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_第1页
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_第2页
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_第3页
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_第4页
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毫米波与其特点1.1毫米波传播模型 毫米波的概念 毫米波的定义微波波段包括: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其中,毫米波(millimeter wave), 通常指频段在30300GHz,相应波长为110mm的电磁波,它的工作频率介于微波与远红 外波之间,因此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毫米波的理论和技术分别是微波向高频的延伸和光波 向低频的发展。图1.1中直观地展示出毫米波在整个光谱之中的具体位置。可里WfiVrt 02 io 10-:I。 UT& I。-*io-11id-11成披中波知波强波立如蝶 站腿X射堞T射!1Ci M 世者炕电视机哩*Oft德前 紫外我消毒相焉马骨帝透我相H曲带性犊去紫

2、蓝绿黄橙红a 110010 000域长f图1. 1毫米波工作频率围示意图毫米波的特点由于毫米波的波长围在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处,因此它兼有二者的优点。(1)毫米波相对于微波波段,由于波长较短,所以对于给定的天线尺寸(孔径)波束 宽度较窄,增益较高,能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精度;(2)因为毫米波系统天线波束窄,其信号的空间立体角小,不易受到干扰,同时信号 也不易被截获,所以毫米波还具有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很强的侦查和反侦察能力的特 点.八、;(3)毫米波波段可用频带较宽,在每个毫米波大气传播窗口都具有极大的带宽可供使 用,由于大气电磁波具有选择性吸收,故可以充分利用“大气窗口”丰富的频谱资源

3、用于通 信、雷达等通信,还可利用其带宽光谱能力来抑制多径效应和杂乱回波,消除系统间的相互 干扰;(4)毫米波穿透能力强,在“大气窗口”频率传播时,其衰减虽然比微波大,但却比 红外和激光小很多,它具有穿透云、雾、烟尘以与等离子体的能力,它能对抗恶劣天气,进 行全天候工作,这一特点对环境遥感和军事侦察等应用是十分重要的;(5)毫米波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毫米波波长短,这使得工作于毫米波段 的系统天线尺寸可以做得较小,可缩小毫米波原件的尺寸,并且易于集成化、单片化,从而 减小毫米波系统的体积和重量。1.3毫米波的发展自1873年Maxwell发表电磁学通论以来,人们充分利用电磁资源在拓宽平铺

4、方面 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于毫米波的研究,早在1889年就已提出,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漫长岁 月。毫米波的发展一直时起时落,但对毫米波的研究总是吸引着很多的学者,从而获得了大 量的基本知识。研究毫米波必须有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所以此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缓慢, 可以说一波三折。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以与在一些重要场合下红外和可见光技术不能提供 最佳解决方案的时候,毫米波由于其区别于普通微波的特点,其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日益 突出,所以近年来对毫米波的研究掀起高潮。2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毫米波在通信、雷达、遥感和射电天文等领域有大量的应用。要想成功地设计并研制出 性能优良的毫米波系统,必须了解毫米波在不同

5、气象条件下的大气传播特性。影响毫米波传 播特性的因素主要有:构成大气成分的分子吸收(氧气、水蒸气等)、降水(包括雨、雾、 雪、雹、云等X大气中的悬浮物(尘埃、烟雾等)以与环境(包括植被、地面、障碍物等)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会使毫米波信号受到衰减、散射、改变极化和传播路径,进而在毫米 波系统中引进新的噪声,着诸多因素将对毫米波系统的工作造成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详细 研究毫米波的传播特性。2.1大气的吸收毫米波在近地大气层中的衰减一般要比微波频段严重的多,特别是在大气成分的吸收谱 线附近。在毫米波频段,大气衰减的极值出现在60GHz、119GHz(这是氧气分子的两条吸 收谱线)和183GHz (

6、这是水蒸气的吸收谱线)等频率处。水蒸气和氧气之所以造成这么大 的影响,是应为它们的分子具有极化结构。水蒸气是电极化分子,氧气是磁极化分子,这些 极化分子与入射波作用产生强烈的吸收,吸收的强弱与环境的大气压力、温度以与海拔高度 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变得稀薄,吸收系数也迅速减少,即使是同一高度,也会因地 区和时间不同,吸收系数变化1倍以上,图2.1给出了毫米波大气吸收的平均幅值,其中实 线是海平面处的吸收系数,虚线是海拔4km处的吸收系数。图2. 1晴朗天气水平传播的毫米波的单程衰减波长(cm)可以看出,随着高度的增加,吸收明显减弱。在七(km)的路径中,总的大气吸收系数为=j la (r)

