到“愁”行三峡的,有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赴命:“见说瞿塘峡,斜衔滟滪根。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又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使未能忘却都市繁华的旅人们心情受到极强烈的震动的,

5、还有三峡地区的荒凉和冷寂。 白居易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诗:“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又自江州至忠州诗:“今来转深僻,穷峡巅山下。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都描写了这一情形。 三峡所独具的神秘文化景观,特别是巫山神女传说,也往往使过往的诗人文士于江风峡雾之中,体味到特殊的文化感应。皇甫冉巫山峡诗写道:“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刘方平巫山神女诗也写道:“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

6、氲。”又如蒋洌巫山之阳香谿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诗:“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捣衣余石在,荐枕旧台空。行雨有时度,谿流何日穷。至今词赋里,凄怆写遗风。”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所谓“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也记录了类似的心灵访古与意识旅游的轨迹。孟郊巫山曲写道:“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又巫山高诗:“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郁亭亭魂。千载楚王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冥,云结深闺门。”李贺的巫山高诗,文句与情感同样飘逸飞荡:“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

7、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李白形容三峡风景,有“历览幽意多”,“佳趣尚未歇”的诗句(自巴东舟行经瞿唐登巫山最高峰晚望还题壁)。宿巫山下诗又写道:“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霑裳。”三峡的这种文化气象,往往可以点燃文人的“风情”与诗兴。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即写道:“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似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诗可见“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句,其中“断肠”二字,或许即大体表明了人们旅经三峡时的特殊心境。 唐代文人对于三峡的文化体验,恰与

8、当地民歌“裴回”、“苦怨”、“含思婉转”的风格相映合。其共鸣之和叶,千百年后仍然使人们不能不惊叹这种文化奇缘的神妙。三峡地区民歌,唐人诗作中往往称之为“巴歌”。例如: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刘希夷巫山怀古:“巫山幽阴地,神女艳阳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猿啼秋风夜,雁飞明月天。巴歌不可听,听此益潺湲。”白居易登城东古台:“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又如寒山诗三百三首:“巴歌和者多,白雪无人和。”对于所谓“巴歌”,又曾经有其他不同的说法:巴童歌 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骤雨暗谿口,归云网松萝。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

9、歌。江路险复水,梦魂愁更多。”巴曲 杜甫社日两篇:“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鸳鸯回金阙,谁怜病峡中。”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巴渝曲 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巴弦 白居易留北客:“峡外相逢远,樽前一会难。即须分手别,且强展眉欢。楚袖萧条舞,巴弦趣数弹。笙歌随分有,莫作帝乡看。”白居易寄微之曾写道:“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巴歌”、“巴曲”、“巴弦”的风格,确实表现出与诗人们以往

10、所熟悉的歌曲显然不同的文化韵味。 王维晓行巴峡说:“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里的文化氛围,使诗人体味到野趣和古风。而当地“语”“声”的魅力,也是形成三峡地区文化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三峡民歌所谓“竹枝”,也是典型的“巴歈”,即“巴渝”、“巴渝歌”、“巴渝曲”。其风格的神奇魅力,使诸多唐代文人倾倒迷醉。三峡“竹枝”使唐文化得到新鲜的营养。受到三峡“竹枝”影响的唐诗的创作者们又通过自己的文学宣传,使这种民歌形式连同其朴实清新的文化精神流布四方。“竹枝”:三峡文化的重要发现李白曾经作巴女词,应当也可以看作对三峡地区民歌的录作或者仿制: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

11、行几岁归。清人王琦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万州等处,皆古时巴郡地。其水流经三峡下至夷陵。当盛涨时,箭飞之速,不是过矣。”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作用当以“竹枝”著于唐人诗作为最。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新唐书刘禹锡传又有这样的记述:“宪宗立,(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连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

