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课件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_第1页
《中医儿科学》课件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_第2页
《中医儿科学》课件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_第3页
《中医儿科学》课件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_第4页
《中医儿科学》课件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儿科与内科的基本区别 在生理上,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 在疾病种类上,古代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绝大多数发生在小儿时期,成人非常少见。而胎怯、胎黄、脐风、五迟五软、解颅等疾病,则为小儿所特有。多数时行疾病也以小儿多发。 在疾病发生的原因上,由于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等生理特点,所以容易外感六淫,内伤乳食,以肺脾二经的病证较多。相对来说,临床上小儿疾病以急性病居多;小儿发病的病因也较成人单纯,少七情影响。

2、 在疾病的发展上,小儿患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病情变化较成人迅速,如果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会导致轻病变重,重病变危。但是,小儿比起成人,脏气清灵,活力充沛,只要辨证正确,治疗及时,又很容易康复。 一、中医儿科学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到南北朝为止。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

3、载。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关于先天因素致病,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此外,还有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的数处记载。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惜已失传。 关于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汉初仓公(淳于意)25则医案,其中包括

4、婴儿气鬲病用下气汤治疗的案例。 三国志华佗传:“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问佗,佗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张仲景作为一位伟大的医家,他虽未曾专论儿科,但是,他所建立的脏腑论杂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中医儿科学临证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许多名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乌梅丸、肾气丸等,至今为儿科临床所常用。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隋唐 宋朝) 隋唐时期,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儿科医生,这可

5、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系”。 书中专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阴阳之气嫩弱”等; 论述了变蒸学说,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对多种儿科病证,如惊、痫、解颅、胎疸、夜啼、遗尿、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等都确立了病名,论述了病因及证候,成为后世对这些儿科病认识的基础。 书中提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其大”。书中列儿科用方达320余首,又特别重视小儿养育,从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浴、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到伤寒,咳嗽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分为九门,都一一加以叙述,为宋代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存

6、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为后世沿用和争鸣。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影响。 宋代,是中医儿科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家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他的学术思想,由其学生阎季忠整理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钱乙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药证直诀原序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儿科诊断学,四诊中尤重望诊,并总结出“目内证”,“面上证”的面部望诊经验。提出了麻疹与天花,惊风与痫证,急惊与慢惊等的鉴别诊断要点。 儿科辨证学,

7、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这第一层次辨证之下,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儿科临床。 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补泻治则,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又对若干病症提出了治疗大法,如“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等。 方药运用上,钱乙创立了异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也善于化裁古方,如很有名六味地黄丸,临床用药以成药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疹的经验。 陈文中首创痘疹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

8、补之剂治疗“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厣,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证,乃由于毒盛阳虚而不发者,并进而将温补法用于其它多种病证。 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专著。该书汇集了此前诸家的学术经验,包括已散佚的古代医著论述及民间方药,取材广博,内容详尽。 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是又一部重要的儿科著作,该书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如指出初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条件下

9、预防脐风的一种措施。书中还记载了小儿先天性畸形的“胎内十二证”,如骈指、缺唇等,提出其中部分是可以用手术矫治的。 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元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刘完素 朱丹溪 李杲 张从正 刘完素认为:“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法治疗小儿热性病,并将凉膈散灵活运用于儿科; 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喜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养阴法见长。 明代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将儿科各证设为提问,详究病源证治,既本经论,又博采众家,融汇诸说,出方886

10、首,多为实用方剂。 薛凯、薛己父子的保婴撮要:记载了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70余种,辨证用药精当,内治为主,配合外治,必要时手术兼施,为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其学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的“育婴四法”。 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

11、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首重保护胃气”,强调“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已见,内容广博,辨析透彻,条理清晰,博而不杂,详要分明。 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视望诊,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治疗上重视推拿,并以“灯火十三燋”

12、法治疗脐风、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代乾隆年间“敕编钦定”的,该书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 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认为:麻发于六腑,其证多实热而无寒,麻以透密为佳,以凉血解肌为妙。书中对麻疹合并症也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如并发气促发喘鼻煽胸高者,与肺热不清有关,“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 陈复正,号飞霞,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学术成就1、指纹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2、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胎教学说,重视“胎禀”、

13、“护胎”;3、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4、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方法20多种,外治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 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从三焦分证论治,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二者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明清时期,由于天花、

14、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当时儿科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撰写了大量的痘疹专著,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1、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载“稀痘方”;2、三冈识略载有痘衣法;3、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人痘接种法 ;4、张琰种痘新书载用“佳苗”人工接种;5、朱奕梁的种痘心法明确提出了“熟苗”。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代后期,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吸收西医之长,中西医合参,努力发展中医学。1、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除传统中医内容外,引入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等的变化;2、恽铁憔保赤新书主张以中医为

15、主体,汲取科学方法加以整理;3、顾鸣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4、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变证患儿,由此而闻名遐迩。四、中医儿科学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在中西医儿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中的“痘”(天花)已经消灭,“痧”(麻疹)已成强弩之末的散发性疾病,“惊”(惊风)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疳”(疳证)逐渐减少,其中的干疳、疳积也较为少见。 由于广泛开展了预防接种工作,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20世纪五十年代,运用中医学“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论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

16、提高了生长发育速度,增强了体质,降低了死亡率。 中医药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通过药效学研究表明,不少中药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而且能调整机体免疫、改善器官功能及组织代谢、减轻病理反应等,说明中医治疗的特色在方药整体效应,即多靶点效应。 在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厌食症、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疳证等,中医药治疗显示了自己的优势,不仅是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在临证医学

17、方面,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普遍推广预防接种,天花已消灭,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麻疹等传染病发病情况变化,新法接生又使新生儿破伤风大为减少。 医学教育方面,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医儿科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力保证。与此同时,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挖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学术著作。 江南春早,育苗待保,仁者之术,人皆颂祷。望问闻切,神圣工巧,虚实知注,阴阳分晓。入虢之诊,入秦之妙,泽及婴孺,惠及少小。幼及人幼,老及人老,人寿年丰,月圆花好。学贵有继,期在不掉,百年树人,群尊师表。读万卷书,撰万言稿,勤求博采,嘉禾芳草。德智体美,翘然矫矫,不厌不倦,同臻寿考。欣逢盛世,人皆温饱,康强逢吉,永以为好。 中医儿科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利用血液生化检测、超声影像技术等搜集到的儿童体内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