7、 +a (r)dr(2.1)式中:a o是氧气的吸收系数(dB/km); a 是水蒸气的吸收系数。水蒸气对总吸收系数的 贡献取决于水蒸气的含量和温度。对于一个给定频率,有a (f) = a( f) + b( f) p - c( f )T (dB/km) (2.2)式中:a (f)是海平面的衰减系数,dB/km; P是水蒸气的浓度,g/m3; T是摄氏温度,C。a( f)、b( f)、c(f)使用多回归分析导出的与频率有关的经验系数,它们在表2.1中给出,其中地面空气温度为14.6C0,平均水蒸气浓度为11.1g/m3。对地面路径或靠近地面稍 微倾斜的路径,路径衰减可表示为a d =a r0(2

8、.3)式中:r0是靠近地面的路径长度公里数。表2. 1计算大气吸收用的经验系数(h=0,T=14.6C, P =11.1g/m3)频率经验系数f(GHz)a (f) x 10 -2b( f) x 10 -2C ( f ) X 10 -4301.78691.00192.8032352.63861.00673.6935414.98741.21046.2036458.92451.403810.1835026.561.710025.10855392.652.2016158.467044.8943.189544.2608016.0113.912312.9849011.3184.94727.4397941

9、0.6505.40346.408311011.5987.486018.53011520.5758.262618.53012098.5109.3120115.1914012.31812.9323.715116015.26320.6187.8427180112.96179.17-23.75520022.59936.57816.71722022.72031.5661.735624025.80335.654-1.188628033.65749.670-0.6639730037.90862.9128.0767同样,可用多回归分析给出从地面到大气顶层的天顶衰减,对于给定频率有 a-。+ 4(况一气(朋 *

10、)式中:(f)、b1(f)、气(f)是经验系数。因上述结果是用全球数据导出的,结果结合本 地条件,将大大降低计算的不确定性。对于从地面到外层空间的倾斜路径,就必须在整个路径上对式(2.1)积分来得到衰减。若 仰角为9,穿过整个大气层的衰减以(0)可用天顶衰减乘以仰角的余割函数得到a (9) =a l / h(2.5)式中:l = Jh2 + 2hRe + R2e sin29 - R sin9,是包括绕射在的斜路径总长度,单位是km; h=3.2km,是综合水蒸气和氧气吸收衰减后大气层的标称高度;Re=8.5*103km,是包括绕射 在的地球有效半径;仰角9必须大于60,由于地球表面的弯曲和绕射

11、作用,当9 V 6。时, 式(2.5 )不适用。图2.2(a)是计算斜路径长度的参考图,图2.2(b)给出了垂直路径、仰角9= 6。的斜路径和水平路径的单程衰减。这一衰减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的很好,基本理论已被学术界广泛接 受。这些数据可用来作系统分析,再结合本地条件就能够做出可靠设计。104地表面大气层顶部103102101110-10 = 90。地心(a)计算斜路的几何参考图10-21频率(GHz)100(b)从地面到大气顶层的单程斜衰减图2. 2倾斜路径的大气衰减图2. 2倾斜路径的大气衰减2.2降水引起的毫米波衰减 雨衰减雨对毫米波的吸收和散射会引起毫米波的严重衰减。大雨的时空分布是变化

12、多端而且难 以预测的。处理雨衰减必须考虑随机过程。研究雨这类媒质对电磁波的衰减和散射,必须了 解单粒子的各种效应。对于非吸收媒质,根据粒子尺寸大小,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雨 滴直径小于0.06入时,用Royleigh理论分析;当雨滴直径大于0.06人时,用Mei理论分析。在平面波的传播路径上有单个介质球时将产生散射和吸收。下面用几种“截面”来描述 它们的效应。定义: TOC o 1-5 h z 散射截面Q0=总散射功率/人射功率密度(2.6)吸收截面Q转变为热的总吸收功率/人射功率密度(2.7)消光截面Qr=人射波总损耗功率/人射功率密度(2.8)式中:Q是用来描述单个粒子对入射波产生的能量

13、损失,而衰减用来描述大量连续粒子产生 的能量损失。根据上述定义和能量守恒可知Qr=Q0+Q1(2.9)再定义后向散射面。: b =后向散射功率(沿入射线方向)/入射功率密度(2.10)单个粒子的Q0和Q1是粒子尺寸、形状和折射系数的复杂函数,同时与入射波的频率有关。图2.3给出了 T=18C、波长为4.3mm、水滴直径为0.04mm6mm的各种截面的计算结果。益m(面截子粒粒子半径(mm)图2. 3 18C时水珠的截面积(波长为4.3mm)图2. 3 18C时水珠的截面积(波长为4.3mm)事实上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一个给定区域,粒子尺寸连续分布情况下所产生的反射截面 和衰减截面。如果粒子尺寸的

