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 药效学_第1页
药理学课件 药效学_第2页
药理学课件 药效学_第3页
药理学课件 药效学_第4页
药理学课件 药效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药 理 学PHARMACOLOGY1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生理生化作用及其机理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与受体药物作用机制2第1节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Drug 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3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基本表现:兴奋与抑制选择性(Selectivity)治疗效果不良反应4药物作用的方式局

2、部作用与吸收作用药物未吸收入血流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local action);当药物吸收入血流后分布到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或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系统作用(systemic action)。 5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二重性)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补充治疗 (替代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不良反应:与防治目的无关甚至有害的的作用F6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1. 副反应(Si

3、de reaction):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引起的与防治疾病目的无关甚至有害、但对组织器官无损害作用。与选择性有关,能预知,无法避免。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药物过量或久用产生严重的功能紊乱、组织损伤的作用,机体在某些特殊状态及联合用药时也容易发生。分为急性毒性与慢性毒性、三致。73.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生物效应。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时发生,原疾病复发或加剧。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是指个别特异质机体接触某些

4、药物时所引起的病理性异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与特异质有关,与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难预知。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8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cy):个体对药物极为敏感,一般不可预测。7. 继发反应(治疗矛盾,Secondary reaction):如二重感染。 F9依赖性(dependence)生理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成瘾性:是指长期用药停药后有戒断症状戒断综合征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 dependence)习惯性:是指长期用药停药后有继续用药的欲望。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沙利度胺事件致癌作用(carcin

5、ogenesis)与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10药物作用的双重性防治作用(治病)不良反应(致病)预防作用 如接种乙肝疫苗治疗作用 如抗菌,降压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等小 结11第2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一、量效曲线 剂量效应曲线 浓度效应曲线二、基本概念12作用强度最小有效量最大治疗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常用量无效量剂量安全范围 治疗量中毒量极量最小致死量131415F16二、基本概念 1. 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质

6、反应 all-or-none response, quantal response. ED50与EC50、TD50与TC50、 3. LD50 (median lethal dose)17基本概念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与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TILD50ED50 或 TC50EC50安全范围:ED95 - LD5 或 TD5 之间的距离5. 可靠安全系数(Certain safety factor)CSFLD1ED99,CSF应大于18F2196. 治疗量、常用量 极量:药典对剧、毒药物规定的临床用药的最大剂量,具有法律约束力。7

7、. 效能 maximum efficacy 药物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8. 强度(效价、等效剂量) potency 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F20哪个药的效能最大? 哪个药效价最高?F21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1. 理化反应:抗酸药、脱水药2.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铁剂、胰岛素、抗代谢药3.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利尿药4. 对酶的影响:ChEI、Omeprazole5. 作用于细胞的离子通道:钙拮抗剂22药物作用机制6. 影响核酸代谢:喹诺酮类、利福平7. 影响免疫机制:IFN、皮质激素8. 非特异性作用:消毒防腐药9. 作用于受体:多数药物23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一、受体研究的由来二、

8、受体的概念和特性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五、受体类型六、第二信使七、受体的调节结束24受体研究的由来Ehrlich: 发现抗寄生虫药的特异性结合;Langley: 发现箭毒阻断尼古丁的作用,提出 receptive substance 概念(1878)1908年, Ehrlich提出receptor概念1933年,Clark实验推测受体的存在1948年,Ahlquist提出肾上腺素受体分类1971年,N2受体被分离重组近二十年,各种受体被分离、纯化、克隆25受体的概念和特性受体(Receptor) 细胞或生物体上的功能蛋白组分,能识别并结合相应的配体(第一信使),通过中

9、介信号转导放大系统,从而启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过程。 261. 能与配体(Ligand)特异性结合;2受体的量及与药物的亲和力决定药物剂量(浓度)与药理效应的定量关系;3受体类型决定药物作用的选择性;4受体与药物结合可通过离子键、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引力和共价键等。受体的概念和特性F27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D + R DR EKD =DRDR RT=R + DREEmax=RTDKD+DDR=当 D = KD时, DR = 1/2 RT, E =50% Emax当 D = 0时,E = 0;当 D KD时, E = Emax28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1. 亲和力(affinity),用PD2及PA

10、2表示PD2 = Log KD PD2值越大,亲和力强。PA2用于表示拮抗剂亲和力,意义相同。2.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 用表示 (01)F29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药物类型 亲和力 内在活性激动药 + =1(部分激动药) + 01拮抗药 + = 0(部分拮抗药) + 01F30激动药 Agonist完全激动药 full agonist 如 pilocarpine, adrenaline, morphine部分激动药 partial agonist 如 pentazocine31full agonist: x、y、z32full agonist: a; pa

11、rtial agonist: b、c33拮抗药 Antagonist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 如 atropine, naloxone, propranolol非竞争性拮抗药( 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如phenoxybenzamine部分拮抗药(partial antagonist) 如pindolol34F35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假说作为补充,但仍不能解释激动药与拮抗药的差别;二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 能解

12、释激动药与拮抗药的差别,但不能解释量效关系;速率学说(Rate theory):认为药物的作用主要与单位时间内药物的结合速率常数(k1)及解力速率常数(k2)有关3637受体的类型1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2G- 蛋白偶联受体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4细胞内受体F38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Ligand-gated channels): 单一肽链反复4次穿越细胞膜形成一个亚基,由45个亚基组成离子通道。如:N乙酰胆碱受体、氨基酸受体等。39Nicotinic Receper40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需要G-蛋白介导其细胞作用。由单一肽链形成7个-螺旋来

13、回穿越细胞膜,N端在外(与药物结合),C端在胞内(与G-蛋白结合)。如:神经递质受体、多肽激素受体等。41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Ligand-regulated transmembrane including protein tyrosine kinase):由细胞外、胞膜内及细胞内三部分组成。使酪氨酸磷酸化、激活胞内蛋白激酶,促进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如:胰岛素及一些细胞因子受体42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s for lipid-soluble agents): 在胞浆内,与相应甾体结合后分出一个磷酸化蛋白,暴露与DNA结合区域。如甾体激素、甲状

14、腺素受体43第二信使 作用:增强、分化、整合、传递信息。 第二信使的作用:增强、分化、整合、传递信息44第二信使1.环磷腺苷(cAMP)2.环磷鸟苷(cGMP)3.肌醇磷脂(Phosphatidylinositol)4.钙离子(Calcium ion)F4546G-蛋白与第二信使间的关系F47受体的调节脱敏(Desensitization)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增敏(Hypersensitization)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1.2.48脱敏:长期使用激动剂,受体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特异性脱敏; 非特异性脱敏;向下调节:只涉及受体密度降低。增敏:长期使用拮抗剂或激动剂水平低于正常,受体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向上调节:只涉及受体密度增大。F49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内容一. 基本概念: 1. 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与抑制 2. 药物的选择性及其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