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TOC o 1-3 t h z u HYPERLINK l _Toc32048 前 言 PAGEREF _Toc32048 2 HYPERLINK l _Toc13369 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 PAGEREF _Toc13369 2 HYPERLINK l _Toc2514 一、南京地区 PAGEREF _Toc2514 2 HYPERLINK l _Toc6110 (一)地理位置 PAGEREF _Toc6110 2 HYPERLINK l _Toc1123 (二)地质地貌 PAGEREF _Toc1123 3 HYPERLINK l _Toc28995 (三)气象气候 PAGEREF _
2、Toc28995 3 HYPERLINK l _Toc28677 (四)植被、土壤 PAGEREF _Toc28677 3 HYPERLINK l _Toc19851 (五)人文概况 PAGEREF _Toc19851 3 HYPERLINK l _Toc27080 二、镇江、扬州地区 PAGEREF _Toc27080 4 HYPERLINK l _Toc28691 (一)地理位置 PAGEREF _Toc28691 4 HYPERLINK l _Toc8157 (二)地质地貌 PAGEREF _Toc8157 4 HYPERLINK l _Toc3433 (三)气象气候 PAGEREF _
3、Toc3433 4 HYPERLINK l _Toc16182 (四)植被、土壤 PAGEREF _Toc16182 4 HYPERLINK l _Toc9966 (五)人文概况 PAGEREF _Toc9966 5 HYPERLINK l _Toc29466 第二章 气象气候 PAGEREF _Toc29466 5 HYPERLINK l _Toc21645 一、南京地区的气候类型 PAGEREF _Toc21645 5 HYPERLINK l _Toc11904 1、湿润性东亚季风气候 PAGEREF _Toc11904 5 HYPERLINK l _Toc30001 2、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4、 PAGEREF _Toc30001 5 HYPERLINK l _Toc30002 3、城市气候 PAGEREF _Toc30002 6 HYPERLINK l _Toc17374 4、水域气候 PAGEREF _Toc17374 6 HYPERLINK l _Toc19201 5、其他气候 PAGEREF _Toc19201 7 HYPERLINK l _Toc32405 二、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 PAGEREF _Toc32405 7 HYPERLINK l _Toc24974 第三章 地质地貌 PAGEREF _Toc24974 7 HYPERLINK l _Toc30070 一、南京地
5、区的地质特征 PAGEREF _Toc30070 7 HYPERLINK l _Toc8568 1、地层: PAGEREF _Toc8568 7 HYPERLINK l _Toc19377 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PAGEREF _Toc19377 8 HYPERLINK l _Toc20981 1.构造地貌 PAGEREF _Toc20981 8 HYPERLINK l _Toc16715 2.河流地貌 PAGEREF _Toc16715 9 HYPERLINK l _Toc31255 3.火山地貌 PAGEREF _Toc31255 9 HYPERLINK l _Toc2144
6、1 4.风力与重力地貌 PAGEREF _Toc21441 9 HYPERLINK l _Toc12617 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PAGEREF _Toc12617 9 HYPERLINK l _Toc13582 1.河流地貌 PAGEREF _Toc13582 9 HYPERLINK l _Toc214 2.火山地貌 PAGEREF _Toc214 10 HYPERLINK l _Toc21413 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 PAGEREF _Toc21413 11 HYPERLINK l _Toc18033 1、岗塝冲地形地貌 PAGEREF _Toc18033 11 H
7、YPERLINK l _Toc17235 2、河漫滩平原 PAGEREF _Toc17235 11 HYPERLINK l _Toc18445 第四章 土壤 PAGEREF _Toc18445 12 HYPERLINK l _Toc5677 一、南京地区土壤资源概况 PAGEREF _Toc5677 12 HYPERLINK l _Toc27542 二、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生过程与特征 PAGEREF _Toc27542 12 HYPERLINK l _Toc28147 (一)地带性土壤 PAGEREF _Toc28147 12 HYPERLINK l _Toc22850 (二)非地带性土壤 PA
8、GEREF _Toc22850 12 HYPERLINK l _Toc4499 三、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对比分析 PAGEREF _Toc4499 13 HYPERLINK l _Toc17810 四、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改良设想 PAGEREF _Toc17810 14 HYPERLINK l _Toc28590 第五章 水文水资源 PAGEREF _Toc28590 15 HYPERLINK l _Toc18495 一、南京秦淮河基本概况 PAGEREF _Toc18495 15 HYPERLINK l _Toc32329 二、南京秦淮河水系的变迁及其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 PAGEREF _To
9、c32329 16 HYPERLINK l _Toc4005 1. 13000年前的古秦淮河在今南京城北汇入长江 PAGEREF _Toc4005 16 HYPERLINK l _Toc10517 2. 秦汉时代的老秦淮河改在城南入江 PAGEREF _Toc10517 16 HYPERLINK l _Toc31848 3. 东晋南北朝时期分出南河北湖水系 PAGEREF _Toc31848 17 HYPERLINK l _Toc19189 4. 六朝时期出现了“内、外”秦淮河分流 PAGEREF _Toc19189 17 HYPERLINK l _Toc20330 5. 宋朝元朝出现了人为的