14、分布已知的话,我们就可用相应的理论来计算了。表2.2给出 了各种气象条件下水滴的尺寸围。因为雨是由包括258pm与更大尺寸的水滴组成的,所以对毫米波来说,必须用Mei散 射理沦,霾、雾、云的水滴很小,可用Royleigh近似。根据Mei散射理论,雨的后向散射 截面为n=i Dmaxb (D) N ( D)dD(2.11)D . min式中:。(D)是直径为D的单粒子后向散射截面;N(D)dD是直径在(D,D+dD)围的单 位体积粒子数;门是单位体积的后向散射截面。表2. 2各种k气象条件下水滴尺寸的围气象条件水滴尺寸围(Hm )霾0.013雾0.01100云15毛毛雨0.25mm/hr3800

15、中雨 4.2mm/hr31500大雨 16mm/hr33000类似地,衰减定义为a = 4.3431、Q (D)N(D)dD(2.12)min式中:Qr(D)是直径为D的单个粒子的消光面积,雨滴尺寸分布图在图2.4中给出,它 与测量结果非常吻合。已经发飙了各种基于Mei散射理论的雨模型。典型的衰减公式为a = aRb(2.13)式中:a是衰减率(dB/km),对于给定频率的雨温度,a和b是常数,R是降雨量(mm/hr)。为了计算a需要知道在特定雨温度、雨滴末速度和雨滴尺寸分布下的水复折射率。Ray给 r出了冰和水复折射率的公式在3MHz1000GHz频率围、-20C+50C温度围都是有效地,用

16、 球形介质模型可得到准确值,如图2.4所示的雨滴尺寸谱是统计平均值,已被广泛测量和证 明。降雨量和雨滴尺寸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各种大气条件下典型的雨滴尺寸见表2.3, 降雨量可表示为R = 1.885 x 104 务x AN(D)u (D)D3 (2.14)Dmin式中:N(D)是雨滴数密度(滴/cm3), U(D)是末速度(cm/s)。D是雨滴直径(cm)。Gunn和Kinzer精确测量了标准温度和压强下静止空气中水滴的降速,也可以解析表示。(D):u (D) = 1002: CD(2.15)i=0式中:C是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的,在表2.3中给出了三种多项式C值以与0.1 D 5.8mm 的

17、最大误差。0.432.000 数函布分寸尺滴雨3雨滴直径(mm)图2. 4各种降雨量情况下雨滴的尺寸分布图2. 4各种降雨量情况下雨滴的尺寸分布 表2. 3雨滴末速度的多项式系数CiM=3M=5M=90-0.19274-0.31682-0.08573154014.96255.45063.32658622-0.904411.38064.384357830.065840.23612-6.88134144-0.0287814.75702055-0.006486-1.90466016-0.463399787-0.0676078988-0.00544554809-0.最大误差0.11m/sec0.07m

18、/sec0.03m/secOlsen等计算了各种情况下毫米波频段式(2.13)中的a和b的值。对于偏球形雨滴,T=20C 和Laws与Parsons分布条件下,水平极化波a和b的近似值ah和bh、垂直极化波的a和b 的近似值匕和、在表2.5中给出。其他频率下的a和b的值可用线性插法得到。对于线极 化和圆极化波用下式计算,而ah、bh、a和b。用表2.5中的数值给出:I a = ah h 1 I h b = a b+ a + (a - a )cos2 0 cos 2(2.16)(2.17)+ a b +(a b - a b )cos2 0 cos2U U h h U U式中:9是路径仰角,4是相

19、对于水平方向的极化倾角(对圆极化波,4= 450)。0.1110f (GHz)1003000010 10lmvfcBd(降雨的理论衰减系数随频率的变化如图2.4所示。表2. 4计算衰减的回归系数频率(GHz)a hbhavbv300.1871.020.1671.00350.2630.9700.2330.963400.2500.9310.3100.929450.4420.9030.3930.897500.5360.8730.4790.868600.7070.8260.6420.824700.8510.7930.7840.793800.9750.7690.9060.769901.060.7530.

