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三)_第1页
中国古代玉器(三)_第2页
中国古代玉器(三)_第3页
中国古代玉器(三)_第4页
中国古代玉器(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玉器第三节 玉器嬗变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10年)一、春秋玉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主要出土玉器的遗址:陕西宝鸡福临堡、茹家庄、益门村、凤翔八旗屯、南指挥乡、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户县宋村、陇县边家庄等;河南陕县上村岭、淅川下寺、光山宝相寺、信阳平桥、洛阳中州路、固始侯古堆等;山西太原金胜村、晋都新田、侯马秦村、晋城、长子牛家坡等;江苏吴县严山、苏州浒墅关真山、六合程桥等;山东蓬莱柳格庄、临淄郎家庄、沂水刘家店子、临朐凤凰岭等;湖南长沙浏城桥;湖北随县城郊等。(一)玉器种类春秋玉器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生产工具,有斧、玉环首铜削刀等;第二类为装饰品,有璧、

2、环、璜、珩、觿、带钩、玦、斧形饰、竹节形饰、璋形饰、双系拱形饰、双鸟首拱形饰、璇玑、管、珠、玉具剑以及组佩等。象生动物形玉饰龙、虎、鱼、鸭首、蚕、蝉、双鸟形玉柄、兽形佩、龙鳞形饰、龙虎合体佩等。人物型玉佩有玉人、人首形佩、人形饰;第三类为礼仪器,有圭、戈、璧、琮、璋、玉瞑目、琀、鼻塞等。(二)造型与纹饰1、器物造型与特征玉组佩春秋时期,玉组佩发展成熟。主要佩件有系璧、璜、珩、勒、觿、龙形佩等,组佩饰中各个组件朝中轴平衡、左右对称的方向发展。 春秋晚期玉组佩示意图 郭宝钧复原 系璧珩璧觿冲 系璧 春秋晚期 宝鸡益门村秦墓 系璧 春秋晚期 宝鸡益门村秦墓系璧、玉珩 玉珩 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鞅墓玉

3、具剑玉具剑的起源可以上溯至西周虢国墓出土的玉柄铁剑。到了春秋晚期,墓葬中陆续有单一的剑饰器出土,如江苏六合程桥二号墓的剑首与剑格;山西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剑璏与剑珌。 玉剑首位于剑柄的顶端,有梯形、圆形等。 玉剑格位于剑柄和剑身之间,造型呈现多样化。 玉剑首 江苏六合程桥玉剑格 江苏六合程桥玉剑璏位于剑鞘上,供人穿带佩挂。玉剑珌位于剑鞘下端,造型比较规整。 玉剑璏 太原金胜村赵鞅墓玉剑珌 太原金胜村赵鞅墓玉带钩玉带钩的起源最早上溯到良渚文化。春秋时期玉带钩的弯勾部分大多数制成象生动物,器形比较小。 鸭首形玉带钩 河南固始侯古堆蛇首形玉带钩 宝鸡 益门村秦墓玉戈春秋时期出现了玉质援、胡、内结构的玉戈

4、。虺龙纹玉戚 玉戈 春秋晚期 南指挥乡秦公1号墓虺龙纹玉戚 春秋晚期 天津艺术博物馆龙形佩龙形佩 春秋晚期 太原金胜赵鞅墓 人首龙身玉佩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 龙虎合体玉佩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2、纹饰特征春秋时期新出现了虺龙纹、谷纹(云谷相杂纹)、螭纹等,龙鳞纹、装饰性线纹也有新的变化。虺龙纹虺龙纹有双线、宽线、浮雕和单线四种,分别代表春秋不同时期和地域特点。虺龙纹玉佩饰 金胜村赵鞅墓 双线虺龙纹玉璜 河南固始侯古堆M1 宽线虺龙纹玉璜 江苏吴县 浮雕虺龙纹玉璜 宝鸡益门村 单线虺龙纹秦式龙纹玉觿 宝鸡益门村虺龙纹谷纹(云谷相杂纹)玉器的谷纹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形。目前所知玉器中最早的谷纹(云谷相

