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参赛作品 创新大赛作品 税收的基本理论及税费改革进程_第1页
课程设计 参赛作品 创新大赛作品 税收的基本理论及税费改革进程_第2页
课程设计 参赛作品 创新大赛作品 税收的基本理论及税费改革进程_第3页
课程设计 参赛作品 创新大赛作品 税收的基本理论及税费改革进程_第4页
课程设计 参赛作品 创新大赛作品 税收的基本理论及税费改革进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税收的基本理论及税费 改革进程关键字:税收税改现状由于这次调研议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课题,因此,对于我国农村税收和税改 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在调研之前,我查阅了某些资料、期刊和国内外文献 著作,整理了一些有关税收和税改的知识,形成了这篇论文,作为调研的基本理 论支持和依据。(一)我国税收总体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税收收入获得较快开展,呈现 出以下几个特点:1、税收收入增长较快。近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增长,特别是1999年 我国税收收入总额突破10000亿元之后,年税收收入总额和超收额节节攀升, 2004年税收收入到达2. 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 7% (见下表

2、)。2006年接近4 万亿元大关。20002004年,税收收入年增加2600多亿元,而19501980年税 收收入年均只增加61亿元,19801999年税收收入年均增加522亿元。19902004年我国税收收入及增收情况(图表1)年 份199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合计2882425551276038691082349263106831258215301176362001724166增 加 额949588729118721324102914201899272023352381414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

3、计出版社,第272页2、地区间税收收入增长比拟均衡。2004年,中央级税收收入和地方级税 收收入增长大体都在25%26%之间,东、中、西部各省份收入增长也比拟协调。从地区税收收入占全国比重看,东部保持在72%左右,中部保持在16%左右,西 部保持在12%左右。3、各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增收较快的税种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关税。 2004年,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增长22%、25%、33%、34% 左右。4、宏观税负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国际上衡 量宏观税费水平的通用标准.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最正确税费水平应在 20%以上。今年来,随着我国税

4、收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宏观税收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整体上我国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历代农业税制形态演变过程税负不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而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 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以后而出现的一种分配形式。生产力开展是赋税产 生的基础,而国家权力的出现赋税产生的前提。纵观我国历史,历代农业税制形 态及其内容共发生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化:第一次是由夏商周时期的劳役地租转 变为春秋战国时期以亩计征的实物地租;第二次是由秦汉时期按土地产量分成的 比例地租转变为魏晋至唐前期按土地数量缴纳的定额地租;第三次是由魏晋隋唐 时期的租调制转变为唐中后期的两税法;第四次是由唐后

5、期的“两税法”转变为 明代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第五次是由明代的“一条鞭法”转变为清代的“摊 丁入亩”,完成了赋役合并。总体上看,历史上农业税制变化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但无论税制形态、名称等如何变化,农业税作为国家主要税种和收入来源的地位 与作用没有根本变化。(三)新中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税费制度变革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早 期局部试点阶段、正税轻费阶段、减免取消农业税阶段和综合性制度创新阶段。 1、早期局部试点阶段(19921999年)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问题,从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 “税费合一”改革开始,河北省正定县、安徽省太和县

6、、河北省魏县等地政府分 别尝试进行农村税费的征管改革。这种局部的、“自上而下”的诱致性制度创新, 为全面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2、正税清费阶段(20002003年)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正式启动,为保证改革平稳推进,首先选取安徽省 作为试点省封闭运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2000年,除安徽省外,河北等8 省区自主选择34个县(市)开展试点。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扩大到 20个。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3、减免取消农业税阶段(20042006年)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同时考虑到调整后的农业税制仍然存在 制度性缺陷,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起,取

7、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 并在黑龙江、吉林两率先开展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2005年扩大免征农业税试 点范围,免征农业税的省份扩大到28个,没有免征农业税的山东、河北、云南 三省也有接近2/3的县市免征了农业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年 的“黄粮国税”正式终结,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统筹城 乡开展迈出重大步伐。4、综合性制度创新阶段(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专门面向农民征 收的各种税费没有了,农村税费制度本身的改革任务告一段落了。但制约农业农 村经济开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仍然没有根除,完

8、 善乡村治理结构和公共财政制度的任务非常艰巨。转型期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形 势、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重大变化,即从规范农村税费制度转向公共财政 制度建设,从减轻农民负担转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开展,从2单项配套改 革转向综合性制度创新。(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从国内经济开展形势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得到较快开展, 农业农村经济开展进入一个新的开展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继续下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开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 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新阶段后,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资源与 市场双重约束下,农民增收陷入困境。而另一方

9、面,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屡禁不 止,久治不愈,在农民收入徘徊低迷的形势下,农民负担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新世纪之初,开始于安徽的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正在全国将近2/3的省(直 辖市、自治区)全面试点推行。这场农村改革被广泛认同为继上个世纪50年代 的土地改革、70年代末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制度变革。(五)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税的新规定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的通知,其中做出了关于调整农业税政策的规定:农业税按照农作物的常年产 量和规定的税率依法征收。常年产量已1998年前5年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确定, 并保持长期稳定。调整农业税税率,将原农业税附