20、9990.7541001.120.7431.060.7441201.180.7311.130.7321501.310.7101.270.7112001.450.6891.120.6903001.360.6881.350.689图2. 5降雨的理论衰减系数随频率的变化图2. 5降雨的理论衰减系数随频率的变化1945年Ryde等第一次深人研究了雨衰减问题。图2.6给出了 70GH毫米波的雨单程衰减。图中还给出了 Grane用Mei散射理论计算的结果,与Hogg所给的测量结果比较表明, 理论预测与实测结果吻合得很好。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理论值作系统设计。0.1100101110100降雨量(mm/hr

21、)0.1图2. 6 70GHz电磁波在雨中的单程衰减图2. 6 70GHz电磁波在雨中的单程衰减图2.7给出了 35GHz、70GHz和94GHz等几个窗口频率下的雨中单程衰减,图中还给 出了频率为15.5GHz的雨中衰减曲线作以比较。在4mm/hr的雨中,94GHz的单程衰减约为 28dB,70GHz的衰减约为23dB,35GHz的衰减约为10dB,而15.5GHz的衰减不到0.2dB。 降雨使毫米波不可能传播的很远。降雨的后向散射截面,在X频段一下,一般用Rayleigh散射近似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 当频率高于X频段时,Rayleigh近似的误差比较大。图2.8给出了 Grane用Mei散

22、射理论得 到的结果,其中还包括2mm/hr和3.8mm/hr的测量结果。降雨量(mm/hr)图2. 7毫米波的雨中单程衰减降雨量(mm/hr)图2. 8对70GHz电磁波单位体积降雨的后向散射截面积图2. 8对70GHz电磁波单位体积降雨的后向散射截面积尽管粗看起来雨衰减妨碍毫米波高可靠性通信联络,事实上在60GHz、25mm/hr的大 雨中,雨衰减仅为10dB/km,考虑到并不是经常碰到降大雨的情况,而且降大雨区域在水平 区域的延伸仅为2公里3公里,因此一个毫米波链路并不会遭受过高的雨衰减。需要指出的是:理论预测仅是粗略的倾向性估计,并是长期的统计平均结果,不能够揭示任何短期行 为,设计者在

23、用这些结果时应结合具体环境和应用要求作适当修正。分析雨衰减还必须考虑诸如反向多径散射、温度变化、雨滴变形以与有限波束宽度等因 素的影响,在毫米波频段,由于雨滴稀疏分布的物理间距(用波长表示)变化围相当大,背 景多径散射分量的相位近似是随机均匀的。散射过程实际上是不相关的,多径散射对衰减的 影响与10C-20C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相比小几个数量级。雨衰减对温度的依赖性要强得多,特别是频率较低时温度的影响更大。在 30GHz100GHz围的变化有几个dB,在更高频段的变化要远低于这个值。雨衰减还与雨滴的形状有关,非球形雨滴的衰减要大于同体积球形雨滴的衰减,例如主 轴在水平方向的扁雨滴,在50GHz1

24、00GHz频率围对水平极化波的衰减比垂直极化波大 10%15%,当雨滴尺寸变大时,其形状更加偏离球形。这一畸变对两种极化波的影响,使 二者的衰减之差最大可达到20%,只有当频率比较高时可以忽略雨滴的形状畸变。另外,图2.5中的曲线是假定在平面波照射下得到的。实际上,天线辐射波束都是有限 宽的。Lin和Ishimaru证明,在同样降雨量和相同雨滴尺寸分布情况下,高斯波束的衰减大 于平面波的衰减,这是比较了降雨量(直到100mm /hr)、频率(直到100GHz)等各种情 况得到的结论,例如频率为33GHz的高斯波束比平面波的衰减大30%以上。2.2.2 雾雾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为水滴并仍然悬浮在空

25、气中的一种状态,它所产生的云、水滴或 冰晶包围观察者,并且水平可视距离不超过1km。蒸发和冷却是形成雾的主要过程。雾主要 分为两类,即对流雾和辐射雾。对流雾是由温度或其他物理参数变化产生的空气水平运动形 成的(又称海岸雾)。辐射雾又称陆雾,是白天地面附近空气受热,晚上失去辐射热而形成 的,经常在低凹沼泽地带、平静的河流附近形成。这两类雾的特性在表2.5中给出,注意到 对流雾有较高的液态水含量,而其能见度又较辐射雾要大。一般来说,水含量是在一个很大 围变化的,一般不超过0.25g/m3,在极少情况下会超过0.49 /m3甚至达到1 g/m3。表2. 5雾的物理特性辐射雾对流雾平均水滴直径10um