5、杂纹) ,见于春秋晚期。春秋时期云谷相杂纹中谷纹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手感圆钝;谷粒后端较尖细,但不加细弯阴线(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须);排列较稀疏,而且不太规则。云谷相杂纹玉管 金胜村赵鞅墓螭纹玉器的螭(蟠螭)纹始见于春秋。考古发掘品中玉器的螭纹,以战国两汉最多见。 螭纹造型发展,是由简到繁变化。玉龙 河南温县西张计春秋盟誓遗址37坎龙鳞纹春秋时期的龙鳞纹在商和西周玉器基础上,出现了从简与从繁的两种新形式。 玉串饰 春秋早期 上村岭虢国墓地 龙虎合体玉佩 光山黄君孟夫妇墓从简从简从繁装饰形线纹春秋时期常见的装饰性线纹可以归纳为平行线、短扭丝纹、带状扭丝纹和“游丝刻”细

6、密阴线纹数种。 浮雕虺龙纹玉斧形饰春秋晚期 陕西宝鸡益门村短扭丝纹玉鱼 春秋早期 光山黄君梦墓平行线兽面纹长方形玉饰 吴县 春秋晚期带状扭丝纹 虺龙纹 虎形玉佩 春秋晚期 益门村M2游丝刻二、战国玉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出土玉器遗址墓葬有:陕西长武上梦村、咸阳黄家沟、凤翔西村、八旗屯、西安半坡、临潼秦东陵;河南辉县固围村、琉璃阁、浚县辛村、洛阳中州路、烧沟、金村、信阳刘庄、长台关、固始白狮子地、侯古堆、淮阳平粮台;山西长治分水岭、潞城潞河、侯马南乔村;河北邯郸百家村、唐山贾各庄、邢台南大汪西南岗;湖北宜昌前坪、江陵沙冢、天星观、望山、随县、宜城魏岗;浙江绍兴坡塘狮子山;湖南长沙

7、浏城桥;甘肃蓝田泄湖、平凉庙嘴坪;山东莱芜戴鱼池、济南千佛山、曲阜鲁国故城、临淄商王村;安徽长封杨公乡、寿县等。(一)玉器种类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玦、璜、珩、管、珠、觿、镯、串饰、组佩、龙首带钩、玉人、挂饰、笄、龙、虎、蝉、鸟 、兽面、龟壳等。 第二类为礼仪器,有圭、璧、琮、玉具剑、玉瞑目、琀、鼻塞、口塞、玉俑、玉册等。第三类为日用器,有梳、嵌玉镜架、耳杯、盘、灯。(二)造型与纹饰1、器物造型与特征龙形佩造型大多都是单一角度的侧面像,表面布满规律的纹饰。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平直形(2)回转形(3)S形 (4)三角形等其它造型龙形玉佩 战国早期 长治分水岭 平直形龙形玉

8、佩 战国中期 平山中山国 回转形龙形玉佩 战国中期 平山中山国 S形龙形玉佩 战国晚期 澧县新洲 三角形楚国玉龙楚国玉龙造型与纹饰的特点:(1)龙身弯转较少;(2)龙首有角或耳,无眼睛,上唇长,面额平直,似马头;下唇短且内卷,并与上唇相连,连接处形成圆孔,上唇与身体相接。(3)身缘附较长毛(爪),或呈两分支,上有平行阴线纹一至三条;(4)多数有阴刻谷纹,少数为浅浮雕谷纹,谷纹居于龙身中段部位,颈、尾、爪均不饰谷纹;(5)龙体如奔驰腾跃,风格粗旷狂放。玉龙形佩 战国晚期 江陵望山二号墓双龙首佩双龙首佩的造型仍以原来的双龙首璜为主体,在其上下边缘附设对称式镂雕双龙、双凤、兽面等纹饰,由原来的单行对

9、称,变为二或三层对称。 双龙首纹玉璜 龙螭凤纹挂佩此件为四节镂空,系以一块玉料透雕成三环四节而成,其中中间一环是活动的,上下两环不能自由折卷,三环首尾相接组成龙纹,各节镂雕并阴线刻各形态的龙、螭、凤纹,整件玉器一体成形。龙螭凤纹四节玉佩 曾侯乙墓 此件由5块玉料组合而成,共26节,分五组主体构件套扣成一个似长龙形的整体。其中有四个活环,用金属榫插接,可拆可分;还有八个活环采用掏镂技法制成,但不可拆分。各节的主题纹饰是龙、螭、凤和兽面纹,也有龙凤同体纹饰。 螭龙凤纹玉挂饰 曾侯乙墓螭龙凤纹玉挂饰局部 出廓系璧 出廓玉珩玉双凤纹出廓璧 中山国玉蟠龙椭圆形璧 战国中期 平山中山国双龙纹出廓玉珩 战国