12、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朗州,即今湖南常德。“竹枝”出于郎州之说不确。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三如此题解“竹枝”: “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与刘禹锡竹枝自序多有不和,然而“竹枝本出于巴渝”的说法是准确的。刘梦得文集卷九载刘禹锡原作:竹枝词九首并引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

13、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贵。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

14、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箇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岁正月”,在穆宗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建平,南朝郡名,治所称巫县,隋唐时已改称巫山。刘禹锡又有竹枝词二首: 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刘梦得文集卷九“道是无晴还有晴”,全唐诗卷三六五作“道是无情还有情”。所谓“巴人能唱本

15、乡歌”,正说明了“竹枝”原本出自三峡地区的事实。全唐诗卷二八及卷二六七载有顾况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一句,也说“竹枝”为“巴人”所习唱。据任半塘先生竹枝考,顾况为肃宗至德(公元756年)进士,所作较刘禹锡之九篇约早70年。顾况竹枝曲,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竹枝”。 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收录的唐代“竹枝”,又有白居易竹枝四首: 瞿唐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

16、簇,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其中“瞿唐峡口”、“白帝城头”、“蛮儿巴女”、“巴东”“巴西”诸句,也说明了这种民歌形式的源起,使得“竹枝”已经成为代表三峡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种文化符号。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杜诗中仅此一处提到“竹枝歌”。宋人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写道:“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也说,“竹枝本近鄙俚。杜公虽无竹枝,而

17、夔州歌之类,即其开端。”任半塘先生竹枝考指出:杜甫夔州歌与刘氏竹枝相近者二首: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冬春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其格调确实近于“竹枝”。“瀼东瀼西”所谓“瀼”,正是三峡地区所称入江山溪水。 明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又有这样的评论:“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径蹊。”夏承焘先生论杜甫入蜀以后的绝句也有相接近的论点:“蜀中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唐人刘禹锡、白居易以及花间集里各家的竹枝曲,都用四川民歌声调。”“杜甫这些不调字声的绝句 ,是否即用四川竹枝那种激讦伧儜的声调,他自己没有说明,我们

18、不能臆测。但我们看宋人注杜诗,举出他用蜀中语相当多,如上番、禁当、长年等等,都是(见郭知达九家注杜诗引赵注)。他四十八岁入蜀,五十七岁离蜀,在四川前后住了十年。他所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还是前半期的话。他诗中既用了许多四川方言,则以蜀中民歌声调作绝句,自然不是不可能的事(竹枝、绝句,体式相同,皆七言四句)。”在乐府诗集卷八一近代曲辞中,又有李涉竹枝四首: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

19、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所谓“荆门”、“西陵”、“巫峡”、“昭君溪”、“十二峰”等,也说明作者是借三峡民歌的文体,来抒发三峡行旅的感受。一并为乐府诗集编纂者所采录的,还有晚唐诗人孙光宪的竹枝二首: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乱绳千结”,五代诗话作“乱绳寸结”。又孙光宪此作,全唐诗卷七六三及卷八九七收录。据说“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全唐诗卷八九七即将孙光宪竹枝归入词类,作: 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岸

20、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全唐诗卷八九一又有皇甫松竹枝: 竹枝一名巴渝辞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筵中蜡烛竹枝泪珠红女儿,合欢桃核竹枝两人同女儿。 斜江风起竹枝动横波女儿,劈开莲子竹枝苦心多女儿。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刘毓盘词史以为“无名氏女儿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词所本。”“皇甫松仿此体于句中叠用竹枝

21、女儿,为歌时群相随和之声。”所说女儿子,见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写道:“女儿子现存二首,首篇云: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唐皇甫松有竹枝词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竹枝词一名巴渝词,与巴东谣产地相同。皇甫松竹枝词的和声,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任半塘竹枝考以为“必定”“无疑”一说“太过”。然而,作为推想,二者有“渊源”关系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还应当指出的是,从“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的内容风格分析,似乎也可以看作三峡“竹枝”的先声。 唐人尉