26、20um水滴尺寸围5um-35um7um-65um液态水含量0.11g/m30.17g/m3水滴浓度200cm-340cm能见度100m200m因为形成雾的水滴尺寸很小,因此可以用Rayleigh近似理论,Altlas用Rayleigh散射给 出单程衰减系数a为a )箜格竺(dB/km)人p(2.18)式中:M是雾单位体积的水分含量,g/m3; Im(-k)是吸收系数;k = (m2 -1)/(m2 + 2) ; m是复折射系数;人是波长,单位为mm; P是水滴密度,单位为g/cm4。在各种温度条件下, 一般假定P =1g/cm3,因此在040C围,其变化不大于0.78%。在Rayleigh散

27、射区域,衰减主要是吸收造成的。为了计算雾的吸收系数,必须先确定毫米波区域水的折射系数,复折射系数m可用复介电常数 给出:m 2 = j(2.19)式中:七是介电常数的实部; 2是其虚部。根据Debye公式有 广 + 七(2.20)1 +侦式中: 0、和人是经验常数。表2.6中给出根据式(2.19)和(2.20)计算的在35GHz、70GHz和94GHz不同频率下水的 复射系数。表2. 6不同频率水下的复射系数温度(C)35GHz/8.6mm70GHz/4.3mm94GHz/3.2mm010203040将表2.6给出的复射系数带入Im(-k)就可以得到35GHz、70GHz和94GHz在040C

28、围 的吸收系数。计算结果在表2.7中给出。表2. 7不同和频率下水的吸收系数温度 (C)吸收系数Im (- k)35GHz70GHz94GHz00.1140.1720.183100.0790.1370.162200.0580.1070.133300.0140.0850.109400.0360.0690.090从表2.7中可以看出,吸收系数对温度的变化还是很敏感的。假设水的含量为1g/m3, 则各频率下雾的衰减系数为a309.52MI (-k)dB/km(2.21)a7019.04MI (-k)dB/km(2.22)a9425.58MI (- k)dB/km(2.23)根据式(2.21)式(2.

29、23)的计算结果(在图2.9中给出)可以看到0C时的衰减要比10C时 的衰减要大;另一方面,频率愈高,雾引起的衰减也愈大。雾通常用光学的能见度表示,对 于毫米波的衰减特性,最有用的还是雾中液态水的含量。根据Rayleigh散射理论近似可以得到雾的反向散射截面为兀 2 |k|2 Zn =(2.24)人3式中:k2是反射系数;人是波长(mm); Z是反射因子。对于辐射雾,Atlas给出的反射因子为Zr = 0.48M 2(2.25)对于流雾:= 8.2M 2(2.26)式中:M是雾的液态水含量,单位为g/m3; Z的单位为g2/m3。从上述关系可以得到,对流雾会出现最大反射截面,在35GHz94G

30、Hz的毫米波频段, 雾的最大反射截面小于1.0mm2/m3。它比雨的反射截面小两个数量级,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可 以忽略雾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招衰液态水含量(g/m3)图2. 9雾中毫米波的单程衰减图2. 9雾中毫米波的单程衰减雪、雹和极化尽管雨衰减是影响毫米波传播的主要因素,但是还需要了解其他水象对毫米波传播的影 响,如雪、雹等。因为冰的介电常数比液态水要小许多,所以雪花、冰晶、冰雹等等的散射 截面比同尺寸的液态水滴的散射截面小许多。冰颗粒的吸收也比同体积的雨滴小许多,因此 在相同降水量的情况下,雪和雹产生的衰减比雨衰减小很多。可以预计湿雪产生的衰减比冰 高许多,特别是在融化区域,雪花表面有一层水

31、,其反向散射比雨高10dB15dB。在毫米 波谱的低端,干雪的衰减作用很小,测量表明只是在较高的频率上雪衰减才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来说,无沦是测量结果还是理论预测,对下雪来说都还不是十分有效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实验表明,雪和冰雹的形状都不是球形,因此它使得毫米波去极化。 去极化效应是由于雨、雪、雹的形状是非球形的,而传播的波又是各种极化的。交叉极化对 于通信应用非常重要,在通信中用了两种线极化,交叉极化会引起交叉调制,在雷达系统中 情况类似。对于各种降水现象,极化改变程度是与入射波的极化、降水量的大小、形状和指向等因 素有关的。关于雨的去极化作用,已有很好的分析与实验数据可用。高空冰粒子也会对

32、毫米波产生去极化作用,已观察到云雾中冰粒子产生的不规则去极化 现象。发生去极化时一般并不伴随着信号衰减。还观察到冰粒子去极化作用快速变化时与雷 电有关,这是因为冰粒子的指向受到雷电电场的作用。云也会产生去极化,这是因为云中有水滴和冰粒子。在雷雨云以与积雨云中也观察到显 著的不规则去极化现象,一般它们都含有大量冰粒子,冰雹的去极化作用与之类似。去极化 作用可用交叉极化比来描述.它定义为CPR=20lg (交叉极化信号幅值/共极化信号幅值)(2.27)理论上计算雨的去极化作用,需要知道雨滴尺寸、形状、斜角以与形状分布等参数。当 然要给出一个正确的模型是非常困难的,但交叉极化比(CPR )很容易根据