10、浅水湿地 PAGEREF _Toc20330 17 HYPERLINK l _Toc21672 6. 明清分出城里城外多个孤立的河湖水系 PAGEREF _Toc21672 17 HYPERLINK l _Toc9292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城区水系更趋复杂 PAGEREF _Toc9292 18 HYPERLINK l _Toc4539 三、长江镇江、扬州段水文坏境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港口建设的影响 PAGEREF _Toc4539 18 HYPERLINK l _Toc17979 第六章 人文地理 PAGEREF _Toc17979 21 HYPERLINK l _Toc1914
11、 一、南京老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分析 PAGEREF _Toc1914 21 HYPERLINK l _Toc29370 二、狮子岭兜率寺佛教建筑特征 PAGEREF _Toc29370 22 HYPERLINK l _Toc11184 三、钟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PAGEREF _Toc11184 23 HYPERLINK l _Toc14750 四、钟山风景区游客市场特征分析 PAGEREF _Toc14750 24 HYPERLINK l _Toc10902 五、钟山风景区山、水、城、林资源组合优势分析 PAGEREF _Toc10902 24 HYPERLINK l _
12、Toc30681 六、镇江港及扬州港的形成、变迁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PAGEREF _Toc30681 24 HYPERLINK l _Toc7741 结语 PAGEREF _Toc7741 24 HYPERLINK l _Toc29820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9820 28前 言本次实习时间为2013年5月12日至2013年6月2日期间的每个周六、周日,历时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南京地区,包括南京老山、阅江楼、三汊河口、武定门节制闸、玄武湖、紫金山、中山陵景区、桂子山石竹林、镇江北固山、扬州蜀港、幕府山等地。参加的人员包括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资源学院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
13、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及带队老师等共260人左右。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认识南京地区的地理概况,并对地理学有一个综合的认识;掌握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水文状况、气候状况、人文状况和生态状况;了解与熟悉依据地理现象进行地理思考和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过程;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对主要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人文等,运用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本次实习是一次广泛系统的地理学教学实习。第一章 实习
14、区概况一、南京地区(一)地理位置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图1)。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南靠宁镇丘陵,西倚皖赣山区,北连江淮平原。长江流经南京地区,同时还有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秦淮河全长103公里。图1 南京行政区划图(二)地质地貌南京地区地貌类型丰富,有山地、丘陵、河川、湖泊等地貌景观,是地貌学实习的良好基地,同时该地区第三纪古地貌的特征明显,更便于我们认识学习地质构造的特点。南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
15、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南京还有许多山体,比如老山,紫金山等。(三)气象气候南京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受东南季风强弱、台风影响。南京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较深,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天气炎热,雨水充沛,雨热同期(30天左右),此时南京很是闷热。南京闷热的另一原因是其北部是秦岭山地,成谷地地形,山顶有风,而处于谷中的南京则少风。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南京的气候具有明显的特征:四季分明、夏热冬寒、
16、天气气候现象多样、气温年度变化大、雨量充沛,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四)植被、土壤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和草甸土、菜园土等(非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南京地区植被根据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和外貌特征,分为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及灌丛、草地等几个基本类型。(五)人文概况 南京,古称金陵,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这里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主要有中山陵、明孝陵、
