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级城市经济班XXX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目录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概述第二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原则第三节产业集聚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定义产业布局又称产业分布或产业配置,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结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形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发展市场区位学派 成本市场学派地理区位学派多样化发展增长极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认为:两国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比较(或相对)优势,而不是由

2、生产这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所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主张每个国家都应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生产上,生产和出口对本国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

3、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

4、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案例分工前分工后A产品B产品A产品B产品甲国64010乙国1230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冯杜能,德国经济学家、经济活动空间理论创始人,孤立国农业同国民经济的关系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中心思想:在农业布局上,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去,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也就是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实质就在于探讨和揭示土地利用所能达

5、到的最大纯利益,也就是揭示在距离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上,由于不同的农业分布与经营所能获得的地租(即级差地租)数量。主要内容:杜能模型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将孤立国农业分布划分为六个围绕城市中心呈向心环带状分布的农业圈层,且每一圈层都有特定的农作制度。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同心圆经营圈,简称“杜能圈”以北京市郊为例,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粮和生猪,远郊外侧粮、鲜瓜果、林木;外围区林业、放牧、干果;对于能非常集约地利用土地、单位面积上产出很高的经济单位银行、保险金融业、超市、大公司办公机构、通讯枢纽及对运输费用比较敏感的企事业配置在市中心等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

6、论奠基人,古典区位论的系统阐述者1909年发表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要观点:决定工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有三个决定性的因子,即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并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市场区位学派20世纪30年代初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认为,消费需求是影响工业区位的基本因子。美国经济学家费特尔1924年发表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提出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勒施1939年出版经济空间秩序,是区位理论的集大成者成本市场学派其核心在于研究成本与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瑞典

7、经济学家俄林1933年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一般区位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艾萨德1956年出版区位与空间经济一书,提出著名的替代原则地理区位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建立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方论或中心地学说。基本内容是:将商业服务区的布局区位和中心城镇聚落地分布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探讨,进而推导出一定区域内中心地(或城镇)职能等级、数量和空间分布的系统理论,它也被叫做聚落区位论或城市区位论。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85年发表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其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

8、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区域不平衡增长理论,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分布,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作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空间。网络开发理论要素:一是“节点”,即增长极的

9、各类中心城镇;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三是“网络”,即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因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信网组成。网络开发就是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之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宽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调度组合。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提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要吸引大量劳动

10、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产业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原则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一、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地理位置因素自然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原始自然环境和经过人类改造后利用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一般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按其生成条件可以分为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

11、布局有不同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和生产发展的影响自然因素对区域性分工和生产发展的影响经济因素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的决定性作用区域分工又称地域分工,它是各地区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以专业化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通过地区间的协作和区间交换,形成完整的工业生产区域体系。区域分工是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在地域空间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区域看,区域分工表现为区域生产的专门化;从多个相互联系的区域及其体

12、系来看,区域分工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并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产业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小,且布局较分散;在工业化阶段,产业布局受工业区、市场区的影响较大,城市成为产业中心;在后工业化时期,生产力高度发展,产业布局表现为人类生产活动向具有比较优势的最适宜的地区集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又使产业布局向知识密集地区集中。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劳动力导向的产业布局能源导向的产业布局资本导向的产业布局产品市场相对位置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竞争资本市场发达、体系完善、融资渠道多样且

13、畅通,尤其是产业投融资基金发达,产业布局就可以突破地域资本稀少的限制;相反,产业布局就会受到地域资本稀少的限制。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价格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合理的价格政策对产业布局有积极的影响;反之,则干扰很大。产品的地区差价客观地体现了商品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的差异和矛盾,合理的地区差价有利于企业按价值规律选择最佳区位。另外,产品的各种比价关系对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的地区分布有重要作用。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基础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很大,交通运输条件主要指交通线路、交通工具、港站、

14、枢纽的设备情况,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能力的大小、运输率的高低、送达速度的快慢、中转环节的多少等。它们综合反映了人员往来和货物运送的便利程度。这些因素都将影响产业布局。一般来说,在产业区位选择的最初阶段,大多倾向于交通方便、运输速度快、中转环节少、运费低的地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交通沿线产业结构的优化能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产业在空间上分布的形式表现在集中与分散两个方面。产业在区位上集聚包括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和城镇集聚,并产生不同的集聚效应。它主要通过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来实现。由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费用确定的产业区位再次被集中或分散,就形成合理的产业区

15、位。产业在区位上集中,一方面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另一后面又产生集聚不经济,集聚程度越高,产生集聚不经济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集聚不经济条件下,产业在地域上呈现出分散化趋势。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产业会向某些集聚条件较优越的区域集中,而在集聚不经济的作用下,产业会由某些过度集聚的区域分散出去。这样,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互相作用,共同决定产业在区域的适度集中。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决定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布局社会政治因素人口因素历史基础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国内、国际政治环境

16、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规律劳动地域分工决定产业布局规律产业布局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化规律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规律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地域空间中的有机结合就形成特定时期的产业布局。农业社会:分散第一次产业革命:趋于集中第二次产业革命:进一步集中第三次产业革命:集中与分散未来产业布局:过分集中走向适度分散劳动地域分工决定产业布局规律劳动地域分工是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地区布局条件差异性的客观反映。通过劳动地域分工,各地

17、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而通过相互之间广泛的商品交换,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使得各地域逐渐形成了分工协作的统一的经济体系,产业布局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进行,就能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做到合理地布局,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布局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化规律集中与分散是产业布局演变过程中相互交替的过程。产业布局分散集中适度分散的变化规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并表明产业发展重心的变化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地区生产专门化对于充分利用技术资源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各项成本、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创造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管理制度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产业布局专门化的形成和发

18、展促进了多样化的产生,而产业布局多样化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专门化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的并存及其相互促进,就成为产业布局的一个客观规律。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单个产业部门和企业某一地区产业布局产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性是一个绝对规律。三、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全局性和长远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全局性和长远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范围时期通过这一原则的贯彻,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地区优势,避免布局中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生产,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地区专门化生产和多样化发展相结合,有利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产业布局的合理分工劳动的地域分工

19、与地区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生产专业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及差异围绕专业化生产部门因地制宜布局一些多样化部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集中与分散不同阶段不同布局适度集中与相对分散的统一从经济效益出发,择优确定产业区位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地区差异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人口、经济、环境产业布局不仅应追求最佳经济效益,而且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重视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是产业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三节 产业集聚一、产业集聚概

20、述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及度量指标三、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一、产业集聚概述研究产业集聚问题的起源与发展产业集聚的含义及特征1.马歇尔的空间外部性含义特征空间集聚特征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是属于同一特定产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或具有其他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产业集聚区是一种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区内网络化的产业体系是由企业之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形式所组成的。2.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3.产业空间理论的兴起5.产业集聚在中国的新发展1.马歇尔的产业集聚的协同创新环境2.伦德瓦尔的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3.克鲁格曼将空间经济理论应用到产业集聚的研究中4.波特的“钻石”模型4.产业集聚创新体系的提出产业集聚的三个基本原因:1.共享辅助性工业的服务,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2.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3.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斯科特创立了新产业空间理论。在新产业区,生产同种类型产品的大量中小型企业集聚在一起,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区分为三个层次:1.由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2.由单个公司(即联合企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3.由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二、产业集聚的类型、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