33、实验数据来计算。2.3其他大气效应除了大气成分气体(O2、h2o等)、雨、雪、雹、云等的吸收和散射造成毫米波衰减和 去极化外,还有一些大气现象是我们所关心的,这包括各种晴空效应,如大气波导、超折射、 折射率变化、雨和云的反射、大气热噪声等。这些因素单独作用与雨衰减比较或许其影响并 不显著,为了正确设计毫米波系统,就必须充分了解它们。晴空效应大气的特性可用折射率剖面来描述,其定义为(2.28)N(z)为式中:z是弯曲地表面之上的高度(m);(2.29)N(z) = 77.6- + 3.73 x 105 -LTT 2P是大气压强(毫帕);T是绝对温度(K); e是水蒸气的压强(毫帕)。对于海平面标

34、准大气压,N随高度的增加面降低,其降低速率为0.04/m,M(z)与高度是 线性关系。对于干燥大气,在整个电磁频谱围折射率差不多是常数。然而水蒸气是极化分子,其分 子偶极矩会随电场而改变,它引起了折射率的改变。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折射效应的变化 围非常宽。在某些异常情况下,波急剧向下弯曲(超折射)、向上弯曲(亚折射)或被导入 大气波导。折射引起的信号损失完全不同于大气衰减,因为直线传播的波被弯曲,改变了波 的到达角,如果预先知道波的弯曲,它是可以补偿回来的。Richter等用波导模式理论分析过大气表面波导的传播,Fruchtenicht用几何光学分析过 大气表面波导的传播。一个典型的大气波导高

35、约10m,它可以支持数百个毫米波模式,用波 导模式理论计算是十分困难的。当波长较短时,用射线理论分析大气波导中毫米波的传播要 更精确一些。大气折射率的变化会引起多径效应,当不同路径相差半波长时会产生严重的衰 落,对于长度仅有几公里的毫米波链路,这个问题不是非常严重Ruthroff分析过折射衰落 理论,对于超过10km的路径,大气异常引起衰落20dB的概率在37.5GHz时为2.25*10-4 在75GHz时为4.5*10-4,分别相应于2小时和4小时时间周期。衰落达30dB的概率约为衰 落20dB概率的十分之一。折射率小围不规则起伏会产生很大的相位和幅度变化,造成闪烁效应,使可用带宽明显 变窄

36、。穿过主波束的水蒸气云层也会造成闪烁。随着频率增加,闪烁作用趋强,但是缺乏毫 米波频段的有关数据,闪烁型衰落在潮湿条件下特别重要。传播路径的地上高度、当地的地 形特性以与大气特征将决定衰落的强弱。相位闪烁可能很强.引起接收天线增益降低,在大 多数晴朗天气,相位闪烁一般不是太严重,并且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大气热噪声大气中气体和沉降物辐射的热噪声称为天空噪声。天空噪声可用天线温度或天空温度来 表示。对热平衡下的平均媒质,黑体辐射理论表明,良好的吸收体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射体, 大气就可近似为这类媒质。绝对温度为T的理想吸收体或发射体辐射的噪声功率为P:P=kTB(2.30)式中:k是Baltzma

37、nn常数;B是接受带宽。对于非理想吸收体有P = a JT(2.31)式中:% 是媒质的吸收系数; 叩则是天空额噪声温度。当T=300K,理想吸收辐射的噪声功率约为4 x 10-15 W /MHz,对非理想吸收体,a?将在0300K之间变化,侦? = 0K相应于无吸收和辐射,a J = 300K相应于强吸收核 和辐射。a1可由已知的a和t的值计算或用辐射计测量得到。图2.10给出了窄波束系 统各种仰角时的天空噪声温度,其中理论模型为晴朗天气,地面湿度为20C,地平面上水蒸 气含量为10g/m3。如果出现降雨或潮湿云层,噪声功率将会显著增加,测量天空噪声和传 播路径上的温度分布,就可以计算出大气