17、夫子庙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以玄武湖、秦淮河、梅花山为代表)、现代文明的休闲娱乐(汤山温泉等)共同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二、镇江、扬州地区(一)地理位置镇江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927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北揽长江,西接南京,南与常州、无锡、苏州串联构成苏南经济板块,处于上海经济圈走廊。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位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5-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二)地质地貌扬州北部地形为丘陵,东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镇江境内宁镇山
18、脉、茅山山脉蜿蜒起伏,是江苏西南低山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山”字形地质构造。镇江境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完整,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主要出露在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等。镇江的地层因出露明显,保存良好,多处被命名为标准地层。石灰石是岩性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山腰,面积7.1万亩,镇江的船山石灰石矿是江苏最大的石灰石矿区。 紫色岩土仅仅在镇江的句容境内有零星分布,开发利用的不多,面积1.11万亩。全市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2003年末,157300公顷,其中,市区41770公顷,丹
19、阳市54970公顷,49220公顷,扬中市11340公顷。 (三)气象气候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088.2毫米,其中梅雨量263.3毫米,日照时数2000.9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0.1。2003年降水冬季特多,夏季偏多,多次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为湿润年;气温和日照均正常。镇江、扬州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雨。(四)植被、土壤 镇江、扬州地区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黄棕壤分布于宁镇山脉和茅山丘陵,面积111.40万亩,占总面积的29.7%。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水稻土是全市的最主要土壤,分布广,面积大,有244.81万亩,占总面积的65.2
20、5%。该地区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五)人文概况镇江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遗存十分丰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年来,镇江市文、教、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镇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具出土文物及史籍考证,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为镇江。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镇江有文字记载
21、的历史有 3000 年,这片土地是演绎华夏民族历史的重要舞台。第二章 气象气候一、南京地区的气候类型1、湿润性东亚季风气候2、北亚热带季风气候3、城市气候4、水域气候5、其他气候(以岗地、丘地为主)其中湿润性东亚季风气候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大气候,城市气候、水域气候、其他气候(以岗地、丘地为主)为小气候。1、湿润性东亚季风气候亦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炎热,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气候特点: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湿度大,日照充足,雨热同期(3
22、0天左右),无霜期长。2、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个地方的水平气候带,主要依据地表热量的水平分布差异,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气候带。在我国,通常采用日平均温度10持续期间累计值(t)活动积温来确定。南京地区活动积温在4800左右,北亚热带气候活动积温10的总和在4500-8000之间,按此标准,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盛行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盛行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北亚热带气候气候特点为:冬季降水少,气候干冷;夏
23、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年平均温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3、城市气候城市气候是指大都市特有且与周围郊区有异的各种气候条件。城市气候相对郊区农村气候来说是个气候岛。例如,城市热岛、干岛、雨岛、烟霾岛、雾岛等。南京气候形成原因:1)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使得南京地区夏季特别热,冬季特别冷。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2)地形因素影响。南京为锅底地形,东部有紫金山,东北部有玄武湖,北部分布有长江,南部有南岭山地;夏季,紫金山阻挡住了东南方向吹来的暖湿气流