22、迟偓中朝故事说,刘瞻僖宗朝为相,因罪出守荆南,舍人李庾行诰词,驳责太甚,几遇害。懿宗朝,刘瞻复用,行至湖南,李庾方典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刘瞻唱竹枝词赠李庾:“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也记录了“竹枝”的和声。“竹枝”的发现,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马穉青竹枝词研究写道:“竹枝先本巴渝俚音,夷歌番舞,绝少人注意及之。殆刘、白出,具正法眼,始见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乃从而传写之,拟制之,于是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任半塘竹枝考也写道:“刘氏诗序备述建平竹枝声乐,确为创举。自来民间俚艺,受文人重视如此者,史无二例。”“论民间声诗乐艺之蕴藏,仅从百五十四调求

23、之,已极丰富。使一一皆如建平竹枝遇于刘氏者各得其遇,则我民族乐舞在历史上所激发之光彩,将燎烛益高,启迪益远!且无论声诗以外者矣。”这样说来,唐代三峡“竹枝”经刘、白等有识者的“传写”“拟制”终于面世,实在可以称作伟大的文化发现。而所谓“建平竹枝遇于刘氏”一事,并不是偶然的。其所以发生,自有三峡地域文化的特殊风格和特殊魅力在起作用。而我们对于唐代交通地理的文化意义,也可以因此得到新的认识。 三峡的交通地位与三峡“竹枝”的流布 “竹枝”在中唐以后,逐渐于诗人作品中所屡见。这表明,源起于三峡的民间野唱,已经得到当时的主要文化阶层的重视,已经对于当时的主体文化形式发生了影响。例如:李益送人南归:“人言

24、下江疾,君道下江迟。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武元衡送李正字之蜀:“已献甘泉赋,仍登片玉科。汉官新组绶,蜀国旧烟萝。剑壁秋云断,巴江夜月多。无穷别离思,遥寄竹枝歌。”张籍送枝江刘明府:“老著青衫为楚宰,平生志业有谁知。家僮从去愁行远

25、,县吏迎来怪到迟。定访玉泉幽院宿,应过碧涧早茶时。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于鵠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曾经在三峡地区生活的经历,于是其诗作中屡屡说到“竹枝”。例如,刘禹锡的诗作中有: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洞庭秋月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白居易的诗作中也可见: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 座客亦裴回

26、。(九日登巴台) 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壶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听竹枝赠李侍御)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题涂溪) 北客劳相访,东楼为一开。褰帘待月出,把火看潮来。艳唱竹枝曲,香传莲子杯。寒天殊未晓,归骑且迟回。(郡楼夜宴留客)其他说到“竹枝”的诗作,还有: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晴江如镜月如钩,泛滟苍茫送客愁。夜泪潜生竹枝曲,春潮遥木兰舟。”方干赠赵崇侍御:“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闲话篇章停烛久,醉迷歌舞出花迟。”方干蜀中:

27、“游子去游多不归,春风酒味胜余时。闲来却伴巴儿醉,荳蔻 花边唱竹枝。”郑谷渠江旅思:“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王周再经秭归二首之二:“秭归城邑昔曾过,旧识无人奈老何。独有凄清难改处,月明闻唱竹枝歌。”蒋吉闻歌竹枝:“巡堤听唱竹枝词,正是月高风静时。独向东南人不会,弟兄俱在楚江湄。” 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之一于51岁时感叹“昔壮今衰”,“人生多故”,有“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句,说明他在三峡地区与“竹枝”相共的岁月,在人生记忆中的深刻痕迹。他的江楼偶宴赠同座诗中所谓“望湖凭槛久,待月放杯迟;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所描写的已经不是三峡风物,反映“竹枝”已经传布到其他地区。又如听芦管: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说到“竹枝”的普及,使得无论南北之别,胡越之异,都同样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染。 “竹枝”从三峡地区首先传布到楚地。 顾况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与君皆是思归客,拭泪看花奈老何。” 李商隐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