38、造成的总衰减。图2. 10天空噪声温度随频率变化关系图2. 10天空噪声温度随频率变化关系大气热噪声给高灵敏接收机的射电天文用的低噪声辐射计设置了一个灵敏度极限,还会 影响到探测车辆位置和地形的热成像系统的性能。其他一些因素如目标噪声、温度与其在目 标上的分布,目标对噪声的散射和反射,大气辐射的噪声以与大气对目标噪声的衰减等都需 要考虑。金属表面的噪声温度约为几度(K),水表面的噪声温度约为170K,大多数自然物体(树 木、草地、混凝土等等)的噪声温度约为230K290K,因此在低噪声温度目标检测中,大 气或天空噪声就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雨、雾、云的反射对于气象雷达和其他雷达应用,雨、雾和云的

39、反射还是很总要的。图2.11给出了不同 降雨量下雨的反射系数。图中给出了几个重要毫米波频率35GHz、70GHz和95GHz降雨的 反射系数,还给出了频率为9.375GHz降雨的反射系数作为比较。10-80.110-610-7110降雨(mm/hr)2 3 004 5 00 11 敏系射反100图2. 11降雨反射系数的测量值图2. 11降雨反射系数的测量值Crane应用Mei散射理论对降雨反射做了分析,如图2.12所示。理论预测35GHz、70GHz 和95GHz三条曲线在9mm/hr降雨量交于一点,实测35GHz与95GHz的曲线交于20mm/hr, 35GHz与70GHz的曲线交于70m

40、m/hr,而且实测反射曲线中70GHz的曲线始终比95GHz 高。从这里可以看出Mei散射理论的局限性,在定量的估算上理论值与实测值还是基本吻 合的。图2.13给出了 5种降雨量下频率从10GHz到1000GHz降雨的反射系数的计算值,并 给出了少数实测结果,可作为系统设计应用。云的反射取决于云中含液态水的多少,总的来说,云的反射比降雨反射小许多。雾的反 射比降雨的反射在幅度上低两倍。对系统性能影响很小。在同样降水量情况下,雪的反射与 雨的反射相当或稍大一些。由于测量困难,其他大气粒子的信息很少,即使有些测量数据也 只是针对少数频率或特定的极化形式。-4-5-6o o O1 1 132数系射反

41、1-0 降雨5 10100图2. 12将与反射系数的理论值101100敏系射反10-210-101010-210-310-710-810-9100f (GHz)图2. 13降雨反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图2. 12将与反射系数的理论值图2. 13降雨反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2.4烟、尘和多径效应降雨的吸收和衰减时毫米波大气传播碰到的主要问题。大气中的悬浮物如砂、尘粒子、 地面和障碍物对毫米波的影响、毫米波在植被中的传播等问题对毫米波系统的应用也是非常 重要的。烟、尘引起的衰减砂、尘和烟对毫米波传播的作用可用Mei散射理论来估算。直径为a、介电常数为的粒子其散射截面b 0)为(2.32)128k 5a6

42、仔-1 )23kIjTi /0式中:人0是工作波长。若单位体积有8 (a)个粒子,则单位长度上的衰减(dB)为a = 4.341 8 (a)b (a)da(2.33)把式(2.32)代入式(2.33)并用8 (a) = / pV(2.34)式中:P是质量浓度;P是密度;V是直径为D的粒子体积。于是有(2.35)=169.2 此P入40式中:P的单位是Rg /cm3。在毫米波频段各种悬浮粒子产生的衰减都是可以忽略的。只有在强风暴中和掠射情况下 的链路衰减可能要大些。毫米波实际上能无衰减地穿过各种烟、尘和岩屑传播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因为在战场 条件下就希望系统有这种能力。甚至在有爆炸和金属屑产生的

43、高密度散射分布情况下,如果 有衰落的话,其持续期也很短,随着粒子散开和安定下来,不会产生明显的阻断。车辆产生的飞尘对毫米波的衰减和上述情况类似,其衰减较小可以忽略。Lindbert还研 究过近地核爆炸产生的大气离子、折射率起伏、尘埃、污染和岩屑对毫米波传播的影响。这 些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剧烈战场条件下,采用毫米波系统信号损失仅是很短暂的(几秒到几分 钟)。在典型战场烟雾和模糊条件下,对雷达在各种工作频率的传输性能作了广泛的测试研 究,这包括六氯乙烷、白磷和红磷的晶体、雾、油、塑性白磷、白磷和磷碎片、强烈爆炸产 生的尘埃等等。测量表明,这些一般都不能妨碍毫米波传感器工作。实际上不可能对每一种 情况