24、,使得夏季炎热,冬季西北风越过长江,使得南京冬季寒冷。南京近些年绿化做得好,因此南京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下降。气候特征:1)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秋季干燥凉爽;2)春秋短,夏季长,冬夏温差明显;3)夏热冬寒,天气气候现象变化多样,有“梅雨”、台风、暴雨、酷暑、降雪等天气现象。4)气温年变化大,年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相差30。5)雨量充沛,有明显干湿季,尤其秋季非常干旱。4、水域气候玄武湖、莫愁湖等。水吸附热量的程度高,所以在水的附近,空气比较湿润。冬季,因为水的热容量打,所以降温小,因而水温大于地温,水面上空空气温度低,易凝结成霜,所以冬天水面上会有雾的形成。水域气候的主要特征:水域上方气温变化缓
25、慢。2)水面上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但由于水温升温缓慢,水域上方空气稳定,年降水量和云量都减少,雷雨云都沿水域周围移动,强雷暴(如冰雹等)过程越过水域时,强度也减弱,待越过水域一定距离后又逐渐加强。3)水域表面平滑,空气流动时摩擦力小,因此,水域上风速一般比陆地大。5、其他气候低山丘陵气候,如老山、方山、横山等。二、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1、四季分明,夏季炎热,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冬季寒冷干燥,秋季干燥凉爽,春天风和日丽。四个季节各有特色,适宜出游。2、春秋短,夏冬长,冬夏温差显著,夏热冬寒。3、天气气候现象多样现如今出现很多劣性气候比 如大旱大涝、极寒极热、反季节性气候等极端情况出现的
26、概率越来越高。4、气候年变化大,年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30度。5、雨量充沛,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尤其是秋季的时候。第三章 地质地貌一、南京地区的地质特征1、地层奥陶系(O)下奥陶统,主要岩性: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夹薄层灰岩,中部为深灰至灰黑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球粒灰,有时含少量石条带或结核,下部为灰至浅灰色厚层灰质白云岩,与灰质互层,局部含石结核。在此地区溶洞较为发育,侵蚀严重。如燕子矶三台洞,三台洞同燕子矶附近的头台洞,二台洞一样,发育在震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中,溶洞大致分为三层,是地下水溶蚀的结果。志留系上中志留系,主要岩性:灰黄,褐黄色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砂岩,岩相为海相,主要在
27、汤山孔山地区。泥盆系(D)上泥盆统,岩性:上层为黄褐色薄层细粒砂岩,夹粉砂岩,有时还夹白色粘土岩,局部含煤线。中部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粗粒含砾石英砂岩。代表地区孔山北坡。石炭系(C)下石炭统,岩性:杂色砂页岩及泥岩。层面波纹构造。海陆过渡相,主要在孔山北坡。中石炭纪,岩性:浅灰略带肉红色的纯质灰岩。岩层致密,底部为浅灰色白云岩。含肉红色结核。主要在孔山北坡背斜倾伏端下山处。二叠系(P)下二叠统,岩性:上部灰黑色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下部为灰黑色含沥青灰岩。代表地区大石碑北壁断层。上二叠统,岩性:灰黄色粉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底部有一层厚约20M的长石石英岩。如棒縋山东北部
28、。三叠系(T)中,上三叠统,主要是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岩,砂质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有虫迹,交错层理、波痕、微层理等原生结构。岩性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底部为厚约10米砾岩层,成分主要是灰岩,含少量的石英和燧石。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岩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理。上部为暗灰色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中下三叠统,薄层灰岩为主,夹有页岩及石膏岩层。代表地区为棒槌山北部,眼香味陆相,海陆过渡相,陆相。 侏罗系(J)下,中侏罗统,与黄马青群为假整合接触,后约800米。自上而下为紫霞洞组,紫金山南部最为发育,底部为灰白色砾岩,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石英
29、砂岩,硅质岩及黑色燧石。中部为灰白色泥质页岩,含少量云母。上部为灰白色或微红色石英砂岩。陵园组为灰白色及浅灰色含长石的石英砂岩。西山寺组为灰白色至灰黄色细粒云母砂岩夹杂色页岩。白垩系(K)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紫红及灰紫砾石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镜体。代表地区燕子矶。第四系更新统,下蜀组。棕黄至灰黄色亚粘土及亚砂土,常组成低级阶梯。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1.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指由地壳内力作用所构造成的地貌包括褶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断裂(地垒地堑)。南京地区的构造地貌,按照构造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单斜构造地貌和断层(裂)谷地貌。2.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外力流水作用,河流
30、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侵蚀地貌。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3.火山地貌火山地貌的类型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火山喉管等,是由于火山活动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地貌特征。4.风力与重力地貌由风力与重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特征叫风力与重力地貌特征。其中包括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崩塌、滑坡、蠕动等。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1.河流地貌(1)河漫滩地貌:见于长江边附近。(图3.1)河漫滩分为三层 ,分为平流层积,