10、晚期 安徽杨公2号墓 玉带钩 战国时期玉带钩造型:形体较小的动物形钩首玉带钩。细长曲棒形玉带钩。体长而扁宽,有的呈扁柱状,钩首多作龙首形,嘴较薄,稍上翘,尾略向下弯曲;钩身光素无纹或雕琢几何形线纹、兽面纹等;钮大多呈方扁状,宽度约等同钩身。短宽形玉带钩。钩首略呈方形,颈部与钩身同宽,多素面,有的在钩首或钩身刻阳线的直线纹。战国时期玉带钩的钩钮远离钩尾,多数位于距钩尾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个别移至钩中部。 鸭首形玉带钩 战国中期 长6.9厘米 信阳长台关蛇首形玉带钩 春秋晚期 龙首形玉带钩 战国中期 长14.5厘米龙首形玉带钩 战国晚期 鸭首形玉带钩 战国早期玉剑佩曾侯乙墓所出的剑形玉佩,由5片

11、玉料以金属丝穿连为一体,造型与铜佩剑大致相仿。由首、茎、格、璏、鞘、珌等构件组合成一套完整的玉具剑。 玉具剑剑首剑首剑格剑璏剑鞘剑珌剑茎螭噬人玉佩螭噬裸人(或是奴隶)的造型为首见,其文化内涵与祭神有关。 国家博物馆藏 长6.2厘米 宽3.8厘米玉瞑目战国玉瞑目主要特点是:(1)玉片的组成一般在十几片,形制简约。(2)更趋向五官的造型。(3)加入了龙形佩。 (4)新出现了完整玉片雕琢的玉瞑目。战国玉瞑目造型的重要价值是:面部五官的写实形模拟造型,应是汉代“玉塞九窍”的前身。 玉瞑目 战国早期洛阳中州路1316号墓玉瞑目 战国中期 荆州秦家山2号墓“行气”玉仗首青玉质,作十二面柱形,内空,每面刻铭

12、文,共45字。根据铭文内容,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中国气功方面较早的理论。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包金嵌玉银带钩 战国中期 辉县固围村错金嵌玉铁带钩 战国中期 信阳长台关镶玉鎏金铜镜架 战国晚期 淮阳平粮台镶嵌玉饰2、纹饰传承与演变战国纹饰造型基本延续春秋时式样,如谷纹、螭纹、勾云纹、卷云纹等。创新纹饰也较多,如蒲纹、乳丁纹、云纹、浮雕动物纹等。双鸟纹出廓玉璧 战国中期龙形玉佩 战国早期蒲纹玉珩 战国晚期 蒲谷相叠纹玉璧 战国晚期(三)东周玉器特征1、装饰品造型丰富,纹饰华美。东周玉器的装饰品可以分两大类:服饰类和复合形镶嵌饰品。 装饰品的艺术总风格是:神奇、灵秀和精美。2、装饰品与崇玉文化。天子、

13、诸侯、贵族之所以爱玉、崇玉和佩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周时期出现了“以玉比德”的新道德观念及道德标准。东周时崇玉文化的新思想,是把玉之美、之德,赋予儒学道德观的内涵。3、礼仪用玉的变化。 第四节 发展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5年)一、秦代玉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代遗址墓葬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河北、湖南等地,其中以陕西所出的玉器数量最多。主要遗址墓葬地有:陕西西安北郊联志村、临潼上焦村、秦阿房宫遗址、凤翔八旗屯、户县宋村;河南沁阳官庄北岗;河北易县高陌乡;湖南长沙左家塘;湖北云梦睡虎地等。 (一)玉器种类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璜、玦、带钩、 玉具剑、 觿

14、、 蝉形佩、鸟形佩 、鱼形佩等。 第二类为礼仪器,有圭、璧、璋、琥、玉人(俑)等。第三类为日用器,有玉杯。(二)造型与纹饰特征玉璧玉璧是秦墓中出土较多的玉器。 玉人(俑)玉人 西安联志村玉璧 长沙左家塘 玉琥形似匍匐前行,颈直伸,尾叠于臀上。 玉虎 秦 西安联志村双龙首璜龙首为尖耳,橄榄形眼,上眼睑为双线,额出尖,口略张,外出一尖牙。 双龙首纹玉璜 秦 西安联志村玉杯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杯腹饰战国晚期常见的阶梯状连线乳丁纹,杯口和下腹部饰柿蒂纹。此杯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纤细华丽,应属宫廷或高级贵族用玉。二、汉代玉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玉器考古发掘地主要有:陕西兴平茂陵、临潼境斜口镇