10、加并入新的农业税。新的农业 税实行差异税率,最高不超过7%o试点省份的具体适用税率和农业税征收总额 由国务院确定;省级以下试点地区的具体试用税率和农业税征收总额由省级以下 人们政府按照比现行农民税费负担明显减轻的原那么逐级核定。贫困地区的农业税 税率要从低确定。农民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计税土地为第二轮承包用于农 业生产的土地;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计税土地为实际用于农业生产 的土地。计税土地发生增减变化,农业税应当及时调整。现行农业税减免政策基 本维持不变。新的农业税附加的附加率最高不超过农业税正税的20%,具体附加 率由试点地区省级以下人民政府逐级核定。(六)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政策

11、效应分析一、减免农业税及其政策效应1、减免农业税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2、减免农业税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2936元,比2003年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 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如表2)图表21999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情况单位:元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农民人均 纯收入2210225323662476262229363255增长幅 度3.82.14.24.84.36.86.03、减免农业税带动农业投入明显增加二、取消农业特产税及其政策效应1、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有利

12、于提高农业特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3、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三、农村税费改革综合效应评价农村税费改革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制度,配套推进相关政策等措施,基本实现 了 “减轻、稳定、规范”的预期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为促进农民减 负增收、规范农村分配关系、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1、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基层政权运转等公共品共给方式的根本 性变革,促进了社会公平。2、农村税费改革初步规范了农村分配关系,逐步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 成员之间的经济公平,增强了农村社会活动力。3、农村税费改革尊重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增加农民在村内公共事务中的发言 权,推动了农

13、村民主法制建设。4、农村税费改革推动了乡镇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改善了基层政权运行机制和 方式,促进了农村公共治理的和谐。5、农村税费改革较好地处理了乡村债务和农村税费尾欠两大遗留问题,有利于 维护社会诚信,防范道德风险。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首要目标,但减轻农民负担只是农村税费改革重大阶段性成效的一个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公共品供应缺乏、农村开展 滞后的矛盾进一步显现,这就要求进一步变革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和体制,逐步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增加对农村税费后续改革的资金投入。 但是,仅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建立起持久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 障,农村税费改革也有可能

14、出现失效情形。因此,农村税费改革不仅仅是加大政 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统筹城乡开展的重要 突破口。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为首要目标,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将 农村开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逼上层面促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深入,结束了 “以农养 政”的历史,实现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但另一方面, 取消农业税后,在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西部地区,原来靠向农民收取税 费维持的农村义务教育、乡村道路、兵民训练、计划生育、优抚等农村公共事业 和乡村政权组织运转出现较大困难,农村公益事业开展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农 民生

15、产和生活条件改善较慢,城乡差距并没有因经济的快速开展而缩小。因此, 取消农业税并不意味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结束,相反,取消农业税后,转型期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形势、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巩固和开展改革成 果的任务更加艰巨。(七)国内外研究现状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发生 的又一场重大变革,引起了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农村税费改革的绩效(1)农村分配关系得到初步规范。马晓河、蒋长云(2001)指出,农村税费改 革将原来的各种税费变为农业税和随税代征的农业税附加,实行“一个漏斗向 下”,实行对农业税的定点、定时、定额征收,使农户交纳税费有章可循

16、、有据 可依,可以初步堵塞向农民乱收费的口子,推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分配关系 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田秀娟、周飞舟(2003)调查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 负担中的常规局部即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契税以及村提留和乡统筹等工程肩负 幅度不大,而非常规性负担即农民分摊的修路款、见校款和教育集资、共同生产 费、“两工”等工程减负幅度较大,说明农村税费改革有效抑制了农村“三乱” 现象,初步规范了农村分配关系。2(2)农民从减负增收中得到实惠。朱守银、张海阳(2003)通过对20个税费改1马晓河、姜长云:“农村税费改革的难点与对策选择基点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 6期。2田秀娟、周飞舟:

17、“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效果、分布和征收方式”,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革试点省份有关数据进行测算,发现2002年这些省份的人均负担比改革前的 1999年平均减轻了 45. 8%,减负效果比拟明显。3周黎安、陈炜(2005)通过大 量实证研究,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对样本期间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高达40%以 上,而且该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4钱克明(2005)通过对2004年中央一号文 件执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2004年中央“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人 均直接增收约50元,其中以免征农业税为主要内容的“三减免”政策使农民人 均增收32元。5(3)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王习民(2005)认为

18、,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村和村组 规模的扩大、乡村干部数量的减少、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改善乡村治理创造了良 好的外部环境。6赵阳(2002)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具有较大连带效应,明显减轻 了征税难点和基层干部的工作量,不同程度地精简了乡镇机构人员,具有缓解干 群矛盾的正面作用。马晓河和姜长云(2001)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有利于从根本 上解决农民负担“一重二乱”的问题,因而得到了农民的积极拥护,融洽了干群 关系,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矛盾。祝保平(2001)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依法 纳税的意识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使得乡村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提供公 共管理和社会服务。(4)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唐仁健