31、新河漫滩,老河漫滩。其中的新河漫滩大约是在几百年前形成的,是由于长江河口的位置原来是在镇江扬州,汉代在扬州观潮,唐代那时长江河口是在镇江扬州,长江三角洲的顶点也在镇江扬州,但是唐代以来长江河口一直延伸到崇明岛外,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了三百多公里,导致了镇江扬州河道变窄,泥沙淤积水位抬高,水位不抬高水无法入海,显然南京水位随之抬高。南京原来的金川河是受潮汐影响的,三国时代涨潮时穿可以沿金川河驶入玄武湖境内,称为赶潮河。因为其靠长江受江潮影响,而江潮来自于海潮。所以这是河口延伸出那么多,镇江扬州水位抬升,南京水位也随之抬升,两岸河漫滩的堆积也在抬升。老河漫滩其位于最下层,形成年代很久远,大约是在几千年
32、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到接近于零,这时长江沿江都有堆积,形成老河漫滩。一般都是老河漫滩在下,新河漫滩在上,这说明了长江的水位在不断抬升中,由于不同季节的枯汛期不一样,不能根据此来推断洪水位。 图3.1 剖面图演变:自唐朝以来,自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修筑提防长江功能逐渐转变,由以前的输水转向输水输沙,主要是在于长江河口位置唐以来往外迁移了300km多,长江河口道淤积,滩地阻碍行洪,均迫使长江河口段长江水位的上升。2.火山地貌(1)六合桂子山: 桂子山: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岩溶地貌。桂子山原来是山谷,四周要高,外力作用的影响,玄武岩盖住砂砾层,风化能力变强,其他岩石侵蚀较严重。使得现在桂子山的地形高,
33、四周低,出现了地形的倒置。六合地质公园外:其中岩溶与河流相互作用形成了玄武岩-砂砾层-玄武岩的剖面结构,坡面从上到下是玄武岩,砂砾层,玄武岩。其中陡坎式的一块是玄武岩;红的围墙底下是砂砾层,近处的较低处是玄武岩。经地矿局的人测定玄武岩的年龄,结果发现它们他们多数都是几千万年以前的第三纪的岩层。原来的砂砾层的卵石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推断这里原来应该是一个大河河谷,后来大河河谷上也是盖了玄武岩。这一层是长江支流在冲刷时形成的一些堆积物,以前在采砂时发现上层的玄武岩是第三纪,所以砂砾层是在第三纪以前,推翻了第四季阶地之说。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在六合地区,地貌还是一种盆地式的。水汇聚过来,这里是一个大河。
34、很多支流的地方都有一些砂砾层。原来长江边的支流在这里堆积的结果。同时由于砂砾层相对于岩石来说还是比较疏松的,胶结差从而使得砂砾层多年来没有形成岩石。由于于胶结过程多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要赤露,赤露之后又地下水、河水蒸发,这样碳酸钙等一些物质才能把它胶结起来,无论是在长江也好,在那个地方也好,这种砂砾层胶结往往是表面一层,别的地方都不胶结。所以说几千万年的砂砾层的胶结程度会这么低。(2)六合石柱林:演变:这里实际上原来是一个采石场,采出的石头加工成碎石铺马路。后来地质系的徐克勤,他是南大的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是搞火山岩矿藏的。他来看了之后说这里还是保留吧,给它起个名字叫石柱林,从此就留下来了。石柱林
35、形成:其是由火山喷发出去的玄武岩迅速冷却,沿某些中心线收缩,收缩后的横截面收缩形成的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柱子,从而形成的如今的柱状节理。桂子山均匀收缩,冷却收缩,成了六方柱。那么他的顶是平的,就形成方山,方山是一个地貌类型。就我们对直方向,那里喷发出来的玄武岩还是比较厚的。我们刚才是在哪一面,就是他的正面看,好像砂砾层覆盖过去了。所以说这个地方可能使原来的火山井。火山井就是火山口,但是呢就是没有论证过是不是火山井,有人说是,有人说没人论证这个事。那么这里成为地质公园呢,就是地矿局有一个陶,当时在这里,人家请他做旅游开发。他在六合这边做,我们当时在江宁做,想要把江宁那里报地质公园,他在这里快,唏哩呼
36、噜把它报掉了。我们还没有报,按道理讲应该和汤山的猿人洞联合起来报一个。这里这么小一个作为国家级的地质公园好像有点名不副实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1、岗塝冲地形地貌岗地为干燥用地,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可作林业、农业开发用地。冲地物质非常丰富,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适合种植水稻。现状:冲地上,植物以旱作物为主,如玉米,植物长势差。2、河漫滩平原大多种植旱作物和蔬菜,不种水稻。原因: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几乎持平,人们大多“靠天吃饭”。 河漫滩土壤颗粒大、松散,蓄水能力差,不利于水稻生长;土壤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少,农作物收成不会很高。第四章 土壤一、南京地区土壤资源概况南京地区受北亚热
37、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长江流水的影响,导致南京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主要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二、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生过程与特征(一)地带性土壤黄棕壤成土条件:地形地貌:丘陵、丘岗地形。母质:岩类风化物。气候因素:北亚热带湿润东亚季风气候,温度较高、雨量较多。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夹有少量亚热带常绿阔叶琳。时间:时间漫长。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粘化过程;富铝化过程。土壤剖面分层与特征:1)分层:枯枝落叶层(A层),过渡层(AB层),新土层(B层)、母质层(C层)。 2)特征:A层:土壤呈棕灰或暗棕色,结构为粒状至小块状,较疏松。AB层:土壤呈灰棕、棕色,土壤很紧实,含半风化母岩。