15、、骊山、西安三桥镇和席王村、龙首村、西安交通大学、咸阳狼家沟、新庄、蒲城贾西乡;河北定县、阳原北关、满城陵山、邢台北陈村;山东昌乐朱留镇、巨野红土山、沂水荆山、曲阜九龙山;江苏仪征烟袋山、徐州韩山、石楼山、石桥村、狮子山、北洞山和楚王墓;河南永城芒山镇、保安山、僖山、三门峡火电厂;安徽天长三角圩、芜湖月牙山;湖南衡阳凤凰山、常德灌溪乡、长沙五一路、蓉园、咸家湖、象鼻嘴、伍家岭、杨家山;北京西郊大堡台;广东广州象岗;广西贵县罗泊湾;湖北云梦大坟头;江西南昌老福山;山西太原尖草坪;四川涪陵黄溪乡等。东汉玉器考古发现地主要有:陕西咸阳、华阴、宝鸡北郊;河南淮阳北关、洛阳东关、烧沟;山东梁山伯木山、嘉

16、祥、青州马家冢;江苏东阳、徐州土山、扬州邗江宝女墩;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王刘焉墓、中山王刘畅墓;安徽亳县凤凰台、董园村、合肥乌龟墩;江西南昌七里村;湖南零陵文庙等。(一)玉器种类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璜、配饰、觿、带钩、玉具剑、珩、管、珠、笄、镯、组佩、心形佩、龙形佩、司南佩、宜子孙佩、凤形佩、舞人佩、螭纹佩、刚卯严卯等。 第二类为礼仪器,有圭、璋、璧、戈、钺、玉衣、蝉(琀)、玉塞、口塞、玉猪(握)、玉瞑目等。第三类为日用器,有卮、耳杯、高足杯、角形杯、枕、玺、砚滴、盒、壶、钫、奁、镜、铺首、灯等。第三类为陈设把玩器,有玉座屏、玉人、玉马、玉熊、玉辟邪、玉贝、玉獬豸、玉鹰、玉豹、玉版等(二)

17、造型与纹饰1、造型与纹饰特征玉璧汉代玉璧的造型也沿用了战国晚期基本形制,一种是圆形玉璧,一种是出廓璧。汉代出廓璧分四类:(1)双龙纹谷纹璧。 (2)双螭纹乳丁纹璧。 (3)龙螭纹乳丁纹璧。 (4)附设文字。 双龙纹谷纹璧 中山王刘胜墓双螭纹乳丁纹璧 东汉 河北定县北庄龙螭纹乳丁纹玉璧 东汉 河北北陵东村“长乐”谷纹玉璧 汉 故宫“宜子孙”龙纹谷纹玉璧 东汉“长宜子孙”玉胜 汉 上海博物馆藏“宜子孙”玉璧 东汉 扬州老虎墩汉代玉璧还流行内、外二区或内、中、外三区的纹饰,一般内区为蒲纹、谷纹或蒲谷相叠纹,外区为龙纹或风鸟纹。 玉璧 西汉中期 满城刘胜夫人墓玉璧 西汉早期 南越王墓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

18、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它的前身是东周时期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玉衣出现于文景时期,而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东汉末年废止不用。完整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玉衣结构图1、脸盖 2、头罩 3、上衣前片 4、上衣后片 5、右袖筒 6、左袖筒7、右手套 8、左手套 9、右裤筒 10、左裤筒 11、右足套 12、左足套组玉佩战国晚期至西汉的组玉佩,承袭了春秋时期的组合方式。既重视成组的搭配,更重视各件佩饰自身的美感。西汉中期以后,组玉佩已不甚流行,组合形式也比较简单。 南越王墓主人南越王墓东室右夫人玉舞人以玉舞人作为佩玉的习俗,源于战国时期。 玉舞人佩一般为女舞人形象,她们是专

19、供帝王或大贵族使役的舞人。每个玉舞人都有一至两个穿孔,用于穿系佩挂。玉舞人多出于女性墓葬中,应是汉代贵族妇女所喜爱的佩玉。玉舞人造型分为三类:简约型。形象概括,刀法间练。 普通型。形象写实,刀法精细,服饰造型可辨。 繁复型。 玉舞人 简约形江苏铜山小龟山 玉舞人 简约形 徐州石桥 玉舞人造型特点:(1)都作长袖,一袖高扬舞过头顶,另一袖下垂或横置腰际,长裙曳地,细腰束带,恰如“长袖善舞”;(2)舞姿多变,动态突出,作“翘袖折腰”之舞姿;(3)造型概括兼夸张,刀法简洁有力。 玉舞人 普通形 北京大堡台 玉舞人 普通形 扬州妾莫书墓. 玉舞人 繁复形 南越王墓玉具剑在剑和剑鞘上装有玉制剑饰的剑,称

