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漫话清高创新模板常州市小河中学孙伯琦学习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学习随笔的写法。学习重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预习要求:1、音:勾当(goudang)颍(ying)水孤僻(pi)怪癖(pi)禅(shan)2、意:用世:出任官职扬弃:保留和抛弃3、查询、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教具安排:PPT文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我介绍:年纪较青,水平不高清高请学生为清高”定义(学生一般无法准确表达)让学生自由举例:古今中外清高”之人(可以板书出来)二、自读课文:解决所举人物是否算清高”(PPT投影课题)要求:三到(口到:念出声音
2、来手到:划出关键词、句来心到:理解文章)三问(PPT投影)1、那些人物可以称为清高”?2、李白为什么不能算精高”?3、现代社会还要不要精高”?三、检查预习:1、PPT投影预习题1、2。2、学生交流预习题3,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PPT投影补充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及园中山梅、倪云林渔庄秋隐图、李白的坎坷仕途、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四、研读课文:1、解决问题11)PPT投影文中所有人物2)学生讨论归纳出清高”人士(许、陶、林、倪)3)讨论么诸葛、汲、苏、魏、颜、史等不能算清高?(富贵)4)讨论陶、林、倪符合清高”的什么条件?(才艺突出)2、解决问题21)PPT投影再次显示李白的坎坷仕途2)学生
3、齐读课文第6节3)讨论李白不能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用世之心过于急切”)4)讨论孟浩然也不能被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除了清高标准的模糊,应该联系临诗强调孟浩然用世之心极为明显”)3、学生归纳清高”的标准(PPT投影)不富不贵、才艺突出、不想做官4、对照标准,讨论学生课前举例的人物是否算清高”。5、讨论清高”的褒贬义。(可让学生查字典了解清高”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6、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不要清高”(可以组织辩论)7、齐读课文第8节,了解作者的观点。(联系社会生活举例:穷人清高”保持心理平衡;富贵之人清高”就不会为富不仁。)8、联系拿来主义讨论现代社会对清高”等古文化
4、甚至外来文化的扬弃”一批评性吸收。(举例:纱窗”的功用)五、课内阅读:王彬彬清高、顾玉也谈清高六、迁移练习:根据课内阅读的两则文章,完成语言表达题(照下句的句法、修辞仿写2句):清高不是高傲于云端的白鹤,而是山崖间孤寂生长的青松。1漫话清高创新教案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时间:2005年4月4日班级:2005级4班上课教师:李益华【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课时】1
5、课时【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电视机【教学过程】一、播放兼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八、
6、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十、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记)2翻译全诗(写)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1关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B、多义词:与
7、,归,易,告。C、虚词:于,为,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F、古今异义:至于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1、词类活用2、课文第三段。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1.导入。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
8、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二、释题: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三、范读课文。
9、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四、讲析课文:(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本文是一篇史论。(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明确: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问:找学生翻译此句。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明确:盛衰在于人事。(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B、如果我们
10、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
11、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盛”一忧劳可以兴国”衰“一逸豫可以亡身”。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八)这一
12、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茶”字义。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
13、的成败)。(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关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五、.总名吉:全文围绕然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六、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气”字,怎样改好?如:兴亡论等。七、品语言并读课文。本文的
14、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八、课堂练习:投影仪。九、背诵第三段。板书设计:(投影片二)时间事件道理盛衰之理盛(得)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忧劳可以兴国在于人事(论点)912年系燕父子以组923年函梁君臣之首衰(失)926年身死国灭逸豫可以亡身历史教训:失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1伶官传序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
15、,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16、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不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限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
17、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枳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腔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驾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
18、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https:/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
19、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亦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驾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限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
20、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枳水成渊”设喻,引出枳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腔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
21、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HYPERLINK NULL https:/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存生往往
22、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
23、法。.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何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何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彳#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河南省建筑安装技工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股权回购合同范本
- 网络安全评估与防护合同
- 商品混凝土配送合同范本
- 电力采购合同范本
- 男生皮肤管理对比
- 国际物流模拟考试题与答案
- 现编现代企业管理
- 自制平板车应用管理
- 肠造口特色护理
- 幼儿园优质公开课:小班综合《小鸡过生日》课件
- 《新媒体推广》项目二图文推广-课前自学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 (完整版)好撒玛利亚人
- PCB的DFM评审报告模板
- 护理培训学习记录表
- 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 中国移动公司物业管理方案
- 团结就是力量(曲谱和歌词)
- 学士成都地铁牵引变电所设计论文
- 特种设备起重机械设备(行车)专项检查细则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