38、B层为真正的土层,颜色呈灰棕、暗棕色、棕色。C层:土壤颜色呈灰棕、棕色。(二)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受第四次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有以下四种:潮土(湿地),我们所看到的即为草甸土;人工土,含水稻土和菜园土两种;紫色土:新构造运动年代的形成;潴育土(也叫潴骨土):无土,基本上是碎屑物质。1、水稻土成土条件:地形地貌:主要在岗地、冲地上形成,其中以冲地为主。母质:下蜀黄土。气候因素:水分充足,雨热同期。植被: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时间:人类影响时间长。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成土过程:水稻土熟化过程:水耕熟化过程:有机质累积明显,土壤表面淋溶;雨季来临,地下水位抬高,出现淋溶物质;有复盐现
39、象,并造成铁、锰的淋溶与淀积;土壤粘粒矿物的机械淋溶出现,物质迁移作用强。旱耕熟化过程:排水后,土壤颗粒物增加;水排尽,土壤表现为还原状况,水稻根系表现为有机质的积累;在阳光暴晒下,出现龟裂现象,使耕作层变疏松。2、潮土成土条件:地形地貌:靠近长江边,河漫滩地貌。母质:长江冲击物、沉积物。气候:水分充足植被:蔬菜。时间:人类影响时间较长。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潴育化过程潜育化过程。3、菜园土成土条件:地形地貌:河漫滩地貌。母质:长江堆积物。气候: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被:水生植物。时间:人类影响时间较长。人类活动影响大。成土过程:土壤熟化过程。三、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对比分析注:观测深度时
40、要自上而下;取土时,应自上而下观察地点:老山狮子岭山麓(老山偏南端)母质:基岩类风化物。土壤性质: eq oac(,1)土壤偏黄、红;土壤中含有砂砾,有灰岩、砂岩; eq oac(,2)土壤粘粒含量高,颗粒黏 eq oac(,3)弱富铝化现象明显; eq oac(,4)土壤为酸性; eq oac(,5)弱富铝化现象。表1 老山土壤剖面观察记录土壤剖面分层ABCD土壤深度0 15cm15cm 48cm48cm 66cm66cm 土壤湿度干稍润稍润润土壤颜色浅灰黄色黄棕色黄棕为主,夹黑色红棕为主,夹白色土壤质地砂土中砾质土重砾质土砾质土土壤结构粒状结构粒状结构粒状结构粒状结构垒结状况疏松,孔隙多稍
41、紧实,孔隙中稍紧实,孔隙中紧实,孔隙少新生体较多较多较少较少侵入体大石块无铁锰结合大石块植物根系数量多,较粗稀少,较细稀少,较细稀少,较细动物活动蚂蚁,蜘蛛千足虫,青蛙千足虫,节肢虫类节肢虫类酸碱度4.85.46.06.4观察地点:石柱林山顶山坡处母质:玄武岩的风化物。土壤性质: eq oac(,1)土壤发育程度较弱,土壤贫瘠; eq oac(,2)土层太薄,只能生长低等植物; eq oac(,3)土壤呈粉砂状。表2 土壤剖面观察记录土壤剖面分层AB土壤厚度0 12cm12cm 土壤湿度较干较湿土壤颜色棕偏灰白棕褐色垒结状况疏松,颗粒较大疏松,颗粒较细,加水可搓成球但不成条,为砂壤土侵入体土壤
42、中存在许多小的碎石块植物根系根系数目多,但较细根系稀少酸碱度6.56.7四、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改良设想(一)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 1、扩大耕地面积,主要是开垦荒地。世界各地均有一些可耕地,但分布不平衡。2、合理利用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盘活土地。(二)综合整治,合理布局1、按照土壤资源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合理岸坡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2、要使土壤资源理由有一个合理的农林牧,布局和结构,主要是处理农林牧三结合的关系。(三)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防治土壤侵蚀 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的适当比例。然后按农林牧生产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采取各种措施是,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3、。 2防治土壤污染 首先杜绝污染源;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施用石灰改变土壤PH,可使镉、铜、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施用磷肥可减轻铜、锌、镍对作物生长的危害;施用有机肥可促使有毒物质被土壤吸附;污水经处理后再灌溉;在污染较重的地块可采用客土法减轻土壤污染。 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壤质量,首先要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其中心任务是培肥土壤。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扩大灌溉水渠、加强水肥科学管理等。第五章 水文水资源一、南京秦淮河基本概况秦淮河是南京除了长江以外最大的河流,被视为南京的母亲河,全长约110Km,流域面积2630Km2。
44、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其中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段被称为“十里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进入南京市区。秦淮河在南京城东南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为内、外两支:内秦淮为正流,过九龙桥直向西,由东水关进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陡门桥,与运渎水会合,再过下浮桥,向西经过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绕行,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过九龙桥