20、为“玉具剑”。 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出于西汉时期。典型的玉具剑,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的纹饰题材和雕刻技法是一致的。西汉后期出现水晶的剑饰。 南越王墓成套玉剑饰水晶剑饰 邢台北陈村刘迁墓 西汉后期剑首剑珌剑璏韘形佩汉代韘形佩,又称心形佩或鸡心佩,造型是中间主体呈上尖下圆的倒心形,边缘附设镂雕各式纹饰,它是由先秦的玉韘演变而来的玉饰。 玉碟形佩 西汉中期 满城中山王刘胜墓 玉璧 西汉后期 北京大堡台汉墓蟠螭心形玉佩 东汉玉碟形佩 南越王墓玉环镂空龙螭纹玉环 南越王墓玉龙凤纹重环 南越王墓 透雕玉环 东汉 扬州甘泉老虎墩汉墓透雕三龙纹玉环 南越王墓 玉枕作为日用器兼葬玉的汉代玉枕,可分为玉枕、镶玉

21、枕、镶虎头玉枕三类。玉枕 东汉 河北定州镶玉铜枕 满城中山王刘胜墓玉容器汉代发掘出土的玉容器主要有高足杯、角形杯、盒、卮和镶玉盖杯等。玉高足杯杯身作圆筒形,杯把下有圆形杯作。早期高足杯刻有细致的纹饰,晚期的高足杯为素面。 铜承盘高足玉杯 南越王墓高足杯杯托玉角形杯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形杯,杯体作犀角形,杯身浮雕卷缠的夔龙纹,杯体上浅浮雕卷云纹,近底部为圆雕,空隙地阴刻勾连云纹。 玉卮卮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具,始兴于战国。迄今最早的玉卮是洛阳金村所出的嵌铜玉卮。南越王墓的玉卮,为铜质框架,其间镶嵌阶梯式连线乳丁纹玉片而成器,髹漆木盖,盖上有玉钮和玉饰,环形带柄耳,三兽蹄形足。故宫博物院藏玉卮,通体玉料

22、雕成,盖有高浮雕三鸟形钮,卮身雕凤首方折夔纹,并满填阶梯式连线乳丁纹,环状耳,三足。 嵌铜玉卮 洛阳金村战国墓镶玉卮 南越王墓玉夔凤纹卮 故宫玉带钩汉代玉器装饰品中,带钩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1)钩身呈细长状。圆雕细长条形,或琵琶形,其长度一般达到15厘米左右。龙首形钩首,有双角、双眼睛、口齿分明;(2)钩身弧度加大,钩钮底部与钩尾底边可在一个平面上;(3)多椭圆钩钮;(4)通体雕刻纹饰。常见纹饰为连线乳丁纹、浮雕螭纹和扭丝纹等。玉带钩 西汉后期 邢台刘迁墓螭纹玉带钩 满城刘胜墓琵琶形玉带钩 东汉 洛阳汉墓玉龙形带钩 南越王墓玉铺首铺首始于古代宫门所嵌的犀牛头骨。因犀牛有祥瑞意思,故用之

23、。兽面形铺首,源于周秦时代铜器、陶器的兽面衔环耳。玉铺首的兽面,形象凶猛,有驱邪辟恶之义。陕西兴平茂陵附近出土的玉铺首,圆雕,以兽面为主体,其上浅浮雕兼透雕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缺环。玉砚滴江苏扬州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作飞熊跪坐状,头顶有一圆口,腹中空,上有圆形银盖。飞熊睁目张口,背有双翼,掌托灵芝,全身刻羽毛纹。 玉座屏由四块镂雕玉片组成,两侧支架为连璧形,璧内雕曲身缠绕的龙纹。中间玉片略呈半月形,分上下两层,分别透雕有盘膝高坐的“东王公”和“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和神化动物形象 。 玉座屏 东汉 河北定县刘畅墓2、纹饰传承与演变(1)战国晚期西汉早期玉器纹饰是以规律性的纹饰,搭配平