19、(2002)指出,农村税费改革不仅涉及经 济基础,而且涉及上层建筑,其改革的配套性极强,所触及和牵动的相关领域的 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套改革能否 顺利实施,深入推进税费改革,必须配套推进相关改革。马晓河(2002)认为, 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税费改革的过 程实际上是与此相关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改革成 效到底有多大、改革能不能持久深入地推进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内 容能不能得到相关配套措施的呼应和配合。2、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1)农业税制问题。陈锡文(2003)指出,2

20、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的农业税 制不仅计算税额时相当繁琐,而且计税产量和价格都有很大的争议,实际征收效 果也不理想。赵阳(2002)在研究中发现,现行农业税制导致农民税费负担显现 出“累退”效应,使一局部种粮大户和纯农户的负担不减反增,有悖公平原那么。 田秀娟和周飞舟(2003)认为,改革造成纯农户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兼兴农户3朱守银、张海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乡村管理体制改革跟踪研究报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3 年科研文章。4周黎安、陈悻:“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8 期。5钱克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执行效果分析”,农业经

21、济问题,2005年第3期,第32页。6王习民:“农村税费改革和政治开展”,三农中国,2005年5月26日。负担较轻,使得高收入者获益多,低收入者获益少或损失达。叶兴庆(2003)认 为,与国外不征农业税相比,我国农民即使按现行方案计算负担也是重的。2000 年农村税费改革方案,仍然延续了城乡二元体制的传统思维。要真正到达减轻农 民负担的目的,应尽快取消农业税。(2)乡镇机构改革问题。詹成付(2005)认为,乡镇职能既包括政治、经济, 也包括社会、文化,乡镇政府既要收税收费、招商引资,又要负责计划生育、社 会治安,成为一个全能型政府。有的乡镇政企不分,既是财产所有者代表、又是 企业经营者代表和社

22、会管理者代表,直接参与微观经营;有的经济职能越位,强 制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定指标、搞开发,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有的包办代 替,代替农民决策,兴办企业、开展经济。(3)县乡财政体制问题。陈锡文(2002)指出,我国基层财政窘境并非由农村 税费改革所导致,只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将多年矛盾逼上层面,使其得以迅速释 放。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基层相应减收,按原有的经费收入渠道和 格局,农村基层政府和基础教育就难以保持正常运转。秦晖(2001)认为农村税 费改革前,县乡财政主要依靠税收以外的各种收费来维持运转,等于把税收体制 内财力缺乏的包袱甩给了农民,形成了农民负担。改革后,如果不能从根本上

23、解 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迟早还会转嫁到农民头上,形成新的农民负担,出现所 谓“黄宗羲定律”。(4)村级组织运转问题。傅光明(2002)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除了一些二 三产业相对兴旺的村以外,大局部村集体经济薄弱,“空壳”现象比拟突出,存 在较大的收支缺口。田珍秦兴方(2004)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为了分流乡镇 富余人员,实行村支书和村会计委派制,将局部乡镇干部或县直机关干部下派到 村担任村干部,并有财政负责其工资发放,使农村基层组织行政化、村干部公职 化倾向进一步加强。(5)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问题。赵阳指出,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义务教育经 费中来自财政预算内的正常拨款是很少的,主要来自教

24、育附加和教育集资。随着 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取消,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全部纳入乡镇财政预算, 由于乡镇财政收入普遍减少,加之新的农业税中对义务教育投入没有做出明确的 比例规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普遍下降。韩俊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 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由于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职责划 分不明晰,投入责任不明确,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缺乏。应加大省级以上 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更好的表达出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6)乡村债务问题。关于乡村债务的成因,陈锡文等人为,受传统的二元结构 影响,国民收入分配偏向城市,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的责任落在基层政府、社区和农民身上,

25、公共投入欠账转化为债务。谭秋成认为,基层政府对举债主体缺乏约 束,没有遵循“谁举债,谁负责”的原那么,举债主体和还债主体脱节,弱化了对 债务的有效控制和化解。关于乡村债务的处理,邓大才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债务产生的根源,必 须对整个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改革。牛竹梅认为,应 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规范乡镇政府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借贷行为;严禁乡镇政府 及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向个人借贷。刹住以集体、单位名义向个人借贷之风,对 参与向个人高息借贷的单位限期清欠,降低贷款利息;对财政资金、集体资金和 信贷资金的使用要严格界定,禁止相互挤占、挪用,更不能相互混淆,随意平调。 (八)农民承当税费负担总统情况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国农民负担主要有:1、税收负担,包括农牧业税、农 业特产税、屠宰税、耕地占用税等。2、固定性费用负担,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等“三项提留”和乡村两级 办学、优抚、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乡村道路修建等“五项统筹”。3、“两工”,包括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4、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的涉及农民负担的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 金、集资和摊派等。(九)取消农业税的必然性和意义取消农业税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一直承当着较重的农业税, 广大农民背负着深重的包袱,使得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出 现了不断拉大的势头。当前,农业和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