45、向南转折向西,经长干桥后汇合落马涧,向西至赛虹桥、觅渡桥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合流后向北经草场门、定淮门、石头城,经三汊河汇入长江。外秦淮在在合流前在赛虹桥分出支流,过江东桥,在北河口入江。秦淮河在三汊河入江以前分出支流惠民河,向东北经中山桥,至下关入江。内外秦淮河合流之后的武定门闸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m3/s。此外,在江宁东山与长江之间还有一条17千米长的秦淮新河,是1981年建成的人工河道,经西善桥到金胜村入江,河口设节制闸和抽水站。二、南京秦淮河水系的变迁及其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1. 13000年前的古秦淮河在今南京城北汇入长江约18000年以前的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世界海平面要比现在低
46、120 m ,受其影响,古长江干流和古秦淮河均普遍深切,并形成深槽。南京附近古长江深槽估计达到- 55 m 左右。那时期的秦淮河,在今中华门和通济门之间往南流入今南京主城区,在北极阁和九华山之间流入今玄武湖所在地,后又折向西在狮子山北注入长江 ,它是一条穿越重重丘陵多弯曲的河流,在岩丘间槽深达40 m左右。直到大约3 000 多年以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及南京附近长江水位的上升,从而导致这条古秦淮河因出水不畅而渐趋淤塞。 图5.1 秦淮河3000年前水系图2. 秦汉时代的老秦淮河改在城南入江东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 年) ,越国在中华门外筑城,北控秦淮河口,西临长江,南倚雨花台;公元前210 年
47、,秦始皇东巡,途径金陵邑,下令在今方山、石跪山一带切岭,导古秦淮河入江。也就是说在2 000 多年以前,古秦淮河可能在九华山附近已经淤塞,改为在雨花台附近入江,老秦淮河口泥沙淤积形成白鹭滩;而今玄武湖、古燕雀湖(前湖、琵琶湖) 等均位于紫金山南麓沟谷中,并没有成为湖,南朝时曾在该地挖掘出王莽时期大司徒甄邯的墓葬 。三国时代(公元212 年) ,孙权于南京筑石头城,又沿秦淮河口筑长堤,名横塘;公元229 年,孙权自武昌(现湖北鄂州市) 迁都建业,其都城位于覆舟山、鸡笼山之南,正门在今羊皮巷以南,距离秦淮河五里 。孙权在建业城广修水利, 东南利便书称“古城向北,秦淮既远,其漕运必资舟辑,然濠堑必须
48、水灌注,故孙权时引秦淮名运渎,以入仓城。开潮沟以引江水,又开渎以引后湖(今玄武湖) ,又凿东渠名青溪,皆入城中,由城北堑而入后湖,此其大略也”。潮沟所引江水为古金川河上的江潮;运渎已引后湖之水,南京市主城区的运渎、潮沟和东渠等,主要功能为漕运和居民生活用水。3. 东晋南北朝时期分出南河北湖水系公元319 年,东晋时期沿玄武湖南岸修筑长堤,东自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六里余,以壅北山之水,训练水军 。南朝时期,该湖主要被用作训练水军和皇玄武家园林;公元445 年疏浚秦淮河;公元448 年,玄武湖出现黑龙,“ 黑龙”可能为扬子鳄 ,说明那时的玄武湖已壅塞成湖,但当时的金川河相当开阔,畅通大江。4. 六朝
49、时期出现了“内、外”秦淮河分流六朝时代的老秦淮河本在建康城南,五代杨吴建造金陵城,都城南移,把老秦淮河下游包入城中,成为今天的内秦淮河。又在城周开濠25 里,史称“杨吴城濠”。城南外原有一条小河,叫“落马涧”,经挖深,复引老秦淮河之水而成“城濠”,便是后来的外秦淮河 。5. 宋朝元朝出现了人为的浅水湿地北宋时期的玄武湖周长40 余里,湖面200 多公顷 。公元1075 年,王安石废玄武湖成农田。南宋时期(公元1165 年) ,开西园河道栅寨门(今铁窗棂) ,使被堵青溪得入老秦淮河,今内秦淮河中段即为疏浚的青溪下游。因青溪上游出水不畅,又成为宽浅的湿地,史称古燕雀湖。在元朝(公元1301、134
50、2 年) 两次疏浚十字河,但玄武湖始终为废湖状态,直至公元1343 年,才清淤为湖。据南京地方志记载,在那270 年废湖期间,该地曾发生过两次大洪水。6. 明清分出城里城外多个孤立的河湖水系公元1358 年,朱元璋在今龙江等处屯田,即今石头城下的古长江岸边。公元1366 年,朱元璋将古燕雀湖大部分填平作为建造皇宫的路基,其残留部分隔在城墙外即今前湖与琵琶湖。南京东城墙阻断了青溪,成为今城墙外的月牙湖;城南与城西以外秦淮河作为护城河;城北将金川河包入城中,又导致玄武湖出水不畅而水位涌高。进香河,六朝时为潮沟的一段;宋代湮没,明初又开挖疏浚,清末至民国又日益淤塞;建国后,又改为排水暗道。7. 20
51、世纪50年代以来主城区水系更趋复杂20 世纪5060 年代,在外秦淮河以西建河西区围堤,使河西区成为独立的水系,1978 年,为秦淮河分洪,在江宁开凿了秦淮新河,原秦淮河下段到武定门闸前成为“牛轭湖”。90 年代后期,玄武湖周围截污,十里长河又被隔成为不流入玄武湖的小河。南京城区最终形成互相分隔的7 河4 湖水系,即外秦淮河、北护城河、西护城河内、秦淮河(水系) 、金川河、河西新城区沟渠体系、南十里长沟以及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南湖等。三、长江镇江、扬州段水文坏境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港口建设的影响长江镇(江)扬(州)河段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南北大运河、京沪铁路在此交会形成重要的水陆交通枢
52、纽。镇江与扬州均为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沿江两岸工业、航运设施众多,跨越世业洲的长江润扬大桥正在建设之中,由此可见该河段地位的重要性。江苏省境内长江河道不稳定,崩岸(坍江)及河道淤积频发,给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镇扬河段的河道变化最为剧烈,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被列为长江中下游14个重点治理河段之一。镇扬河段上起泗源沟,下迄五峰山,全长56km。按平面形态由世业洲汊道、六圩弯道、和畅洲汊道及大港水道四部分组成。20世纪初,镇江港尚处于凹岸,为天然深水良港,随图5.2 长江镇扬河段现状示意图着上游世业洲右汊弯道的不断下移,左岸弯顶下移11公里,横向迁移
53、3.4公里,弯道崩岸总面积4.16万亩。到1969年,左岸的六圩弯道形成,两岸完成了凹凸岸的转化过程,镇江港被庞大的征润洲边滩所包围,被迫放弃。与此过程对应的是下游的和畅洲汊道的演变。随着六圩弯道向北发展,和畅洲左汊迅速扩大,导致孟家港崩坍加剧,同期右汊则趋向萎缩,而右汊沿江是镇江市的重要工业区,运河口门及谏壁电厂码头等处已发生淤积,对和畅洲汊道以下的大港海轮泊位也造成不利影响。镇扬河段河势走向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呈西东向,河段上窄下宽,呈喇叭形。河段自三江口至五峰山,全长73.3公里,自上而下由仪征弯道、世业洲汊道、六圩弯道、和畅洲汊道和大港弯道组成,南北大运河口门分别位于左岸的六圩和右岸的