44、都加以分析计算,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94GHz雷达在典型炮火密度情况下计算 得到的检测时间百分比在表2.8中给出,这些数据已被实验所证明。这些数据表明在战场环境下,毫米波雷达检测能力的下降是很小的,证明了毫米波传感 器在真实战场条件下的优良特性。表2. 8典型炮火密度情况下的目标检测炮火类型密度(轮次/秒,公里)总炮轰时间检测百分比袭击重点4.591.9歼灭区1.597.3中立区0.599.1植被对于雷达应用来说,覆盖在地面上的雪或树叶等会衰减毫米波的能量,使目标披上一层 伪装;同时雷达回波信号的变化也反映了整个植被类型的改变,从而提供了一个描述自然界 各种植物结构类型的方法。地面散射受表

45、面粗糙程度、复介电常数、频率和入射角的影响, 其中表面粗糙程度和复介电常数直接与反射地面有关。一般表面粗糙程度对散射的影响要大 一些。因为它指定了散射围。实验数据表明,稠密植物覆盖区域是漫散射表面,其行为类似 于粗糙表面。关于毫米波频段树叶的渗透性和衰减的数据比较少。Currie等给出了一些掠射角为30 的结果。图2.14给出了频率为35GHz和95GHz时树叶造成的双程衰减,可以看到,随着 树叶深度的增加,总衰减是加速增加的,即曲线斜率也增加了。必须指明的是:图2.14是 一组平均结果,而且会随气候、环境等条件不同而变化。单程树叶深度(m)图2. 14树叶的双重衰减与树叶深度的关系衰程双的总

46、图2. 14树叶的双重衰减与树叶深度的关系多径效应对于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通信,必须考虑电磁波传播路径中地面和障碍物造成的多径效 应。在雷达系统中多径效应会造成后向散射起伏和前向散射干扰,在通信系统中多径效应一 般都要产生干扰。干扰效果一般与表面粗糙因子R有关:r _ 4兀b cos 0人0式中:b是反射点附近的路径上表面不规则,相对于平均表面高度的标准偏差;0是法线 和入射线之间的入射角;人0是工作波长。对于小反射系数来说,当R10时,表面是粗糙表面。在毫米波围,地面一般表现为粗糙表面,因此对视线传播系统,绕射损耗是很大的。在粗糙 表面上,频率愈高,信号损失愈显著。折射率变化形成的大气波导效应

47、也会造成实现传播系统信号电平的削弱。如海面上大气 波导现象更经常、围更广泛,产生很大的干扰。大气波导泄漏造成的信号损失、粗糙海面散 射造成的信号损失以与海面高湿度造成的信号损失都随频率而增加。对于雷达应用,背景杂散干扰是相当明显的。表2.9和表2.10给出了不同地面和海面的 平均反射。表2. 9陆地杂散干扰的平均特性波长下降角单位面积RCS(dB)湿树林干树林干草地湿雪地硬壳雪地8.620-222880-22-20-10150-18-8300-15-19450-11-183.220-228017150-10-10300-11-8450-7-5表2. 10海面平均后向散射特性(1.40下降角)波

48、(mm)波浪高度(m)风速(km/hr)单位面积平均RCS(dB)水平极化垂直极化8.60.18063.7-59.80.300-41.8-43.60.5019.3-44.1-37.31.1017.73.26.4-38-43.011.235-43.019.3-35-38.0一般来说,毫米波频段干扰杂波是随频率和下降角(入射线与地平线的夹角)的增加而增加 的,对于海面杂波干扰也是这样。海面杂波特性与地面杂波特性不同,海面气象以与雷达接 收机噪声也不相同,海面杂波包括非瑞利振幅分布、极化因素、距离因素、自协方差和频谱、 海面前向散射以与风向和频率等因素。尽管有一些关于陆地和海面杂波的数据,这些数据还

49、 需要大大扩展。关于树林掠入射的反射数据,关于道路、建筑物、河流、不同水面情况下的 湖泊、风速、树叶深度以与目标的几何形状等等的数据,对于深刻理解毫米波行为特征和设 计毫米波系统都是必需的。视线路径上的障碍物如树丛或建筑物作为不透明物体,它们产生的衰减a,可近似为a b = 13/10lg v (dB)(2.37)式中:v = (2h /人)-2 h是视线之上的障碍物的高度;人是波长;0是折射角。靠近毫米波链路的高大建筑物的散射会引起多径传播失真。散射信号的大小与系统的几 何位置有关,如果毫米波系统采用高增益天线,多径效应将被削弱。高增益天线削弱了从主 波瓣进人的多径散射,但副波瓣和尾波瓣仍然引起散射失真。目标和杂乱散射产生的雷达回 波的统汁特性使雷达检测问题变得复杂了。应当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障碍物的作用没有 各种条件下大气衰减因素那么严重。2.5雷达系统设计考虑雷达系统工作频率的选择取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