24、面立体化的动物纹为特色。 玉龙凤纹璧 南越王墓(2)西汉时期玉器纹饰以凹弧面和多视点的角度取像所营造的立体化动物纹,或在玉器表面制作高浮雕、浅浮雕等动物纹饰为特色。玉龙凤纹重环 南越王墓平面立体化镶玉铺首 满城刘胜墓 浅浮雕玉剑璏 西汉后期 长沙五一路高浮雕镂空蟠螭玉饰 西汉后期 安徽怀远皇姑坟圆雕式纹饰(3)西汉晚期东汉西汉晚期,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饰开始朝图案化的方向发展。到了东汉时期,生动立体化的风格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繁复的纹饰布局,呈现工艺化的风格。 玉扇形佩 东汉 河北定县刘畅墓(4)螭纹春秋战国玉器螭纹,总体造型特点是:身体细长如蛇,有二足或四足,满饰鳞纹或扭丝纹。螭头可分二类:

25、近圆形,无耳;脸较长,有耳,嘴鼻较窄。两汉玉器螭纹造型总体特点是:身形为四足走兽形,足为拳曲形三爪,身体或作穿云状;螭头如虎,分别有立式方圆耳或耷耳,单角或分枝角;尾细长,或分枝,或饰扭丝纹;玉剑饰上多高浮雕大小二螭作相对视造型,可能代表母子螭。玉剑璏 西汉中期 山东巨野红土山螭纹玉佩 西汉后期 北京大堡台汉墓玉螭虎纹佩 西汉前期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双螭纹乳丁纹璧 东汉 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宜子孙”玉璧 东汉 扬州甘泉老虎墩汉墓(5)龙首纹汉玉龙首纹的造型特征是:尖耳或耷耳,额头起尖,张口,长分枝角或单角,上唇较宽,或下卷,下颌呈斧头形,小圆眼左右有眼角线。玉觿 西汉前期 南越王墓玉龙虎并体带钩

26、南越王墓龙形玉佩 西汉 安徽天长三角圩金钩玉龙 南越王墓(三)汉代玉器特征1、传统与创新兼容。装饰品的造型、纹饰题材,很多都有战国玉器的遗风。如谷纹龙形佩、玉剑饰、玉带钩、螭纹佩等。艺术风格总体上延续战国玉器的特征。如阴线刻的纹饰、浅浮雕谷纹、龙凤螭形佩等。 汉代的创新玉器达到新高峰。装饰品、葬玉、日用器及观赏陈设器,都在种类、造型与纹饰上有较多的新发明。如玉衣、玉舞人、刚卯严卯、司南佩、玉枕、角形杯、砚滴、卮、屏风、铺首、玉辟邪等。2、玉器镶嵌工艺空前发达。 玉具剑分为铜、铁剑两种,很多器物出土时玉剑饰保持完整(南越王墓); 首创镶绿松石铜镜(南越王墓);玉面罩或玉枕上嵌金箔片(徐州后楼山汉

27、墓);铜质杯及卮框架上满镶玉片(南越王墓);铜质或漆质枕上嵌玉片(满城刘胜墓);木棺外镶玉版(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木棺内镶玉版,外镶玉璧和圭形玉(满城刘胜墓);棺中笭床上镶谷纹璧(长沙咸家湖汉墓)。嵌龙凤纹玉鎏金铜带板 西汉后期 扬州甘泉妾莫书墓木棺外镶玉版 西汉前期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镶玉盖杯 南越王墓3、葬玉空前发展。汉代葬玉空前发展的原因: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倡导,厚葬形式风靡一时,以玉器殓尸的制度,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葬玉的形式与内容,有规范性和统一性的制度可遵循;道教“长生不老”的宗教观,深浸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4、日用器的新拓展。帝王与贵族的生活里,大量应用玉质器皿

28、,是汉代玉文化的特殊现象。由于汉代日用玉器的广泛应用,使中国传统玉器的五大品种,即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陈设器,真正开始完备。 5、崇尚白玉。在中国玉器史上,使用白玉、特别是新疆和田白玉,汉代是个新高潮。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汉帝国征讨西域频频得胜,使东西两地的交通畅通,新疆玉料源源不断进入中原; 盛行阴阳五行说,人们赋予白色以吉祥寓意;自西汉起,将“尚白”观念与儒家“仁”学相提并论,极大地提高了色彩审美的文化品位和白玉的道德品性。6、汉代玉器的吉祥文化。 汉代常见的吉祥玉器有:驱鬼除病的刚卯严卯;神兽灵禽的四神纹玉铺首;以熊虎为主的猛兽类玉器,如飞熊形玉砚滴;飞天羽人的白玉仙人奔马;征祥祝词的各类玉璧;仙公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