54、谏壁。河道右岸靠宁镇山脉北麓,阶地较多,沿岸有金山、焦山、象山、五峰山等山矶,其中以中部焦山与尾部五峰山的节点控制作用最强;江岸滩地狭窄,除龙门口一段为冲积层外,其余为下蜀黄土阶地,岸线较稳定。左岸上端靠近蜀岗山脉,有斗山节点控制,中、下段为广阔的河漫滩,抗冲性弱。自上而下,世业洲汉道段土质较好,瓜洲一六圩弯道次之,和畅洲汊道的江心洲及左岸的土质最差,易受水流冲刷。边界条件的这种特征,对河床演变平面变形的方向与强度带来深刻影响。长江镇扬河段的河床演变:演变历史:秦汉以前(公元前),江流南移:三国时(公元3世纪),又向北移:两晋南北朝时(公元34世纪),江中沙洲环列,古瓜洲在晋时形成;隋唐时(公
55、元69世纪),江流又复南移,北岸边滩大幅淤涨,唐代中叶时瓜洲与北岸相连,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江宽由原来的20余公里缩窄到9公里,由唐至宋,南侧的金山均在江中,四面环水;宋后北岸继续淤涨,至明末,瓜洲渡口至京口(镇江)江面宽度束窄为4公里,此时南岸也淤涨,原在水中的金山登陆,已与南岸相连。明末清初,仪征与瓜洲之间的众多小洲合并成北新洲(世业洲的前身),主流由北汉转入南汉,在高资一带转向东北,冲刷瓜洲。康熙年间,瓜洲城江岸开始坍塌,虽屡经大力守护,历时百年以上,终未能制止坍势,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瓜洲城全部坍入江中,今日之瓜洲镇已位于原瓜洲城址以北数里。图5.3 长江镇扬河段历史演变过
56、程示意图(据1954年航测照片分析)镇扬河段河床急剧的变化起始于6000-7000年前的全新世高海面时期,当时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附近,呈喇叭口型向东伸展。此后,长江下游河道在总的淤积束窄的趋势下,有较大的南北摆动。今天的变迁原因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由于世业洲的形成,仪征段的主流线转为右汊,南岸冲刷厉害,主流转向瓜洲一带,北岸瓜州遭冲刷。瓜州一带为冲击平原,耐刷性差,很快,瓜州失守,左右汊汇流后的水流已转向顶冲六圩,形成凹向左岸的六圩弯道并使右岸征润洲则不断淤长,其边滩向镇江港发展,导致镇江港淤塞。而后焦山登陆,挑流作用消失,使和畅洲左汊水道的大鹅头型逐渐缩小。人类对六圩顶冲点的守护再次失败,
57、顶冲下移至沙头河口,靠近和畅洲左汊,使左汊分流比增大。虽说左汊被冲开的原因可归为大洪水,但由于顶冲点的位置在沙头河口,水流在和畅洲头部强烈冲刷左汊,这是左汊分流比增大的根本原因。如今左汊分流比已达到70,如不治理右汊的衰落是必然的。虽有一、二期整治工程,但和畅洲左汊分流比增大的问题尚未根治。和畅洲汉道地区演变过程极为复杂,以往大小沙洲很多,纵横排列,百年前由于镇江处于弯道凹岸,焦山挑流作用强,使和畅洲左汉水道呈大鹅头型,以后六圩弯道向北发展,焦山挑流作用减弱,和畅洲汉道的鹅头也逐渐缩小,50年代由3汉演变为2汊。5060年代初,左汊为主汉,1961年分流比达到56,以后逐渐衰退,中部形成鹅头曲
58、颈,阻力加大,1974年分流比仅252,后由于六圩弯道下移,左汉口门冲刷,分流比复增大,1977年鹅头被切割,水流取直,分流比急剧上升,80年代超过60。和畅洲头则剧烈崩退,自1954-1984年30年间,后退4公里,1983年崩坍610米,为长江中下游所罕见。同期左汊迅速扩大,孟家港崩坍加剧,右汉则趋向萎缩,沿江是镇江市的重要工业区,运河口门及谏壁电厂码头等处已发生淤积,对和畅洲汉道以下的大港海轮泊位也造成不利影响(如图)。图5.4 18651983年镇扬河段河床演变过程示意图上述历史演变过程显示,镇扬河段的演变具有主流在上下节点之间摆动,河槽由宽变窄,分汉由多变少的特点。在水域宽阔的古代,
59、水流宽浅分散,冲刷动力较小。近代以来,因河槽束窄而使水流集中,流速增大,冲刷动力增强,河道两岸此冲彼淤,平面变形的强度随之加剧。上游河段河势的变化也非常敏感地影响下游河段河势的变化,世业洲右汉弯道的下移引起瓜洲一六圩弯道的下移,往下又引起和畅洲汉道两汉分流的变化。这种上下游互相影响的主要特征,在长江下游各河段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镇扬河段的变迁受着自然和人为两部分因素的影响。大环境下镇扬河段的河道有向着S型正弦河段发展的趋势,这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当然还有很多的小的规律,而人为的作用要想使自然的发展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必须在符合这些规律的前提下尝试着加入主观能动性。在这时,要分
60、析人的能力是否能 切实的改变现象而不至于使之恶化。镇扬河段属于“不同周期和不同幅度的可逆性往复摆动”的河道变迁类型。这种类型的河道变迁的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科氏力和人类活动。历史上,镇扬河段河槽主流在上下节点之间向南(右)北(左)两岸交替摆动,在交替摆动的过程中,使中部弯道的凹凸岸互相易位,交替转化。第六章 人文地理一、南京老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分析老山境内山峦起伏,古木参天,秀竹林立,景色宜人。山中有奇石、寺庙、古墓、山泉和溶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一个既有风景名胜,又有山林野趣的旅游胜地。狮岭雄姿早在清初就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老山国家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新活牛销售合同
- 2024年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合作协议
- 2024年产品代理协议样本
-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聪明宝宝寻宝》
- 2024年保密协议与责任书
-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教案:顶锅盖
- 中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秋天多么美》
- 变化的线教案
- 《大数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7的乘法口诀》-人教新课标
- 防水施工方案28433
- 磷石膏综合利用调查报告
- 防水工程施工报价表
- 生产条件未发生变化情况声明
- 二年级数学小故事(课堂PPT)
- 国家开放大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 《观沧海》说课(课堂PPT)
- SF305无卤阻燃型聚酰亚胺薄膜挠性覆铜板-PCBGlobal
- 政府采购会议领导讲话稿
- 交警大队协勤人员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文书
-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